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吾就曾说过,管仲是厚黑大家。齐桓公九合诸侯,当然少不了管仲的帮助,若是没有管仲的雄韬伟略,他实在难以一统大业。
齐桓公九合诸侯,当然少不了管仲的帮助,若是没有管仲的雄韬伟略,他实在难以一统大业。
齐国虽然在长勺打了一次败仗,但是并没有影响齐桓公后来的霸主地位。过了十多年,北方的燕国派使者来讨救兵,说燕国被附近的一个部落山戎侵犯,打了败仗。齐桓公决定率领大军去救燕国。
公元前663年,齐国大军到了燕国,山戎已经抢了一批百姓和财宝逃回去了。齐国和燕国的军队联合起来,一直向北追去。没想到他们被敌人引进了一个山谷。那山谷就像大海一样,没边没沿,怎么也找不到原来的路。
管仲想出一个主意来。他对齐桓公说:“马也许能认得路,不如找几匹当地的老马,让它们在头里走,也许能走出这个地方。”
齐桓公命人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领路。这几匹老马果然领着人马出了迷谷。
齐桓公帮助燕国打败山戎以后,邢国也遭到另一个部落狄人的侵犯。齐桓公又带着人马去赶跑了狄人,帮助邢国重筑了城墙。接着,狄人又侵犯卫国,齐桓公帮助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就因为这几件事,齐桓公的威望就提高了。只有南方的楚国,不但不服齐国,还跟齐国对立起来,要与之比个高下。
楚国在中国南部,向来不与中原诸侯来往。那时候,中原诸侯把楚国当作“蛮子”看待。但是,楚国人开垦南方的土地,逐步收服了附近的部落,慢慢地变成了大国。后来,干脆自称楚王,不把周朝的天子放在眼里。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约会了宋、鲁、陈、卫、郑、曹、许七国军队,联合进攻楚国。
楚成王得知消息,也集合了人马准备迎战。他派了使者去见齐桓公,说:“我们大王叫我来请问,齐国在北面,楚国在南面,两国素不往来,真叫做风马牛不相及。为何你们的兵马要跑到这儿来呢?”
管仲责问说:“我们两国虽然相隔很远,但都是周天子封的。当初齐国太公受封的时候,曾经接收到一个命令:谁要是不服从天子,齐国有权征讨。你们楚国原来每年向天子进贡包茅(用来滤酒的一种青茅),为什么现在不进贡呢?”使者说:“没进贡包茅,这是我们的不是,以后一定进贡。”
使者走后,齐国和诸侯联军又拔营前进,一直到达召陵。
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问。齐桓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威,请屈完一起坐上车去看中原来的各路兵马。屈完一看,果然军容整齐,兵强马壮。
齐桓公趾高气扬地对屈完说:“你瞧瞧,如此强大的兵马,谁能抵挡得了?”
屈完淡淡地笑了笑,说:“君侯协助天子,讲道义,扶助弱小,人家才佩服你,而你要是光凭武力的话,咱们国力虽不强,但是用方城作城墙,用汉水作壕沟,您就是再多带些人马来,也未必能打得进去。”
齐桓公看屈完态度挺强硬,估计也未必能轻易打败楚国,而且楚国既然已经认了错,答应进贡包茅,也算有了面子。就这样,中原八国诸侯和楚国一起在召陵订立了盟约,就各自回国去了。
后来,周王室发生纠纷,齐桓公又帮助太子姬郑巩固了地位。太子即位后,就是周襄王。周襄王为了报答齐桓公,特地派使者把祭祀太庙的祭肉送给齐桓公,算是一份厚礼。
齐桓公趁此机会,又在宋国的葵丘会合诸侯,招待天子使者。并且订立了一个盟约,修水利,防水患,不准把邻国作为水坑;邻国有灾荒来买粮食,不应该禁止;凡是同盟的诸侯,在订立盟约以后,都要友好相待。
这是齐桓公最后一次会合诸侯。像这样大的会合,总共有许多次,历史上称做“九合诸侯”。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死。过了两年,齐桓公也死去。齐桓公一死,他的五个儿子抢夺君位,齐国发生了内乱,公子昭逃到宋国。齐国的霸主地位也就结束了。
管仲认为,国家富强的基石首先是得民心,人民愿意拥戴和服从领导者,领导者的政令才能实行下去。得民心的关键就是先要爱惜百姓,让百姓感觉到领导者的宽容大度,感受到尊重和理解,他们自然就愿意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领导者。而爱惜百姓的基础,就是让大家跟着领导者一起行动,承诺只要听从领导者的指挥,就能够吃饱饭、穿好衣、住好房,就能够让自己和家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生活渐渐好起来。所以,管仲富国的办法,首先是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他把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和知识分子并列为四民,他认为“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这些人都是国家的支柱,并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罢了。他提倡让这些工作者各有其居住的地方,不相混杂,让他们专心于自己的职业。只有这样,分工有所不同,大家才不会互相攀比和诋毁,每个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这个组织才能有序和谐地高速运转。管仲认为,国家富足的同时,也一定要强兵,这两方面要同时迈进,才能保障国家的富足长久持续。他的办法是“作内政而寄军令”。就是把政治和军事统一起来,把政治上的组织和军事上的组织统一起来。这样,军令可以畅行无阻,组织制度也可以高度统一。但军队的强弱还要靠士兵的素质。打仗就一定要调动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企业的发展也是一样,销售队伍和市场队伍是公司业绩的稳步上升的保证。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把公司内部的管理和运营部门的管理组织统一起来,这样大家才能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整体意识;其次,一定要调动运营部门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通过训练和培训不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公司的巨大合力,将公司的产品和形象售卖出去,获得良好的业绩。
管仲采取的“三选”的人事制度就是他的晚辈韩非所主张的“循名责实”和“综核名实”。每一次选拔就有一次考核,这就是综核名实,类似于我们现代管理的面试和绩效考核。一个人担任某项职务,这个职务就是名,担任这项职务的人就是实。他既然担任了这个职务,他就有责任做出这个职务所要求的成绩。如果他做出成绩,他就可以得赏,如果他做不出成绩,他就要受罚。这就叫循名责实,类似于我们现代管理的年终述职报告,反映出来的是业绩和组织管理。
在管仲看来,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做到用人唯贤而杜绝用人唯亲,可以把有才能的人和没有才能的人区分开来,建立一个上行下效的管理团队,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管仲的管理才能在齐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齐国迅速地强盛了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李宗吾就曾说过,管仲是厚黑大家;孔子也称赞管仲:“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