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很多饮品都是含糖饮料,偏偏“糖”是天然的食欲抑制剂,糖分可以很快被血液吸收,会让人一下子觉得饱了,因此就更吃不下,形成“恶性循环”。一些人早餐吃不下多少,午餐无食欲,晚餐也无食欲,整天就只喝各种饮料,一个夏天总觉得很烦、很累,就是摄入糖过多的原因。3.夏日勿忘补钾。暑天出汗多,随汗液流失的钾离子也比较多,由此造成的低血钾现象,会引起人体倦怠无力、头昏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热天防止缺钾最有效的方法是多吃含钾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含有较多的钾,可多吃些草莓、杏子、荔枝、桃子、李子等,蔬菜中的大葱、芹菜、毛豆等也富含钾。茶叶中亦含有较多的钾,热天多饮茶,既可消暑,又能补钾,可谓一举两得。
4.讲究饮食卫生。暑天饮食卫生特别重要,必须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不要买变质的食品原料;膳食最好现做现吃;生吃瓜果要清洗消毒;在做凉菜时,应加蒜泥和醋,既可调味,又能杀菌,还有增进食欲的作用。
5.暑天最宜清补。在饮食滋补方面,热天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肥甘厚味及燥热之品不宜食用,而应选择清淡、具有滋阴功效的食品,如鸭肉、虾、鲫鱼、瘦肉、食用菌类(香菇、蘑菇、平菇、银耳等)、薏米。此外,还可进食绿豆粥、扁豆粥、荷叶粥、薄荷粥等“解毒药粥”,它们具有一定的驱暑生津功效,而且味美可口。
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人体内蛋白质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多,因此蛋白质的供应必须酌量增加,可多食鱼类、瘦肉、鸡肉、蛋、奶和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以满足盛夏肌体代谢的需求。同时,为增进食欲,在饮食制作方面应力求烹调可口,注意花色品种的增加和变化,亦可适量选用一些辛香类调味品。
秋季饮食的原则
秋天气候干燥,空气中缺少水分,人体同样缺少水分,是呼吸道、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特别是感冒、流感、支气管炎等的高发季节。
从中医节气看,中秋是气候转换的分界点。中秋之前算早秋,一过中秋,天气明显转凉,早晚温差大,人体新陈代谢渐缓,尤其老人、小孩,抵抗力弱,容易感冒、咳嗽。除了上呼吸道毛病外,有些人甚至会产生腹泻、便秘等肠胃功能失调的症状。
造成这些疾病的原因是“秋燥”,表现在身体上的症状多是发炎、肿痛。如果肺气太强,容易口干舌燥、干咳、喉咙痛;如果肺气过强,容易伤肝,产生虚火、肝火。
为适应“秋燥”的特点,人体必须经常给自己“补液”,以缓解干燥气候对人体的伤害,多喝水,尤其是盐水和蜜水,是对付“秋燥”的很好方法。
1.多喝盐水和蜜水
在干燥的秋季,如果我们光喝白开水,并不能完全抵御“秋燥”带给我们的负面效应。水分进入人体后,很快就会被蒸发掉或排出体外。
对付“秋燥”,我国古代医学家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最佳的饮食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换言之,喝白开水,水易流失,若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那么水分就不那么容易流失了。这种方法与我们现代医学中的给病人补充生理盐水是一个道理。
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一举三得。
2.及时进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养生角度看,秋季养生很关键。秋季是由夏季往冬季过渡的过程,此时进补,不仅对人体适应秋季气候变化、保证秋季健康有重要的意义,且为“冬藏”做好了准备。
秋季是进补的黄金季节,但大量临床实例告诫人们,秋季若不注意进补原则、方法和补品的选择,盲目“乱补”,不但于健康无益,反而可能致病。
秋季进补有四忌:
一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过量进补会加重脾胃、肝脏负担。在夏季,人们由于喝冷饮、常食冻品,多会出现脾胃功能减弱的症状,这时候如果突然大量进补,会骤然加重脾胃及肝脏的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难于承受,导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乱。
二忌以药代食
重药物轻食物的做法是不科学的,药补不如食补,许多食物也是好的滋补品。如多吃荠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此外,日常食用的胡桃、芝麻、花生、红枣、扁豆等也是进补的佳品。
三忌越贵越好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与之相适应的补品也是不同的。有些人认为价格越高的药物越能补益身体,其实价格昂贵的补品如燕窝、人参之类并非适合每个人。每种进补品都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应以实用有效为滋补原则。如滥服人参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
四忌只补肉类
