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97300000015

第15章 拿破仑与晚清“小说界革命”——从《泰西新史揽要》到《泰西历史演义》(1)

本文初稿曾宣读于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所举办之“明清小说戏曲国际研讨会”(2003年11月28—29日),后宣读于“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沙培德(PeterG.Zarrow)教授主持的“记忆与认同研究群”讨论会(2004年3月26日),与会之同道和《汉学研究》两位审稿学者提出珍贵之意见,在此一并谨志谢忱。

一、前言

在20世纪初的中国想象里,拿破仑(BonapartNapoleon,1769—1821)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本文行文一律使用“拿破仑”这一译名,凡征引材料与此不同者,如“拿坡仑”等,均依原文。他的风流韵事受影戏、戏剧、小说、画报等传媒的眷宠,因此妇孺皆知。他武功盖世,称霸欧洲,对19世纪世界史走向影向至巨。他既能宏扬帝制,挽狂澜于既倒,又能代表现代民主、自由之价值,因此更投合受历史重创的中国人的心理需要,加之法国革命的英雄悲剧、帝国的辉煌复兴与花都巴黎的浪漫气质,更使国人情有独钟,激起一波又一波的想象,映射出未来中国的憧憬。不光梁启超(1873—1929)一再召唤拿氏英魂,民国伊始黄兴将袁世凯比作拿破仑,虽然结果闹了笑话,但中国人魂附拿氏,历史想象却鲜活无比。

事实上自1830年代拿翁事迹传入中国之后,某种意义上在传播一部西学。其英雄传奇的东土之旅对于认识中国近代思想形成不可或缺,此间尚须寻木见林,烛幽洞天。但“拿破仑”作为语言指符和文学表述,与“革命”、“民主”、“科学”等关键词不尽相同,虽然在造成中国近代思想方面其意义和效能毫不见逊。或者说“拿破仑”本身是个关键词,然而是软性的,以形象、譬喻、情节等影响于感知的层面。随着其文本从历史到文学的深入传播,衍生出丰富复杂的含意,更像海登·怀特(HaydenWhite)所说的“话语辞格”(tropicsofdiscourse),难以定义,却赋形生动,羚羊挂角,意在象外。参HaydenWhite,“Introduction:Tropology,Discourse,andtheModesofHumanConsciousness,”inTropicsofDiscourse:EssaysinCulturalCriticism(BaltimoreandLondon: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1978),pp.125。参黄进兴:《“历史若文学”的再思考——海顿·怀特与历史语艺论》,《新史学》,14卷3期(2003年9月),页81—121。在文化接受过程中,它常常套上传统的表述模式,例如楚霸王“英雄末路”的悲剧模式,在记忆银幕上演出新的活剧,雅俗文化各为之提供不同的版本。

本文以梁启超为契机透视拿破仑的中国传奇,而切入20世纪初思想和文学的交界转折处。当梁氏以如簧之舌鼓吹保皇“革命”时,也极力推颂拿破仑作为拯救帝国于危亡的英雄,其中依稀投射出光绪皇帝的影子。尽管梁氏已经皈依民主、进化的现代价值,帝国殖民的辉煌往昔仍残留在他的记忆中。这看上去似乎荒诞,但拿破仑作为法国革命之子而恢复帝制,再造光荣的历史,这一形象广为中国人所崇拜,却是其英雄传奇自19世纪以来不断传播的结果。

梁启超在1902年提倡“小说界革命”时,一方面鼓吹“新小说”应当表现拿破仑那样的“英雄”人物,借此重铸民族之魂;另一方面极力抨击《水浒传》、《红楼梦》中的“绿林豪杰”、“才子佳人”,把整个旧小说斥为“中国群治腐败之总根源”。“小说界革命”旨在改造文学传统,涉及民族主体及文学现代性问题,对于新文学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遂使20世纪“小说中国”展开奥德赛史诗之旅,儿女英雄上演一幕幕可歌可泣之活剧。然而,不无反讽的是,这却使拿翁的英雄传奇发生有意味的转折,即一旦诉诸小说,把拿破仑交付受大众欲望支配的文学想象,结果就难以一厢情愿,如本文所示,发生在“小说界革命”中的拿破仑插曲,对于理解救国理想与大众欲望、小说传统与文学现代性之间的吊诡关系,或值得作进一步探讨。

