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87700000040

第40章 心智与文采

作为学科建制的外国语言文学,在中国,大致走完了百年的历程。如果以二十年为一代,那么,可以说已经培育了五代外语学人。照此算法,王佐良先生应该属于第二代。他与其他西南联大毕业的那批学子,传承了胡适、吴宓、叶公超、钱锺书等先贤的衣钵,构成了群星灿烂的一代,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中国的发扬光大立下了汗马功勋。

作为上世纪70年代出身的人,我把自己划为第四代。时空上说,虽隔了一代,但情感上,却对王佐良先生并不陌生。因为,他的著作哺育着我的成长,陪伴着我的漂泊。无论是在沪渝求学,还是在深圳工作,书橱中总少不了先生的大作。《英国文学史》、《英国诗史》、《英国散文的流变》、《彭斯诗选》、《苏格兰诗选》、《英诗的境界》、《中楼集》、《心智文采》……我都不时抽出来摩挲。这些作品中,我最喜爱的无疑是《英国散文的流变》,每读是书,总会遥想先生为人。

正是这种情感上的依恋,当得知商务印书馆2011年出了《英国散文的流变》珍藏本,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下。

王佐良先生的成就,实在不需要赘述。只需略引他的几位同辈好友的评价即可管窥: 李赋宁先生称他“博学”、“多才”如莎士比亚般的“万脑人”(myriadminded);杜运燮先生赞他“有深湛的中英文根底,加上一生勤奋,有关理论的造诣极深,审美情趣又高,因此他的文章就呈现出独树一帜的照人风采”;王宗炎先生说他“文字简静,议论透辟……视野广阔,古今中外的名著尽收眼底”。这些都绝非溢美之言。

在关于王佐良先生的评价中,最经常提到的是他的心智与文采。心智的浩瀚,文采的风流,这两点在《英国散文的流变》一书中,体现得尤其充分。

先生心智的浩瀚,一方面见于其历史视域的阔大。《英国散文的流变》上迄16世纪,下至20世纪,横跨四百来年,但经先生娓娓道来,如波澜壮阔的画卷,逐一展开,毫无凌乱之感。最令人赞叹的,不是先生将英国散文的历史追溯到有多远,而是他将这部历史写到有多近。写史的人都知道,适当的距离感是必要的。对于新近或眼皮下发生的事件,当局者难免雾里看花。王佐良先生却毫不畏惧,十分自信,用如椽的大笔一直将英国散文史写到他收笔之际。先生的序言写于1990年11月,表明该书完成于这一年。但在援引的材料中,1990年就有好几则。其中包括《泰晤士文学增刊》2月号以塞亚·伯林的来函,《新政治家》4月号特里·伊格尔顿的书评,《经济学人》6月号的一篇书评,以及《听众》7月号的一次演讲。这足以说明,先生对英国文化界的动态洞若观火。

先生心智的浩瀚,另一方面见于选材范围的多元与平等。先生没有将目光局限于狭隘的文学性散文,而是拓展到广义的文化性散文。他在序言中开门见山就说:“散文似乎可有两义: 1.所有不属于韵文的作品都是散文,这是广义;2.专指文学性散文,如小品文之类,这是狭义。我是倾向于广义的。”所以,我们在书中不仅看见英国历代文学大家的手笔,还看到哲人霍布斯、史学家吉朋、经济学家凯恩斯、文学评论家利维斯等人的佳构。书中,不但有诗人与哲人争奇,科学家与美学家媲美,也有学府的高头讲章,辉映报刊广告的世俗文字。小品、游记、传记、随笔、书评、戏文、诗行、口述历史……在广义散文的旗号下,自由平等地竞逐风流。

先生的文采风流,书中随处可见。尤其是那些妙译,让人玩味之下,禁不住拍案叫绝,对先生中英文的修养,叹为观止。我在翻译课堂上,常择取几则,与学生共赏。“再版说明”所言极是,对于学习英语语言文学、爱好英语语言文学的人来说,《英国散文的流变》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必备参考书”,其“语言之美,阅之爱不释手”。同样,正如得到先生亲炙的胡文仲教授感叹,“他的引文都经过精选,句句动人……引人入胜”。我们不妨欣赏一下他翻译《论读书》的开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识,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识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这等文字功底,“好像一切评说都是多余的了”,借用先生在书中评论女作家伍尔夫的这一句话,还施先生之身:“文章写到这种地步,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就放下一切,只顾默默地分享它的透彻和它的完美了。”

