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87800000001

第1章 导言(1)

鸦片战争以来的内忧外患,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随着近代社会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转型以及“古今中西”的思潮激荡,中国传统社会赖以维系的价值结构与权威秩序终于难以支撑,这为晚清以来佛教复兴思潮与复兴运动提供了契机。这一宏观的论断将宗教史与社会、政治背景结合起来考察,考虑到了佛教思想史与社会、政治史之间的紧密关联。不可否认,政治与社会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宗教史与思想史,在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的危亡是那时最重要的问题,“自改革”的思潮因此笼罩着整个中国的思想界,佛教的复兴思朝也不例外。不过,佛教史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它也并非与社会政治史呈现简单的“刺激反应”与完全同步的关系。晚清的佛学之兴,诚如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言:“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0页。民国以后,由佛教知识分子与思想家倡导的佛学思潮,逐渐演变成一种群体性的佛教运动,并进而发展为社会化层面的佛教实践活动。不过,就整个佛教史的纵向考察而言,所谓“近代佛教的复兴”只是佛教从低谷向上的反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恢复与振兴。值得注意的是,与近代社会的变革相应,近代佛学和佛教与其古代传统相比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甚至有人将之称为自慧能“禅宗革命”以来的中国佛教的“第二次革命”。有关中国近代佛教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著作问世。其中,大陆学者有关近代佛教研究的论著主要有:郭朋等著《中国近代佛教思想史稿》(巴蜀书社,1989年);高振农著《佛教文化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江灿腾著《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及《中国近代佛教思想的诤辩与发展》(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98年);麻天祥著《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1992年,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初版,2005年河南大学出版社再版);李向平著《救世与救心——中国近代佛教复兴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邓子美著《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何建民著《佛法观念的近代调适》(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陈兵、邓子美著《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民族出版社,2000年);刘有成著《近现代居士佛学研究》(巴蜀出版社,2002年);黄志强等编著《近现代居士佛学》(巴蜀出版社,2005年);李少兵著《民国时期的佛学与社会思潮》(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国外英文著作中,如WingtsitChan(陈荣捷),ReligiousTrendsinModernChina.ColumbiaUniversityPress,NewYork,1953,p.62;C.K.Yang(杨庆堃),ReligioninChineseSociety.CaliforniaUniversityPress,Berkeley,1961,pp.358360;HolmesWelch,TheBuddhistRevivalinChina.HarvardUniversityPress,Cambridge,1968,p.264,等等。概括而言,近代佛教的主要变革之处有以下四方面:(一)在佛学取向上,由传统的“出世脱俗”追求,转变为积极的“入世化俗”,并由此将佛教的复兴与民族、国家的振兴,甚至民国以后的公民意识密切结合起来。此时的佛学不仅是自我解脱的智慧,也是拿来为我之用、为社会之用的“思想源泉”。(二)在佛教主体上,除寺僧之外,大量的新兴工商业者与知识分子对佛学产生兴趣并投身于佛学的研究与信仰的实践之中,他们分别以居士、学者、思想家,甚至革命家的身份进行佛学研究,并将佛教带向现实社会生活之中。对于近代佛学的参与主体,麻天祥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寺僧、居士、思想家佛学。对于不同类型的佛学旨趣,麻天祥指出:“寺僧佛学重在卫教,突出表现为佛教的入世转向。居士佛学意在弘法,直接导致近代佛教文化的勃兴。思想学术界的佛学研究宗旨则在于利生,因此称为经世佛学,它不仅实现了近代的中国哲学革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个社会革命。正是由于佛教和佛学思想上的革命,近代佛教文化除宗教信仰外,还有经世致用、哲学研究和其他方面的文化研究的内容和意义。”参见麻天祥:《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77页。居士阶层已经成为近代佛教复兴运动的发起者与主力军,并使得居士在佛教共同体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三)在佛教组织上,除寺院佛教为保庙产而谋求全国性的组织之外,出现了诸多形式的居士佛教组织;这些居士组织开始独立于僧团之外,积极从事讲经说法、佛教文化传播以及各种社会慈善事业,并在全国性佛教事务中不断扩大影响力。(四)在佛学研究方面,出现了大量的佛学研究会与佛学院,并印刷出版了大量的佛教刊物与图书。同时,佛学研究开始走出寺院,走向社会与高等学府。