二、《泰西新史揽要》:拿破仑东渐及其变形

早在1837年,在传教士郭实猎(KarlGützlaff,1803—1851)主办的杂志《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EasternWesternMonthlyMagazine)上,即出现介绍拿破仑的传略。此后通过大量的有关世界历史地理的著作,或使外游记或日记,拿翁事迹在中土不断传播,使国人大为倾倒的是他的用兵如神,叱咤一世,以盖世武功称霸欧洲,如徐继畬(1795—1873)《瀛环志略》(1849)说拿氏“战胜攻取,所向无敌,诸国畏之如虎”。徐继畬:《瀛环志略》(棪云楼刊本,1873),卷7,叶2b—3a;(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页203—204。容闳(YungWing,1828—1912)在他的《西学东渐记》里叙到他在1847年初出国门时,赴美途中经过拿破仑最后流放的圣海伦纳岛,于是“予等咸往登临,抚今吊古,怅触余怀”。他在拿氏坟上折了一条柳枝,携至美国,后来把它种植在纽约省某校,居然“长成茂树,垂条万缕”。容闳:《西学东渐记》,载于钟叔和主编:《走向世界丛书》(长沙:岳麓书社,1985),页51。容闳的《西学东渐记》是回忆录,其英文本出版于1909年,中译本见世于1915年。活跃在这种崇仰情愫中的拿氏,已带有传奇色彩。同样吸引中国人的是法兰西民族的浪漫奢张的性格。王韬(1828—1897)在《漫游随录》中记载了他在1867年游历法国,巴黎的繁华使他震惊:“法京巴黎,为欧洲一大都会。人物之殷阗,宫室之壮丽,居处之繁华,园林之美胜,甲于一时,殆无与俪。”游观之处,无论是剧场酒楼,街道商铺,从光怪陆离的幻灯影戏到罗浮宫里临摹名画的少女,都使他心醉,倾倒之情溢于言表。王韬:《漫游随录》,载于钟叔和主编:《走向世界丛书》,页85—86。

到1890年代,拿翁传奇明显切入中国政治生活。此时出现了几种新的有关世界史的著作,有西方传教士编译的,也有从日本引进的,对维新运动产生影响。值得提及的是王韬的《法国志略》,乃根据日本冈千仞(1832—1913)的《法兰西志》和冈本监辅(1839—1905)的《万国史记》等书编译而成。书中系统介绍了近代法国政治体制,渗透了他对“民主”思想的憧憬。对于拿破仑,较为详细地叙述了他的生平及其政治军事的业绩,出现了几个前所未有的特征。首先叙其家世,凸显的是他的平民性,说他“少时即英迈不群,峥嵘露头角”,举了好几个拿氏儿提时代的趣闻逸事。其次叙及王政倾覆的“恐怖之世”时,侧重了拿破仑站在革命一边,“与诸论共和者议改革方法,主张自由之说”。这就突破了国人局限于“武功”的认识。另外介绍了拿氏的容貌和性格。王韬此时的评语渗入了主观感性的认同,无疑更为深入和生动:

余尝读法史而叹拿破仑崛起于卒伍中,数年之间,遂成帝业。其雄才大略与罗马帝儒略该撒相仿佛,固海外异人之一也。拿破仑天性沉默如不能言者。当其对众发辞,议论风生,四座惊慑,聪明果决,洞察未然,不惧危难,能任大事,有人主之量。躯干短小,而仪表凛然,双眸炯若岩下电,不可逼视。用兵如神,屡立武功,居然以帝号自娱,威名耀于寰宇,所谓天授,非人力也。使始终以功名显,岂不善哉!王韬:《重订法国志略》(上海:淞隐庐刊本,1890),卷6,页2a—2b。

