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姨太看到英子披头散发,一双秀美的大眼睛,肿得像铃铛似的,心疼地说:“天哪,看把孩子折腾的。”说着用手抚摸着英子的脸蛋按着说:“英子,我听你爹和我说,你还为此事纠缠不休呢。姑奶奶今天是和你道歉来的,你和程天效闹的这一场笑话,不能怨你爹娘,你怨就怨你姑奶奶我做事不周吧,没有了解两人的心理,就把你的婚事稀里糊涂的定下来了。弄得到如今不好收场。最近我叫人去团泊了解过,原来程天效是另有所爱,早已在少林寺下山之前,师父按定亲事。因我不了解情况,给你们双方带来了烦恼。弄的程天效和他的师妹前后离家出走,又弄得你也丢了面子。最近你姑爷因此事也老和我发脾气,说我是祸头,不了解情况就给你们乱定终身,造成这种尴尬的局面。
李岳英听了姑奶奶说的程天效离家出走的过程,才知道程天效另有所爱,感觉自己是自作多情,弄得她满腔委屈、羞愧难言。她想咽下这口窝囊气,事在心头难以控制,想去程家大闹一场,又怕在外面惹出一些流言蜚语,让人说三道四,左思右想只好忍气吞声。
五姨太笑着又说:“你姑爷怕损害了程李两家名誉,不叫此事往外张扬,他为了顾面子,也是为了你的终身名声,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叫你还嫁程家,把你的终身改嫁为程天效的弟弟程友明,听说此人人品出众,才貌超群,在静海一代可以说是数的上的白马公子。”
李岳英被五姨太劝得无有插嘴的地方。她想了想大姑奶奶提的程友明,她在励府见过他,也觉得他人品还可以,也是为了压住外界的口声,无奈只可认命了。就这样,时间过了不久,就被程家娶到家中。
转眼半年过去了。一天早晨,忽然一个二十多岁骑马的陌生人来到了程天效的家门前,那人自称是程天效的师弟叫武德顺。。
王氏听了是天效的师弟,对来家的客人热情招待。在言谈话语中,德顺提到程天效的消息,引起王氏的九曲回肠。她向德顺急迫地问:“大侄子你师兄他在哪?”
武德顺忙回答说:“大娘您不用担心,他现以在新乡府。”
“他心情状态好些了吗?”
“他几次提出回少林寺被我劝得心情才算安稳了些。”
王氏转过话题又问;“现在他找着凤英了吗?”
武德顺听了皱了皱眉头没有急时回答。
王氏从武德顺脸上看出周凤英遇难,她强忍着满心的悲戚说;“大侄子,凤英有什么事不妨你就告诉大娘吧?”
武德顺听了打了个哎声说:“周师姐是个苦命人,从小失去了母亲,是跟父亲在寺院长大的,十几年没享过一天福。我师兄和她是师父一手拉扯大的,师父为了他们长大成人,白天教私塾,夜间授武术,终年心血耗尽,久积成灾,得了一场重病,病倒了。求各方医治无效,临终前把师兄叫到身边,怀着绝望的心情,叫我们做证,把师姐相许给师兄,带师姐下山还俗。”
王氏听了周凤英的身世,心中觉得隐隐作痛,受到良心的责怪,她急切的向武德顺问:“凤英她现在在哪儿啦?”
武德顺难过地说:“现在她已经在泰山玉皇顶出家当了尼姑。”
王氏听了一愣,顿时眼泪就流下来,他苦苦的求德顺说:“大侄子,看在你和天效是一师之徒的份上,把周姑娘给我找回来行吗?”说着王氏就给武德顺跪下了。
武德顺看见王氏向他下跪忙上前扶起来说:“大娘,你这样是折寿小侄呀,周师姐之事,我和师兄没少找,我们找她找了很久,最后才打听到她的下落,在泰山玉皇顶尼姑庵。我们多次去山中求见,她就是不见我们,最后我们去黄河北岸新乡府,去求师伯飞拳张武,请他出面给师兄和周师姐打合。飞拳张武师伯随我们来到泰山玉皇顶,通过和庵中师太坐谈,才听到周凤英为了躲避我们的纠缠离庵下山不知去向。我们师徒三人听了,被这个意外发生的事惊呆了,我师兄为此事非常悲伤,当时就想出家当和尚。
师伯看了非常难过,耐心劝说师兄不要着急,此事慢慢来。师伯通知黄河两岸的弟子查找周凤英的下落。等有了消息,师伯亲自去说服凤英姐还俗。
师伯再三劝说,师兄才放弃了出家的念头,才跟师伯一同回了新乡府武馆。师伯怕师兄心中的疙瘩再解不开。强行把他留在身边。一来等周凤英的音信,二来再为师兄深造一下武功。
师伯怕师兄家里人惦念,叫我专程来家中告知。”
王氏听了悲喜交加,喜的是会儿和凤英有了下落,悲的是孤苦的凤英当了尼姑。
