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01800000005

第5章 法相初具的唐代茶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峰。物质生活的丰富,为人们从事精神文明的创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人们能够超出日常生活必需之外,去追求能给人以更大精神享受的具有艺术美的生活。摒弃“浑以烹之”,“与瀹蔬而啜者无异”的粗放式饮茶,代之以细煎慢品的饮茶,作为官宦、文人、佛徒、道士精神生活中的一种艺术形式,这时也逐渐形成。幼年托身佛寺,壮年浪迹江湖,介于文人和僧道之间的陆羽,著《茶经》一书,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当时制茶、煎茶、饮茶的风尚,并在理论上和方法上加以深化和提高。它的目的是使饮茶者在从煎到饮的过程中,达到澄心静虑、畅心怡情的境界,以得到茶“禅”中至精至微的“三昧”。陆羽所阐述的制茶煎茶的理论和方法,受到历代人们的称赞和效法,是我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关于茶的学术著作。

唐代出现了细煎慢品式的艺术品茶,是在当时饮茶风气普及、名茶产地增多、名茶为人们所认识等基础之上形成的。陆羽《茶经》“八之出”记载当时的主要产茶地区,共四十二州,涉及现在的十六个省份,西北到陕西省境内的安康,北到淮河南岸的光山,西南到云贵的西双版纳和遵义,东南到福建的建瓯、闽溪,南到五岭以南的两广。各地所产的茶叶,都有较为固定的销售范围。唐大中年间杨煜所著《膳夫经手录》记载,蜀地的新安茶,“自谷雨以后,岁取数百万斤,散落东下”,“南走百粤,北临五湖”;江西的浮梁,(即景德镇)茶,运销“关西、山东”一带,白居易《琵琶行》中“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就是说的这种情况,湖北蕲州、鄂州等地所产的茶,运销“陈、蔡以北,幽、并以南”,即现在河南省中部以北到河北省;湖南衡山茶,销往南方各地,“自潇湘达于五岭”,以至于“交趾(即越南)之人,亦常食之”;安徽婺州、祁门、婺源等地的茶,也为“梁、宋、幽、并间人”所好。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一书记载,山东、河南、陕西一带,“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这是唐代中期以来各地所产茶叶及其流布地区的大概情况。经过人们的鉴别品尝,还涌现出一些优质名茶。唐代李肇《国史补》卷下记载说:“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出。”他列举了当时被人们公认的名茶,有剑南的蒙顶石花茶,湖州顾渚的紫笋茶,东川的神泉小团、昌明兽目茶,峡州的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簝茶,福州方山的露牙(同芽)茶,夔州的香山茶,江陵的南木茶,湖南的衡山茶,岳州□湖的含膏茶,常州宜兴的紫笋茶,婺州的东白茶,睦州的鸠坑茶,洪州西山的白露茶,寿州霍山的黄牙茶,蕲州蕲门的团黄茶。他推举剑南的蒙顶石花茶为第一,而顾渚紫笋及常州阳羡茶被列为贡品,自然也甚为名贵。陆羽在《茶经》中,把主要产茶地区分为五大片,即山南、淮南、浙西、浙东、剑南,对同一地区不同地点所产的茶都作出了评价。如山南所产以峡州茶为上;淮南所产,以光州茶为上;浙西所产,以湖州茶为上;浙东所产,以越州茶为上;剑南所产,以彭州茶为上。按品质高低,品评出各地所产茶叶的质量,在我国饮茶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这有助于优质名茶的选育和推广,也是从药用饮茶、粗放式饮茶过渡到品饮的标志。

