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年1月中旬开始,一种名叫“SARS”的病毒开始肆虐世界各个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8月15日公布的统计数字,全球累计“非典”病例共8422例,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最终,全球因“非典”死亡919人,病死率近11%。统计数字还显示:中国内地累计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中国香港1755例,死亡300人;中国台湾省665例,死亡180人;加拿大251例,死亡41人;新加坡238例,死亡33人;越南63例,死亡5人。
而我国无疑是受灾最为严重的国家,“非典”成为我们全体国民共同的痛苦回忆。
而如今,又一场全球性的传染病灾难降临到我们面前。从2009年4月中旬开始,墨西哥和美国等国家相继暴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世界卫生组织于2009年12月18日发布的数字显示,甲流已造成全世界10582人死亡。除墨西哥、美国病情最为严重外,这一疫情已经波及加拿大、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英国、法国、西班牙、瑞士、韩国、以色列、新西兰、中国香港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卫生组织在2009年6月将全球流感大流行的警戒级别升至最高的6级,这是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发出第6级流感大流行警告。第6级警告强烈显示“流感大流行”已经发生。
面对严重的疫情、生命的教训,同学们应该积极思考:如何才能预防传染病?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疾病的传播方式,采取隔离措施,阻断传染通道。具体来讲,在日常生活中可采取如下措施主动预防。
◆勤洗手。研究结果表明,有些传染病病毒在手上能存活几十个小时。患者在擤鼻涕、挖鼻孔时会将病毒沾在手上。同学们若与患者握手或在公共场所接触了患者触摸过的物品,手上就会带有病毒,所以勤洗手十分必要。
◆勤换牙刷。人们每天都要使用牙刷,若上面带有病毒,则容易反复感染。另外,牙刷常处于潮湿状态,病原体易滋生繁殖,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饮食清淡。饮食过咸,会使唾液分泌及口腔内的溶菌酶减少,并降低干扰素等抗病因子的分泌,病毒易进入呼吸道黏膜而诱发疾病。
◆注意脚部保暖。脚对温度比较敏感,如果脚部受凉,会反射性地引起鼻黏膜血管收缩,使人容易受传染病病毒的侵扰。同时提倡冷水洗脸。
◆科学睡眠。人在睡眠时体内会产生一种有提高免疫力作用的物质,因此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
◆加强锻炼。注意日常体质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保持精神愉快。医学研究表明,精神紧张、忧郁的人,体内抗病毒物质明显减少,局部免疫力下降,易患病。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常开门窗通风,保持适当温度,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
在传染病高发期,如觉身体不适应立即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引发并发症。
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措施
甲型H1N1流感来势汹汹,危害巨大,每个人都想躲开它的魔掌。想要知道如何预防,首先应该清楚它的传播方式。
第一,同其他呼吸道传染病一样,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传播(即通过飞沫和空气),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的猪或其粪便、周围污染的环境或气溶胶等途径传播。通常的传播方式是通过感染者说话、咳嗽或打喷嚏等方式将病毒散播到空气中,他人吸入后即可能被感染。所以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群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传播最快。
第二,甲型H1N1流感病毒还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玩具、茶具、食具、毛巾等方式间接传播,其中手接触为重要传播环节,如手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用具,不洗手而去揉眼睛、抠鼻子甚至吃东西,都有很高的几率发病。
第三,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所以流感的流行一般是先从大城市开始,然后波及农村。
第四,自然界中许多禽类及各种鸟类,如鸡、火鸡、鸭、鹅、鹌鹑、野鸭、鸵鸟、鸽子、孔雀等和一些哺乳动物,如猪、马等均可以成为流感病毒的储存宿主。
清楚了“甲流”的主要传播方式,我们就可以相应的制订出自我防护措施:
◆参加公众活动时,如果感到身体不适,尤其是发烧或有咳嗽、打喷嚏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就不应前往活动,应尽早找医生诊治。双手应经常保持清洁,接触公用对象或设施后应洗手,应随身带手帕或纸巾。
◆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盖口鼻,并立刻用香皂或洗手液洗手,以免飞沫传播细菌;在触摸眼睛、口或鼻前、进食前及如厕后都应该洗手;用香皂或洗手液洗手,其后用纸巾或烘干设备弄干双手;不要随地吐痰或乱抛垃圾。痰涎应用纸巾包好,再丢弃。
◆尽量减少聚会,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不去接触病人。如果一定要去,去以上的场所可以戴上口罩。
◆距离打喷嚏的人至少保持一米的距离,并且用身体背对飞沫,减少飞沫飞入自己眼睛或鼻孔的机会。
◆在空调房间里应该注意通风,空气的流通可以驱散病毒,减少流感传播的机会。
◆还可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多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汽车、快走、爬山、游泳等。
医学专家建议:小学生、幼儿园儿童以及慢性病和体弱多病者去接种流感疫苗。
§§后记
终于,《面对危险怎么办——青少年紧急自护手册》这本书如期和读者见面了。首先感谢您能在琳琅满目的书丛中找到它,希望本书能够给孩子们带来最大的帮助。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一些朋友的帮助和支持,他们是:张志军、王振伟、闫博、袁建财、贺子锦、李光亮、孙占领、李宁、张艾莉、李忠良、李超新、赵静、李绍玲、王章文、杜延起、张萍、刘芳、司中广、刘俊义、翟龙顺、张志勇、张晓坤,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