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看着正确的方向,朝着至高无上的目标大步迈进,充分发挥上帝赐予我们的才能,而且要活到老,学到老。”
———贝多芬
学习是一种改善生存能力的表现,这也是每个出色雇员的一种出于本能的特征。你天资聪颖,别人的天资也并不见得比你差。他人在不断地学习,而你却止步不前,到最后,你必然会落后于人。很显然,在当今的社会,落后就是被动,落后就意味着被淘汰。同时也就意味着你的生存能力正在一步步地降低。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如果你止步不前,不愿学习,你将永远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你会一直地做着那些最机械的、最单调、最简单的重复性工作,而那些科技含量高的、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则因为你的无法胜任而与你无缘。这同时也就意味着你的升迁、加薪是一个遥遥无期的梦想———因为像你这样低水平的人才,根本不可能得到任何上司的重视。
施瓦伯出生在美国乡村,只受过很少的学校教育。15岁那年,家中一贫如洗的他就到一个山村做了马夫。3 年后,他来到钢铁大王卡耐基所属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一踏进建筑工地,施瓦伯就抱定了要做最优秀员工的决心。当其他人在抱怨工作辛苦、薪水低而怠工的时候,施瓦伯却默默地积累着工作经验,并自学建筑知识。
一天晚上,同伴们在闲聊,惟独施瓦伯躲在角落里看书。那天恰巧公司经理到工地检查工作,经理看了看施瓦伯手中的书,又翻看了一下他的笔记本,什么也没说就走了。第二天,公司经理把施瓦伯叫到办公室,问:“你学那些东西干什么?”施瓦伯说:“我想我们公司并不缺少打工者,缺少的是既有工作经验又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或管理者,对吗?”经理点了点头。不久,施瓦伯就被升任为技师。
随后,施瓦伯又一步步升到了总工程师的职位上。25岁那年,施瓦伯又当上了这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再后来,施瓦伯被卡耐基任命为钢铁公司的董事长。
在施瓦伯还没有升职之前,打工者中曾有人讽刺、挖苦施瓦伯,他回答说:“我不光是为老板打工,更不单纯为了赚钱,我是在为自己的梦想打工,为自己的远大前途打工。我们只能在业绩中提升自己。我要使自己工作所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所得的薪水,只有这样我才能得到重用,才能获得机遇!”
要是没有终生学习的心态,不能追寻各个领域的新知以及创造力,你将丧失自己的生存能力。维系成功的不二法门在于终生学习,在新的领域不断探寻、适应以及成长。
面对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比尔·盖茨希望微软的员工在自己头上随时都接通“天线”,广泛接收来自各个领域的信息和知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拓宽员工的视野,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市场反馈能力。在比尔·盖茨看来,学习能力就是一种工作能力。一个不善于学习的人,一个不知道自己该学习什么的人,往往工作能力也不怎么样。
曾经有这样一些员工,他们刚到微软时,表现特别优秀,但没过多久,就变得平庸起来。这简直不可思议!人事部门经过调查后,发现他们竟然不继续,依然停留在原先的水准上。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啊!
曾经有两个优秀的女学生,她们是娜莎和西蒙。西蒙毕业后应聘进入微软作程序员。不甚如意的同班同学娜莎,虽然也去参加过微软的招聘,但因“不够敬业”没被录用。每次看见西蒙上下班,娜莎就痛骂微软人事主管不长眼睛。但是原本在技能上远不及娜莎的西蒙,由于有微软较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使其能近距离地耳儒目染到业内最尖端的编程方式和方法,加上她自身的努力,几年后便成了微软程序设计组的干将,并成为微软公司众多百万富翁中的一员。娜莎终于不再讥讽西蒙,因为长久地怨天尤人,使她由一时的怀才不遇变为真正的外强中干,她实际的水准已经远远落在西蒙的后面了。
她们两人的经历告诉我们:不断学习正是一种寻求工作能力持续增长的积极表现。从成功到卓越,也就那么一步之遥,而这一步的推动力正来自你的不断学习。学习能力的强与否,将决定你的人生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因此,要想成为出色的员工,千万不要停下你那学习的步伐,它会引领你奔向成功,走向辉煌,即使不是现在。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徒弟要告别教他 10 年的师父,独自下山闯荡江湖,师父说:“孩子,你从未下山独闯过江湖,此一去你靠什么立足武林呢?”徒弟说:“靠师傅传授的本领。”师父摇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你将会遇到比你的本领高得多的对手。”徒弟又说:“靠师父赠我的神奇武器。”师父又摇了摇头:“兵器靠人力所为,岂能作为立身之本。”师父说到这里,对徒弟语重心长地说道;“孩子,要立身天下,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善于学习的头脑,要注意学习天下最新最有效的知识和经验,这才是你身上背负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当今世界是信息时代,每天出版图书、报刊及科学发明创造成千上万,而你不可能一劳永逸,以不变的职业知识结构,去应付万变的职业生活现实。知识就像牛奶一样有保鲜期,如果你不能不断的更新知识,那你的职业生涯就会快速衰落。当你停止学习时,你就停止了成长。
有一则寓言在职场中颇为流行———草原的夜幕下,一头狮子在沉思:当明天的太阳升起,我要拼命地奔跑,追上跑得最快的那只羚羊。与此同时,一只羚羊也在琢磨:当明天的太阳升起,我要拼命地奔跑,逃脱跑得最快的那只狮子的追赶。越来越多的员工如同奔跑的“狮子”和“羚羊”,一种对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知识层次不满意而产生的彻骨的危机感,促使他们走进课堂“充电”“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