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给孩子吃好穿好玩好,接受最好的教育,已成为当今父母的共同心愿。这本无可厚非,但一些父母不能正确把握好尺度,哪怕自己并不富裕,也往往在生活中倾其所有,给予孩子最大的物质享受。还有的父母抱着“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观点,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在物质上落后于别人,总是对自己的孩子有求必应,甚至超前为孩子装备好一切。
曾经有人问起幼儿园的孩子最爱谁,有的孩子说,他最爱爸爸,因为爸爸常给他买玩具;有的孩子说,她最爱妈妈,因为妈妈常给她买衣服;还有的孩子说,他最爱爷爷,因为爷爷常给他零花钱。正是因为长辈总是满足孩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各种要求,才导致孩子把金钱和物质当成了衡量长辈的爱的标准。
一些父母认为,在孩子身上花钱越多就是越爱孩子,花钱越多孩子就会越有出息。现在带着手机上学的小学生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有的孩子刚上初中父母便为其买了一套房子,父母还答应孩子如果能升人市重点高中,还会为他买一辆汽车。有位母亲为了庆祝女儿小学毕业,说是为了让女儿从小就见见世面,特意送给女儿一只价值近2万元的名牌手提包作为毕业礼物。这位母亲居然认为,只有让自己的女儿从小见世面,才能培养出高雅的气质。
靠物质上的富足来开阔孩子的视野,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它会让孩子变得只重视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忽视他人利益。由于这些孩子要什么就有什么,物欲满足感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望,遇困难就低头、遇挫折就灰心,无欲无求、胸无大志、心灵空虚,孩子更不会在能力、才华等方面获得任何收获。
所以,父母在满足孩子的物质供应上,不能来得太容易太快,以物质刺激作为激励手段,让孩子沉浸于物质享受中。这样做不但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
孩子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依赖于父母,最可让孩子依赖的只有知识、智慧和汗水,因此,孩子自己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可靠最可依赖的人。父母与其为孩子留下财富,不如为孩子留下更多的知识,孩子不一定能守住财富,但可以用知识去创造新的财富。
不可否认,财富是宝贵的,但知识比财富更为宝贵。不要让孩子认为父母的钱就是自己的财富,不要认为物质就是一切。一个孩子精神上的贫穷,比他物质上的贫穷更可怕。人如果没有需求和追求,也就谈不上有快乐。只有让孩子通过努力获得想要的东西,他才有机会享受到获得它的喜悦。让孩子学会自强自立,给孩子一个创造的头脑,远比给孩子留一笔财富要有意义的多。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让孩子远离物质享受呢?
1.父母要培养孩子理性消费的习惯
孩子无节制的挥霍浪费绝不是好习惯,父母应该坚决杜绝。父母要让孩子学会理性消费,不能随便给他们钱而不加管制,让孩子学会正确花钱、正确算账,逐步养成他们良好的消费习惯。孩子的购买欲望往往很强烈,当孩子面对琳琅满目的广告、形形色色的促销,让孩子学会根据自身情况再三考虑是不是非要购买,还要让孩子学会对商品的价格、质量等方面进行一下比对。
在这个基础上,父母要教孩子学会比较不同品牌商品的性价比,告诉孩子哪些该买,哪些不该买,哪些买了划算。外界的诱惑很多,要让孩子理性面对诱惑,学会理性消费。要让孩子知道,无论是在贫穷的日子里节俭消费,还是在富裕的年代里理性消费,都不失为一种美德。
2.让孩子了解父母赚钱的辛苦
喜欢大手大脚消费的孩子一定不理解大人的辛苦。让孩子知道,好生活是靠艰辛的劳动换来的,不经过艰辛的付出就不会有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自己为了挣钱而忍受的辛苦和压力,或者把孩子带到自己工作的地方,让孩子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认识到节俭是对父母的关爱。要让孩子正确认识到钱是父母的劳动成果,不是凭空掉下的馅饼,让孩子从小养成勤俭节约不挥霍浪费的好习惯,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各位父母不妨学学下面这对父母的做法:
有一个男孩把每天向父母索要零花钱视为天经地义,因为父母从来都是对他有求必应,他丝毫不理解父母赚钱的辛苦。无奈的父母在一个朋友的建议下,开始当着儿子的面抱怨生活的艰辛。妻子对丈夫说:“你的腰疼得这么厉害,肯定是你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犯了,赶紧去医院检查一下吧。”
丈夫接过妻子的话茬说:“看病要花很多钱,咱们住房贷款没还完,孩子还天天要钱,咱们哪有那么多钱啊?”
儿子听见父母的话,就再也不好意思张口要钱了。
3.让孩子知道物质不是一切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人世间还有很多物质代替不了的东西:生病的时候,父母长辈时时刻刻的呵护这是物质替代不了的亲情;遇到挫折沮丧的时候朋友一句安慰的话是物质替代不了的友情;遇到下雨天路人递上的雨伞是物质替代不了的感动……物质不是一切,物质替代不了尊敬、威望、智慧、忠诚,如果只为物质而活,将会迷失人生的方向。
不要让孩子沉浸在物质享受中,无论留给孩子多少物质财富都会有用完的那一天。而留给孩子一笔精神财富,他们将会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