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补贴分为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两种。简单的说直接补贴就是负税,而间接补贴通常采用放宽信贷、廉价使用能源或免费使用基础设施等方式实现。补贴程度可以和贸易量成固定比例,也可以和贸易值成固定比例。
贸易补贴的目的是增强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美国的农业补贴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美国每年的农业补贴高达400亿美元。相当于平均每100美元的农业产值中,农业补贴就有20~30美元。
所以美国农民无论在地里种什么都不用担心。美国的农业补贴大幅度提高了本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美国农业的稳定发展。
但是这一补贴使得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显著价格优势,对国际农业贸易体系极为不公平。
鉴于贸易补贴带来的不公平性,世界贸易组织出台了《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协议规定对其它成员国有失公平的贸易措施,其它成员国可采取补救措施,一是向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提出援用争端解决程序的要求;二是启动征收反补贴税调查程序,而且在确实因另一成员的补贴措施而受到损害的情况下,可以征收反补贴税。
为了遏制我国经济发展,美国起诉中国对出口商品实行贸易补贴,而且在国际上大造舆论。我国政府据理力争自己的权利。面对世界,我国面临一场没有硝烟的商业战争,抵抗别国的打压,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是这场战争的方向和目标。
想赚钱还是想赔钱——商品倾销
甲厂家推出了一款新型暴利产品,零售价5千元,批发价4千元。甲厂家经过千辛万苦,不懈努力,好不容易发展了23个经销商。之后甲厂家月平均销售总量3千件。甲厂家盈利可谓不小,但公司团队还是希望经销商们能够尽快把销量提上去。因此不断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有一天,忽然有一个人走进甲厂的办公室,说看了宣传觉得这种产品大有市场前途,愿意大量购买,每个月可以购进三千五百个,要是能拿到最优惠价格还可以考虑现款现货。甲厂家对这个天上掉下来的大客户捧若上宾,当然给出最优惠的价格,批发价每件三千元。甲厂家当月销售量极好,信心大增。
让人奇怪的是,直到月底那23家老顾客也没来拿货,一个电话一个电话的打下来才知道,原来那个大客户是乙厂家的暗探,甲乙两厂家属于同一行业,但乙厂家新产品开发无门,甲厂家却日进斗金心,眼看就要亏损的乙厂家心里不平衡,于是派出暗探在背后恶搞了甲厂家一下。那23个经销商,被乙厂家发展为客户,以三千元的价格拿了货。
甲厂家的价格防线终于守不住了,也开始降价。
接下来的又一个月,一部分批发商终于明白怎么回事儿了,于是他们一起来进货,甲厂家只好又降价。
乙厂家的同质产品终于推出,价格低于甲厂家的最低价。一轮轮的价格战就这样打下来,到了最后,客户说多少钱一件就是多少钱一件,这两个厂家连本钱都不要了。
当然没有再后来了,甲乙两家早就扛不住了,几天之后宣布破产。
这是一个典型的商品倾销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类似事件多发生在国际市场上。
商品倾销是指大企业在控制国内市场的条件下,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甚至低于商品生产成本的价格,在外国市场抛售倾销商品,打击竞争者以占领市场。
比如某国的电子产品以低于成本价格在我国市场上出售,比我国同类产品的价格低出很多。“同等质量比价钱”,老百姓当然愿意买更便宜的,结果我国的同类电子品很快就失去了市场,国外的电子商品摇身一变成了市场的主人。
最近几年也总是有我国商品在某国被投诉倾销的新闻接连出现。备受国人关注。要了解倾销,先要了解倾销的几个特征:
一是倾销是低价销售产品的一种措施,它是商家根据不同的市场特征和现状自行压价的一种销售方式。其价格不能真实的反应市场供需和价格规律。
二是商品倾销是在大企业控制国内市场的条件下发生的,其目的和动机具有多样性,比如销售过剩产品等,但通常情况下,商家是为了占有市场,达到市场垄断,以获取最大利益为目的。
三是倾销是一种不正当竞争,属于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商家获得利益的方式是建立在损害别国经济利益和扰乱国际正常竞争秩序的基础上的。
按照倾销的时间一般可分为三类:
一是偶然性倾销,是指某一商品的生产商为避免存货的过量积压,于短期内向海外市场大量低价销售该商品。该种倾销不以占有市场为目的,所以国际上通常会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
二是不定时倾销,又称间歇性倾销。这种倾销是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它破坏了国际贸易的正常秩序,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通常受到进口国反倾销法的追究。
三是持续性倾销,指某商品持续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海外市场销售,这种不公正的国际贸易行为严重危害了被倾销市场的利益,也同样会受到进口国反倾销法的追究。
