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通信网络变得愈加发达,再远的距离都可以拉近时,我们却不由纳闷,为什么人与人的交心反而越来越场面化了呢?当一个人寂寞徜徉时,失落哀伤时,总想打个电话跟别人倾诉一下,然而一看手机,里面的人都只是一些利益上往来的“兄弟,朋友”,这里面有谁会愿意在毫无利益之下浪费时间聆听你的苦水呢?
上班族平时抱怨,说神经紧绷,太累了,工作压力大,想在假期里好好休息一下。然而真的到了休息日,尤其是小长假,却显得更累。这是为何呢?因为他们还要奔波在聚会的路上,QQ、微博上网络朋友一大堆,同学会、联谊会,现实聚会很热闹……
但当热闹过后,不少人最后还是会感到,多多少少缺了一丝亲近与温情,因为圈子大了,可以交心的人少了,有的人甚至害怕过节,因为过个节比平日还累,连亲朋好友的聚会也成了应酬之一。而这种看似膨胀实则空虚的交际现象,实际上就是困扰不少职场人的“人际泡沫”。
“人际泡沫”反映的则是人们一种怅然若失的心态。
“每天都有很多客户要联系,电子邮箱、名片盒都塞得满满的,手机响起时对‘各路人马’通话都是一股亲热劲。每周约会许多人,但几乎没有一个是知心朋友。”
有报社采访了在广州打工的一位女士,她表示,五一想要找人出去玩玩放松一下,可是本来就是独自一人来广州打工,除了同事和工作上认识的人,好像根本找不到知心的闺密和朋友,“过节这种应该热热闹闹的日子,反倒更无聊啦。”
相信很多人的生活都是如此,手机里面的号码很多,但都是因为工作上的原因,或者为了以后事业上的路更加好走,而留存的号码,但大部分人只有一面之缘。如此,日积月累之下,电话里的号码多如牛毛,然而却都是“最陌生的熟悉人”,下次有事需要再联系的时候,跟陌生人没什么两样。
虽然平时看似忙碌热闹,但事实上真正的社交圈子反而变小了,生活中会接触更多的人,但却很难再建立起如学生时代般真诚的朋友关系。
以“熟人”作为社会约束力的传统开始向“陌生人社会”转变,深层的情感交流成了浅层的应酬。人际“泡沫”里,每个人都像一个个美丽但脆弱的“泡泡”,想要亲近,但又怕靠得太紧而“啪”的一声破掉。这种“浅层交往”促成了人际关系的虚假繁荣。
电话、电脑等现代通讯工具维系着自己与社会的热闹关系,而身边的亲人却有好久都没有问候过了。这也是不少现代人的生活写照:常常日夜颠倒地加班、应酬,在职场压力下,也已经习惯戴上各种各样的社交面具,将大量时间用于各种人际、利益关系的应酬,而真正的知心朋友甚至亲人则常常被忽略。
久而久之,在亲人朋友看来,我们原本内心注重感情的人却成了为了蝇头小利而愈加圆滑世俗之徒。然而没办法,这个世界有人说过“人脉即财脉”得罪什么也不能得罪人,何况是一些“有用的贵人”,为了“生活”把真正的生活给牺牲了。自己也知道交往的人中有太多是“泡沫”,有一些人不仅不是朋友,甚至对自己的工作都没有什么用处,可就是没办法拒绝。
现代社会很多人际交往的出发点就是工作,带有很强的职业性和功利性,当然不可能太过交心。名利场上,有人甚至启用了“鸳鸯名片”,如同《士兵突击》里的成才给自己的战友和上级准备了两种烟一样,在与普通朋友、客户的一般应酬时使用“简装版”,对重要客户、亲朋好友则给予“豪华版”。
信息社会,人们讲究的是速度、实际,对情感的付出慎之又慎。成才在离开钢七连时,极为悲伤地说了一句:我以为自己就算没有处下全连的人也处了半个连的人,但结果还只有你许三多这一个朋友。还好,成才有许三多。你是以功利性的目的跟别人结交的,别人自然也不会与你相交过深。所以人变得越来越寂寞,越来越没有安全感,于是越发羡慕鲁迅先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那份坦荡与满足。
对此,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个高官平日里府上高朋满座,不下于孟尝君的三千门客,突有一日,因为权利之争,陷入了泥潭,恰巧此时儿子又被诬告杀人。
树倒猢狲散,那些原本说着要肝脑涂地的人突然一下子销声匿迹了,妻子怕儿子被官府抓了去,呼天抢地地埋怨着自己的丈夫,说你看你平时,哪个将军哪个上卿你不都是以礼相待,而现在虎落平阳了,他们一个个闭门谢客,真不知道你是如何交际的。
这时,高官非常平静地说,场面上的人,也只能是礼数周到地对待,关键时刻是靠不住的,只要他们不踩你一脚就是万事大吉了,好在我还有一个和半个朋友,儿子可以去找他们。虽然他们从来没有来过府上,但是我有事了,他们定当鼎力相助的。
于是高官的儿子跑去了父亲的朋友那里,其中一个,给他准备了一些钱财,说你走吧,我不敢留你,但是也永远不会揭发你去领赏的,另一个则说,你就躲我这里,万一官府来查,我会让我的儿子来顶替你。
当然后面高官又抓住了权柄,儿子相安无事,但是他的“泡沫”人际以及“一个半朋友”得到了很清晰的认证,很显然,那个高官是一个聪明人,他分得清什么是真正的感情,什么是“泡沫”人际。
关于现代人是否意识到人际关系的泡沫有调查显示:25%的人从来没想过;25%的人的存在,但是不严重;40%的人很焦虑,但无所适从;10%的人正在试图改变。
有75%的人意识到了“泡沫人际关系”的问题,但是只有10%的人试图在改变,这其实是职场人对现实的一种妥协,被生活的一种负累。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如同那个古代高官一样清醒,不管自己财富如何,地位如何,用心给自己结交一两个可以交心的朋友,不必要肝胆相照到可以拿自己的儿子来顶罪,但是至少会让你在这个尔虞我诈,逢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社会里有一份能触及心灵的感动,有一份洁净的可以永远珍藏的感情。
由此我衷心地希望我们那400个电话里会有几个重要的号码,能即便在大半夜,只要一个电话拨过去,对方就可以温软地听我们诉求生活的苦恼,给予我们最真诚的安慰,在逢年过节里,可以收到普通却是最诚挚的一声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