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业绩评价是指评价主体为了实现评价目的,依据财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运用特定的指标体系、统一的评价标准和科学的评价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和结果做出客观、公正的比较和判断的过程。企业业绩评价是评价理论方法在经济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是在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学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原理和现代分析技术而建立起来的剖析企业经营过程,真实反映企业现实状况,预测未来发展前景的一门科学。
业绩评价的核心问题有四个,即谁评价(评价主体)?为什么评价(评价目的)?评价什么(评价客体)?如何评价(评价方法)?根据业绩评价的主体和目的的不同,可将业绩评价分为以下四个层次:从投资者角度对作为投资对象的企业价值进行分析;政府部门所进行的以企业所提供的税金、就业机会、职工的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贡献评价;企业所有者对于经营者经营业绩的评价;经营者所进行的内部管理业绩评价。本项目研究的业绩评价是指企业所有者对于经营者业绩的评价。
在现代经济社会,经营者约束与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现代企业组织有效运营的保障。委托—代理理论告诉我们,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由于“经济人”的本质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委托者与经营者的目标并不一致,委托者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而经营者希望自身利益得到更大的满足。在我国,由于国有企业所有者的虚化或缺位,代理问题在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产生了严重的在职消费、“五十九岁”现象等一系列问题。降低代理成本的途径之一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函数趋于一致,而恰当地评价经营者的业绩又是有效激励的前提条件。因此,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业绩是否能够公允合理地评价,决定着相应的激励制度是否能够发挥预期的效用、降低代理成本。
合理的业绩考核不仅是激励制度有效发挥的基础,它还对经营者的努力方向起到导向作用。正如李荣融谈到的,对企业考核什么,企业负责人就对什么问题最关心;哪个指标的分量最重,企业负责人下的工夫也最大。综观世界各国国有资产管理宗旨,无一例外都是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基本经济制度的我国来说,国有资产的价值创造能力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国有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问题上,应充分考虑评价指标的导向作用,通过评价指标的信息传递作用使经营者的努力方向向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委托目标靠拢。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国企经营者业绩评价应用的指标种类繁多,有应用已久的传统财务指标,有对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等相对新型指标的尝试,但应用最广泛的指标仍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等传统会计利润指标为主,而且它们对业绩评价的结果起决定性作用。然而在经营者业绩评价中以会计利润型评价指标为主的评价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以会计利润为主体的指标体系由于种种局限性有时不能够反映企业经营者的真实业绩,出现企业表面风光,实质上价值毁损的情况,或是引发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不利于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等等。鉴于此,对经营者业绩评价的持续探讨与研究有着必要性与现实性,通过不断的尝试与改善,以期业绩考核更加科学、结果更加客观,更有效地引导企业经营者的行为,降低代理成本,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