表面看来,我国的产品经常受到外国的反倾销指控,但事实上,外国产品也经常在我国市场上进行低价倾销,并损害了我国相关产业的利益。比如柯达、柯尼卡、富士等国外品牌长期以价格占据了国内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由于我国许多企业反倾销意识淡薄,加上国内一直缺乏相关的具体法律规定,反倾销机制一直不健全,使我国的企业即使有较强的意识也难以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商品倾销,不但给进口国造成巨大而长期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使进口国的众多劳动者失业或潜在失业。因此国际经济组织制订了《反倾销协议》。《协议》规定在如下三种情况下可以实施反倾销制裁:
一是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格进入另一国市场。二是倾销商品对进口国相似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威胁,或对其国内某项新建产业产生严重阻碍。三是倾销与损害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很多过于笼统和模糊的界定,西方国家经常假借反倾销名义实施贸易保护主义,频繁地采用反倾销手段处理与他国的贸易纠纷。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要加强对倾销和反倾销的认识,对西方国家假托《协议》之名进行贸易保护的做法予以揭露和还击,对于国外在我国市场上的不公平竞争现象加以法律和舆论的制裁与监督。
另外,随着对外贸易领域的进一步加深,我国相关部门应出台有关的法律政策,以保护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合法权益。
人往高处走,钱往低处流——热钱
温州人是有名的智慧投资者,谁也不知道他们手里到底有多少钱,看他们的投资就能感受到温州民间资金的巨大身影,从前些年温州人的“炒股团”、“炒煤团”、“炒棉团”到后来的“炒房团”,温州游资的动向这些年始终牵动着大家的视线。
曾经温州商人以团队的形式开进上海,一百多个人坐满了三节火车车厢,几天之内温州人买走了将近二百套房子,五六千万元的现金砸到上海楼市上,这一举动成为外界关注的热点。温州人在上海买房的场面是热闹的,就好像在菜市场买三毛钱一斤的桃子一样,好像觉得这十来万元对温州人来说是无所谓的。
再后来温州人的资金如旋风一般席卷了上海、杭州、青岛、重庆、北京、沈阳,所过之处房地产的价格几乎都以每年至少25%的价格飞速上涨。
温州人觉得拿出这十几万,赚回的不仅仅是几万块,几万快的赚头他们都不放在眼里。
手握巨资的温州商人如旋风一般,迅速在全国的房地产行掀起猛烈的“圈地运动”,只要有温州商人出手的行业都会掀起不小的波澜,温州商人手里的资金不断流向潜力升值行业,赚得盆满钵满。
温州人用来投资的这一部分钱叫做热钱,在国际上同样有一批投资者手持热钱,用来投向世界各国的经济洼地。
热钱,又称游资或叫投机性短期资本,是指为追求最高报酬与最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
热钱具有短期性、套利性和投机性。除此之外,热钱还有另外几个特征:高收益与风险并存,高信息化导致商家的敏感性,高流动性与短期性投资相一致,高虚拟性投资与投机性同在。因此热钱成为诱发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当年墨西哥金融危机的爆发,热钱就起了高速催化剂的破坏作用。
这些热钱的进入有多种渠道:
第一、以虚假贸易方式进入。这样的方式需要国内外企业相互联合,国内的企业与国外的投资者可联手通过虚高报价、预收货款、伪造供货合同等方式,引入境外资金。
第二、采用增资扩股的方式进入。有些外商投资企业,在原有注册资金基础上,假借扩大规模,增加项目等理由申请增资。资金流入后,却成为热钱,进行短期投资套利。当获得利益时,可以找个借口说原定项目不符合某项标准,决定撤销。这样一来,热钱的进出就很容易。
第三、以地下钱庄的方式进入。地下钱庄给外资的进入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比如,投机者在香港或者境外把钱打到当地某一个指定的账户,确认无误后,内地的地下钱庄自然就会帮投机者开个户,这样的话,外币自然就转化成人民币了,但表面看来,却不觉得有外币进来。热钱以非法途径流入国内,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热钱的流动性频频引发金融危机。
比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以韩国为例,在危机爆发前,为了追求发展速度,韩国金融机构采取的是“短借长贷”的融资方式。这一政策充满风险。当东南亚的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热钱以及其它国外资本迅速撤离韩国,因此韩国突然出现了巨额短期外债要求兑现的紧迫局面,整个国家的资金顿时面临着枯竭。接下来韩元暴跌、股市一路狂降、一家家企业破产倒闭,韩国经济深陷困境。
近年来,大量热钱涌入中国,使我国出现了很多令人费解的经济现象,比如股市的价格高涨。社科院专家指出,中国资本市场上的热钱几乎高达1.76亿美元,再加上众多不可控的民营资本,使得短期内股市涨跌难料。
中国的房地产安全是建立在金融安全的基础上的。资本的逐利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美元热钱涌入中国的势头也不以我们采取任何阻碍其涌入的政策为转移。国际热钱不断涌入到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使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隐忧。
