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影响认知,认知决定观念,观念影响认识。
两个海
巴勒斯坦有两个着名的海。
一个叫加里利海,它从高山流到约旦河,一路上带着飞溅的浪花,水流奔腾入海。它给途经的各地,都带来了富饶与繁荣。它灌溉土地,养育生灵,人们在它周围建造房子,动物在它附近活动,每种生物都因它而幸福。
约旦河向南流入另一个海。这里没有植物和鸟类的歌唱,动物们都不愿意在此饮水,没有人选择住在附近,甚至连鱼儿也不愿住在这个海里。
这两个海彼此相邻,却如此不同。它们的区别不在于气候环境、土壤和周边的国家,而是因为,加里利海不把持它所拥有的水,每流入一滴就有另一滴流出。接受与付出同在。另一个海则死死地锁住每一滴水,不让海水流出,它就是死海。
试着审视一下自己,也许你就能发现隐藏在身上尚未发掘的潜能。
鲶鱼效应
西班牙人爱吃沙丁鱼,但沙丁鱼非常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后的环境。当渔民们把刚捕捞上来的沙丁鱼放入鱼槽运回码头后,用不了多久沙丁鱼就会死去。而死掉的沙丁鱼味道不好销量也差,倘若抵港时沙丁鱼还存活着,卖价就要比死鱼高出若干倍。
为延长沙丁鱼的存活期,渔民想方设法让鱼活着到达港口。
后来,渔民想出一个法子,将沙丁鱼的天敌——几条鲶鱼放在运输容器里。因为鲶鱼是食肉鱼,放进鱼槽后,鲶鱼便会四处游动寻找小鱼吃。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自然加速游动,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此一来,沙丁鱼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运到渔港。
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作“鲶鱼效应”。
当压力存在时,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下去,人们必然会更用功,而越用功,跑得就越快。
真正厉害的鸡
从前,有一个人擅长训练斗鸡,连国王也请他来训鸡。
两周后,国王问:“情况怎么样了?”
训鸡人说:“这只鸡现在只知道虚张声势地吓唬别的鸡,还没训成。”
又过了两个星期,国王又问:“现在那只鸡可以斗了吗?”
训鸡人说:“它还太爱激动,一听到别的鸡的叫声,就想冲过去跟人家斗。当然不行。”
又过去了两星期,国王问起那只鸡。训鸡人说:“不行,见到别的鸡它依旧怒目相视。”
慢慢地,又过了两个星期,训鸡人向国王报告道:
“现在这只鸡听到别的鸡的叫声时,神色一点也没有变化,看上去仿佛一只木鸡一样。这样看来,它对获胜已经非常有信心了,别的鸡也是一见它就转身逃跑,根本不敢和它斗,这回成了!”
不要小看你周围的那些“默默无闻”的人,你并不是最厉害的那个人。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其实,你的身边“高手”如云。
捕蝉的技术
一天,孔子游历到楚国,经过一片树林的时候,看见一个人在捕蝉。那人驼背弓腰,用竹竿来捕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从来不会失手。
孔子走上前去,拱手行礼,问道:“先生技术如此娴熟,有什么秘诀吗?”
那人回答说:“我有秘诀。五六月间,正是捕蝉的好时候。我刚开始捕蝉的时候,也像别人一样,常常失手。后来,我在竹竿顶上放两个小球,用手举着,身子不动。这样训练几个月后,小球在竹竿上已经可以不掉下来。这时去捕蝉,失败的概率就很低了。后来,我在竹竿上放三个小球,如果不掉下来,这时去捕蝉,失败的概率就更少了。再后来,我放五个小球在竹竿上,训练得不掉下来后,这时去捕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再也不会失手了。”
孔子赞叹说:“妙啊!”
那人继续说:“我捕蝉的时候,身体像木头一样静止不动。我把持着自己的手臂,就好像把持着一棵枯木一样。天地虽大,万物虽多,除了蝉的翅膀,一切我都看不见。我不回头也不侧身,不因为万物而转换对蝉翼的注意力,这样难道还不能捕到蝉吗?”