由于对拿破仑兴衰始末的叙述卷入褒贬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纠葛,遂使其形象复杂化。本来在冈本监辅《万国史记》中,对法国革命的叙述含有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倾向。一方面法国革命被冠之以“革命”的尊称,肯定了“民主”、“自由”等价值,在这一意义上,日人也称明治维新为“革命”;另一方面,明治维新是王政复兴,所以日人一般对“法国革命”持排斥态度。《万国史记》充分体现了这一吊诡,即在正面叙述法国1789年暴动时,称之为“大乱”,称巴黎市民为“叛党”,但“法国革命”一词却词意闪烁地出现在拿破仑失败及波旁皇朝复辟之后。王韬对这一段暴风骤雨的法国史同样爱恨交加。他一面谴责路易十六骄奢淫纵,践踏民意,一面骇叹:“叛党恃其凶焰,敢于明目张胆而弒王,国法何在?天理安存?”王韬:《重订法国志略》(上海:淞隐庐刊本,1890),卷5,页33a—33b。因此王韬几乎照搬了《万国史记》有关“法国革命”的段落:

一千八百十五年十一月,联合诸邦既逐拿破仑,流之荒岛,遂会于法京巴黎斯,与法人议和。……法国自革命以来,全欧战斗二十余年,至是兵事始息,庶民得以目击升平,额手称庆。同上书,卷7,页1a—1b。

如这里所暗示的,拿破仑被视作法国革命的一部分,事实上,与“法国革命”一起,拿破仑这一指符的意义也变得模棱两可。照字面上看,经年不断的战争终于结束,法人松了口气,然而对拿破仑悲剧的同情亦与追怀革命、自由和辉煌往昔联结在一起。自从现代的“革命”话语转自日本引进中土之后,对20世纪中国不仅产生持续而决定的影响,且给意识结构的转换带来契机。参陈建华:《论现代中国革命话语之源:二十世纪初“革命”、“かくめぃ”和“Revolution”的翻译过程》,《“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页1—22。

戊戌变法前后,随着改革呼声的高涨,作为观察比较西方近代史的结果,有关未来中国的国族想象,围绕着“民主”、“君主”、“君民共和”等数种国体模式而展开,其关键部分涉及对法国革命的反应和争论,这甚至延续到1905年改良派和革命派之间的大论战。并非偶然的是,在这期间,一些世界史新译著,甚至直接有关法国史或拿破仑传记的,纷纷见世,对于改革潮流推波助澜。此时传教士积极参与了编撰和出版,如李提摩太(TimothyRichard,1845—1919)和蔡尔康(1858—192?)的《泰西新史揽要》、傅兰雅(JohnFryer,1839—1928)、潘松的《法国新志》和李思(J.LambertRees)的《万国通史》等。来自日本方面的有高桥二郎《法兰西志》、冈本监辅《万国史记》等。一般来说,日人译著则表现了双重标准,即不像传教士甚至讳言“革命”,一面反对法国革命,一面抽象肯定其自由、民主的价值,这也成为赞颂拿破仑的依据。而在传教士译著中,出于天主普世仁爱的立场,显然偏袒英国式的温和变革的政治模式,将法国革命视为洪水猛兽,恐怖万状,而且对拿破仑亦多持否定态度,不光是他穷兵黩武,也因为他蔑视教会。

其中影响最巨的是李提摩太和蔡尔康合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以下简称《揽要》),且与本文课题直接有关,须略加分析。此书译自英国史家罗伯特·麦肯齐(RobertMackenzie)的《十九世纪史》(TheNineteenthCentury:AHistory),部分章节先在《万国公报》上刊出,全书在1895年由广学会出版后,风行一时。由于书中叙述近世西欧诸国的革命或改革风潮及制度衍变,其中的现代历史意识对国内知识界发生震撼性影响,尤其对康、梁等维新人士起到启蒙教科书的作用。梁启超在《读西学书法》(1896)中认为此书“述近百年以来欧、美各国变法自强之迹,西史中最佳之书也”参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页597—602。另参马军:《点校说明》,《泰西新史揽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页1—3。。有趣的是,从《十九世纪史》到《揽要》,拿翁已经历了一次翻译之旅,却被扭曲变形,说明翻译本身作为一种文化旅程,其间充斥着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交锋、调和。从后来它对梁启超、“小说界革命”乃至小说《泰西历史演义》的连续影响来看,拿破仑的“英雄”传奇由西至东、由雅至俗,其形象演变颇有一波三折的意味。