一言以蔽之,贯穿于以上所有的变革之中,居士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居士作为佛教在家信徒,并非近代产物,而是在原始佛教阶段就已经存在,释迦牟尼住世的时候,在印度就出现了不少在家奉佛的大居士。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土,佛教传播首先走的是一条上层路线,许多官僚、士人往往率先成为一些高僧身边的护法居士群体。早在南北朝时期,居士们就已经在僧人的帮助下形成了一定的组织形式,并达到了一定的活动规模。黄忏华先生指出:“北朝一般社会上的佛教信仰,从北魏初年起,北地盛行一种一族一村等的佛教组织,叫做‘义邑’,由僧尼和在家信徒构成,而以信徒为主。”(黄忏华:《中国佛教》,知识出版社,1980年,第51页。)隋唐时期,居士佛教组织继承并发展了“义邑”的形式,并建立了以净土念佛为主的“法社”。隋唐之际的居士佛教组织,在活动范围上有所扩大,由过去单一的造像、建斋、诵经而扩大到佛教事业的方方面面,并特别重视斋会活动。相对于古代传统的居士佛教,近代居士佛教在复兴的同时,已产生了明显的“近代转型”。就组织而言,近代以前的居士佛教结社,基本上都属于佛教寺院的外围性组织,与寺院佛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居士们大多在寺僧的控制和领导之下,并对寺院的宗教生活和经济生活产生直接作用。及至民国,居士佛教已经建立了独立于僧团之外的自身组织形式。民国居士佛教的组织形式,主要表现为两种独立的新型形式:第一种类型是各种形式的佛学研究会。该类型的组织以研究佛学、振兴佛教为目的,其活动包括进行佛学义理研究、佛经辨伪,以及刊印、流通佛经等,其核心成员是居士知识分子。第二种类型是各种形式的居士林、净业社和功德会。此类型的组织主要以佛教实践、共同修持为目的,其活动包括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慈善救济活动、举办各种念佛讲经法会、流通佛学刊物等。这一类型的居士主体包括广泛的普通居士,但其核心成员往往是有产工商业者与社会名流。在这两种新型居士组织中,第一种类型的中心在南京,代表组织是“近代佛学之父”杨文会开创的佛学研究会及其弟子欧阳竟无创办的南京内学院——这个当时规模最大的居士佛教组织集中了大量的抱有各种佛学研究目的的知识精英。第二种类型的中心在上海,其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就是上海佛教居士林(后分为世界佛教居士林和上海佛教净业社)。这个以工商资本家、社会名流为核心,广泛吸纳各阶层民众参与的居士佛教组织,在修持佛法的同时还广泛地参与到各类社会慈善事业之中,并且具备了现代意义上的管理模式与慈善运作模式以及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上海佛教居士林这一新型居士佛教组织的出现,表征了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组织特征与社会化特征。因此,对其组织形式、核心成员、慈善实践形式、慈善运作模式的分析研究,可以揭示近代居士佛教组织及其社会慈善救助功能和特征,进而分析居士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机制。

同类推荐
  • 中国禅学

    中国禅学

    金开诚、杜永刚编著的《中国禅学》禅学对佛学教义的把握并非义学式 的,而是具有藉教悟宗的特点,参禅者开悟时称其感受为“如人饮水,冷暖 自知”,这成为禅师悟感的典型表述。在禅学看来,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 不是水的感受,只是禅悟的某个阶段的境界,其最高境界仍要求视山为山、 视水为水。《中国禅学》讲述中国禅学的文化精神,早已融入了传统文化思 想之中,并对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心经

    心经

    《心经》作为般若经的浓缩本,“缘起性空”是其核心思想,但又进一步从“对外扫相”和“对内破执”两个角度去讲“空”。《心经》是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对外破五蕴身,以“心无挂碍”来破心执。
  • 禅宗的基本常识

