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68500000015

第15章 结语

中国山水诗所成就的形色清晖空明、襟抱消融心灵安放、自然与性情互融互通的艺术乌托邦境界,在吸引国人的审美注意力、涵养国人艺术性情和精神境界的同时,也召唤着古往今来众多论者探寻其中美的奥妙,破译其中的艺术密码。与以往论者研究山水诗锁定以山水诗作品及其所形成的流衍轨迹——山水诗诗史为研究中心视阈求解不同,本研究尝试另辟蹊径,以“前史”的视野对山水诗进行溯源性的探索与考察。如果说既有的大量研究成果集中在对山水诗“去脉”——山水诗诞生以后的作家、作品与历代风格流变轨迹关注的话,那么,我们在本研究中则致力于探究山水诗的“来龙”——对山水诗诞生或者说山水诗诞生前诗类流变中的审美经验进行集中清理。在方法论意义上,我们认为,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准确的还原和把握的过程中,“来龙”与“去脉”二者不可偏废,它们也许是无限逼近研究对象真实样态的两条同样重要的路径,尤其是对于研究业已以历史形态封存的山水诗。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山水诗“来龙”的清理是一件更具前提性、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否则很多研究或论断就会成为不尊重历史事实的、一相情愿的主观臆想。

在对山水诗前史的耙梳和董理中,我们的问题意识或者说学术视野是以诗歌文本中呈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基本感性关系——审美经验为主线。在逼近研究对象的文本细读过程中,我们清理出《古诗十九首》、行旅诗、公宴诗、游览诗、招隐诗、游仙诗、玄言诗等七个诗类作为山水诗前史演进所经历过的标志性阶段。因为在这些诗类中,审美经验表现出大的跃迁与新变。此处需要说明的是,这几个诗类称谓中的审美经验的变迁并不完全表现为均衡的、平稳的、渐进的演进关系,只是为了研究过程中称引方便而已。在昭明太子主持编选的《文选》中,按题材分类的22个诗类条目中有行旅、公宴、招隐和游仙等,而在后世诗歌发展中具有重要诗史地位的《古诗十九首》当时只是《文选》第二十九卷诗己“杂诗上”中排在第一的一组无名氏诗作的统称。在该选本诗歌分类中并没有出现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玄言诗、山水诗两大重要诗类。山水诗首次获名出自相传为盛唐诗人王昌龄(698—757)著的《诗格》中:“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秀艳者,神之于心,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玄言诗获名则要晚得多,它是现代学者在研究六朝文学中对“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一类诗歌作品所使用的诗类概念。后世公认的标举为玄言诗和山水诗的诗类,在《文选》中是窜杂在行旅、游仙、祖饯等诗类中的诗作游离分子。这一方面体现了当时诗体未分的杂合状况,另一方面表明了山水诗、玄言诗与这些诗类在源头上的密切关系。但是,遗憾的是,历代研究者对山水诗起源的清理没有充分注意到这种客观真实的历史情境,根据局部的而不是整体的诗歌经验,或者根据某一诗论名家的断语,或者根据现代诗歌观念,直接推断得出山水诗起源于某一单独诗类的简单结论。这是一种简单的、单维的直线思维方式,无法见出山水诗审美经验的复杂、多元、曲折的来源。

因此,本研究所做的正面努力是通过对山水诗前史中诗类审美经验的清理,以见出这些诗类在朝向山水诗演进进程中所经历的流变之迹和贡献的美学质素,从本源上揭橥山水诗的审美经验与美学品格及其渊源所自。这也许有助于我们正本清源地对山水诗审美经验以多面向的观照。

我们对山水诗前史的基本考量质素是审美经验,即人与包括自然在内的客观世界的感性契合关系。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以孤立、静止的原则看待这些诗类,而注重树立和秉持一种动态、运动的视野看待审美经验的变迁,也就是诗歌运动的观念。借鉴杜夫海纳对审美经验的分析策略,本研究在山水诗前史研究中从视野上将审美经验董理为两个维度,即客体维度的审美对象——客观世界(自然山水)和主体维度的审美主体——抒情主体及其情感意志表现。对山水诗前史的诗类审美经验之客体维度的考察,本研究尝试从关注对象、场景氛围(场域)和审美时空的转换三个并列序列结构展开。对审美经验之主体维度的考察,我们则是从主体应对外物的抒情方式和记录方式两个方面进行。

