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送礼已经是泛滥成灾,反而丧失了原来一表心意的初衷。以至于天价月饼,天价粽子等一些只是外表精美却毫无实际价值的礼品满天飞,而“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交际方式早已成为了过往。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浮躁社会里,礼品已经成为了一块名副其实的敲门砖。送礼是走后门,盼升迁,求人办事之人的首选方式,所以,往往要么就是不送,一送就是要挑最贵最奢华的,不然就是看不起人家,不给面子。
渐渐地这种风气也嫁接到了亲友师生之间,所以就流行起了一句“无礼不出门,有礼走遍天下都不怕”。然而与心意无关的大送礼,在职场上来说,也勉强可以说是一种生存哲学,然而在亲友之间,就大可不必。
因为亲友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之上的,维系彼此来往的是一份情意,如周华健的歌里所唱的“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真是两肋插刀的朋友,根本无须一些客套的礼数。但是我们出于真情流露想给亲人朋友送一份礼物时,无论贵贱,只要心诚就好。
就像女孩子给心爱的男孩织一件毛衣,一条围巾,那是一副多么温馨的画面,外面风雪簌簌,屋里人一针一线地忙碌着,心里还想着那个人的脸庞,嘴角泛起丝丝笑意。
就像在父母在奔波劳碌时,儿女悄然跟随其后,给他们披上一件温暖的大衣,给他们准备一双合脚舒适的鞋子。
就像在外旅行时,给朋友带一份他们期盼已久的小礼物,给他们寄一张带有自己气息的小卡片。这一切都是唯美的风景,让人欣喜。
记得儿时逢年过节,我们乡里乡亲之间都是相互送礼,哪家杀羊就送点羊肉,宰牛就送些许牛肉,瓜果收获了也会拿出来分一点给孩子们吃,虽然各家都不缺,但体现了那种乡间浓情。我们这些孩子给老师带去的也就是一些家里的粽子,年糕,一块腊肉或者几个土鸡蛋,而老师也会给我们回一些作业本,钢笔之类的学习用品。所以不管乡里之间,还是亲人之间,师生之间,都是其乐融融。
可是转眼之间,“礼”的含义已是今非昔比了。我去一个当教师的朋友那里小聚了一会,他那办公室俨然就成了一个小仓库,有学生送的各种高档烟酒,水果盒子也是数不尽数,还有各种超市的购物卡。我说你咋也变得如此“腐败”了?一个老师怎么能收学生如此贵重的礼品呢?他摆了摆一个无奈的手势说,没办法,如今的学生家长就是如此,不接,他们说你看不起他们的孩子,我还算好的了,有的老师还主动“出击”,暗示学生要家长给老师送大礼。
说着,他顺手打开了一瓶上好的茅台,给我倒酒时,发现里面竟然是空的,包装完好,他诧异一下。我却很平静地跟他说,不可能是家长调换的。如今送礼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也不知道你这瓶茅台几经辗转,江山易手,传到你,不知道是第几代了。
朋友也说,是的,就像我去送礼,基本上也就是顺手拿着这些“贵重物品”去,反正很少有礼品是拿来自己吃喝的,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市场行情”了,哪还有那份精挑细选的心了。他说,其实他活这么大,只真正意义上的送过一次礼,就是给我们小学的班主任蔡佐师老师。
因为交不起学费,老师用自己的工资帮他垫付了。他说,妈妈知道了想感谢一下老师,但是家里拿不出出像样的东西,于是想就算给老师背点大米过去也要不能失礼。然而那时候碾米机并不先进,大米里面总是掺杂这一些碎米和谷屑,其实这在那个年代也是见怪不怪了的。
但是他说给老师的礼物不能随便,于是把我叫了过去。我们两个人就在煤油灯下挑拣了一个通宵的碎米谷屑,当那些干净的长条大米呈现在老师面前时,我们一直盯着老师看,生怕那些大米里面仍有杂质。最后老师知道了两个孩子的那份心意时,我分明看见了他嘴角抽搐了一下,眼角有着泪水。
而当初寒窗数年的学子们在学成离别时,也是非常单纯地相互赠送附有照片的纪念册,再留有一些勉励的话语,显示出对纯洁、真诚友谊的珍惜,对已往美好时光的怀念,这时辛勤的教师们看到学生学有所成,也会感到无限欣慰,往往也赠以数言相勉。这样的礼物最具鼓励性,送礼的动机是也是为了表达友情或关怀,让人铭记于心。
其实,有些心意是一定要亲自去张罗的,因为它不单只是一份礼物的问题,我们把心意放在礼品中,以此表达我们对彼此的关爱,牵挂,这是多少红包,多大的礼品也代替不了的,送礼不是为了满足对方的欲望或对自我的夸张,礼品本身没有意义,而是为了表示你的情感和某种特定关系的存在。
给父母的礼品也是如此,他们从不奢求儿女要如何地准备大礼,只希望能在自己生日时,过年时,能见到儿女的身影,能有一个拥抱一声清脆的叫喊便已经足够,然而忙碌的脚步已经让现在的儿女们学会了“投机取巧”,老人们听到的大多数“爸妈,你们节日快乐,我工作忙,没有时间回来陪你们,给你们打了一些钱过来。”
父母听到此话后,总是黯然神伤地挂了电话,他们需要的早就不是钱了,天伦之乐并非金钱能买到的。
关于礼品,我一直怀念着朋友给我送来一份小礼品时,还附带着一封祝福我的信笺,里面用心疼的语气责备我没有按时吃饭,有什么也不及时跟他们说,他们也自顾地讲述着购选礼品时的趣事,浓浓真情溢于言表,让人看着泪流满面。因为看着那些字迹那些小饰品,我宛如看见了他们的身影,陪在我身边,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