当然,“荷马也有打盹的时候”。“再版说明”中说,“此次珍藏本的推出,我们本着对读者负责的精神,对全书进行了细致的修订,修正了文字上的疏漏”。这种精神,的确非常值得嘉许。但也正如钱锺书先生感叹,“校书如扫落叶”,难免有疏漏。

如第248—249页,伍尔夫在谈到伊丽莎白时代戏剧世界的得失时说:“It is a world full of tedium and delight, pleasure and curiosity, of extravagant laughter, poetry, and splendor. But gradually it comes over us, what then are we being denied? What is it that we are coming to want so persistently, that unless we get it instantly we must seek elsewhere? It is solitude. There is no privacy here. Always the door opens and some one comes in. All is shared, made visible, audible, and dramatic.”原译文是:“这是一个充满沉闷和愉快、乐趣和好奇心、放纵的笑声、诗和彩光的世界。可是慢慢地,我们又想问: 还有什么没让我们得到?还有什么是我们越来越想得到,如果不能得到就要立刻到别处去寻的呢?这就是孤独。这里个人不受打扰不能独处而总是有门在开,有人在进来,一切都是共有的,看得见,听得出,戏剧化了。”总体来说,译文没有大碍,只有汉语加黑处不太通顺。改译如下:“这个世界充满了沉闷与愉悦、乐趣和好奇,充满了放肆的笑声、诗歌和光彩。可是,慢慢地,我们接下来要问,还有什么东西,没有让我们得到?还有什么东西,我们越来越坚持想要,如果不能立刻得到,我们就必须到别处寻找?这就是孤独。这里没有隐私。门总是开着,总有人进来。一切都是共有的、看得见、听得着、戏剧化了。”

再如第211页,罗素谈到他师法的文章楷模时说,“Gradually,...I have come to prefer the 18th century to the 17th, but it is still the early 18th century that I like best—Swift, and (in his way)Defoe.”王佐良先生采用的是友人梅仁毅的译文:“逐渐地,……我喜爱上了十八世纪而不是十七世纪,但我最喜爱的是十八世纪初期——斯威夫特,以及(在一定程度上)笛福。”梅先生可能将“in his way”误看成了“in a way”,所以才出现了笔误,译成了“在一定程度上”。所以这句话应该改译为:“逐渐地,……我喜爱上了十八世纪而不是十七世纪,但我最喜爱的是十八世纪初期——斯威夫特,以及(挡他道的)笛福。”

商务印书馆在“再版说明”中还强调“重新设计了版式”。这也是值得赞扬之举。唯一让笔者觉得不便的是,个别专有人名,似乎与时下学界通行的译法未合。如Seneca(色尼加,页13)、Richardson(理查荪,页67)、Burke(伯克,页98)、Arnold(安诺德,页171)、Santayana(散他扬那,页218)、Isaiah Berlin(柏林,页313)、Pasternak(巴斯捷尔纳克,页313)、Mandelstam(曼特尔斯坦,页313)等。尽管书中在人名第一次出现时都采取了英汉对照的形式,但“未能从俗”还是给读者略感不便。因此,建议在以后的再版中,不妨将这些译名分别改变(或加注说明)为更通俗的“塞涅卡”、“理查逊”、“柏克”、“阿诺德”、“桑塔亚纳”、“伯林”、“帕斯捷尔纳克”、“曼德尔施塔姆”,也许更能方便读者。

不过,内容和版式的点滴瑕疵,并不妨碍《英国散文的流变》成为一部值得珍藏的经典。是书完成于二十年前,此次再出珍藏版,其间流逝的岁月,并无损于它的光辉,它依然如新浴的处子,光彩夺目。这正是经典的魅力,常读而长新。它也是一面明镜,默默地提醒我们,在心智和文采方面,还有更高远而美丽的世界。

同类推荐
  • 世界最佳感恩散文精华(情感卷)

    世界最佳感恩散文精华(情感卷)

    《世界最佳感恩散文精华》,分为《挚爱卷》《情感卷》《温馨卷》《深沉卷》四册,本套丛书包罗了近百年来中外广泛流传的名家名作,它们的作者大都是在历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曾经影响过文坛的大师、巨匠、泰斗,这些感恩作品发乎于心,动之于情,感人肺腑,动人心魄。作家们以特有的直觉表达了我们生活和生命中随时能感受到却无法表现的真实情感,他们将激情与柔情倾注于笔端,在有限的篇幅里,浓缩了无限的情感,激发起人们强烈的阅读欲望。本书内容丰富,思想深沉,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非常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陈列和珍藏的最佳版本。
  • 只想记得这些好