在山水诗前史中,诗类关注对象是由社会人事经由池苑园林渐次转到自然山水的“选择性积累”的诗歌作品。《古诗十九首》和行旅诗中的关注对象是以日常生活的社会人事为主。不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还是曹操《苦寒行》、《秋胡行》、王粲《从军诗五首》等行旅诗都以社会人事为视点。因为,此期的创作主体往往为求仕、征战或赴任等事功目的而奔走于名利与兵戎之途。行旅诗就是对这种社会人事变迁的写照。此期,徐干的《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和潘岳的系列诗歌的关注对象,已经出现较纯粹的自然物象并形成景句。公宴诗和游览诗的关注对象主要是在西园(建安)、竹林(正始)、华林园(西晋)和金谷(西晋)等当时著名的池苑墅园中的物象。招隐诗和游仙诗则由想象的自然转到方外仙境再转化为仙境山林化。到玄言诗,其抒情主体以自然山水为“道”的现实体现物,于是自然山水成为关注对象。

审美经验客体维度之关注对象的变迁,实际上就暗含了场景氛围的转换,后者为前者提供场域与背景。这种转换在山水诗前史的演进中是由社会周边人事转向远离人寰的自然山水的。《古诗十九首》、行旅诗、公宴诗和游览诗中的审美经验场域是世俗的周边人事,招隐诗和游仙诗中的审美客体开始与社会周边人事间距化,由自然而方外再至仙境山林化,在玄言诗中走进远离人寰的自然山水。

山水诗前史的《古诗十九首》、行旅诗、公宴诗、游览诗、招隐诗、游仙诗、玄言诗七个诗类审美经验的变迁,还包含了审美时空的转换问题。在《古诗十九首》和行旅诗中的审美经验是以时间驾驭空间,因为抒情主体重在抒发一种生命迁逝的悲怀,体验时间—生命—运命的不可把握。到公宴诗和游览诗中,这种基于时间的感慨相对淡化,因为主体在园林空间内找到了通过观景享乐来排遣基于时光流失所导致的内心悲怆的平台。招隐诗中的山林空间虽然是基于想象,但是,这种想象却使诗歌朝向空间方位的自然山水拓展。游仙诗中的空间已经延伸至仙境进而沟通方内与方外(仙境山林化),以空间沟通时间,表现出对生命无限的美好渴望,但其起点是基于时间之维。在玄言诗中,抒情主体是以自然山水作为体悟形而上之道的媒介,由于玄学追求“独化于玄冥之境”,时间被切分为独立的小段而不对空间产生重构作用,由此自然山水的空间之维得以独立展现。

下面我们来归纳山水诗前史审美经验之主体维度中的主体应对和记录外物的方式。山水诗前史中诗类的主体应对外物的抒情方式大体渐次经历了比兴象征、感物缘情和观物遣理三个阶段。《古诗十九首》以空间物象的物是人非来兴起主体内心生命迁逝的时间感受,行旅诗的主旨也是兴发一种生命情怀,比兴象征是它们基本的、主导的抒情方式。此后虽然抒情方式的显性形态更迭,但是在寓目直观山水前,作为一种类比思维类型的比兴象征一直还是重要的、基本的诗思方式,只不过比兴产生新变,衍化出新的、更为具体的抒情模式。从诗思本质来看,感物缘情和观物遣理也属于比兴类比思维的范畴。随着生命迁逝感的消淡,审美时空由时间主导维度向空间维度转换,公宴诗、游览诗、招隐诗和游仙诗的基本抒情方式是感物缘情。无疑,观物遣理是玄言诗的主导抒情方式。在玄言诗中,其文本结构中的抒情过程一般表现为由“观物”到“遣理”的迁移,而实际构思程式却是主体为某一固有的玄理在自然山水中直观、演绎其对应物或其投射对象,也就是先“理”后“物”。情感在诗歌中第一次被消解。山水诗对自然的观法正是接踵玄言诗之直观传统而实现纯粹的寓目直观,即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所谓的“物沿耳目”。同时,山水诗前史的审美经验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记录方式在技术上也经历了由叙述到描写的适应性调整。在《古诗十九首》和行旅诗中主体对客观对象的基本记录方式是叙述,就是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当作“事件”或“情节”(event or scenario)来记叙。对一个具有发生、发展历程的事件或情节的叙述,就是对一个过程的记叙或再现,而过程表现为一定时间段的持续或延续。因此,《古诗十九首》和行旅诗中主体对客观对象的叙述,是和这两个诗类中时间居于主导的时空美学观相适应的。从行旅诗的后期历经公宴诗、游览诗、招隐诗和游仙诗的演变来看,自然物象在客观对象中所占的比重增加,审美时空组合中空间逐步居于主导,主体记录自然物逐渐以描写为主。为了呈现对象的物色、物态之鲜活生动,主体以园林和仙境中的自然物象为空间之“景”进行多维描写。到玄言诗中,主体置身自然界直观山水,精致地描绘山水之形构和声色以取媚形上之道。真正山水诗的兴起就是以直观山水,即事见景,即物见色的审美观照为起点。