    禅宗的基本常识

    本书主要介绍了禅宗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禅宗的创建发展,还介绍了许多为禅宗作出贡献的高僧和一些著名的丛林清规的知识以及阐述禅宗文化的各个方面等同时还精选了历代许多富含深刻哲理寓意的禅宗公案。
  • 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研究

    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研究

    居士佛教是近代中国佛教复兴的发起者与主力军。民国时期,居士佛教摆脱了依赖寺院与僧人主导的传统模式,建立了独立于僧团之外的自身组织形态,开始独立进行讲经说法、皈戒修持、研究传播,以及广泛地开展各种有别于传统的社会慈善事业。本书借助民国时期的佛教书刊、报纸、书信以及相关档案、史志、传记等文献资料,运用佛教史、社会史与城市史相结合的方法,对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事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考察了近代居士佛教转型的社会化之维及地域性特征,指出了近代佛学义理的发展与佛教实践转变之间的交互影响,揭示了佛教在社会转型期的自身变革。
  • 淡定·从容·心安之淡定

    淡定·从容·心安之淡定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热门推荐
  • 王爷,今世无缘

    王爷,今世无缘

    现代才女穿越到封建朝代,被皇上指婚给腹黑王爷。被追杀,被误会,被欺骗。。。可身为21世纪才女怎能只屈辱王爷脚下?看现代才女玩转古代美男!
  • 柠檬香微凉青春

    柠檬香微凉青春

    初次见面,她说‘大家好,我叫黛瑶,以后我们就是同学啦’殊不知因为一场座位战争,与校园头号校草相识-凌熙晨,而她却没有对他产生任何感情。谁知命运的波折,她居然是凌熙晨的未婚妻,而这时她面对友情与爱情将如何抉择........【前面可能会很虐,后面发糖呦!】
  • 霸道总裁的宠溺

    霸道总裁的宠溺

    “她还活着!”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还能看见她,这些年的煎熬在一瞬间化为惊喜。可是三年前她的父母明明已经告知了她的意外死亡,她的葬礼也是他亲眼看到。“以后跟在她的身边,她的一举一动我都要知道。”“好的,夜总。”他暗暗发誓这一次他不会在让她跑掉了,她一辈子都是属于他……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弑神奇谭

    弑神奇谭

    一次阴谋,让他从天才变成了废物;一次意外,让他重新获得了问鼎巅峰的潜能;一部《弑神诀》,书写了一段从古至今的宿命;一双灵魂,见证了一代弑神者的成长历程。一手斗天,一手御灵,双魂护航,问世间豪雄谁可与吾争锋。
  • 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卷第一(一名十千日光三昧定)

    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卷第一(一名十千日光三昧定)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游戏修仙

    游戏修仙

    一个产生灵智的修仙游戏程序,一个整日玩游戏的吊丝,为了成为人,游戏程序将吊丝绑架到了异界。游戏和现实可以相通,吊丝开始了在异界的崛起之旅。充游戏币,换法宝,换丹药。想杀我,我有复活石,想追我,我有回城符,看我游戏修仙!
  • 花季的心遗失在哪

    花季的心遗失在哪

    那阳光下的花季,那美好的青春--遗失.她爱,她恨,她伤,更痛...他们彼此伤害,她的心--遗失.在同龄人都在享受花季的美好时,无限的伤痛已让她伤痕累累,她无悔,只愿上天能给她重拾的机会,让她沐浴青春的阳光,在别人眼中她是受尽家庭关爱的明珠,在她眼中她却是宠物被无情的玩虐,雪白的床单,刺眼的一抹红,她失去和其他人一样选择的权利...
  • 时光留不住的我们

    时光留不住的我们

    也许真的错过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重来,也许时光匆匆里竟连你的一抹身影都不曾留下。久别后的人们,还是否记得彼此?曾经的心动是否已经散去?谁为谁苦守多年?谁为谁等候一生?时光留不住的身影里,有我们的聚散离别。时光留不住的我们,是否注定要在默默等待中耗尽了年华?
  • 豪门世家:良妻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