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87200000046

第46章 网络时代(4)

夏风问她明天要不要一起去三河。张晓雨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当然要去。我到机场接你,然后从机场直接去三河,不必绕道北京。”问明夏风到达北京机场的时间,她又叮嘱了一句,“明天见。”

第二天,当夏风走出北京机场时,张晓雨已经等在出口处了。两个人相互打量了一下,像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紧紧地握了一下对方的手。

排上出租车以后,两个人在后排座上坐下,对司机说明目的地。见司机迟疑了一下,张晓雨为他指明了路线,然后问夏风:“你打算先办理住宿,还是直接到用户?”

夏风看了一下手表。“这个时间到用户,明摆着是要让人家招待我们,还是先住下吧,吃完午饭再过去。”

“订宾馆了吗?”

“没有。我上次住在燕郊国际酒店,条件不错,还是住在那里吧。”

“我去过燕郊,恰好顺路,不用调整路线。”

夏风点点头,没有作声。

一路上,夏风看着车窗外不断向后闪过的柳树,一时沉默着。柔软的柳枝在初春和风的吹拂下已经泛出新绿,显示出春天的蓬勃生机。他忽然记起自己年轻时写的一首《咏柳》诗:

无意争春色,

岁岁早迎春。

春风不独有,

春雨润琴心。

孤芳春自赏,

春去犹成荫。

谁解春寂寞?

春梦几度寻。

如今,几十年过去,一切都在时光流逝中改变,自己再也无法寻回那种心境了……

“你在想什么?”张晓雨看着表情肃穆若有所思的夏风,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哪句话不妥,惴惴地问道。

夏风收回目光,回答道:“没什么,只是看到柳树已在变绿,感慨又一个春天来了。岁月无心催人老,东风有意染柳新啊。”

张晓雨看看外面的柳树,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

“小资情调。”她在心里偷偷地想。

登记房间时,夏风看看张晓雨,问道:“你今晚……”

张晓雨犹豫着,“我现在还说不准,看下午的工作进程吧,如果来得及我就赶回去。”

夏风点点头,开了一间标准房。

饭后,夏风带着张晓雨来到十几公里外一个大大的四合院。迎面是一排不起眼的平房,四五个年龄不等的人站在门口迎接他们。进到房里才发现,这是一间装修豪华、整整占了三间房的办公室,办公室里全套宽大齐全的红木办公家具,显示出主人富贵的气派。让座、倒茶,虽然这些套路很平常,但张晓雨明显感受到对方对夏风很热情,倒觉得自己在这里有点碍手碍脚,属于多余。

“夏总今天带秘书来了?”

对方那个40来岁的中年人坐到办公桌后的老板椅上,看着张晓雨问道。张晓雨脸红了,嗫嚅着不知怎么回答。那年月,女秘书几乎就是情人的同义语,自己扮演这样的角色难免有点尴尬。

夏风连忙说:“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经济快讯报》的张晓雨记者,要跟踪采访我们之间这个项目。我没有提前打招呼,请原谅。这位是马总。这位是……”

以下那几位,张晓雨没有太留意,只知道有总经理、总工程师等。她从沙发上欠欠身说道:“打扰了,请多关照。”

马总瞪大了眼睛,连声说:“记者?失敬失敬。你别客气,我们请还请不来呢。有什么需要只管吩咐,一定满足。”

看得出来,马总是一个很直爽的人,浑身透出军人般的豪气。

接下来,话题直接转到技术方面,张晓雨听得不明不白,那些专业术语听着像天书,更不要说做记录了。但她明显感觉到,显然是夏风主导了整个讨论,这让她认识到夏风的另一个侧面——在业务技术上,他也像其他方面一样出色。对方的几个人对夏风都很尊重,其中的那位总工程师甚至直接称夏风为“夏教授”。

夏风谈起工作来很投入,好像忘记了张晓雨的存在。直到他们决定要到正在建设中的工厂时,夏风才问她:“我们现在要去车间现场,你去不去?”