陆羽生活的时代,也存在着不同的饮茶方式。据《茶经》记载,主要有四种,即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并有相应的加工方法。粗茶饮用时的加工,是把采摘来的茶叶不分芽、叶、梗,一起用刀切碎,放在釜中煮饮,陆羽称之为“斫”。散茶的饮法,是把采摘下来的茶叶,不经任何加工,直接放在釜中煮汁而饮,陆羽称之为“熬”。这种饮法,在唐人诗中也有反映,如陆希声《茗坡》绝句,“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春酲病酒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这种摘下新芽即投入釜中煎饮的方法,大约就是陆羽所说的散茶饮法。末茶饮法,是把采摘的茶叶烘炒碾研成末以后煮饮,这种加工方法,陆羽称之为“炀”(音阳),是烘炒的意思,这已和明以来的茶叶加工方法相似。饼茶饮法,是把茶叶蒸、压成饼后炙干,再捣碎成末煮饮,这种加工方法,陆羽称之为“舂”。陆羽所记,还有把采摘来的茶叶直接放在饮水器中用沸水煮而饮之的,这是最简单的饮法。陆羽把以上这些没有经过精细加工的饮法,叫做“庵茶”,同他提倡的煎茶是对立的。

陆羽所提倡的煎茶,饮用的也是饼茶,不过加工比较精细,饮法更为考究。他在《茶经》的“六之饮”中,专讲饮法,他说饮茶要得茶中“三昧”,达到“精极”的地步,先得克服“九难”。“九难”,一是“造”,即采造,阴天采摘,夜间烘焙的茶,不算得采造之法。二是“别”,即鉴别,光是靠嚼茶来辨味,嗅茶来辨香,不算是会鉴别。三是“器”,即器具,煎饮时的鼎炉釜盂,气味膻腥的,不能算是煎茶用器。四是“火”,油脂木材和厨房用炭之火不能算是煮茶之火。五是“水”,急流死水不能作为煮茶用水。六是“炙”,即炙烤饼茶,所炙外熟内生,不能算得炙之法。七是“末”,即把饼茶碾末,所碾茶末不细,色泽不纯不符合“末”的要求。八是“煮”,即煎茶,煎茶操作时不顺手、不熟练,不能算得煎茶方法。九是“饮”,即饮法,饮要持之以恒,夏天饮,冬天停,纯属解渴,不能算做“饮”。以上的“九难”,是对饮茶者的基本要求,是饮茶者本身的事,当然更重要的还在于人们品饮的对象——茶本身。

陆羽所用的饼茶,经过七道加工程序而成,这七道工序是:采,蒸、捣、拍、焙、穿、封,这样制成的茶饼,才符合煎茶的要求,才算是真正的饮茶。如何进行这七道工序的操作,陆羽没有直接用专门文字叙述,但在《茶经》的其他部分中涉及颇多,可以看出当时人的具体制作过程。

陆羽在《茶经》中,把煎茶的工具叫做“器”,把加工茶叶的工具叫做“具”。该书的第二部分即“二之具”中,通过记述加工工具而表现了人们加工茶饼的七道程序。他记述说,采茶时用□,是用竹子编织的,也叫做篮、笼、筥,茶农背在身后,容量为五升到三斗之间,见于唐人诗中,也有用丝麻织品的,如李咸用《谢僧寄茶》诗:“枝枝膏露凝滴圆,参差失向兜罗绵”,把采茶用具叫做“兜罗绵”。唐人采茶多在清晨,如张籍《茶岭》诗:“紫芽连白蕊,初向岭头生,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柳宗元诗:“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复此雪山客,晨朝啜灵芽。”当时的品饮者,往往自己动手,采摘制造。陆羽自己采茶、制茶的事迹就见之于当时人的诗文中。采茶还有许多忌讳,如姚合的《乞新茶》诗:“嫩绿微黄碧涧春,采时闻道断荤辛”,忌油腻及香辛味。这是陆羽制茶七道工艺的第一步。采摘来的茶叶要蒸,这是第二步。蒸茶的灶没有烟囱,灶上置釜,釜中盛水,水中放甑(即罐),甑有木制的,也有陶制的,甑中有小竹篮,是用来装茶叶的,把小竹篮用竹篾吊在甑中,等釜中的水蒸干,就算蒸好,然后把茶从篮子中取出来再倒入甑中,用桑木制的三丫杈加以搅拌,目的是使里面的茶叶不致因挤压而流失膏汁。被蒸的茶叶,按陆羽所述,有“芽、笋、叶”三种,芽是刚抽出来的嫩叶;笋,是枝头抽出还没有展开的嫩芽,这种茶笋,是诗人们歌咏的对象,如陆龟蒙《茶笋》诗:“所孕和气深,时抽玉苕短,轻烟渐结华,嫩蕊初成管。”皮日休的《茶笋》诗:“裒然三五寸,生必依岩洞”,“圆如玉轴光,脆似琼英冻。”叶,是指较大的茶叶。三种混在一起作为饼茶的原料。第三步是捣,所用的工具为“杵臼”,又叫做“碓”。