《十九世纪史》是一部综述性的历史著作。书中将19世纪的欧洲作为当时世界历史舞台的中心,并以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称霸为枢纽,展示了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及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的变革。麦肯齐通过含有道德和情感倾向的修辞和叙述,对法国革命的惨酷不仁及拿破仑的专事征伐颇有微词,但同时也处处维护“革命”的正义性及其所伴随的自由、民主等价值。在他的笔下,拿破仑成为这些价值的体现者,而“革命”则成为推动各国变法的动力。在“革命”被描绘成不可逆转的历史运动时,此书灌输了流行于欧洲19世纪末期的“进化”史观。

《揽要》最初在1894年《万国公报》上以“欧洲近百年来大事记”为题开始连载。但从3月至9月,仅仅刊出有关英国政治和经济制度的章节,从原书中间抽出。李提摩太、蔡尔康译:《欧洲近百年来大事记》,《万国公报》,第61—68号(1894年3—9月)。这体现了李提摩太的政治倾向,从刊出章节的小标题“郅隆之治”来看,他对英国式体制的褒扬溢于言表,也正是他对此书情有独钟所在。次年,全书译出并由广学会出版。原书分10章,译本分为24卷,颇可注意的是书中叙及法国革命之处,将revolution译为“大乱”或“民叛”,而不译为“革命”。如《十九世纪史》记载了在1879年7月14日晚上,法皇路易十六听说巴士底狱被攻陷时,与其侍臣之间那一段著名的对话:

ButinthemiddleofthenightacourtierenteredthekingschamberandtoldhimthatPariswasinarmsandtheBastilletaken.Thedismayedmonarchsatlonginsilence.“Why,thisisarevolt!”hesaidatlength.“Sire,”repliedthecourtier,“itisarevolution!”RobertMackenzie,TheNineteenthCentury:AHistory(London:ThomasNelsonandSons,1893,14thedition),p.21.(可是至半夜,一个朝臣进入国王的内室,告诉他巴黎已经全民皆兵,巴士底狱已被攻陷。国王愁苦莫名,久坐着,一言不发。他终于说道:“怎么,这是造反!”“陛下”,朝臣回答,“这是革命!”)

《揽要》中译为:

至夜,谍报百姓尽挟兵刃,巴士的狱已破,王始悚然,而无言可答。既而问曰:“我民竟尽反乎?”某官侍侧,对曰:“民叛事小,恐非民叛,直欲为国家整顿,事正大也。”李提摩太、蔡尔康译:《泰西新史揽要》(上海:美华书馆,1895),卷1,页11a。

同类推荐
  • 梦魇

    梦魇

    画家的理想鼓舞着年轻人,使他冲开种种阻力而靠顽强的毅力走出绘画人生路。
  • 幸好还有,爱和梦想

    幸好还有,爱和梦想

    《幸好还有,爱和梦想》是一本有关青春的碎碎念,其文字精练有较强的穿透力,简单而有力度,却也不失清凉温暖。它让我们对生活保持恰如其分的敏锐恰如其分的锋利。就算现实世界残酷地掠夺心底细腻薄弱的天真,却依旧可以做一个柔软而温润的自己。
  • 守望桑梓

    守望桑梓

    本集子收入周长国多年散文,全部分成:乡土迷情、社会管窥、人生感悟、文窗心音等部分,再现鹤峰山水人情的瑰丽色彩。
  • 随园诗话(第十卷)

    随园诗话(第十卷)

    《随园诗话》,清代袁枚的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本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本书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 写给年轻人