张晓雨把采访笔记收到包里,站起来说:“干吗不去啊,这样的机会难得。”

在车间现场,夏风他们几个人对照图纸商量着什么,张晓雨掏出相机,从不同角度拍下几张正在施工的厂房和办公楼照片。回到马总办公室的时候,已是夕阳衔山的黄昏。马总对夏风和张晓雨说:“我已安排食堂准备菜饭,今晚我们就不去饭店了,我这个厨师的手艺虽然赶不上饭店的大厨,但也过得去。我这人比较讲究吃喝,太差的厨师过不了我这一关。还有一点值得一提:我们有自己的饲养场,猪、牛、鸡、鸭都是自己养的,绝对放心。”

说着,他把大家让进餐厅。餐桌上山珍海味香味四溢,看来厨师的技艺果然不错。因为夏风滴酒不沾,张晓雨又百般推辞,再加上席间的主要话题依然围绕着工作,其他人显然也没有放开酒量。这样的宴会,常常是以工作是否谈完为标准的。到7点钟,夏风对马总说:“今天先谈到这里吧?明天再讨论控制方案。”

马总没有再纠缠让酒,安排司机把夏风和张晓雨送到燕郊。夏风小声问张晓雨是否回北京。按夏风的想法,如果她回北京,就求马总把她送回去。见张晓雨摇头,也就没有吱声。

回到酒店,夏风又为张晓雨开了一个房间。房间在同一楼层。走到夏风那个房间门口,张晓雨对夏风说:“工地扬尘好大,浑身脏死了。我先回我自己的房间洗洗澡,然后再过来。”

夏风打量她一眼,又上下看了看自己。“请便,不必客气。不过没看出来有多脏啊?”

“老人家,等到一眼就能看出来,那岂不成泥猴了。”

张晓雨洗完澡来到夏风的房间时,夏风正在电脑上整理下午的会谈纪要。他对张晓雨点点头,让她先坐一下,一会儿再和她讨论报道稿。

张晓雨坐到沙发上,从侧面看着聚精会神的夏风,从心里庆幸自己认识了他。这是一位令人信任的长者,他眼里的慈祥目光让她想起自己的父母。她只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在农村,连生三个女孩的家庭是有缺憾的,从小到大,她所受到的呵护也常常让她感到欠缺。爷爷去世早,她没有什么印象,但奶奶的不屑和爸爸的暴躁却在她的心里留下了难以泯灭的阴影。大概正是因为这种家庭氛围,使妈妈对她们姊妹三个人的母爱愈发显出厚重和无奈。如今,她一个人漂泊在外,一切都需要自己关照自己,不免对长辈的关爱有了更深刻的渴望。她有一个男朋友,但他和自己一样,也是从农村来到北京的“北漂族”,一个月也难得见几次面,指不上他关照自己什么。她一个人租住在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生活上倒好对付,但在事业上的孤独感却常常使她深夜难眠。认识夏风是一个意外,想不到这个意外结识的父辈一样的人物,却给了她别样的关爱。她很珍惜这种来自长辈的充满智慧的提醒和帮助,期待着这半是师情半是友谊的交往能够长期保持下去。

这种异性之间的相互欣赏,多数情况下很容易突破年龄桎梏发展成情爱,近年来日渐增多的“老少恋”印证了这种现象。但张晓雨相信,在自己和夏风之间,这种情况不会发生。不仅因为自己没有这样的意识,从夏风的眼睛里和言行中,她也只读出了单纯的慈祥。

人类并不能脱离延长自身生命和延续种群生命的基本动物性,但与动物相比,还是存在着一种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深刻的思想和高度的智慧,于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加复杂起来。无论怎样孤僻的人,都有倾诉的愿望,当倾诉者和倾听者产生共鸣时,所谓知音也就产生了。也许,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只是一个凄美的传说,但其诉说的知音难求却是千古不易的道理。

床头柜上放着一台小小的闹钟,每秒一次的嘀嗒声,宛如水滴从高处溅落在缓缓流淌的水面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把本已深沉的静谧,渲染得更加辽远。

过去良久,夏风结束了工作,转过坐椅面对着张晓雨,略带歉意地说:“我多年来养成这样的习惯,工作上的事情,是很少过夜的。现在我们来讨论你的报道?”

张晓雨收回自己的思绪,对夏风说:“根据你们今天下午谈论的话题,我觉得我需要重新调整一下自己的系列报道思路了。看来,民营中小企业的眼光并不都是仅仅盯在钱上,也有为了国家和民族前途的远大抱负。既然是这样,政府是不是也应该在这个方向上给予更大支持?我明天早晨赶回报社,向总编汇报我的想法,尽快调整一下思路和提纲。”

夏风看看她,赞赏地说:“不错呀,小丫头很有见地嘛,你会成为一个好记者的。”

晓雨却摇摇头,苦笑着说:“你别夸我了。我收到你发给我的两期读书笔记,从中可以看出你的兴趣和关注很广泛,但却产生了新的迷茫,不知道我对你是更加接近,还是你于我更加遥远了。越是接近你,感觉我们之间的差距越大。我对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不自信,这种距离感很折磨人……”