把蒸过的茶叶放在臼里捣烂成糊状,唐人诗中,“夜臼和烟捣”,“左右捣凝膏”,说的都是捣茶成膏的情形。捣过后的茶膏,放在一定形状的模子里拍制成茶饼,叫做“拍”,这是第四步。拍就是成形,做茶饼有专门的模,当时叫规,也叫棬,以铁制成,有圆有方,也有做成花鸟形的,把茶膏注入其中加以拍打使之坚实,从捣到拍,见于唐人诗歌中,如陆龟蒙《茶焙》诗:“左右捣凝膏,朝昏布烟缕,方圆随样拍,次第依层取。”捣也叫研,研是研磨的意思,考古发现有内壁带棱的陶研盆,是用来研磨蒸过后的茶叶的工具。唐人诗中也有称“研”的,如皮日休《茶舍》诗:“湖上汲红泉,焙前蒸紫蕨,乃翁研茗后,中妇拍茶歇。”

这种研盆正是小户人家制茶所用,一些官营的大规模制茶场,有“研架”,一次能研磨很多茶叶,研磨之声,轰轰然如雷霆。李郢《茶山贡焙歌》,记述的就是制造贡品顾渚紫笋茶时的情景,研磨时:“蒸之馥馥香胜梅,研膏架动轰如雷。”茶形做成后,退下茶模,待烘焙,排列在叫做“芘莉”的竹织器上。待焙的茶饼,先要在其中穿上眼,穿眼的工具叫做“棨”,又叫做“锥刀”,还有一种工具叫做“朴”,又叫做“鞭”,是用来退下穿眼时粘在棨上的茶饼的。由于茶模的关系,决定了人们饮用的茶饼的形状和重量各有不同。唐人诗文中所见,有方形的,有圆形的,如前引诗“方圆随样拍”。方形的茶饼,有重至一斤的,如《膳夫经手录》记蕲州等地所产的茶为“方斤厚片”,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砖茶。圆形的,有称做“仙人掌”的,如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诗前有一小序,说:“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这种圆形饼茶,有的比较薄,所以有时也以片相称。有的茶饼仿古代礼器中玉圭的形状,上尖下长方。也有的浑圆,中间有孔,像古代礼器中的玉璧,见于唐人诗中,如柳宗元诗:“圆方丽奇色,圭璧相叠压”,又如李群玉诗:“圭璧相压叠,积芳莫能加。”也有的茶饼呈鸟状,如徐夤的诗:“飞鹊印成香蜡片”。同一地所产的茶饼,形状也不相同,如当时推为第一的剑南蒙顶石花茶,“或小方、或散牙”,圆形的饼茶,当时也叫“团茶”,或叫“小团茶”。这种种形制和名称,对宋代茶都有很大影响,有些并为宋人所沿袭。制茶饼工艺的第五步是“焙”,焙是烘焙的意思,烘焙茶饼的焙坑也叫“焙”。据陆羽所述,是在地上挖二尺深,二尺五寸宽,一丈长的坑,四周砌上高二尺的矮墙,用泥灰抹平;焙上用木编成二层架,共高一尺,叫做棚,也叫做栈,上层叫上棚,下层叫下棚。用竹子做成二尺五寸长的竹筷,叫贯,用来穿茶饼放在棚中,初焙时茶饼在下棚,焙干后放到上棚,务必尽去水分。皮日休《茶焙》诗:“凿彼碧岩下,恰应深二尺。泥易带云根,烧难碍石脉。初能燥金饼,渐见干琼液。”就是描写茶焙的情景。茶焙也有用砖砌的,如李咸用诗“砖排古砌春苔干”。第六步是“穿”,茶饼焙干后,要穿成一串串的,以便贮存、运输,穿茶饼的绳索也叫“穿”。