结语行文至此,或许有读者心生疑虑:本研究在对山水诗前史的追溯和清理过程中,还有一类重要的外来文明——佛教对山水诗前史之自然审美经验的影响与作用并没有充分展开,在论述中似乎有被忽略或刻意回避的倾向。

这是因为我们基于如下考虑:佛教在两汉间东渐来华、晋宋间被中国的士林中人普遍受容,是通过本土化新道学——玄学的接引,即佛教玄学化的方式,也就是佛教是通过与玄学融合而被两晋士人所普遍接受,遂大兴于中国。大乘概念如“智”或“明”、“空”、“寂”和“方便”,自然微妙地与玄学中“圣”(saintliness)、“虚”(emptiness)、“无”(non-being)、“静”(tranquility)、“无为”(non-activity)、“自然”(spontaneity)和“感应”(stimulus-and-response)相对应。因此,佛教似乎就与中国思想吻合,强调恒常不变的天道是万有存在的原动力,实际上也赋予万有以自然属性。更为生动而具体的案例我们不难从《世说新语》中那些亦玄亦佛的谈锋及宗炳、支道林等人玄佛兼修的双重身份中得到验证。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当时著名的玄言诗人孙绰在《游天台山赋(并序)》中所言:“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玄,释二名之同出,消一无于三幡。”因此,我们所说的玄言诗在不经意间既表达玄悟,也体现佛理。如饶宗颐先生早已指出东晋前期玄言诗人庾阐诗中所受到的佛教影响。陈允吉先生有专文对玄言诗援佛入诗做了全面的论断:“厥类诗作(引者按,即玄言诗)之所以在此际大量出现,除了受曹魏、西晋以来士人清谈习尚之直接影响外,还同佛法自东晋开始深入本土文化结构这个大背景有关。当时翻译过来的众多天竺说理佛偈,业已具备了对本地诗歌潜移默化的能力,完全可以充当许询、孙绰、支遁等人创撰‘理过其辞’篇章的蓝本。这种诗体上的参照和借鉴,就是催促玄言诗成熟分娩具有关键意义的直接动因。”可见,在玄言诗中,佛教已经以玄言为中介浸淫入诗歌了,而且前贤时俊已经做出了令人信服的探索,业已形成学界公论。只不过,今人概以玄言诗之名指称这些浸润着佛教审美经验的作品而已。而更为纯粹的、本然的佛教对诗歌的浸染或者说援佛入诗所成就的审美经验,在谢灵运山水诗中我们可见出早期标本。

如果不受诗类演进的题旨限制,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进路董理出山水审美经验的生成之迹。从寓目或者观的方法论养成而言,作为中国美学发源地的“人物品藻”在山水诗形成过程中所奉献的审美经验也是不能抹杀的。《世说新语》中记录的对人物的“一见奇之”、“见而异之”、“一见改观”等“见貌”“即形”而“征神”的品鉴和评赏案例,都表现出对亲见身观的倚重,即着力表达一个重要的时代主题——感官的所见。

