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04600000005

第5章 繁杂都是乱象,清净本是自性(1)

繁杂是混乱的表象,自性才是本真,自性本清净,自性本无生灭,自性本圆满,我们之所以痛苦、迷茫、有各种各样的争执,是被繁杂迷了自性。

除去粉饰现自性

雕琢粉饰的外表,也许刚好掩饰了一个人纯真质朴的自性,不必非要追逐某个潮流,也不必非要模仿某个群体,做真实的自己就好。

弘一法师在讲经说法时曾提到智者大师的一句话:“世间色、声、香、味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著。”

他解释说:“‘色、声、香、味、触’是五尘,属于物质,再加上一个‘法’,名为六尘,法属于知识。眼所见者为色,耳所闻者为声,鼻所嗅者为香,舌所尝者为味,身所接触者为触。这都是外面的环境,容易迷惑人,令人生起贪嗔痴慢。为了追求物欲享受,使人生起爱著,一爱一执著,毛病就来了。心被境界所转,即是凡夫。”

佛在一切经论中,常常提醒我们要修行,行是生活行为,在生活行为中难免发生很多错误,修正错误的行为谓之修行。五受,但不执著,没有爱、取、有,没有分别执著,永远在定。佛祖给弟子解释禅理的时候特别擅长通过故事的形式将晦涩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徒弟们也是百听不厌。一天,佛祖就给徒弟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皇帝想在皇宫内修建一座寺庙,于是派人去找技艺高超的设计师和工匠,希望能够把寺庙修建得华美。

被找来的有两组人,其中一组由京城里有名的设计师和工匠组成,另一组则是附近寺院里的几个和尚。皇帝有点犯难了,一个是建筑的行家,一个是最熟悉庙宇的行家,到底谁建的寺庙会更好呢?于是,皇帝决定让他们公平竞争。

皇帝要求这两组人在三天之内,各自去整修一座小寺庙,到时候他会亲自验收。

工匠们向皇帝要了很多颜色的颜料,又要了很多的整修工具;而和尚一组只要了一些抹布和水桶等清洁的工具。

三天之后,皇帝来验收两组人员所整修的寺庙。他发现工匠们所装修的寺庙,以非常精美的图案和巧夺天工的手艺将小寺庙装饰得非常华美,皇帝很满意地点点头。

接着,皇帝去看和尚们整修的寺庙。当他看到眼前的景象后整个人都呆了,和尚将寺庙内所有的东西擦拭的干干净净,使其展示出了它们原来的色彩。那天边多变的云彩、跟风摇曳的树影,甚至被工匠们装饰的五颜六色的寺庙,都变成了这座寺庙的一部分,而这座寺庙只是宁静地接受着这一切。

皇帝在这座寺庙面前站立了许久。当然,胜负也就不言而喻了。

追求外在的浮华是一种诱惑,当用心去沉淀的时候,外在的浮华只不过是跳梁小丑一样的角色,真正有魅力的是那颗至真至纯的心。工匠们追求外表的浮华,是想以精湛的手艺取悦于皇上,而和尚们能将心放得更远,他们没有拘泥于取悦皇上的庸俗心理,而是将心境放得更远、更纯,所以他们才能将寺庙的本来面目呈现于世人。

这就像人们追求的目标,越是刻意雕琢离目标越远,只有以一颗淡定的心,一份不受任何诱惑的开阔胸襟去追求,你才能有最终的美好与收获。

随机而变,本性自现

水绕山而行,遇海而入,遇到分水岭就分流开来,遇到汇合口就汇聚一处,它的不固执,它的筋骨柔顺让它川流不息,永远充满生机。人只有像水一样才能以万变之姿应对万千局势,使生活更顺畅、心性更通达。

弘一法师在讲到随缘而变时,就非常赞同佛眼禅师对于随缘的解释:“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

他向大众解释道:“报指身体,缘指这一生遭遇的环境,我们这一生的境遇,全是虚幻不实的。觉悟的人生活随缘就自在了;不觉悟的人造作强为,以自己的心意为所欲为,就是造业。虚幻的世间无常,人命苦短,祖师们嘱咐我们随家庭之丰俭,安分度日,无论苦乐顺逆均属三世因果。”

觉悟之人心中清楚,在日常生活中,心清净不动。佛弟子家庭,心中亦如如不动,不为环境所转,此之谓道在其中,道是觉悟的心。

在生活与环境变化之中,被环境所转而不能觉悟就应当忏悔,自己努力悔过。一切随时、随性、随悲喜才是心性通达的最高境界。

寺院的地面到处盖满了枯黄的小草,小和尚觉得很难看,于是对师父说:“我们重新种些草吧!”