夏风相信自己能理解她此刻的心境。他发给张晓雨的读书笔记是有选择性的,判断标准是对她的记者工作能否有所帮助。如果因此对她产生了负面影响,这倒是他始料未及的。看来,自己的认知还存在问题。对于先哲的经典论述和自己的读书心得,精辟和冷僻完全可能像一对孪生兄弟那样不易分清。

“说过了,我不够格当老师啊。”夏风自嘲地笑笑,“以后我们换一个方式,你提出问题,我来回答,或者我们一起探讨。”

“我的问题太多,不知该问什么了。”张晓雨看看夏风,自己也不由得笑了起来,“社会、工作、学业、人生、情感等等,似乎一切都找不到方向。我好歹也是硕士毕业,和你相比,我这18年书算是白念了。”

“胡说什么呢。”夏风站起来,双臂交叉着抱在胸前,慢慢地在地毯上一边踱步,一边无限感慨地说道,“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少小的天真无邪,青春的精力充沛,壮年的成熟坚毅,老来的洞察淡定,样样都是财富。知道我现在最羡慕的是什么吗?是青春。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放弃现在拥有的一切,重新从一穷二白出发,沿着青春再走过一次。任何人的人生都是不可复制的,但知识却可以学习可以积累可以传承。可怕的不是缺乏知识,而是拒绝知识,不管这种拒绝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张晓雨的目光随着夏风的脚步移动,一边品味他的话,一边揣摩着他在对自己的员工讲话时,会是什么样子。她想了一会儿,扑哧一笑,带着调侃的意味说道:“夏风同志,同你聊天,既让人愉悦,又比较费力。你常常会蹦出一些很深奥的句子,如果不专注,就会搞不明白,或者跟不上你的节奏,让人很难放松。你在公司内部对员工讲话,或者朋友之间聊天,都是这种风格吗?”

夏风愣了一下,停在张晓雨的面前,思索着说:“你批评得对,我确实有这种毛病。这倒也不是要故意卖弄,只是养成的习惯很难改变,往往是强调深入却不能浅出。我知道,不管写文章还是讲话,必须知道受众是什么样的人群,否则必然要失败。”

“这是当官员的需要,你也羡慕?”

“当然羡慕,多掌握一门技巧总是好的。不过,既然明知已经不可能,就不去追求了。人总得有点自知之明,如果40年前有这样的认识,说不定我也会尝试的。时间不早了,不聊了吧,明早再见。”

“晚安。”

晓雨起身回自己的房间去了。

半年时间一晃即过。这一年9月,夏风介入一个前所未有而又富有挑战性的大项目,开始集中精力考虑和交流技术方案。在这段时间里,他既要主持三河那个项目的主体设计和局部设计评审,又要忙于这个大项目的前期准备,国庆节前连续十多天没有登录QQ。晓雨因为有一件事要让夏风帮忙,可是总也等不到他,这种情况绝无仅有,她不免担心起夏风的身体来。实在放心不下,晓雨在26号那天下午给夏风打了一个电话。

电话响了几声夏风才接起来。听到他的声音,晓雨急切地问:“你在哪儿呀?”

“我在办公室啊。”

“这些天一直在?”

“没错,一直在。怎么了?”

“你吓死我了。我有事要找你帮忙,你却失踪了,我差一点儿就要登寻人启事呢。”

夏风呵呵一笑。“对不起,最近有点忙,没日没夜的。我有什么可以效劳?”

晓雨停了一下,犹豫着说:“你这样忙,我不好意思打扰你了。”

夏风突然想起自己女儿小时候的情景。女儿三四岁时,偶尔会对爸爸说:我想吃那个东西,就不告诉你……小孩子心性——他心里想,嘴上却说:“说说看,也许我能帮上忙?”

晓雨嗫嚅一会儿,终于说:“是这样的。我们总编要在30号搞一个笔会,指定所有编辑和记者参加,要求每个人至少出3首诗或者两篇散文,我实在憋不出来了,想让你帮我写两首诗或者一篇散文。”

夏风笑了一声,说:“小东西,要考我老人家啊。指定诗的体裁和题材了吗?”