陆羽记,当时江东、淮南一带用竹条作穿,巴山、峡州一带劈篾青搓绳作穿,秦韬玉《采茶歌》中有“烂研瑟瑟穿荻篾”一句,还有用芦荻作穿的。穿也成为当时茶的计量单位,又称芦作“串”。各地所产茶饼每串重量并不相同,陆羽所记,“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两、五两为小穿;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膳夫经手录》记衡山茶运往南方各地时,是“团饼而巨串”。韩翃《为田神玉谢赐茶表》说:“伏奉手诏,并赐臣茶一千五百串,令分给将士以下,圣慈曲被,感荷无阶。”一次赏赐一千五百串,可见当时产茶之多。当时茶也有以斤称的,如柳宗元《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中使窦某至,奉旨宣赐臣新茶一斤。”这一斤也许就是“一斤为上穿”的江东茶饼,但也有可能是散茶,质量自然是上好的。穿的工作完成之后,制造茶饼的整个工序基本完成。还有最后一道工序是“封”,封的工具是“育”,育是育养的意思,也是茶饼完成后的贮藏工具。育用木做框架,用竹编四周,再用纸裱糊;里面分隔层,上有盖,下有架,一侧开门。将茶饼放入育内的上层,下层空档置一贮火器,平常置热灰,梅雨时节燃上微微的炭火。这是“封”的过程,实际上讲的是贮藏方法,而不是制造方法。茶饼制成运销各地,是不是还有包装呢?陆羽没有讲,从其他文献记载来看,应该是有的,特别是一些选料精细,加工讲究的高级的茶,士大夫互相馈赠时,包装是很讲究的。如卢仝《走笔谢孟谏议惠寄新茶》:“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这是用丝织品做包装。还有用玉盒贮茶的,如卢纶《新茶味寄上西川相公》:“三献蓬莱始一尝,日调金鼎阅芳香,贮元玉合才半饼,寄与阿连题数行。”

饼茶是当时制茶的主要形式,也有其他形式的茶存在。如当时誉为天下第一的名茶——剑南蒙顶石花茶,李肇说成茶形式“或小方,或散牙”,可见已有散形芽茶出产。陆羽所述当时还有“末茶”。加工方法是“炀”,大约就是烘炒。从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一诗中,就可以得到证明。这首诗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如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木兰坠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山僧待客,自己采摘春来抽出的像鹰嘴一样的嫩芽,并加以火炒,以至满室生香,这和明朝以来流行的散条形茶加工方法并无不同。诗中说“斯须炒成满室香”,“自摘至煎俄顷余”,可知决非是摘后经蒸、捣、拍、焙等工序所制成的茶饼,这在我国茶史上是用炒法加工茶叶的最早记载。从诗中“白云满碗花徘徊”一句看,这种炒法加工成的散茶,饮时也是又碾研成末后才煎饮的,因为只有加工成细细的茶末,煎时加以搅动,才有白色的乳花,不经碾末而煎饮的散茶,是不会有白色乳花的。

同类推荐
  • 巧做下酒菜

    巧做下酒菜

    公司聚餐、同学聚会、生日party、工作应酬……现代人的生活,和酒扯上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可是光喝酒没有下酒菜的餐点可就落伍啦。本书为您精心挑选了众多合适的下酒菜,除了在色、香、味的表现上要求完美,更注重均衡与健康。内容丰富,制作精致、是美食爱好者最好的选择。
  • 食道通天

    食道通天

    本书是作者李书崇花费数年时间创作的一部美食笔记。详述了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美食文化。作为一位著名的文化学者和生长于成都的好吃嘴,作者目光不仅局限于川菜一隅,而是旁征博引,夹叙夹议,有史料有观点,有逸闻有亲历,将食之道上升为天之道,将中馈上升为家国,将以食为天的东方民族精神挥写得淋漓尽致。本书为读者了解中国饮食文化、感受美食魅力、领略美食家风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 美味素食菜品

    美味素食菜品

    邂逅舌尖的素菜风情!《美味素食菜品》让你爱上素菜的味道!饭桌上,素菜和荤菜可以说是平分秋色,各占半边天。有的时尚人士甚至奉行“素食主义”。素菜的特征主要有:新鲜为主,清爽素净;花色繁多,制作考究;富含营养,健身疗疾。现在就跟随这本书学习制作美味的素食菜肴,然后做给自己的家人吃吧!
  • 舌尖上流动的城市味道