师父回答道:“不急,随时。”终于到了播种的季节,老和尚和小和尚开始忙碌着种草。“不好了!师父,好多种子都被吹飞走了。”小和尚惊恐地喊道。

老和尚笑了笑说:“没关系,吹走的大部分都是空的,就算是洒在泥土中也不会发芽的。一切随性!”

这时候,飞过几只小鸟啄食草粒。“真要命!师父,草籽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直跺脚。老和尚依然笑呵呵地说:“没关系的,草粒多着呢,吃不完的。一切随遇!”半夜时分,一阵暴雨铺天盖地倾泻而下。

第二天一早,小和尚惊叫道:“师父,这下可全完了,草老和尚走过来,缓缓地说道:“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一切随缘!”

一个星期之后,原本光秃秃的地面上居然长出了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点点绿意。

小和尚高兴地拍手欢呼。师父看到后说:“随喜!”

为人处世之道就是不要刻意地去强求,去改变任何人或者物,正所谓“遇事强求,徒伤感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是要顺其自然,不抱怨、不躁进、不强求、不悲观、不慌乱、不忘形。这是一种大觉悟,只有心性旷达才能以柔克刚,以智胜勇,人生才能顺畅圆满。

让心不染纤尘

想要有一双慧眼,内心必须不染纤尘。只有心无外物,才能洞察一切,才能更清醒更理性地走下去。

藕益大师有句话是:“善友罕逢,恶缘偏盛,非咬钉嚼铁,刻骨镂心,何以自拔哉?”

弘一法师对藕益大师这几句话颇为赞同。他在讲经说法时为众人解释这句话作为开示:“‘善友罕逢,恶缘偏盛’”,此八个字把世间相说透了。善知识很难遇到,但是遇到之后,你也不一定喜欢他。因为看他的样子,听他的讲话,都觉得格格不入。他说的是苦口良药,但世间人听不惯。恶缘是引人造罪的因缘,随时可以遇到,而且你很喜欢同他交往,以后吃亏上当,已经晚了。

真正善知识必定谦虚。从前闭关的人是为养道,道业已经成就,闭关清修,等待时节因缘成熟再出来弘法利生。现在不以佛为师,以经为友,决不会错。应有刚毅的志气,成就自己的道业,坚守原则,决不同流合污。

世间人原本就有很多扮相,交一个心存正气的有品位的人做朋友并不容易。有时候,反而是我们恰恰能被别人看透,想要不被别人看透,并非隐藏心迹就可以做得到的,真正有效的方法是让自己没有心迹可寻。三藏禅师一直自诩神通广大,一次他找受人们尊敬的慧忠禅师前来印证。

慧忠禅师看了三藏一眼,问道:“早有耳闻您可了人心迹,是这样的吗?”

三藏恭敬地笑了笑说:“弟子不才。”

慧忠禅师在心里起了一个念头,然后问三藏:“你告诉我,我现在的心思在什么地方?”

三藏微微一笑,说:“高山仰止,小河流水。”慧忠微笑着默许了,然后又有了一个新的念头,于是又问道:“那你再告诉我,现在我的心思在哪里啊?”三藏得意地笑了笑说:“禅师怎么会想到和山中的猴子玩耍呢?”

慧忠禅师又是微微一笑,慢慢进入了禅定的状态,他缓缓地说:“那你现在告诉我,我的心思在什么地方?”

慧忠禅师再次微笑着说:“你知道为什么你没有找到我的心迹吗?”

三藏茫然地摇了摇头。慧忠禅师说:“因为我刚才根本就没有心迹,你自然不能找到。”

做人就是如此,只要你有心迹存在,无论隐藏得多深,最终还是会被人探察到,所以要不想被别人探察到心迹,就要做到心无外物。

不看表象看本质

哲学上说,透过现象看本质,佛学上说一切凡尘俗事都会成为修行的障业。其实,无论出家还是在俗世,我们都要保持一颗灵慧的心,都要学会通过一切迹象洞悉事物的本质。

印光大师曾教化僧众:“汝信心颇深。但好张罗及好游、好结交,实为修行一大障,祈沉潜杜默,则其益无量。戒之!”