“都不指定。”

“那还好。写景我勉强可以应付,要是写情,我恐怕就无能为力了。这样吧,我助你两首诗,今晚把你准备好的作品发给我,我参考一下,免得内容重复了。”

晚饭后,夏风登录QQ,发现晓雨已经留下一段话:“我自己准备的是一首诗,发到你的邮箱里了。这首诗是我中秋节晚上写给我男朋友的,拿来充数,你帮我修改一下。”

随后,他打开了邮箱,见到晓雨写的那首七律:

月明风轻夜初阑,

秋虫声咽云水寒。

窗下梧桐七八树,

灯前无人可解言。

杯酒和情不堪饮,

月宫寂寞卿可安?

数度相思数度泪,

青山白云两相看。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古体诗。从诗中可以看出,晓雨对自己的男朋友情真意切,诉说了她在月夜中对外地恋人的思念。然而夏风觉得,这首诗给人老气横秋的感觉,不大符合一个二十几岁的现代姑娘。也许,他们的总编是一位老学究?他想了一下,改了两个字。关于改这两个字的理由,夏风写道:“‘阑’者,尽也。夜阑即夜尽,当指天亮。你的本意是这样吗?如不是,不如用‘更’字。‘月明风轻更初阑’可以理解成初更、二更、三更……当然也可以是五更,这就灵活得多。另外,在古文中,通常‘卿’是男人对女人的称谓,而女人对男人则称之为‘君’。对否,请你斟酌。”

至于晓雨求助的两首诗,夏风颇费了一番脑筋。他调动自己头脑里的记忆片段,依然难以激发诗兴。他发现,替别人写诗,原来是一件苦不堪言的差事。想来想去,决定翻一下自己的日记,从中找出两首交差。当然,这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试想,要从自己的笔下,选出符合别人身份和思想的作品,谈何容易?最后,总算找出一首词和一首诗,说明是自己30年前信手写下、但从未发表的作品,发给了晓雨:

浪淘沙·忆友

高楼笼轻烟,

怅对月圆,

几许愁绪凭排遣。

秋风不似春风好,

无由言欢。

别来几经年,

长夜阑珊,

离愁恰如离恨绵。

落叶飘零知何处?

数重关山。

七律·海边情思

碧海风清渔舟远,

蓝天云淡日影斜。

闲倚崖前三秋树,

漫步石径九月花。

农家向晚炊烟袅,

儿童归来舞彩霞。

借问凌波仙何在?

指看此情满京华。

30号晚上,晓雨给夏风发了一条短信:“借力你的一诗一词,我得到第二名,奖品是一台价值6000元的笔记本电脑,我正好需要,不给你了。你下次到北京,我请你吃饭。”

夏风眯着眼睛哈哈一笑,心里赞许道:这个顽皮的小丫头,如果坚持努力不懈,几年后一定可以成才。

同类推荐
  • 赎凡尘

    赎凡尘

    作品的女主人公西弟小漾因童年和少女时特殊的经历,决定成为一个能抚平人的心灵创伤、给人精神指引的人。她与自己从小有着非常珍贵感情的欧阳建辉灵肉结合、相爱四天后,毅然决然前往西部一所厂矿子弟学校任教。此后,又告别她生命中的第二个男人顾怀桦,前往更西部的山区。她走进一个叫齐为学男人的家庭,深刻体验到没有爱情、理解、尊重、信任家庭生活的悲剧,以及社会上你争我夺财富地位就业机会的不均。她终于凤凰涅槃能实现自己小时候的心愿,成为一名性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者,帮助那些和她小时候一样需要帮助的人。
  • 大马扁

    大马扁

    大马扁,马扁合为骗字,取大骗之意。谴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康有为,旨在反对立宪。此小说实为《辨康有为政见书》的延伸和形象化的描写。作者对保皇党人物深恶痛绝。小说以激进情绪对维新派人物基本上持否定态度,惟对谭嗣同持同情态度。
  • 魔山

    魔山

    《魔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的代表作。小说以一个疗养院为中心,描写了欧洲许多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人物,其中有普鲁士军官、俄国贵妇人、荷兰殖民者、天主教徒……他们都是社会的寄生虫。整个疗养院弥漫着病态的、垂死的气氛,象征着资本主义文明的没落。作品通过人物之间的思想冲突,揭示出颓废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血缘关系。
  • 棋道军神

