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生产或销售而储备的物资。
企业储备适量的存货可以有效地防止停工待料事件的发生,维持生产的连续性,存货储备能增强企业在生产和销售方面的机动性以及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集中购货又能有效降低购货的成本。
因此,企业里的每一个经营管理者都要重视存货的控制与管理。存货控制或管理效率的高低,直接反映并决定着企业的收益、风险以及流动性的综合水平,因而在整个投资决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存货管理的目的和内容
如前所述,存货一般占用企业很大一部分流动资金,故有效的存货管理是企业财务主管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存货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以尽可能小的成本使公司存货维持正常的经营活动。具体地讲,存货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力求在各种存货成本和存货效益之间做出权衡,使两者达到最佳结合,寻找公司最合理的存货储备,为公司带来最好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存货管理的目的还有:搞好存货的日常管理,加强收发监督和存货控制,建立存货资金的归口和分级管理制度,明确经济责任,制定存货定期监督和检查制度,加强存货管理的信息反馈,加快存货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率。
在确定企业存货管理体制的内容时,您应当明确以下4个基本问题:
在某一时点上公司的订货量(或生产量)应该是多少
单位?
在什么存货水平上公司应该订货或生产?
什么样的存货项目需要公司加强管理?
公司存货成本变动能够进行套期保值吗?
存货管理涉及公司供产销各个部门。但由于分工不同,公司各部门对存货管理的重点是不同的。对于财务部门来说,不但要关心具体存货数量,还应重视存货占用资金的管理,然而最为关键的是重视存货管理的总体水平。财务部门的责任不是拘泥于某一部门的要求,而是根据公司总体目标,综合协调好各种存货的数量和其资金占有比例情况。财务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努力确定最合理的存货储备,使成本最低而收益最大。基于这一点,作为财务主管的您以及您的部下应十分熟悉各种存货的特点、构成及其在存货总量中应占的合理比例等,还要了解可能影响存货变动的各种因素,熟练掌握存货控制的各种方法。
2.与存货管理有关的成本
维持一定数量的存货,必然会发生一定数量的成本支出,与存货管理有关的成本有以下几项:
(1)采购成本。
采购成本是指由商品材料物资的买价和运杂费所构成的成本,也就是存货本身的价值。采购成本总额是由采购单价与数量的乘积来确定的,一般情况下,采购成本与采购数量成正比例关系。财务主管应组织有关人员认真研究商品材料的供应情况,争取采购物美价廉的材料物资,以降低采购成本。
(2)订货成本。
订货成本是指为订购商品、材料而发生的文件处理和验收成本,如邮资、电报电话费、办公费、差旅费等。订货成本中有一部分与订货次数无关,如常设采购机构的管理费、采购人员的工资等基本开支,属于固定成本。另一部分与订货次数有关,如邮资、差旅费等,它们属于变动成本,而订货次数与每次的采购量及年存货需求量有关,当年存货需求量一定时,为了降低订货成本,企业需大批量采购,以减少订货次数。
(3)储存成本。
储存成本亦称持有成本,是指存货在储存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包括仓储费、保险费、存货破损和变质损失、占用资金应支付的利息等,储存成本也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固定成本与存货数量的多少无关,如仓库折旧费、仓库职工的固定工资等。变动成本与存货数量有关,如存货的保险费、存货破损和变质损失、存货占用资金应支付的利息等,为了降低储存成本,企业就需要小批量采购,减少储存数量。
(4)缺货成本。
缺货成本是指企业由于存货供应中断,而给生产和销售造成的损失。例如,由于材料供应中断造成的停工待料损失;由于产成品库存缺货造成的延期发货付出的罚金和丧失销售机会使企业信誉遭受的损失;由于紧急采购材料而发生的紧急额外购入成本,等等。
企业存货的总成本就是由上述的采购成本、订货成本、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四部分构成的。企业存货的最优化,就是使企业存货的总成本最小。
3.常见的存货管理方法
常见的存货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经济批量法。
经济批量是指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战略出发,在各个部门存货上花费最低费用而获得最佳效益的数量。一般来说,它是由经济订购量(或称经济采购批量)、最佳批量、安全存货量三部分内容构成。
