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根据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处于兴奋状态。人只有在受到激励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最大的积极性。而领导活动中的激励,主要是领导者根据被领导者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刺激某种动机强度的增强,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领导目标。
我们的一切工作,都需要靠人来实施。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做好各项工作、完成领导任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实践告诉人们,在领导过程中,下属受激励程度愈高,就会愈加努力工作,成绩就会愈大;反之,工作积极性就会下降,其成绩也会随之减少。领导者只有激发人们工作的热情,才能保证领导目标的实现。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党逐步地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如理论灌输、典型引路、大会报告、个别谈心等,方法之多,不胜枚举。在许许多多的方法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被实践反复证明是正确的理论,这就是领导激励的方法。
各级领导不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懂得业务技术,而且还应懂得领导激励心理,善于运用激励艺术。只有懂得领导激励心理,才能了解人们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情况下的激励力量;才能增强鼓舞别人的能力,推动干部群众竭尽全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气氛,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也只有掌握了领导激励心理的理论,才能开阔眼界、启迪思想,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促进事业向前发展。
领导者要运用好激励艺术,还需要掌握领导激励的原则。一是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是领导激励心理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指激励要适当,要坚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二是针对性原则。所谓针对性,就是领导激励时,要摸准对象的心理特点,抓住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做工作。三是时效性原则。也就是说,在进行激励时,应当注意时间性。一般来说,在一个合意的行为发生之后就要立即给予强化。“强化”和“合意行为”之间的间隔越短,强化效果就越好。四是公平性原则。不公平往往会使人们的心理产生紧张和不安的状态,对人们的行为动机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领导在激励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公平合理,努力消除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进一步调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与此同时,领导者在实际工作中,还应掌握好激励的契机、情境和标准,以求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
领导激励在什么情况下最有效?这就需要捕捉思想兴奋点、发现行为闪光点、抓住问题暴露点。思想兴奋点是指一个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由于所处时代、社会环境的刺激和影响,个人经过主客观条件的认识和判断,在主观意识中形成的某种事物的异常的向往热衷,并全力以赴去追求、去奋斗的思想焦点。实施领导激励,领导者就要了解被激励者当前比较迫切的需要,把握其思想脉搏,捕捉其思想兴奋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诱导,方能见其成效。行为闪光点,就是平常工作、生活中,特别是在群众集体活动中,在重大事物或突发事物出现的时候,一个人在行为上超越一般人的优秀表现。这种行为表现源于一个人的思想基础、价值观念、审美标准以至政治的敏锐性和鉴别力。领导者应抓住这瞬间闪现、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激励,促其巩固、发展、强化。领导者敏锐地发现它,并及时认定、鼓励、激发,就会使不自觉变为自觉,瞬间闪现变为一以贯之。问题暴露点,是指一个人阴暗的思想、膨胀的私欲,由于法律的限制、政策的规范和道德的约束,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人们往往掩饰着,但一遇到时机,总还是要表现出来的。因此,领导者要明察秋毫,及时抓住问题的暴露点。
领导者实施激励,还应当注意分析自己所面对的领导情境,是否能够有效地发挥领导激励的正向作用,并以积极创造情境,以提高领导激励的效应。领导者应给部属增加联系、沟通的机会,增进人们的交流,密切领导与部属之间的感情,创造亲密无间、朝气蓬勃的领导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人们热爱自己所在的群体组织,把实现群体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追求统一起来,政策和制度已不再是对人们的约束,而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在这样的领导情境中,领导者实施激励,将收到最佳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效果。
领导还应从人们的实际出发,根据其素质基础,因人而异地设定前进的目标,而不能只设定一个统一的目标去要求大家,那样会使先进者骄傲自负,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而使落后者背负压力、情绪低落、一蹶不振。
§§第六章 领导群体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