无独有偶,弘一法师也对此观点深信不疑:“信心颇深,是好现象,此生脱离轮回往生净土的好因缘。但有障碍,障碍即好张罗,好游玩,好交朋友,这是修行的大忌。把不必要的应酬统统放弃,喜欢场面,喜欢形式热闹,于实际修行没有好处,应引以为戒。”

修佛人开示弟子无处不在,他们会从一件小事中教弟子洞悉事物的本真原貌。

有一次,佛陀和他的侍者在远行的中途停下来歇息,佛陀取些水来解渴。”侍者拿着容器很快就来到了小河边,但很巧合,不远处的一队商人骑着马从小河里疾驰而过,溪水顿时变得浑浊不堪。于是侍者转身回去,对佛陀说:“我正准备盛水的时候,不巧一队商人骑马从河水中践踏而过,溪水被弄脏了,不能喝了!据我所知,前面不远就有一条小河,河水非常清澈,而且离我们这里也不是很远,如果我们现在起身的话,两个时辰就能赶到那里。”

佛陀生气地说:“我们离这条小河很近,更重要的是我现在口渴难耐,为什么还要再走两个时辰的路去找水呢?再说,也许你这次去会有不同的收获呢?”

侍者满脸不悦地拿着容器又朝小河走去,并在心里不停地嘀咕:“刚才我明明看见水那么脏,根本就不能喝,现在又让我去,这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吗?”

可是当他再次来到小河边的时候,却发现河水那么清澈、纯净,泥沙早已不见了。

当事情的最终结果还未知的情况下,不要急着下结论,人的双眼没法与真理抗衡。有时候亲眼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实的,一份耐心等待和观察,而不是过早地贴上标签,打上烙印,以免留下遗憾和悔恨。

璞玉无暇靠打磨

人们生来便受很多诱惑,他们通达世俗人情,掩盖了自己的本性,如果要将璞玉一样的天然灵慧展现于人,需要我们重新塑造自己。

弘一法师对上根之人有如此评价:“上根之人,虽有终身专持一句圣号者,而决不应排斥教理。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须于经律论等随力兼学,岂可废弃。且如灵芝疏主,虽撰义疏盛赞持名,然其自行亦复深研律藏,旁通天台法相等,其明证矣。”

大师的教诲让人们铭记于心。人不但要能够认知自己,还要懂得打磨自己。一所寺院的监院师父来参加法眼禅师的法会,法眼禅师问他:“你来参加我的法会有多长时间了?”

监院说:“我参加禅师的法会已有三年了。”法眼问道:“那你为什么不到我的丈室来向我问佛法呢?”监院答道:“不瞒禅师,我已从青峰禅师处领悟了佛法。”

监院答道:“我曾经问过清风禅师‘怎样才能真正认识自己’?青峰禅师对我说‘丙丁童子来求火’。”

法眼问道:“说得很好,但是你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意吗?”监院答道:“这就是说凡事要反求诸已,因为丙丁属火,以火求火。”

法眼问道:“你果然是不了解,如果佛法是你了解的那样的话,它不会从佛陀传承到现在。”

监院听后,非常恼火,认为禅师看不起他,便拂袖气愤地离开了。但是在途中他有了悔意:“法眼禅师是个知识渊博的人,而且现在是五百人的大导师,他对我说的一定自有其道理。”

于是他又回到原处,向禅师忏悔,并再次问道:“禅师,请问学佛的人真正的自己是什么?”

法眼答道:“丙丁童子来求火。”监院听完,终于有所领悟。我们在看问题办事情的时候,不要死钻牛角尖,应该灵活和变通,对事物的认识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改变。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才会以正确的方法处理问题。人们只有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打磨,才能对眼前的事有所领悟,洞悉真相。

处的环境有关。从前,印度的国王饲养了一头力大无比的大象,专门让它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有时候国王也会命它去踩死犯人。有一次皇宫发生了火灾,大象的住所被大火烧毁,国王只好把大象安排到了一个新的住处。在大象的新住处附近有一座寺庙,所以大象常常都能够听到和尚们念经,时间一长,大象的性情逐渐变得温顺,甚至起了慈悲之心。

有一天,国王要处决一名罪大恶极的犯人,于是命人将大象牵了过来,没想到大象用鼻子轻轻地触动了犯人几下,就离开了。从那以后,凡是国王让大象执行踩死罪犯的任务时,大象都是以这种方式来处理。