    只想记得这些好

    张冬娇十年散文精选本《只想记得这些好》,唯美,清新,纯静。捧读文字,就像在火炉边和朋友交心,感到岁月美好而温暖。
  • 中北欧现代文学大作(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中北欧现代文学大作(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北欧现代文学大作:德国现代文学精品、波兰现代文学精品、捷克、斯洛伐克现代文学精品、奥地利现代文学精品、匈牙利现代文学精品、丹麦现代文学精品和瑞典现代文学精品。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纪实中国2

    纪实中国2

    “纪实中国丛书”整合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风格的实力作者和作品一同进入市场,给图书文化市场带来回归理性的厚重作品。“纪实中国丛书”策划出版的作品以源于生活、贴近现实,贯穿生活哲理的写作态度,给阅读者带来一种久违的理性阅读、人文阅读的回归。
  • 拥抱与决裂

    拥抱与决裂

    本书以纪实文学的描述手法,向人们展现了张国焘如何由一名马列主义者蜕变为右倾机会主义者,其中披露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更是令人深思。如毛泽东的妻弟在毛尔盖被击毙,成为党内严酷斗争的牺牲品;廖承志靠一杆铁笔和一杆画笔保住自己脑袋没有“搬家”;为实现会师,毛泽东下了一个生死攸关的赌注。
热门推荐
  • 活在废墟

    活在废墟

    这是末日,拥有超乎想象的活尸。我们是超人吗?不,我们只是普通人,活在废墟的人
  • 锁妖塔之恋:狐殿的笨米虫

    锁妖塔之恋:狐殿的笨米虫

    笨米虫不乐意了!来了个道士无缘无故地把她抓了,还给扔进锁妖塔?!没事,来到锁妖塔自力更生,却遇到了一个狐狸闷罐?!还是塔大王?敢瞧不起她?玫九九立誓,得不到整个塔也要和他瓜分半个塔!
  • 哈莱特星

    哈莱特星

    在宇宙中有一个星球叫哈来特星,主角在这颗星球上经历了各种事情后,向宇宙进发,一个被称为魔王的男人掌握着一些人的命运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末世尸变

    末世尸变

    真挚的感情,人类的生活都已离自己远去,在这末世遍地是虚伪,既然虚伪那么老子便以尸体的身份杀戮下去!(本书整体改动,不再求生,继续杀生~)
  • 至真挚爱

    至真挚爱

    栀爱,她是被上帝亲吻过双眸的人。她的世界漆黑了很久很久直到遇见苏子臻他说:以后我就是你的光
  • 九生九世等你归来

    九生九世等你归来

    她,世界上顶尖的杀手。她,暮家的废材小姐。一朝穿越她成了她。人人唾骂的白痴,却没人知道她是开辟天地的创世神,看废材小姐如何收神兽,炼丹,一步步走上巅峰之路。他,天地孕育的魔界至尊,等待了她九生九世。永远站在她的身边陪着她,帮着她,由着她。看他们怎么成为站在最高处的人。一对一男强女强。
  • 欲弑天

    欲弑天

    天有几重?便灭他几重!地有几许?便葬他几许!大山中走出的少年,历经坎坷,只为求仙问道奈何天地不仁,世间动荡,一张无形的大手似操纵着世间的一切是仙?还是天?亦或是天之上的存在???
  • 子衿

    子衿

    一夜之间,故土亡尽,她平静的深山生活就此结束。血海深仇,她发誓不惜一切代价令仇人得到报应。而更加残酷的身世之谜,远在千里之外等她揭开。命运的暗流开始涌动,他是否还能如相遇时那般冷眼旁观?悲伤的轮回,扭曲的人性,复杂的面孔,一切都变了……
  • 唐途风月

    唐途风月

    “我跨越千年只为了轻声吹响,那悠悠的牧笛,夕阳夜色,斜风细雨;只为了亲眼见证,那万国来朝时的鼓磬笙歌,黄钟大吕;只为了,在战马嘶鸣狼烟滚滚中,亲手擂响那激荡千年的隆隆战鼓,嘶吼那回响万代的铁血战歌,掀起腥风血雨!只为了……只为了追逐你,掩映在花枝绿叶间的白衣飘飘,青丝如墨,让那如晨露般娇嫩含羞的明眸,在夜幕中,闪耀在我每一个梦里……”让我们一起,拨开千年沉寂的层层迷雾,去探访,那炫目而又鲜活,如梦幻一般精彩的……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