宗白华先生认为,晋人秉持“人格唯美主义”。这种人格唯美主义以“自然界的美来形容人物品格的美,……这两方面的美——自然美和人格美——同时被魏晋人发现。……‘世说新语时代’尤沉醉于人物的容貌、器识、肉体与精神的美”。可见,宗先生认为,“自然美”与“人格美”是在魏晋时期同时被发现的。在表现形态上确实印证了宗先生的判断,因为魏晋人往往以“自然界的美来形容人物品格的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东晋以前(含东晋)包括诗、画、乐等在内的艺术门类中,自然山水并不是它们的主位对象,而只是作为一种“情以物兴,物以情观”的感物兴情(吟志)的比兴意象。也就是说,晋人的主导倾向是人伦的人格品藻,不过在人物品藻中表现出自然取向,可见自然物象的观察和感应是为兴发人格美之目的。因此,从抒情流向来看,应该是晋人在表现人格美的过程中逐渐转移到对自然山水美感的发现中来,“人格的唯美主义”在山水美感成为自为对象后,其作用和地位式微或至于成为山水的衬托和点缀或至于无了。台湾学者郑毓瑜就认为山水诗的形成是在六朝由人伦品鉴到山水寓目直观的迁移过程中完型的。

《世说新语·巧艺》记载晋顾恺之(348—409)对人物形神的刻画“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描绘人物细节特征、表现其神情特质则是“画裴楷像,颊上添三毫,顿觉神采焕发”。对人物画有着独喻之微的顾恺之认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反映的是魏晋时期绘画艺术的一般美学观,即在绘画中人物画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高于山水画,山水往往是人物的背景和衬托,而不是主位对象。此时,也就是在晋宋间中国山水画处于形成期,它与人物画尚未截然分离。但是作为人物的背景和活动空间,山川景物已经大比重出现。因此,唐代画家兼画论家张彦远在对绘画中的山水与人物关系的对比中发现,“魏晋已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详古人之意,专在显其所长,而不守于俗变也”。今天,我们从顾恺之留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画作可以为张氏上述论断找到论据支持。

以“画绝”闻名并对人物画有着深刻见解的顾恺之还留下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等精警的写景名句,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秀丽景色,诗中的画境如在眼前。他在为云台山这篇画作所作的题记,即《画云台山记》中就表现了上述诗作中的山水审美旨趣,尽管该画属于人物画:“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可令庆云而吐于东方。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暎日。西去山别详其远近,发迹东基,转上未半,作紫石如坚云者五六枚夹冈乘其间而上,使势蜿蜒如龙,下作积冈,使望之蓬蓬然凝而上。”从这段话来看,在顾恺之所处的东晋时期,尽管是人物画,但是作为背景的山冈、流水、岩石、桃树、孤松等自然山水物象已经成为艺术家注意捕捉的对象,既有山势的高峻、岩石的棱嶒、水流的隐现、山峰与深涧的对比等表现的空间展延,也能捕捉基于时间维度的光影变化对物象成像的影响,这是早期山水画所标示的绘画高度。《画云台山记》还提到人物画中人物与山水的关系:“凡画人,坐时可七分,衣服彩色殊鲜微,此正盖山高而人远耳。”值得注意的是,此期人物画对山与植物同人的关系,已经清楚地作了说明。“山高人远”的远近与视觉成像原则表明了山与人的比例对比不再是“人高山远”,可见《画云台山记》提出的“山高人远”的绘画原则自然已经背离了传统人物画中“人大于山”的美学法则了。因此,被认为开启山水画论帷幕的《画云台山记》具体而微地反映的是这样一个节点:人物画向山水画过渡进程中继往开来、这两个画科融合胶着的情形,而人物画中的着墨比重、着力表现的重点已经山水大于人物了。

南朝宋代画家宗炳(375—443)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山水透视法则:“竖画三寸,当千刃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与宗氏同时代、同样纵情丘壑的王微在《叙画》中提出了“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怡情说和“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的尺幅千里说。可见,时至晋宋,中国山水画远取其百里之势、近取其灵趣之质的美学观已确立其逻辑起点,而空间视觉原则的树立体现了山水画的深化和延展。宗炳的《画山水序》被视为具有开山水画论之先河的地位,王微也在绘画中发现自然山水之审美意蕴,看似巧合的是,山水诗大家谢灵运也正生活在此期,而且宗、谢二人还有交谊。也就是说,山水意识汇为时代审美思潮后,几乎同时沾溉了山水诗和山水画这两个艺术门类。当然从文学地理观来看,山水诗和山水画巧合般地在晋宋间诞生,也得益于“江山之助”,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之感。以清丽秀美的江南山水风物来冲销山河沦丧、偏居一隅的现实不堪与精神失落,是南迁士人寻求到的行之有效的精神疗治和心灵解脱之途,于是,士林中人流连徜徉于自然山水,写山水诗、作山水画便相因成习,在士林汇总致蔚然成风。