秋季适当食用牛羊肉进补效果好。但因此时脾胃尚未完全恢复正常功能,因此过于油腻的食品不易消化吸收。另外,体内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堆积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病。食补中不应忽视蔬菜,它可以为人体提供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3.少吃生菜、沙拉等凉性食物
要想保护脾胃,最好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菜、沙拉等凉性食物。尤其应避免瓜果,因为“秋瓜坏肚”,像西瓜、香瓜易损脾胃阳气,不妨适量吃些苹果、柿、柑橘、梨、葡萄和龙眼。4.不宜食用过于油腻或辛辣的食品秋天气温干燥,人容易上火,要少吃辛辣食物,这些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当然,将少量的葱、姜、辣椒作为调味品,并无大碍,但不要常吃、多吃。如常吃辛辣的生姜,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
在古代医书中也出现过类似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看来,秋天不食或少食生姜以及其他辛辣的食物,早已引起古人的重视。
此外,也不宜食用过于油腻的食物。
寒冬食养的原则
冬季气候寒冷,受寒冷气温的影响,人肌体的生理功能和食欲等都会发生变化。因此合理地调整饮食,保证人体所需营养素的充足,便能提高人们的耐寒能力和免疫功能。冬季是饮食进补的最好季节,民间有“冬季进补,开春打虎”的谚语。以下是冬季的饮食原则:
1.要有丰富、足够的营养
冬天的寒冷影响着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从而促进和加速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以增强肌体的御寒能力,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因此,冬天补充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
冬季的膳食中应多补充产热营养素,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以提高肌体对低温的耐受力。尤其应考虑补充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鸡鸭肉、鸡蛋、鱼、牛奶、豆类及其制品。目前,含淀粉的糖类仍是我们摄取热量的主要来源,但在严寒的冬天,往往因满足不了人体对热能的需要,容易造成肌体衰退和抗病能力低下,引发感冒、哮喘、气管炎及旧病复发。所以,冬天的日常膳食,可适当增加些“肥甘厚味”的食品。
对于体质偏弱而无严重疾病的人来说,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适当选用一些药食两用的食品,如红枣、薏苡仁、花生仁、核桃仁、黑芝麻、莲子、山药、扁豆、桂圆、山楂,再配以营养丰富的食品,就可达到御寒进补的目的了。
2.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
冬天蔬菜的数量少,品种也比较单一,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冬季过后,人体往往容易出现维生素不足,如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B,特别是缺乏维生素C,并导致不少老人出现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出血等症状。
在冬季,妇女和老人应增加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摄入,尤其要保证钙和铁的充分供应。维生素A能增强人体的耐寒力,应多吃些富含维生素A的肝脏、胡萝卜、南瓜、白薯等食物;维生素C可提高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应注意摄取新鲜蔬菜和水果。
医学研究还表明,人怕冷与饮食中无机盐缺少有关系。专家建议冬季应多摄取含根茎的蔬菜,如胡萝卜、百合、山芋、藕、青菜、大白菜,因为蔬菜的根茎里所含无机盐较多。
冬季进补御寒,如忽略了人体本身的生理耐寒力,而一味依赖食物御寒,过多地食用高热能、高脂肪的食物和酒类等,容易引发和加重心血管病。因此,冬天应坚持适当的体育运动,如太极拳、散步、打球,这样可促进新陈代谢,加快全身血液循环,增强胃肠道对营养的消化吸收,真正达到食而受益的目的。
冬季饮食调养有三宜:
一宜粥糜
古代养生家多提倡深冬喝些热粥。《饮膳正要》中认为,冬季宜服羊肉粥,以温补阳气。如若在粳米粥中加点红枣、赤豆可使人觉周身温暖,精力倍增。
民间有冬至吃赤豆粥、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五吃“八宝粥(饭)”的习惯。
二宜温热之品,以取阳生阴长之义
冬季宜吃牛羊肉、狗肉、桂圆肉、枣、蛋、山药、猪血、糯米、韭菜等。冬季每晚餐喝一小杯酒,对中、老年人养阴大有裨益。
三宜坚果之品
冬日应多吃点核桃、板栗、松子、花生、葵花子、芝麻、黑豆、黑米等。
冬季饮食调养有四忌:
一忌生冷食物
冬天气候寒冷,切忌吃粘硬、生冷的食物,尤其是老人、小孩,更应吃熟食、热食。因为生食冷食不消化,会损伤脾胃。
二忌食苦寒的食物
苦味之物能泄,易伤阳气,扰乱闭藏之气,有损脾胃;大寒之物,易引起泄泻。但也不宜吃大热的食物,因为多吃大热的食物,易生内热,热伤胃阴,也会损害脾胃。
三忌饮烈酒
冬天可适当饮低度酒,最好饮葡萄酒。但只能少饮,多饮有伤脾胃。也不要喝过热的饮料,否则易造成皮肤粘膜损伤。
四忌过多食用橘子
橘子是含热量较多的水果,一次性过多食用,不论大人还是孩子,都会导致“上火”,出现口舌干燥、咽喉肿痛等症状。因此,橘子不宜食用过多,若已“上火”,可用海带50克,洗涤后切碎,煎水代茶饮,可“去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