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叔敖是我国春秋时楚国的令尹(官名),曾经兴修水利,灌田万顷,立下很多功业。
孙叔敖小时候,有一次外出,在路上见到一条两头蛇,虽然他很害怕,还是壮着胆子将它杀死埋掉了。回家后一见到他的母亲,就哭了。母亲问他为什么哭,他回答说:“看见两头蛇的人必死无疑,我外出时见到了它,所以才哭。”母亲说:“蛇现在哪里?”他回答说:“我担心后来的人见到它,已经把它杀死埋掉了。”母亲说:“暗中积德的人,必然会有公开的回报。你不要有任何忧虑!”长大之后,孙叔敖担任了楚国的令尹。
小不忍乱大谋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足以败坏道德,小的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
【故事链接】
赵国的蔺相如很有胆识和才华,他多次在外交上为赵国立功,所以被赵王拜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得知此事后,很不服气,事事都要跟蔺相如一争长短,蔺相如总是忍让。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让车夫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车夫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蔺相如语重心长地说:“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我是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而互相攻击,像两虎一样相斗,结果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我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怨恨。”
蔺相如的手下都为蔺相如的深明大义所感动,非常钦佩蔺相如。
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被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心里万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蔺相如家请罪。
蔺相如没有责怪廉颇,而是与他握手言和,成为刎颈之交。
恶之好之,必察焉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我一定要去考察详细原因;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去考察详细原因。”
【故事链接】
齐宣王很关心齐桓公和晋文公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达到称霸的目的的,于是就问孟子,而孟子却对他说道德统一天下的问题,齐宣王问:“那需要怎样的道理呢?”
孟子回答说:“百姓的生活安定了,天下才能统一,这是什么力量都抵御不了的。”
“像我这样的国君,可以使百姓生活安定吗?”
“可以。”
“你凭什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对齐宣王说:“你不忍心杀一条发抖的牛,而下令用一只羊来代替,这样的善心就足以统一天下了。百姓都认为您吝啬,而我知道您是不忍心。不过,百姓说您吝啬,您也不必奇怪,他们怎么能体会到你的真正用心是出于仁爱呢?其实从怜悯无罪被屠宰的牲畜来说,杀一头牛和杀一只羊,又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接着又说:“有人向大王报告说:‘我力大无比,可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能把秋天鸟兽新长的绒毛的末梢看得清清楚楚,却看不见眼前的一车柴草。’您相信这话是真的吗?”
“当然不能相信。”齐宣王马上回答说。
“您的好心使禽兽沾光,而不能使百姓得到实惠。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没见到一车柴草,是没有用眼睛去看的缘故;百姓得不到安定的生活,是您不愿施恩惠的缘故;所以,您不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您不愿意这样做,而不是不能这样做。”
过而不改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过错而不改的,这才真叫错了。”
【故事链接】
周朝传到第十代国王厉王的时候,国势已经非常衰弱了。又正逢外族入侵、诸侯国内乱,贡赋减少,王朝的国库变得很空虚。偏偏新登基的周厉王又奢侈荒淫,挥金如土,使周王室的财政很快出现了危机。
