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绝四
子绝①四②:毋意③、毋必④、毋⑤固⑥、毋我⑦。
【注释】
①绝:杜绝。
②四:指四种毛病。
③意:同“臆”,主观猜测。
④必:绝对肯定。
⑤毋:同“无”。
⑥固:固执己见。
⑦我:唯我独尊。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凭主观揣测,不武断,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尊。
【故事链接】
包拯是我国北宋中期比较进步的政治家、最著名的清官。他一生廉洁正直,不畏权贵,铁面无私,断案公正,被百姓称为“包公”、“包青天”,是千百年来人们熟悉、敬仰的对象。
他的父亲是宋朝的小官,小时候的他就机智过人,破过几个重大案件。其中就有一个——石桥破案。
有一天早晨,小包拯受母亲之托上街买菜,还未走到桥上便远远地看见桥上站着许多人,他快步走向桥,挤进人群,探头一看,吃了一惊:桥栏杆上有条沾着鲜血的白色纱带,一具尸体系在纱带的另一头悬在河面上。
官府接到报案,迅速派人去现场勘查。官差一见这场景,不假思索,一口咬定是自杀案件,机警的小包拯通过自己严谨的分析、细致的推理,认为这是一件他杀案件,并不是自杀那么简单。
小包拯主动来到县衙,要求见县令。在县衙的后厅,包拯将这个案件存在的疑点一一讲给县令听,县令也觉得此案非同一般。他又在县令的耳朵旁讲了一阵如何破案,县令拍案而起赞道:“好计!就依你说的办!”
第二天,县城的告示栏上贴了一张布告。上面写道:经县衙仔细调查,石桥命案乃他杀,并非自杀。此系石桥亲眼所见。由于石桥透露真相,杀人凶手已被缉拿。明天在石桥上当众斩首。很快这个消息便传遍了整个县城。
第三天,石桥周围,两岸河道上都站满了前来围观的人。县令坐在太师椅上,开始审石桥。石桥洞中传来了一个声音:“是的,我看见了事情的经过。”周围的群众都很好奇,桥居然真会讲话。此时衙役将一个头被黑布罩住的人拖上石桥。县令说:“此人便是杀人凶手。石桥是证人,亲眼目睹他杀人的,本官现在判决将此人斩首示众。”话刚说完,人群中就有一个人欢呼起来。那个欢呼的人正是凶手,此时凶手已暴露,真相大白,小包拯从桥洞里出来了。
叩其两端而竭
子曰:“吾有知①乎哉?无知也。有鄙夫②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③其两端④而竭焉。”
【注释】
①知:知识。
②鄙夫:指乡下人,庄稼汉。
③叩:叩问。
④两端:两头,指事物的始终、本末、上下正反方面。
【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有一位庄稼汉问我(一些问题),我一无所知。我询问了(那些问题)正反两方面,这样就全部搞清楚了。”
【故事链接】
一天,孔子带他的学生经过一片小树林,看见一个老人正举着一根长竹竿聚精会神地粘“知了”。只见那老人粘一下,得一个。
孔子看得入迷了,忙走过去问老人:“您的技术高明啊,怎么粘得那么准呢?一定有什么窍门吧?”
老人头也没回,只是不在意地“唔”了一声。
孔子又向前一步,向老人施礼说:“您能告诉我这个窍门,并教给我这个本领吗?”
老人这才停止粘“知了”,转过身来问孔子:“你是谁?”
孔子说:“我是鲁国的孔丘啊。”
老人一听,连忙说:“你是孔子啊?你是大学问家,我怎敢教你呢?”
孔子说:“老师是不能论资格的,天下的知识那么多,谁学得完呢?总有些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就凭这点,你就有资格当老师!”
老人见推辞不脱,这才说:“每年五六月时,树上的‘知了’最多,我就用长竿子练习粘‘知了’的本事……”
“怎么练呢?”孔子忙问道。
老人说:“我把小球顶在长竿上。要是能顶上两个球,举起竿子,球不掉下来,这时去粘‘知了’,十回能粘下六七个来;要是能顶上三个球,十回能粘下八九个来;要是能顶上五个球,那就可以回回都不落空,粘一个得一个,就跟从树上往下采果子一样。”
孔子听完老人的一席话,赞赏地点点头。他想,每一件平凡的事情中都蕴藏着很深的道理,这老人真了不起!