    舌尖上流动的城市味道

    本书介绍了北京、山东、西安、苏州等地的美食,内容包括:千年流传的北京齐鲁大地的风采“三秦大地”的美食小桥流水中的食香古徽州的韵味等。
  • 百姓自制风味小吃1000例

    百姓自制风味小吃1000例

    本书本着通俗易懂,实用,可操作的原则,向读者介绍了1000种我国各地最爱欢迎,驰名中外的特色风味小吃的传统槽糕及制作方法。包括蒸,煮烤炒等。原料易得,制作方便,人人会做,家家可制。不但倍受百姓家庭青睐,更是烹饪爱好者的理想用书。
热门推荐
  • 遇见你便是我的劫

    遇见你便是我的劫

    我欲渡你成佛,却终为你成魔。怀中抱着那个仿佛毫无生机的血人,和尚两行血泪落下。平生十步杀一人,却终究还是败在你那颗普度众生,一心向佛的心上。那人苦笑,或许,他们之间早就结了难以扯断的孽,早已分不清的缘,此生纠缠不休……(文中开头不会虐后部微虐)
  • 五彩神兵传

    五彩神兵传

    浩瀚众生,沧海桑田!一生所为,爱!恨!情!仇!秋风吹过,树叶再也无心留恋枝桠,哗哗啦啦的落进溪水中,打着转的往下漂流,阳光也失去了威力,懒洋洋的照在一片片枯黄的草地上,整个原野呈现出安静祥和又略显肃杀的秋日景色。倒是溪边的两个少年,你追我赶玩的不亦乐乎。
  • 不败人皇

    不败人皇

    实力为尊,就算你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遇到了修炼者也只能倒着走!本故事讲的是主角杨尘出生于杨族,因血脉模糊而不能修炼,再一次旅途中,终因采到无上宝果,一步步走向巅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 希灵帝国同人加吧文

    希灵帝国同人加吧文

    还在为找不全精品而担心吗?丢掉节操,轻装上阵!爆笑欢乐,严肃认真尽在希灵帝国吧。
  • 六十种曲玉合记

    六十种曲玉合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穿越之我要灭神

    穿越之我要灭神

    “你若让紫逸受伤,我必让你生不如死”云翼对众神说,于是云翼便踏上了变强之路。
  • 女配的极品弱受

    女配的极品弱受

    小时候我就曾经发过誓,以后一定要嫁给一位高富帅,和他生一堆漂亮的娃。结果等长大了我才发现,那位高富帅喜欢的,是另一个漂亮的男孩子,不行,这种影响生物延续的事情我怎么能允许它发生呢?于是,我把那位的漂亮小受给抢过来了,“来,亲爱的,我们来做点对生物延续有贡献的事。”小受缩墙角,使劲摇头。居然被嫌弃!!难道老娘没有那位小攻美吗?小受使劲摇头,又紧张的点了点头。小攻赶过来,小受眼泪糊了一脸和我告别,我只得大骂一声:“渣攻,咱们来日方长。"讲述小攻追小受路上女配处处作梗的故事,HE。
  • 影诀之子

    影诀之子

    在那个平行的空间,你,就是被神选中的人,你所做的只有迎难而上,对付,所谓的敌人
  • 细痒

    细痒

    他爱我,我爱你,你爱她,她爱他,最痛的故事情节上演,缠绵不休细细疼痒,网友杜撰分娩为12级痛,爱情是种毒药,当毒性爆发会疼的人失去活下的执念,但是熬过去往后想起,骨头里还带着恐惧的后遗症,残余的毒液细细发痒。
  • EXO之时空隧道

    EXO之时空隧道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时空:悬时空和幻时空。有一天,生活在悬时空EXO星球的公主,不小心触发了那条可以穿梭于两个时空的时空隧道,意外的穿越到幻时空大陆成为了一位“无爱千金”。EXO星球的国王派EXO12精英前去找回公主并唤回她的记忆。可谁也不知道,这一切,都是一场阴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