①经济订货量(经济采购批量)。
经济订货量是指既能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又能使存货费用达到最低的一次采购批量。它涉及存货的采购费用和储存保管费用两方面内容。
采购费用是指从企业向卖方发出定单订货起,到物资运抵企业入库止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支出,包括订货费用、运输费、差旅费、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检查费等。此项费用总额会随着采购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要减少此项费用,就势必要减少采购次数,提高每次采购量,但这会相应地增加存货的储存保管费用。
储存保管费用是指存货在仓库贮存期间所发生的各种支出。包括存货保险费、仓库租金、管理员工资、库存合理损耗以及筹集占用于存货上的资金所支付的利息费用等。此项费用总额与存货量成正比关系,存货量越大,费用额越高,要减少此项费用,就要减少存货量,但这势必增加采购次数,从而增加采购费用。
很显然,上述两项费用对存货采购次数和采购量的要求截然不同。那么一次采购量是多少,才能使采购费用和储存管理费用最低?由于以上两种费用随着采购量变化而有不同的方向变化,因此理论界建立了数学模型对经济批量进行控制,但是企业财务主管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决定。
②最佳生产批量。
最佳生产批量,是指企业成批生产中与之相关联的费用最低的生产批量。
与企业生产某产品每批投产数量相关联的成本是其生产成本、调整准备成本和储存成本。生产成本指某产品在制造过程中所耗费的有关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调整准备成本是指某产品每批投产前进行调整准备工作所发生的有关成本,如调整机器、清理现场、调换工具、模具、布置生产线等耗用的材料和人工费等。调整准备成本每投产一批发生一次,与投产次数成正比例变动,与每次投产批量的大小无关。储存成本是指某产品在储存过程中所发生的有关费用,如仓储设备费、搬运费、保险费、保管费、储存过程中损失费以及占用资金的利息费用,等等。储存成本随产品库存量的增加而增加,二者通常成正比例变动。
以上三项成本的性质不尽相同,它们对最佳生产批量的影响也不同。在全年生产量一定的情况下,生产成本为常数,对最优生产批量没有影响,即无论生产批量为多大,产品生产成本基本上保持不变,但调整准备成本和储存成本却是可变的。例如,扩大生产批量、减少投产次数,可降低全年调整准备成本,减少生产批量可降低储存成本。调整准备成本和储存成本之间互为消长。因此,就有一个使与产品相关联的成本总额达到最低水平的最佳生产批量的问题。
③安全存货量。
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由于受到季节性因素以及意外情况的影响,不可能保持始终均衡的状态,因此,企业的各项存货要适应这一特点,就必须保持一个安全存货量。也就是说安全存货量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不需动用,能使生产经营在不均衡、不正常的情况下不受太大的影响而照常进行的最低存货数量。安全存货量通常又称为保险储备量。
确定安全存货量通常有以下两种方法:
①根据安全存货量变动的因素分析确定。
一般地说,影响安全存货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购入存货到货期可能延误;购入存货的质量可能不符合要求;生产需要或销售量可能突然增加而高于平均水平。安全存货量就是在正常存货量基础上,加上以上若干因素影响的数量之和。
②利用预计数值建立安全存货量。
计算公式如下:
安全存货量=(预计每天最大耗用量——预计平均每天正常耗用量)×预计定货提前期
其中,定货提前期是指由于存货需用量增大,而使定货需要提前的天数。
[例]某企业甲材料30天订货一次,预计定货提前期为10天,平均每天耗用量为16公斤,每天最大耗用量为20公斤,则:
安全存货量=(20——16)×10
=40(公斤)
按照生产需要,企业的最低存货量应该是安全存货量加上提前期正常耗用量。
依上例资料,企业最低存货量=(16×10)+40
=200(公斤)
也就是说,当企业存货降至200公斤时,就应该立即定货。因此,确定安全存货量是确定企业订货量的重要依据之一。
但是,企业还应考虑到,安全存货量虽能减少缺货损失,但却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库存存货的储存费用。所以,最合理的安全存货量应使存货短缺损失和安全存货的储存费用之和为最小。
依上例,企业甲材料的经济批量为480公斤(16×30),每公斤单价假定为6元,每年采购12次,假定生产耗用量及发生的概率。
生产耗用量(公斤)概率480(正常耗用量)2%据经验及经历资料计算得知,企业生产期间内每短缺1公斤材料相应发生缺货损失0.5元。存货单位储存成本按单位的15%计算,则由于短缺而造成的损失可计算如下:
缺货损失=缺货数量×订货次数×缺货概率×单位缺货损失
以上说明的是由于生产需求量变化引起的缺货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也可能因交货延期而引起缺货。如果是这样,可通过预计延误天数乘以平均日耗用量来测算出应增加的安全存货量即可。
(2)ABC分类控制法。
一般说来,企业的存货品种、规格繁多,数量大,占用资金多,不同品种规格存货的数量在占用资金中差别很大。因此,要对每种存货逐一计算定额、经济批量,并通过盘点来确定订货量,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为了有效地控制存货,降低存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对多种存货进行科学的分类,并据以实施不同方法的控制。ABC法就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存货分类控制方法。
ABC法是将重点与例外控制的观念用于存货控制的一种方法,具体地说,就是根据各项存货在全部存货中重要程度的大小,将存货划分为ABC三类,其中最重要的是A类,应实行重点管理;比较重要的是B类,应作常规管理;不重要的是C类,只作较为简单的管理。其基本方法是:
①分类。
ABC法下,需将全部存货按品种、数量和占用资金的多少区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存货的品种、数量通常约占全部存货的品种数量的10%,资金约占金额的70%;B类存货的品种、数量通常约占全部存货的20%~30%,资金约占金额的20%;C类存货的品种、数量约占全部存货的60%~70%,资金约占金额的10%。
②控制方法。
A类存货因品种、数量少,价值大,占用资金多,应列作库存管理的重点,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科学地确定该类存货的经济批量和定额。
B类存货在订货数量和订货时间上加强控制,但一般可按类别确定其定货数量和各部分定额。
C类存货一般可采用集中采购的方式,并适当加大安全存货量,以简化手续,节约订货费用,同时避免缺货损失。
[例]某企业的材料有50个品种,它们的资金占用额以及各自占全部资金的比重:
材料品种资金占用额分类占全部资金比重1~5#70万元A类70% 11~25 20万元B类20% 26~50#10万元C类10%共计100万元——100%实施ABC分类控制法,就可以有重点地对全部存货实施管理。A类存货,尽管品种较少,但占用企业绝大部分资金,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人员要集中精力,对A类存货进行严格控制。只有控制了A类存货,才能确保存货资金的有效管理;C类存货尽管品种较多,但占用的资金却是小部分,所以不必花费太多的精力,一般只需凭经验管理;B类存货介于A类与C类之间,对B类存货的管理要根据具体情况实施有效管理。
(3)存货周转率法。
存货周转率指在某一个固定期间,已出售产品的成本除以存货持有量。它表示在这一期间的存货周转了几次。其计算公式如下:
存货周转率=销货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应该注意的是,在上述计算中,存货平均余额是根据年初存货数和年末存货数平均计算出来的。由于存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全年各月份的余额必然有波动。这样,按每月月末的存货余额来计算全年存货的平均余额显然较上述方法得出的结果要准确一些。存货周转率高,说明公司存货的变现能力越强,资产管理水平越高。
存货的周转速度还可用存货周转天数这个指标来反映。这个指标反映的是公司存货每完成一次周转所需要的天数。存货周转天数计算公式如下: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
=存货平均余额/销货成本×360
存货周转天数越少,说明存货变现能力越强,流动资金的利用效率也就越高。
正因为如此,商业企业特别重视存货周转率。走在大街上,人们经常会看到冬季还没真正过去而冬季服装大拍卖的招牌就已铺天盖地,在报纸上也常会看到这类广告。像这样的大拍卖的销售法,看起来似乎是损失,但如果到明年同一季之前,资金就被冻结了,这是要考虑的一点。如果冬季末大拍卖时以成本销售,仍可用获得的资金购买春季服装来销售,再利用这些销售所得的资金,买夏季服装来销售。假设春服、夏服各赚两成,也就是以同样的资金赚得四成。但假如将资金闲置一年,就会使资金周转困难,同时,也将失去赚钱的机会。
通过存货周转率指标,可以检查库存量是否适当。如果资金周转次数多,利用率高,则表示资金周转好,销售顺利。但若比率过高就要注意了,因为,这表示库存量少,在销售时会发生问题。
财务主管对存货周转率的考察,最好结合ABC分析法,对不同类别的存货分别计算周转率,消除零周转存货,根据各类不同存货的不同要求,制定更有利于节约、有利于管理的周转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