同类推荐
  • 先知(纪伯伦全集)

    先知(纪伯伦全集)

    《先知》一直被视为纪伯伦一生的巅峰之作,自出版以来赞美始终不绝,被人誉为“小圣经”“东方赠送给西方最好的礼物”等。纪伯伦因此书声名大振,被世界认识、关注。此书收录了《先知》、《先知花园》、《先行者》等多部散文诗集,讨论了爱、婚姻、施予、悲欢、自由、时光、善恶、美、死亡等多个世界之源问题,承载了纪伯伦最厚重也是最成熟的思想,而散文诗中的语言优美绝伦,因此《芝加哥晚邮报》称:“真理在此,用黎巴嫩式的美、音乐和理想主义表现出来的真理。”
  • 刘殿学中短篇小说精选本

    刘殿学中短篇小说精选本

    本书收录作者的诗歌作品有:《船与帆》、《笛声》、《心中的花》、《种子》、《一句话》等,及部分古典诗歌创作。
  • 致那些事与愿违的爱情

    致那些事与愿违的爱情

    《致那些事与愿违的爱情》作者阿飞以犀利的男性观点,通过理智、温暖的字句,写给那些被爱伤过、为爱流泪,却仍人愿意相信爱情、勇敢再爱一次的人,陪伴着你一起找回追爱的勇气。64篇睡前治愈文字,陪伴你度过那些无眠的夜晚。作者跟你分享的不是爱情操作手册,也不是爱情操作手册,而是可以跟你面对面谈话的“立体爱情疗愈书”。放下一段伤心的感情,并不等于原谅对方,而是放过你自己。不要因为早该过去的过去,连累了将来应该要幸福的你。只有“最好的自己才配得上最好的爱情”。
  • 《人经》三部曲之《情感本经》

    《人经》三部曲之《情感本经》

    《人经》是一部引导人们重拾健康信仰,重拾美好心灵的文学作品,只有经由对抗,我们才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只有介于一种有益的、积极的紧张关系中,我们的精神世界才能会复苏正常,我们的思想才有可能生成,我们的心灵才能重生。《人经》拒绝不偏不倚和随顺妥协,拒绝公允妥洽和跟风趋时,她是“脱序人”的诺亚方舟,是恢复和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的接引者,她希望能博得有正确理解的读者的共识。将对一切邪恶、冷漠和无知用万钧之力击毁之。《人经》对美好的事物有一种深入的了解,并希望普遍于我们的心灵,唤醒我们的信仰,催生我们的理想,滋养我们的心灵。
  • 看绿

    看绿

    这是一篇用现实主义手法写成的散文,作者对生活和现实的真实感受,对现实的忠实描述,表达了作者纯朴的心意和愿望。
热门推荐
  • 异界王子爱上我

    异界王子爱上我

    【全文完】全校孤立,失去记忆,她仍阳光乐观;他来自异界,因为任务来到她身边,任务期间,他发现她已走进自己的心里。她来到他的世界,揭开真实身份,解开身世之谜……【本文第二部《血族王子初恋史》开始发布上传】
  • 十世寻芫

    十世寻芫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几世穿越几世辗转,只为寻你。
  • 爱无助

    爱无助

    是—本从男人的视角来透视生活中女性的书,故而所写的人物皆为“男人的另一半”!
  • 只留旧梦守空城之王俊凯

    只留旧梦守空城之王俊凯

    柳亦梦:你就是一颗星星,你也许不是最亮的星星,却一样会点缀整个夜空,而那个夜空,正是我的心窝。王俊凯:在遇到你之后,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牵挂,什么是痴痴恋恋,什么是同节奏的心跳。爱,是一场雨,也时常湿了我干净的衣衫。喜欢雨里飘渺温馨的感觉,哪怕会湿了我干净的衣衫。而这段感情,却因为一个谎言而破裂……柳亦梦:绝望掩埋了欢笑,失望掩饰了一切,我该做的就是学会忘记,寂寞与不安之间徘徊,如果不坚强软弱给谁看。
  • 千金厨娘