我国之所以能够引来大量热钱投资,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好,机会多。不过,热钱进入的规模和速度,已成为决定中国经济短期挫折速度有多快、挫折有多大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热钱的流入具有不合法性,危害带有不确定性,因此我国要进一步加强外汇监测体系,及早察觉外汇在本国的异常流动。一旦热钱大量流入,赚得利益后又想悄然而退时,我国可以在政策制度上进行相应的应对和补救。保持理性政策,始终是稳定国家货币和金融体系的根本。
打破贸易壁垒——经济一体化
在明清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就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已经出现。但是由于当时的统治者高傲自大,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模式,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这种“天朝大国”的虚幻与膨胀,严重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日本的德川幕府时期也施行了与中国同样的封闭政策,外国人不能进去,日本人不许出来。
在一定程度上,“闭关”稳定了国家的经济结构,使国家内部经济一度处于繁荣时期。但长久来看,自我封闭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切断了与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联系,使得中国的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
历史证明,固步自封是一种守旧的错误决定,从经济角度说闭关锁国是一种贸易壁垒,在如今的经济发展中,打破贸易壁垒实行经济一体化已经是大势所趋。
经济一体化是指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两个以上的国家协商建立的经济联盟。
当然最理想的经济一体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事情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前提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在某个区域内由各国政府授权,建立一个共同的经济机构,制定并执行统一的贸易、财政与金融等政策,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以来呈迅猛发展趋势。在众多区域经济组织中,最大的有三个: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欧洲联盟成立于1995年11月1日,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现有成员国25个;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于1992年8月12日,总部在华盛顿,成员国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11月,成员国和地区有21个。区域经济一体化能使区域内成员国之间资源配置的范围增大,分工也更加细化,各要素流动速度都会加快,提高该经济体的运行效率。有利于成员国内部市场经济的发展。
要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就要减少成员之间的冲突、提高协约的执行效率,这样才能使成员国经济体系的福利不断增进。
无论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都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实现,根据各参加国的具体情况和条件以及它们的目标要求,有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四种形式。
自由贸易区由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成员国之间免征关税并取消其他贸易限制,但对区外国家依然报持各自的关税和限额。
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为了取消彼此之间的关税或各种贸易壁垒,建立共同的对外关税而缔结的同盟。
在同盟内部商品可以自由流通和自由竞争。共同市场指在关税同盟基础上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在同盟内建立关税、贸易和市场一体化。
经济联盟是经济一体化的最终发展目标和最高级的形式。它要求其成员国在实现关税、贸易和市场一体化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本体系内的管理机构,各联盟成员国授权于这一机构,并通过该机构在国际经济决策中采取同一立场。并力求在经济、财政、货币、关税、贸易和市场等方面实现全面的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带动了以地区经济合作为基础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对今后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