王氏哀求着武德顺说:“贤侄,你为我们程家办了一件积德的事,看在你和天效同门的关系上,请你和师伯共同替我家再次查找凤英的下落。如见到凤英,请转告她,娘对不住她,这是娘一辈子的错误,请凤英姑娘原谅,娘拿定主意,等凤英有了下落,娘亲自去接她还俗。”
王氏哭诉着,从皮箱里拿出给周凤英买的治麻风病的药及给周凤英做的衣裳和一双绣花鞋。鞋面上绣着“盼女还家”四个大字,用包裹包好交给武德顺,叫武德顺有朝一日和周凤英见面时交给她。
王氏和德顺正谈着,一个清脆的声音打断了武德顺和王氏的谈话。
“娘,饭都熟了,快叫客人用餐吧。”原来是天效的弟妹李岳英端着酒菜走进屋中。
王氏向李岳英介绍了武德顺是天效的师弟,双方见礼后,李岳英听到谈的是程天效,她伤心地退出,回自己的屋去了。
王氏陪着德顺边吃边谈,时间不大很快到了中午,武德顺吃完饭放下筷子说:“大娘,我的饭吃好了。因我馆中有事,我得马上回去。”王氏听了再三挽留,武德顺辞别了王氏上马走了。
乾隆爷爱民如子为赈灾励府借人
转眼到了乾隆十七年的夏天。这是历史上罕见的大灾之年,一连四十多天大雨连绵。长江南北大部分粮田被水淹没。特别是江南钱塘江一带,海水也日夜升高。顺江又压到钱塘江畔,引起了一次巨大的海啸,洪水淹没了江南各州县,八百里粮田白浪淘天。
长江堤坝和钱塘江堤坝上,拥满了数不清的难民。一些当地官府不顾百姓死活,就此发国难财。苛扣了邻县支援的赈灾粮食。在人员拥挤的大坝上,粮米上升十几倍的高利贩卖。一些人家钱花没了,粮食断了,被逼得卖儿卖女。一些老幼病残的人经不起这场严重的饥荒都被活活地饿死。
在这场饥荒的逼迫下,激起了一些人对官府的不满,纷纷拉帮结派举旗造反。在江南大侠陈嘉洛的领导下,成立了反清帮派红花会,杀贪官除恶霸。专门为难民主持公道。
此事很快惊动了乾隆皇上。为了解救江南百姓,派出三次运粮船队发往江南。路途中都被草寇抢劫,押船的将士,被打得丢盔卸甲赴京请罪。
乾隆皇帝爱民如子,坐在乾清宫内正在想江南赈灾之事。他心想,用大队人马护送,又怕伤了与同胞兄弟陈嘉洛的兄弟之情。用少数人押送,朝中无人可以担当此任。为此事弄的他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当天召集了文武百官商讨此事,满朝的文武也为此事忧心忡忡。站在朝堂上你看我、我看你、个个默默无言束手无策。
忽然托孤老臣八王爷来到殿前弯腰行礼说:“皇上,老臣有本。”乾隆帝看是八王爷搭话急忙说:“老皇叔,不用行此大礼,快请坐下讲话。”
八王爷坐在龙书案旁说:“皇上,我提一个人可以承担此任,此人还能把赈灾物品押到江南。
乾隆帝听了龙心大悦忙问道:“老皇叔,此人是谁?”
“皇上,你没忘记乾隆十五年,朝廷的运粮船队路过静海发生的一件杨贵举兵抢粮之事吧?”
一句话提醒了梦中人,乾隆看到八王爷说话有顾虑,马上叫太监胡生宣旨退朝。
退朝后,乾隆爷叫太监胡生把八王爷请到南书房,分君臣落座。乾隆帝亲自给八王爷斟了一杯御茶说:“老皇叔,刚才在乾清宫内您说的话接着往下讲。”
“皇上,去年我手下去励大人府上办事,他们回来向我禀报。听当地官员讲,励大人得了一位少林武僧。据说此人武功盖世,智勇双全,打遍京津一带无对手。听人议论,乾隆十五年,在静海打过运粮官杨贵的就是此人。当初皇上没有追查此事就结了。如今朝中无人押运赈灾物品去江南,不如找励大人借此人一用如何?”
“老皇叔,您说此人是个将才,不过他在励宗万手中,我们又不好意思宣他进京。”乾隆爷为难地说。
“皇上,什么叫不好意思,他既是大清国的臣子就该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皇上给励宗万颁发一道圣旨,叫他出人押运。他接到旨意不敢违抗,一定按旨而办。这样一压,那位少林小武僧不就出来了吗?”八王爷笑着说。
乾隆爷听了八王爷的话,高兴地说:“姜还是老的辣,老皇叔提的好。”说完忙叫太监胡生拿来纸墨给励宗万修旨一道,派御林军总管福长安火速前往静海传旨。
再说在家养病的礼部侍郎励宗万,自从武师程天效离开静武馆后弄得他神魂颠倒,精神一天比一天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