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是领导活动的核心,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正如任何人的活动都离不开人们的心理一样,任何决策活动都离不开决策主体和决策客体的心理。而心理素质是领导者实行决策的基础,它对领导决策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从领导决策的角度对心理素质进行研究,可将心理素质细分为智力因素、情感因素、意志因素和个体因素四个方面。
智力是指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综合能力。它是考验一个人是否能完成指定任务的首要条件,也是决定决策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情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体验。它根据情感发生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外部表现的不同,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基本状态。而根据其内容的不同,情感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责任感,这三种高位情感称之为情操。巴纳德认为,道德和责任心是同刺激、权威、决策等密切相关的。情感品质对领导决策既可以起增力作用,也可以起减力作用。所以,领导者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感、理智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必须具备积极的心境、理智的激情、应急时的坦然自若才能确保决策的科学。
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支配行为去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品质是领导决策所必须具备的,它是决定决策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包括自觉性、耐压性、决断魄力、自制力等。
个性是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势必影响人的行为。所以,领导决策受个性因素影响较大。在心理学中,个性指的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即一个人的基本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征之综合。它主要包括气质、性格等。
这些影响到领导的决策,也告诉人们决策者应具备理性的思维能力、健康的情绪和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敏锐的预测能力和机智的判断能力、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能主动承担责任、有全局观念等心理品质。
应当指出的是,决策者优良的心理素质不是先天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后天艰苦的磨炼和不断优化。而领导者心理素质优化的主要途径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刻苦读书法。丰富的知识文明能够优化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会使决策者更有教养,提高心理层次。事实告诉人们,自卑感强的人,有了丰富的知识,功底深厚,就会增强自信心;骄傲的人,通过学习,看到知识的无穷,自己的不足,有可能变得谦虚起来。丰富的知识不仅会使决策者聪明智慧,还能使决策者成熟老练、多谋善断,成为一个智勇双全的决策者。事实还表明,知识广博的决策者,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容易产生新的观点新的见解,有利于形成开拓、创新的性格。
二是自我磨炼法。孟子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决策者受命于时代,应以强烈的使命感,自觉地磨炼自己,在实践中逐渐造就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优良性格来。
三是心理暗示法。人的性格形成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性格的改变和优化,究其心理实质就是改变旧的条件反射,建立起新的条件反射系统。应当正确估价自己性格的长处和短处,改正性格弱点要诚心诚意,要善用自居法(即自设学习榜样,模仿榜样来提高和完善自己)以及自我警约法(即针对自己性格弱点用条幅、座右铭、警句来提醒自己)。
四是自我反省法。这是通过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肯定正确行为,检讨自己不当行为,以不断强化自己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是业余情趣法。这是通过建立业余情趣来培育良好的心理品质。比如,养鱼、养花、养鸟、写诗、绘画、文学创作、文体活动等,它既能丰富业余生活,陶冶情操,磨炼性格,又对保持心理平衡、增进身心健康具有益处。其中有些业余情趣、爱好会直接有助于决策者的事业。当然,业余情趣既要丰富多彩,又要坚持持久,才能真正起到陶冶心理素质的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心理素质是一个长时期的优化过程,决非一曝十寒所能奏效,必须坚持从一点一滴做起,并持之以恒,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