循循然善诱人
颜渊喟然①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②。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③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④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⑤。虽欲从之,末由⑥也已。”
【注释】
①喟然:叹气的样子。
②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抬头仰望,越看越觉得高;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这两句话形容孔子的学问道德。
③循循然:有次序、有步骤的样子。
④竭:用尽。
⑤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⑥末由:没有路径,没有方法,不知如何着手。由:路径,途径。
【译文】
颜渊叹着气说:“老师的学问和道德,抬头仰望,越看越觉得高;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看看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老师善于有步骤地一步一步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们的行动,使我们想停止学习也是不可能的。直到我们尽了我们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们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故事链接】
陶侃,字士行,历任荆州刺史,武昌太守等职,封长沙郡公。是东晋名臣之一。
陶侃年轻时志向远大,家境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相依为命。同郡人范逵素来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一次,范逵到陶侃家投宿。当时,遍地冰雪,多日不消,陶侃家里不仅地方小,而且吃的东西也不多,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却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挽留客人,我独自想办法。”湛氏长发及地,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卖了钱后买了些米。又把屋子里的每根柱子都砍下一半做烧火柴,把草垫子都剁碎做喂马的草料。到了晚上,陶家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也都不缺吃的。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智慧和口才,又对他待客的盛情深感惭愧。第二天早晨范逵离开时,陶侃送了将近一百余里。范逵说:“道路已经很远,您应该回家了。”陶侃还是不肯返回。范逵说:“您可以离开了。我到了洛阳,一定给您美言。”这样陶侃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顾荣等人面前称誉他,使他大获美誉。
美玉于斯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①椟②而藏诸?求善贾③而沽④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注释】
①韫:收藏。
②椟:木柜、木匣。
③善贾:好的买主,识货的买方。
④沽:买进或卖出,此处指卖出。
【译文】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把它收藏在木匣里呢,还是找一位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也是在等待识货的商人啊!”
【故事链接】
春秋时,孔子的名声很大。当孔子从鲁国官位上退下来之后,曾多次游说诸侯国家,但却没有得到重用,但他并不灰心,总希望有一天能施展才能,实现他的理想。人们见孔子没出来担任一官半职,都感到迷惑不解,议论纷纷。子贡听到人们议论后,就去问孔子:“我有一个问题要问老师。假如我得到一块珍贵的美玉,应该怎样处理好呢?是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还是找一个识货的买主将它卖出去呢!”孔子明白子贡的用意,干脆地回答说:“卖出去!卖出去!我正等着识货的高人呀!”原来,孔子是在等待适当的时机和理想的职位。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欲居九夷①。或曰:“陋②,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注释】
①九夷:古代中原地区对东方少数民族部落的通称。
②陋:鄙野,文化闭塞,不开化,落后。
【译文】
孔子想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简陋、落后,怎么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住,还有什么简陋、落后的呢?”
【故事链接】
黄帝之后,尧当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尧很会治理天下,他整天戴着草帽,穿着草鞋,和大家一起干活,将社会上的各行各业治理得井井有条。当时社会生产力还很落后,尧对大家的生活非常关心,总是扶贫救困,和大家共渡难关。当他看到有人吃不上饭穿不上衣服,总觉得是自己的过错。有人犯了错,他也首先责备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因为尧和人民同甘共苦,所以他赢得了人民的爱戴。
尧自己以身作则,生活过得很俭朴。他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应有自己的宫殿,但他的一家却住着一间普通的草屋,和别的老百姓没有一点差别。
有一次,尧所领导的几个小部落联盟的首领前来拜访尧。他们都穿着很讲究的衣服,一来到尧家,立即愣了,他们怎么也不明白,尧怎么住这样的草屋呢?再一看尧的穿戴,他们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嘴上没说心里却想:“难道这个穿补丁衣裳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尧吗?”
尧落落大方,将首领邀请进自己的草屋,让大家席地而坐,用土碗盛着野菜汤招待大家,津津有味地和大家谈着治理天下的事。
各部落的首领们从尧那里受到教育,从此再也不讲究排场了。他们像尧一样和老百姓同甘共苦,领导大家与大自然作斗争,使大家逐渐过上了好日子。
逝者如斯夫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叹惜地说:“逝去的时光就好像这河水一样,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故事链接】
路温舒,字长君,西汉巨鹿东里(今河南省新郑)人。他年少时就十分喜欢学习,可家里穷,每天他都要给别人放羊才能勉强填饱肚子,根本没有机会进学校读书。他常常想,如果我能边放羊,边读书,多么好啊!
有一天,路温舒赶着羊群来到一个池塘边,看见那一丛丛又宽又长的蒲草,灵机一动:这蒲草这么宽,不正像那抄书的竹木简吗?这样的书,不仅不用钱,而且重量也比用竹木简做的书轻得多,放羊时还可以带着阅读。
于是,他采了一大捆蒲草带回家中,然后做成和竹简一样的书。
有了蒲草书,路温舒就不愁没书读了。他每次去放羊,身边都带着这种书,一有时间就读。读完一本再抄一本。这样学习了一段时间,他获得了不少知识,并因此到狱里当了小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