孔子感叹不已,回过头来对弟子们说:“用心专一,精神高度集中,就可以达到神奇的境界,说的就是这个驼背老人啊!”
老人说:“你们这些锦衣玉食之人也懂得过问这些道理吗?走吧,先抛弃你们那套仁义礼教,再来谈论这些吧!”
如果一心多用,同时做好几件事情,到头来很可能没有一件事能办成。
通天塔
挪亚的后代人丁兴旺,遍布地面。
那时候,天下人的口音和语言都是一样的。他们往东迁移的时候,住在了一片平原上。
他们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想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通天塔,以此来传名,并作为集合全天下弟兄的标记,免得大家分散在地上。因为大家语言相通,同心协力,阶梯式的通天塔修建得特别顺利,很快就高耸入云了。
上帝不想让他们永远住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平原上,而应该遍布全世界。于是,上帝降临了。他想:“这些人都是说同一种语言的,如今他们协力建造了一座通天塔,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功的了。”因此,上帝决定让他们说不同的语言。
这样一来,人们说着不同的话,彼此之间就难以沟通了,思想也无法统一起来,通天塔的建造被迫停止了。人们开始分裂了,按照不同的语言形成许多部族,分散到了世界各地。
因为上帝在那里变乱了天下人的语言,使众人分散在各地,所以那座城市被称为“巴别”,那座塔称为“巴别塔”。“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
沟通显然非常重要,我们应该试图去了解、接受不同的观念,否则就容易产生误解,并最终可能导致战争。
多说了一句话
我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就是当人们发生冲突的时候,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各自都说了些什么。原因是什么呢?我发现是大家在说完所想要说的话之后,说的最后的那句话。没有这句话,大家其实都是在很友好地交流,而一旦加上了这句话,
交谈就变成了吵嘴,并且会愈演愈烈,最终局面无法收拾。问题在于,这句话的内容往往和大家要说的事情毫不相干,所以,我把它称为“多余的最后一句话”。
举个例子吧。我那天坐公共汽车去办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里拿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里不时露出迷茫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
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儿,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
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坐错了,小伙儿下一站下车,到马路对面坐回去呗。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该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了。
“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什么劲儿啊!”售票员姑娘眼皮都不抬地说。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把地图收起来,准备下一站下车换乘去。
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儿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也能到。”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了北京人的形象。可大爷哪儿能就这么打住呢,他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
我心想,大爷这话真是多余,车上年轻人好多呢,打击面太大了吧!可不,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
“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
这位小姐穿得挺时髦,两根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可您瞧人这话,不像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您”的。可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
“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多了去了!”
要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可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你这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话吗?”您瞧大姐批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气了。
要说这事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大家说到这儿也就完了,大家该干嘛干嘛去。可不要忘了,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鸡似的!”
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简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这么吵着闹着,
车可就到站了。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车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
烦不烦?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窝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儿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
那个外地小伙儿一直没有说话,估计他实在受不了了,他大叫一声:“大家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听到他这么说,当然车上的人都不好意思再吵了,声音很快平息下来,少数人轻声嘀咕了两句,也就不说话了。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儿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
“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
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我先到派出所录了口供,然后到医院外科把头上的伤给处理了一下。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来着。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又没什么大事儿,没什么必要非打个头破血流。
我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X,和她计较什么!”