    写给年轻人

    当一个人降生于世时,除了父母给予的生命,一无所有。正因为如此,人生才有了希望与追求,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一张白纸上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颜色你数不过来,但是应该会分辨它们。人生本是个艰辛的历程。我们总是在付出的同时,得到生命开出的灿烂之花。生活并不是笔直通畅的走廊,让我们轻松自在地在其中旅行;生活是一座迷宫,我们时常会陷入迷茫,我们必须从中找到自己的出路,在死胡同中极力搜寻。但如果我们始终深信不疑,总有一扇门会向我们打开,它或许不是我们曾经想到的那扇门,但我们始终会发现,它是一扇有益的门。
热门推荐
  • 灵原大陆

    灵原大陆

    一次平常的登山活动,却让温泉路小学六年级二班的同学们穿越到了另一个大陆——灵原大陆。于是,他们便展开了一场从未想象过的冒险。
  • 狱仙

    狱仙

    宁为红尘鬼,不做长生奴。踏足仙路,不为长生,只为当年低头那一跪,那一句先生之名!
  • 西汉才女细君公主(西域烽燧系列小说)

    西汉才女细君公主(西域烽燧系列小说)

    细君公主是汉朝第一位被史书记载下了姓名的和亲公主。她出生那年父亲江都王因为谋反而自杀,四岁时被叔叔广陵王刘胥寻到而收养,十六岁远嫁西域,二十岁便忧郁而死。中国的历史几乎是一部男人的历史,谈到细君公主也无非是于国的贡献罢了,而我则想通过史书中寥寥几笔的记载,祭奠这位可怜的公主。
  • 宠冠天下:王妃太刁蛮

    宠冠天下:王妃太刁蛮

    她不过躲在图书馆里逃个课睡个觉,却没想到,穿越了!穿越就穿越吧,她睡个觉还有个美男来招惹她。美男看起来心情不好,要不要吃颗糖?她逃,他追,最后还不是得乖乖回家“阡阡,我饿了……”“饭在厨房,自己去拿!”“阡阡,我痛……”“哪痛?”“心痛……”心软却又跌倒了某男的陷阱里!可是某男有时蠢萌蠢萌的样子也着实可爱呢!
  • 剑在心中

    剑在心中

    以剑道为尊的世界,所有武者都以修成剑仙为最高荣耀,作为孤儿的剑心从低练起,从一次次失败中吸取经验,一步步踏上强者的道路。
  • 一世皇华

    一世皇华

    盛世荣华,长恨悲歌,乱世家国,江山美人。再现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战乱景象,讲述那不为人知的的爱情传奇。新书名预定。大家先收藏,发布时间待定。
  • 我们何曾在一起

    我们何曾在一起

    七岁那年,夏绾灵和家人在a城的旅途中失散,被好心的奶奶救下,八年来,没有丁点亲人的消息。十四岁那年,TFBOYS正式走进夏绾灵的视线。十五岁那年,膝下无儿无女的奶奶离去。十五岁那年,夏绾灵离开这个,让她15年中痛苦了两次的城市。十五岁那年,他们相遇,相识,相知。十五岁那年,互相扶持,安慰,伤害。十五岁那年,各自困惑,迷茫,勇敢。直到很多年后经历过种种的是是非非,夏绾灵才想起问那一句话:王俊凯,我们可曾在一起【此文纯属个人yy,切勿上升真人!切勿上升真人!切勿上升真人!重要的是要说三遍!!】
  • 殷脉

    殷脉

    妄界强势来袭,人界危在旦夕。死亡的阴影下没人可以独善其身,当对你重要的一切即将被夺走的时候,你该作何抉择?在神的脚下低头膜拜乞求存活,还是拿起武器走上一条无惧死亡的弑神的道路?在美留学生张子奇和他幸存的伙伴们开始了一段为了人界而战的求生之旅......
  • 诡故事:迷城

    诡故事:迷城

    渣男秦风的生活因种种巧合而变得愈加诡异了....
  • 幻影四帝

    幻影四帝

    四名修真界著名强者在一次渡劫中死去不知是否老天眷顾他们让他们保全前世记忆重生至名为魔天大陆的异世界而猪脚便是四名强者中的一位名白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