国王看见这种情况,非常诧异,于是召集满朝文武来想办法。一个大臣说:“大象的住所旁边有一所寺庙,想必是大象经常听和尚念经,心生慈悲,不愿意杀生。如果将大象迁往屠宰场,让他每天看屠杀的情景,过一段时间,大象就会恢复嗜杀的本性了。”

国王觉得非常有理,于是将大象牵到屠宰场,让它每天看着血淋淋的屠宰场面,没过多久,大象果然又变得性情残暴。

尚且如此,人类也不例外。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我们要远离邪恶的环境。

只有远离邪恶的环境,身处善境才能将自己原本的真性情展露出来。

人性本善,福德自现

广行善事,积累福德。没有善良之心,美好生活就会受到伤害。宽容博大是善是福,让人敬服,让自己心安。

弘一法师对前来求福的信徒们说:“不信净土真是福薄,念了《无量寿经》就明白了。一听就相信,乃是过去生中无量劫所培养的善根福德。即使下下品往生的,或一生造作罪业,临终忏悔往生者皆是大因缘大福德,绝非平常人。”

来看一个人作茧自缚,失去福德的故事吧:有一个妇女在生育了一个儿子之后,还想再要一子。可是苦于没有求子的方法,于是就问其他的女人:“你们有办法让我再生一个儿子吗?”

其中有一位老妇人说:“我有办法让你再得贵子,但是你必须去行祀天之礼。”

妇女听后高兴地说:“那是当然,只不过我要用什么东西做礼物呢?”

天,肯定可以再生几个儿子。”妇女因为求子心切,对老妇人的话深信不疑,真打算杀子祭天。

一位禅师得知此事后,解劝道:“你怎么傻到这种地步,为了还没有出生的孩子却杀死你辛苦抚养大的孩子,上天不会允许你做这种残忍的事情。”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和文中妇女一样的人,为了一时的快乐,竟然作茧自缚,毁了一生的快乐。做人不可贪图一时的享受或者利益而迷失了自己,从而毁了美好的生活。

保持天性中的智慧

人们有一种天然的智慧,只是一路走来被生活磨砺得所剩无几,所以我们才会觉得辛苦。人若有一颗自然之心,便能保留一份天性中的智慧,让人生更加从容而丰富。

弘一法师讲经时,对人们的天然智慧做如是说:“药师经云,‘应生无垢浊心,无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慈悲喜舍平等之心’就是这个意思。”前两句从反面转说,“无垢浊心”就是智心,“无怒害心”就是悲心。下一句正说,“舍”及“平等之心”就是智心,余属悲心。

同类推荐
  • 中国道家之精神

    中国道家之精神

    道家精神是道家自身在孕育、形成、发展、流变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思想精粹,道家所崇尚的尊道贵德、自然无为、虚静守柔、大公无私、不争谦下、法天贵真等品格,不仅影响了古代帝王的施政理念和贤臣良将安民保国的行政方式,而且深深渗透于中国社会,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一种潜在的价值取向。
  •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太虚法师致力于佛教改革,提倡人间佛教,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1927年,出国巡回讲学,遍历英、德、法、荷、比、美等国家,弘扬佛法。在巴黎首建世界佛学院,开创了中国僧人跨越欧美弘传佛教的先河。法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虽出家为僧,但救世济民之心让人感佩,是一位侠骨热肠的高僧。
  • 心若莲花,爱如菩提(李叔同作品精选)

    心若莲花,爱如菩提(李叔同作品精选)

    本书精选了他从风华才子到云水高僧的传世名篇,配有法清法师意境高远画作,文中有情,画里有禅。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 静心·舍得·放下之放下

    静心·舍得·放下之放下

    印光法师振兴佛教净土宗,居功至伟。不争名夺利,不任住持,不收出家弟子,不搞社会交往,终生默默修行弘法。法师一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如一株擎天巨树,以深厚的根基广化穷山瘠土为乐土福地,以广袤的浓荫庇护众生,度无尽众生脱尽烦恼、永得安乐。
  • 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

    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

    关于禅趣,很多人都会想到林林总总的机锋公案,然而那些讲解机锋公案的读物往往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本书则着力于贯通禅宗的核心义理,高屋建瓴地使所有机锋公案都可以迎刃而解。
热门推荐
  • 吞噬星空之穿越到大涅槃