进一步风高浪急,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要学会忍让,不说粗话、脏话、气话。同时,在不该说话的时候,坚决不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
改变人生的一句话
卡耐基小时候是个大家公认的坏男孩。当时,他和他父亲居住在弗吉尼亚州乡下,生活贫苦,而他的继母则来自较好的家庭。
他父亲一边向她介绍卡耐基,一边说:“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州最坏的男孩,他可让我头疼死了,说不定会在明天早晨以前就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别的什么坏事,总之让你防不胜防。”
出乎意料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卡耐基面前,托起他的头看着他,接着又看着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州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但还没有找到发泄热忱的地方的男孩。”
继母的话让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从此,他和继母开始建立了友谊。也就是这一句话,使他日后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在她之前,没有一个人称赞过他聪明。他的父亲和邻居认定他就是坏男孩,但是继母只说了一句话,便改变了他的命运。
卡耐基14岁时,继母给他买了一部二手打字机,并且对他说,她相信他会成为一位作家。他接受了她的想法,并开始向当地的一家报纸投稿。他了解继母的热忱,也很欣赏她的那股热忱,他亲眼看到她用她的热忱如何改善他们的家庭。
如果任何人都能够做到言出必行,把自己的决策很快转化为实际行动,他们言语的感召力就大大增强。
城门与嘴的区别
从前有这么一个国王,他拥有过人的智慧和惊人的胆识。在他的指挥下,他的部队无人能敌;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国家兴旺发达。他有世上最美貌贤惠的妻子,他的财富天下无双。
有一天,一位大臣带着不愉快的神色来见国王。大臣禀告国王说:“伟大的苏丹,您是我见过的最英明、最智慧的人。正是因为您胆略过人又心怀仁慈,我们的国家才会有如今的繁荣。当我巡视您的国土时,我听到许多地方的百姓都赞美您。可是,也有那么一些人在说您的坏话,他们议论您的旨意,还抱怨您。尊贵的苏丹,要知道您拥有绝对的权力,操控着人民的生死。只要您一声吩咐,您的士兵能够立刻为您抓住那些说您坏话的刁民,您完全有理由惩罚他们。因为您是无上的苏丹,我们的国王。”
国王宽容地笑了笑,答道:“像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一样,你知道我为百姓们所做的事情。我统治着广大的国土。在我的治理下,每寸土地都实现了它应有的价值。一直以来,我坚持着公允无私。和所有的人民一样,我必须遵从法律的约束。因为这样,我才能赢得百姓的信任和爱戴。你确实说得不错,我是有很大权力,能做许多事情。如果我是一个残暴的国王,我甚至能够不顾法律的约束,任意处置庶民。然而重要的是,即便我有再大的权力,我能关闭我们国家所有的城门,我却无法使我的臣民都闭上他们的嘴。有人说我坏话算不上什么大问题,重要的是我尽力做好了我认为应该做的事。”
毋庸置疑,历史,向来是由人民来书写。再强权的统治者,也无法遮天蔽日,篡改历史。
宽容的力量
古代有一位良宽禅师,有一天收到一封家书,大意是说他的一位外甥,每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家人希望良宽禅师能回家一趟,规劝其外甥改邪归正。
于是,良宽禅师回到家乡,留在外甥家过了一夜。
外甥家中上上下下都很高兴,心想禅师正好可以整夜教育这个不肖的外甥,劝他悔过向善。
出人意料的是,晚上,良宽禅师在俗家床上坐禅坐了一夜,一句话也没有说,更不要提向外甥说教。外甥心里也感到疑惑,不知道舅舅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惴惴不安地熬到天亮。第二天早上,禅师要穿上草鞋,准备离去的时候,对他的外甥说道:“我年纪大了,两手直是发抖,你能帮我把草鞋带子系上?”
外甥非常高兴地帮助了他。良宽禅师慈祥地说道:“谢谢你了,年轻就是好啊!你看,人老的时候,就一天衰似一天,可不像年轻的时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轻的时候,要把人做好,要把事业基础打好。不然,老了就追悔莫及了!”
禅师说完话后,掉头就走,对于外甥的任何非法行为,一句不提。但就从那天以后,他的外甥再也不花天酒地去浪荡了,像换了个人似的。
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种,有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有采用含蓄暗示的。其效果,有的犹如暴风骤雨,有的犹如春风化雨。
知鱼之乐
一天,庄子与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桥下,一群鱼儿正在水里欢快地游着,在荷叶间穿梭往来,好不自在。
庄子对惠子说:“你看!那些鱼儿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多么快乐啊!”
惠子反问道:“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不服气地反驳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呵呵一笑,说:“我不是你,自然就不知道你的感受;可是你也不是鱼,也一样不会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让我们还是回到话题的开头吧。你说:‘你从哪儿知道鱼的快乐呢?’这就是说,你已经承认我知道鱼的快乐而来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惠子大笑不止,说:“你这是狡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