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一词起源于军事领域,它是同“战术”相对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对战略的解释为:“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即战争指导者为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依据战争规律所制定和所采取的准备和实施战争的方针、政策和方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战略一词的含义已远远超出了军事或战争领域。战略管理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学者安索夫(ANSOFF )在其1976年出版的《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的。其后,对战略管理的研究始终是企业管理领域的热点。对战略管理的研究可概括为两种类型,即广义的战略管理和狭义的战略管理。广义的战略管理是指运用战略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其主要代表是安索夫;狭义的战略管理是指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和修正进行管理,其主要代表是美国学者斯坦纳。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和战略修正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又包括若干个不同的步骤。战略管理问题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国家,鉴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而基本产品的市场需求已经基本饱和,消费者不断追求产品的高品质和差异化,需求结构不断呈多样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追求长远发展,增强创新能力,提高获取信息能力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因此,战略管理应运而生。其基本特征在于要求企业目标的长期性、利益的全局性和因素的全面性。目标的长期性强调企业的战略经营管理应确定企业的长期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并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统一起来,短期目标服务于长期目标;利益的全局性强调企业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统一,局部利益服从于整体利益;因素的全面性强调企业决策时应全面考虑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以实现企业决策和环境的动态协调。
成熟的战略管理理论认为,战略管理是由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控制等不同阶段组成的动态过程。战略制定阶段需要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确定企业的宗旨或使命,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战略实施阶段是对企业战略目标的执行阶段,包括制定详细的战略实施细则,确定年度实施计划及配套的实施体系和措施等;战略控制阶段是在重新审视企业外部与内部因素基础上,在一定评价标准下,度量和评价企业业绩,并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战略的调整。上述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业绩评价与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密切相关,是战略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战略目标不同,战略实施的步骤和措施不同,其业绩评价内容和方法也不相同。
战略管理理论为企业业绩评价提出了新的挑战,并为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一,战略管理理论决定了经营者业绩评价应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在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体现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并有利于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第二,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充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体现企业外向型决策的要求,注意突出战略要求和企业整体利益的需要,将业绩评价与战略管理有机结合,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起来;第三,业绩评价过程应贯穿于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的全过程,在战略制定阶段,通过环境分析明确战略目标,并分析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将其体现在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在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过程中,应确定业绩评价标准,并进行适时的评价和控制,调整战略实施中的各种偏差,达到控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