周厉王昏庸无道,举国上下都对他不满,老百姓们怨恨周厉王,都纷纷咒骂他。周厉王知道此事后,心里很害怕,为了不让民众发表意见,他在全国各地派了大量耳目,一旦发现有谁在批评他的政事,或者议论他的不是,马上就抓起来杀头。在这种高压政策下,人们再也不敢公开批评他了。周厉王很是得意,对手下人说:“这回终于天下太平了。”他以为自己的残暴统治产生了效果,因此更变本加厉地实行残暴的统治。周厉王手下有个叫召穆公的大臣,他认为厉王的做法很不对,劝厉王说:“你不根据民众的意愿办事,国家会出大乱子的。”可厉王根本不听召穆公的忠告,继续我行我素。三年之后,人民终于奋起反抗,围攻王宫,把厉王流放到外地。
君子谋道不谋食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学道行道,不用心谋求衣食。耕种,也常要饿着肚子;学习,常常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得不到道,不担心得不到钱财。”
【故事链接】
原宪字子思,是孔子著名的弟子之一。他一生勤奋好学,不贪图享乐。他在鲁国的时候,生活非常清贫,房子是用青草搭起来的,门是用蓬草编的,墙上有许多漏洞。虽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人们经常见原宪在家中正襟端坐,没有半点怨气。
有一天,子贡来拜见原宪,原宪手拄藜木手杖为他开门,头上戴着用桦木皮做的帽子,脚穿无跟拖鞋。子贡以为他病了,原宪却说:“没有财富叫贫,学而无能叫病。我现在是贫,不是病。君子担忧学而不能,不担心贫穷。”子贡听后,面露愧色。
民之于仁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
孔子说:“百姓对于仁德的需要,比需要水火更迫切,我看见过蹈践水火而死去的人,没有见过蹈践仁德而死去的人。”
【故事链接】
公元263年,魏国平定蜀汉,延续数十年的天下三分之势,演变成魏、吴两国南北对抗的格局。两年后,司马炎取代魏国,建立晋国。司马炎盱衡(张大眼睛,扬起眉毛)天下,南望长江,立下了统一天下的宏伟大志。司马炎作了相应的战略部署,调中军将军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羊祜出生名门,祖上九世做官,皆以清德著称。
羊祜到荆州前线后,认真分析了东吴政权的政治、军事状况。从政治上看,枭雄一世的东吴国主孙权已经逝世了,孙皓继任后,政治逐渐走向腐败;从军事上看,东吴一代名将陆逊、程普等都相继逝世,但陆逊的儿子陆抗却仍有其父遗风,才略不减前人。东吴拥有军队二十万,善于水战,凭借长江天险与晋国抗衡,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考虑到这些,羊祜暗暗定下了争取民心的策略。
羊祜出镇南夏,开垦土地,开设学校,访贫问苦,救济危难,做了许多利民便民的好事,深得江汉人心。羊祜还对东吴开诚布公,每次与东吴军队交战,他都事先通知对方,从来不偷袭。吴国士兵投降晋国后,如果有愿意还乡的,羊祜随时放他们回乡。一天,晋军士兵抓来两个俘虏,羊祜了解到他们是一对兄弟,家中还有年迈的父亲,便立即把他们释放了。不久,吴军将领夏祥、邵铠率领部下投降,那对被释放的兄弟的父亲,带领全族的人跟随降军向晋国投降。
秋天来了,晋军为了储存冬季的粮草,进入吴国境内收粮割草。羊祜要求全军在收割粮草时必须严格遵守纪律,认真计算粮草的数量,并以同等价值的丝绢偿还农户。当时,食品非常匮乏,晋军的将领们经常带领士兵们打猎。羊祜严令各军,只能在晋国地盘上射猎,不准擅自进入吴国境内。有时,士兵们眼睁睁地看着带伤的猎物逃入吴国境内,却不得不停止追击。然而,对被吴国士兵打伤而逃入晋国境内的禽兽,羊祜则规定必须归还吴国士兵。于是,吴国人心悦诚服,感恩戴德。江汉一带的百姓,都称羊祜为“羊公”,却忘记了他的名字。
当仁不让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面临实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师也不必谦让。”
【故事链接】
西汉时期,有个叫张释之的廷尉,不管是谁他都严格依法行事,执法如山。
有一次,汉文帝乘车出游,车队路过中渭桥时,一个人惊动了汉文帝的御马。汉文帝很生气,派侍从把这个人抓起来,交给张释之治罪。张释之问清情况后,依法判处罚金四两,未加深究。汉文帝对这个处置十分不满,召来张释之,张释之解释说:“法律是皇帝和百姓都应当遵守的,廷尉作为天下秉公执法的人,就应该严格依法办事,如果稍有疏忽,使执法忽轻忽重,老百姓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汉文帝听了张释之的解释后,觉得他说得很对,同意了他的判决,并且还赞誉了张释之不畏权贵,秉公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