    千金厨娘

    她是无父无母的小厨娘他是金尊玉贵的永嘉侯成就了一对欢喜冤家美食交织着爱恨情仇味蕾品尝着悲喜愁怨随着一朝真相大白唯一不变的也只有对待彼此的真心了PS:美食文,自立自强小厨娘VS傲娇腹黑小侯爷,日久生情
  • 桃落倾城

    桃落倾城

    完成了一个高难度任务以后,正常情况是不是要奖赏她很多很多东西吗,可是为什么却要把她赶出去呢?单纯可爱的某剑灵根本就没有想到,这是一场早就被策划好的阴谋。不过......“你们可以把我赶出去,但是不准没收我的银子!”某男真想狂吼一句,呆瓜,钱真的比命重要吗......
  • 星空裁决

    星空裁决

    内容简介:科技发展,人类进步。当我们迈向无垠的星空之时,探索到的,除了那些从未被发现过的宇宙奥秘之外,一些遗落在历史中的真相也正被我们一一发掘出来。消失的亚特兰蒂斯,失落的天空之城,以及遗留下不少预言的玛雅,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当然,如果说能够与这些消逝在历史中的文明,在宇宙中再次相逢,还勉强算的上是人类的一大幸事的话,那么在与那些本以为只存在传说中的生物相逢时,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比如,神、魔......来临!
  • 梦是谁在编织

    梦是谁在编织

    在神之庭院拥有了神力的吉恩,想统治凡世,他盗取了幻术,控制凡人的思想,没曾想却发现一个巨大的阴谋竟在临近……
  • 欧斗生和他的女儿们

    欧斗生和他的女儿们

    架空时代,类似于现实的民国,杀手集团首领欧斗生收养了一帮女儿,专门替他从事刺杀的活,女儿们一个个长大,却都不是省油的灯……
  • 王爷是混球(一)完

    王爷是混球(一)完

    本篇:浑球王爷系列,第一部:浑球王爷就是混,妃你莫嫁OK请继续观看第二部:球球王爷继续混,非你莫嫁链接:http://novel.hongxiu.com/a/305316/#穿越事件簿#之霉女变公主她,是本世纪勇往直前的典型"月负消费族",负债累累了还拼了命地超前消费;她,一不留神,带着"全部家当"飞回南北朝那个混乱年代;捞了个柔然长公主当;还即将去和亲当王妃,攀高枝儿咯!#博爱王爷记事本#男女皆受王爷的日记某年月日,王爷在烟花柳巷中寻觅到前所未有的震撼:那个小子太美丽~~~~~~我要收回家里慢慢养;同一日,王爷望着墙上的一幅画像概叹着:这丫就是老哥逼我娶的番邦公主~~~~~~没见过那么丑的;要本王爷与她同眠,门儿都没有。#公主王爷互动篇#之每日一击,战况激烈公主惊讶地望着手中的画卷:这小p孩就是俺要嫁的王爷?这小子还没有发育吧?不行,俺得另外找个好码头靠......公主,别小看这丫;人家王爷侍妾一大箩;挚爱"小受"有一个!这王爷还能把您卖到山寨里当野人;看不出来吧?终于醒悟的公主向王爷宣战:你拜初一,俺奉十五;你轻视俺来,俺无视你;你有旧爱,俺有新欢......看官,给点反应小白吧,小白需要大伙儿的不吝赐教和支持噢!谢谢大家~~~~~~小白喜欢:给力新作、向您展现不同凡响的九歌:猪头,爷要嫁人了:http://novel.hongxiu.com/a/300429/黎九歌唯美经典,倾城:http://novel.hongxiu.com/a/253124/清风侠醉花间:清风无悔:http://novel.hongxiu.com/a/246012/陌上千尘、帝王殇:http://novel.hongxiu.com/a/242910/河米、去年紫陌青门:http://novel.hongxiu.com/a/255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