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具有一定的权力、承担着重要责任的同时,也比其他群体承载着更大的心理负荷和精神压力。长期以来,社会舆论、上级组织、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关注的重点始终聚焦在他们的言行是否符合社会角色的要求,是否廉洁奉公,是否密切联系群众,是否有突出的业绩等,聚焦在世界观、人生观、道德水平和奉献精神等思想的层面。但是,领导干部作为社会的个体,作为一个具有独特价值的人,他们自身的生存状态、生活幸福度,尤其是其心理健康状况,却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
应当看到,由于目前领导干部的考察选拔机制还不健全,领导干部工作、生活的社会政治氛围并不宽松;由于人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动态过程,会随着客观环境以及个人经历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而,领导干部中的确存在着一些亟待需要解决的不良心理问题。而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紧张心理。适当的紧张,会使人增加干劲,精神兴奋,及时行动,提高工作效率。而过度紧张,则会使人思维迟钝,身心疲惫,工作效率降低,甚至产生心身疾病。科学实践已证明,过度的紧张会加快细胞的衰老,减少人的寿命。不少领导长期处在“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状态,有时候甚至没有休息天、节假日。“忙”、“累”成了大家最为直接的心理感受。而领导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是造成紧张心理的主要原因。当然,毫无实质内容的文山会海,各种名目的检查评比,频繁的迎来送往,不切实际的攀比竞争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也给领导增添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2)挫折心理。根据心理学原理,人的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指向目标,目标不能实现时,就会产生挫折心理。比如升迁不顺畅、工作不顺心、生活不如意等都会产生挫折心理。面对挫折,要有积极的态度,防止消极、倒退心理。
(3)嫉妒心理。嫉妒他人的才华、权力、财富,导致心理失衡,不仅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对工作、对他人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害。
(4)傲慢心理。有了这种心理,往往会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摆起架子,动不动训人,导致威信降低,离群众越来越远。
(5)腐败心理。这种心理是由诸如贪欲心理、侥幸心理、享受心理、从众心理等心理综合造成的一种复杂心理,其危害十分严重。
影响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社会文化。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儒家文化的影响,社会成员重社会本位轻个人本位的观念根深蒂固,反映在对领导干部的要求和评价上,人们往往偏重其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偏重其言行是否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是否符合国家、民族和集体的利益。多年来,人们赞美和敬佩那些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忘我工作、拼命三郎式的干部。各种媒体宣传报道的好干部几乎都是心里只有别人没有自己,带病坚持工作、为了事业牺牲个人幸福的人。可以说,社会对于领导干部作为独立的个体应该享有的个人权利和个人幸福缺少必要的关心,对整个领导干部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缺少必要的关注。二是过大的压力以及对压力的错误认知和应对,过大的工作压力和角色冲突造成的压力交织在一起,却又不会科学地缓解和释放,缺少对压力的自我调适能力,使压力积聚过大并影响身心健康。三是人格特点、性格类型以及思维方式的消极影响。例如,过分追求完美的人由于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自己、看他人、看世界,使心灵无法得到放松和满足,极易导致自卑、悲观和强迫等;思维方式绝对化的人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习惯于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使思维缺少必要的弹性,极易陷入情绪困扰;攀比心强的人过分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处在一种不断与周围人作比较的相对生存状态中,容易产生嫉妒、敌意和愤怒等不良情绪。四是整个社会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心理健康系统,不能对生活在高速发展社会中的领导干部以强有力的心理支持。
毫无疑问,对领导干部来说,心理健康是素质健全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职责,取得工作成效的内在品质要求。那么如何提高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水平呢?一是要加强修养。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和修养,锤炼意志和品质,不断提高在各种压力、困难和考验面前自我调适的能力。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欲所感。二是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与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运用心理放松法、心理平衡法、心理调节法、心理暗示法和心理激励法等进行自我心理维护。学会宣泄、倾诉和建设性地发泄负性情绪,善于调整心态,增加心理弹性。在出现自己无法解决的心理困惑、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时,及时到专业机构寻求心理咨询和帮助。三是注重优化人格品质,增加生活智慧。善于用自信战胜自卑,用乐观驱散悲观,用宽容取代狭隘。懂得为生活而成功,而不是为成功而生活。学会给自己的心灵松绑。四是要时常注意有效调整心态,适时转变角色,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每周至少抽出半天时间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这样不仅对维护家庭的和美很重要,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大有裨益。否则,长期情绪低落、焦虑,会导致频繁的感冒、头疼,进而导致大病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