    棋道军神

    他是一个百年不遇的棋坛鬼手,却因国破家亡走了抗日的道路。从此后,哈尔滨又多了一个让鬼子闻风丧胆的名字——陈抗日!他神奇地将棋道与兵法融合在一起,以棋为战,以战为棋,摆出了一盘盘惊世骇俗的绝世棋局,更导演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奇迹。“绝唱双台子”、“智取老爷岭”、“扬威太阳岛”、“运筹松峰山”、“勇夺平山镇”、“火烧黄天荡”、“棋炸观音堂”……战争在他的棋盘上已经演绎成为一门艺术。日本人惊呼,国民党瞠目,土匪咋舌,但殊不知,这一切的精妙决杀都不过是他提子落子之间的谈笑之举。 战争在他的棋盘上没有固定的法则,正如他的人生总是让人出乎意料一样。
  • 上海姑娘在巴黎

    上海姑娘在巴黎

    小说主要描写上海姑娘李娟、囡囡、陈晓玉和温州姑娘阿莲以及温州小伙子柳绍东在法国巴黎闪生的青春故事。全文生动演绎了中国青年在海外留学时遭遇的情感挫折、事业挫折以及他们面对挫折的不懈努力。
热门推荐
  • 迷茫修仙

    迷茫修仙

    修道是为逆天。即为逆天,何为正邪?修仙六派各显神通,在纷乱的修真界,一个小小的书店老板又该何去何从?当一个游戏中的11C来到古老的东方,又将掀起怎样的狂潮?
  • 烽火灭世

    烽火灭世

    这是一个天骄并立的年代、这是一个群雄逐鹿的年代、这也是一个无奈与绝望时代、这更是一个武者的天下......欲要称尊天下,群雄共尊号令天下,唯有奋力一搏,超脱而上站在巅峰之巅。否则只能成为别人踏足绝巅踏脚石饮恨收场,从此烟消云散如同从未出现过的昙花而已!
  • 花都盲相师

    花都盲相师

    如果你在公园门看到一个算命先生,不要在意。但如果他是一个年轻人,那你就要小心了;如果他不但年轻,还是个瞎子的话,那你就更要注意了。因为……他不但可能身怀绝技,还可能腰缠万贯,更有可能……
  • 与你相遇,不早不晚

    与你相遇,不早不晚

    苏晚舟,长安城内无人不晓的丞相千金。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其倾国倾城之姿,更让无数文人墨客迷恋。“这一切,是不是真的……”“太美丽的东西终归命薄”“人生若只如初见,再见沦为陌路人”……
  • 不屈傲骨

    不屈傲骨

    少年天生缺少一半心脏,后得天降繁星,以星补心。身怀七窍玲珑心,手持无名长枪,我之敌必杀,我之爱必护,浩瀚九州,我为帝尊。
  • 最强游击士

    最强游击士

    剑术,魔法,看少年萧泽如何修炼更强,成为最强游击士!
  • 末世之亲啊我是旁观者

    末世之亲啊我是旁观者

    她穿越的这个身体恰好是末世原著中女主的第一块踏脚石,原主是世界上第一恶毒的炮灰女配,用卑鄙手段想得到男主而谋杀女主,最后被男主女主灭亡了。她努力远离了男主女主,她为了求生之路,身为旁观者,平安地过舒适的日子。她忍不住赞叹这剧本君竟然强大啊!算是无论努力远离男主女主,还是遇见了,差点炮死……我摔!身为伟大的旁观者,好好做旁观者,还是无幸被卷入争强斗胜,啊啊啊!这对她说是幸运还是倒霉,撞见男主女主的对敌强大恐怖反派的BOSS男主的阴谋,被他抓住威胁……“我们一起颠覆天下,祸害众人!”男主阴测测地微笑地说。“亲啊,我是旁观者,好不好吗?”一脸无幸地望着他……
  • EXO异能者

    EXO异能者

    从前,有一位异能者与人类谈恋爱,他们违反了组织的规定,为了逃避IBA的追踪,他们隐姓埋名,不久后,他们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孩和男孩。并在这里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长,有一天,突然驶来两轮黑色的车,停在家门口前,从车上下来几个黑衣人,一段对话后,别墅离奇爆炸,男孩却目睹事情发生的经过。父母的离去,失散的兄妹,究竟将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一切等你来揭晓……
  • 竹林樱草

    竹林樱草

    一次简单的跌倒让我在痛苦之中穿越了轮回,在这个陌生的世界,我不知自己的命运会怎样,但我会努力争取自己的幸福......
  • 极品殓魂师

    极品殓魂师

    “何谓殓魂师?”“殓魂又称练魂,二者间仁者见仁。”“如何成为殓魂师?”“通过修炼。”“为什么我从来没听说过殓魂师?”“因为他们都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