    吞噬星空之穿越到大涅槃

    玩个网游被电击的小子,带着变异版的‘龙象波若功’穿越到吞噬星空大涅槃时期,是与‘洪’和‘雷神’杀光地球上所有强大的怪兽还是保护好亲人不影响原剧情的发展......请品尝新人作品《吞噬星空之穿越到大涅槃》......
  • 十二王

    十二王

    太古年间,十二王得证十二极道称王。这是一个说霸道的故事。霸道,从来不是对别人狠,而是对自己狠!数万年前,一个叫七杀的人将霸道走到了巅峰,从此之后,断了霸道之路。如今,风云再起,霸道重启,看一匹白狼如何称霸。这是一本写妖的书,无关立场,无关种族,而我,只是一个说故事的人罢了......
  • 风暴骑士物语

    风暴骑士物语

    我们生而为凡人。没能有雄鹰的敏锐,猎豹的敏捷;棕熊一般的力量,狮鹫一般的勇气。但无论如何,我们设法在这个危险的世界上生存下来了。这是一本西方奇幻题材的骑士小说,但是在这个奇幻的世界里,大多数凡人仍旧是凡人,主角也不例外。他们不能推开几吨重的石门,也不能一跃三四米做出令人惊叹的劈斩动作;他们也不能从冒险中找到的宝箱里发现魔法道具,或者能赋予他们神奇力量的上古宝具;无论怎么修炼也无法超越人类的极限。他们都只是凡人而已。诚然,这是一个奇幻的世界。这个世界蕴藏着无尽的、未知的力量与奇迹;但在圣骑士的发源地,神圣帝国,他们都这么说,“不敢以凡人之躯面对不朽之物的人们,又如何能取得与之抗衡的不朽的力量?”
  • 王俊凯之逆袭女主角

    王俊凯之逆袭女主角

    “说好的哦,你长大了可要嫁给我!”王俊凯开心的对苏子涵说道。女孩开心的笑着点点头。一幅画,他俩又再一次遇见,童年时的约定还是否当真?当初天真的话语是否只是说说?“原谅这辈子我只钟情与你。”
  • 我是穿女我怕谁,王爷别过来

    我是穿女我怕谁,王爷别过来

    凌玥是21世纪的高三学生。早上车祸穿越在了同名同姓的将军府滴小姐身上。某玥表示:不吊个金龟婿就对不起穿女的身份!不虐渣女的凌玥不是个好穿女!
  • 古风情劫

    古风情劫

    她是一个温柔的女人,也是一个实力高强的女人!她的男人有野心,想做一国帝君,她为了帮他,不惜牺牲自己苦心经营的暗势力,可最后却换来了。。。问世间情为何物,当真是不可以拥有吗?还是我不配拥有?李清圣对着桃树喃喃自语,地上安静的躺着一条沾血丝巾。。。。这里有着各种人,或痴心,或狂热,或懵懂,或同性,迷茫着寻找,那一屡情丝。
  • 伊蓝的春天

    伊蓝的春天

    住在校外的学生伊蓝,过着平平淡淡的大学生活。有一天在出租屋门口,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姑娘,肤色苍白,昏迷虚弱。伊蓝手忙脚乱将这个陌生姑娘抱进了自己的出租屋……
  • 我是大风水师

    我是大风水师

    我是一个风水师,真真正正的风水师。书中讲述的是我的亲身经历。
  • 无限之生死轮回

    无限之生死轮回

    文案我在零点的尽头创造传奇在生死的边缘血染荆棘死亡从不是生命的结束由我抉择我是零点的王即使长刀饮满鲜血杀戮不曾停止死神将为我跪下主角在最绝望的时候被选中成为轮回者,进入零点空间不断接受不同任务世界的洗礼,成长成神的故事。主角性格冷漠寡语自私,爱人类爱社会也反人类反社会。白得干净又黑到极致的故事。因任务需要可能会组团。最后声明,请正视“反人类”三个字。
  • 重生末日之恶女复仇记

    重生末日之恶女复仇记

    恶女重生,第一要务:独宠自家木头哥哥,囤积物资打怪兽,顺便收拾上辈子伤害自家哥哥的坏人们。阿勒勒~原来木头的芯是腹黑的!好吧,本文纯属本恶女看完一系列末世文后对部分情节及其不爽索性自己写宠文,努力不太监。补充一下,本文全文极宠无虐,各种虐坏人,因为看末世文的时候不喜欢太多杀丧尸场面,所以主要篇幅还是在复仇上。另外,主角三观正,只整害过她的人,不殃及池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