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使我们发现,货币政策规则与货币政策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货币政策规则都反映了这样的两个特征:一是所采用的规则都是作为目标变量,而不是工具变量考虑的;二是货币政策的操作方向,扩张或是紧缩都是根据目标变量的变化进行调整,它描述的实质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之间的关系。对操作目标及至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进行研究,就已经进入了货币政策调控的范畴,从而货币政策规则是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一种方式。
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在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等方面所采取的方针和措施,它实际是货币经济学原理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具体运用。将货币政策作为强有力的工具进行运用的过程,就是货币政策调控的过程,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任务是使因偏离目标值而产生的福利损失最小化。由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不确定性,经济是多重均衡的,从这个角度而言,货币政策调控也就是要使经济实现有效均衡,而不是无效均衡。
在形式上,货币政策调控可以用目标函数的形式表述为简单的控制问题:
MaxWW(π-π*,y-y*)(6-8)
其中π是通货膨胀率π*是目标值,y是实际产出,y*是产出目标。上式表明,货币政策的福利产生于通货膨胀目标值的偏离与实际产出波动的偏离。在以π、y为坐标轴的坐标系中,货币政策的目标函数应在某些特定的条件被最大化,并且是凹的。在π=π*,yy*时,达到其最大值。现代经济学家们通常用二次损失函数来说明货币政策选择的福利损失,如公式(6-9)所示:
MinL(π-π*)2 b(y-y*)2(6-9)
其中,参数b表示产出目标与价格稳定目标的相对比重。该福利函数可以由“无差异曲线”描述。当b1时,无差异曲线是一组同心圆,在B点(π=π*,yy*)的损失是最小的,其中π*表示通货膨胀目标的理想通货膨胀率。
通过货币政策调控的福利损失函数无差异曲线,可以看到除了损失最小值点,某一货币政策操作存在多个经济均衡点,这与本书第三章货币政策机构传导的分析是一致的,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货币政策传导机构行为的不确定性。
货币政策当局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方式,从控制的过程上看可以分为三种方式。一是,通过影响经济波动的初始冲击进行控制,如货币主义所建议的单一货币政策规则,通过设定货币供应量的固定增长率,来调控经济的增长。二是,切断货币波动的加速机制,控制货币波动传导的途径,这一方式基本上表现为货币政策的相机抉择。三是,货币政策当局根据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进行调控,以通货膨胀预期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货币政策的调控是这种方式的主要代表。在保证有效掌握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充分信息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中介目标变量),依据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要求(双重目标),选择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构的决策行为,从而实现货币政策传导的控制,这是一种目标控制,通常表现为按照货币政策规则进行的操作。
如果依据宏观调控是否有坚实的微观基础和制度条件,根据吴超林对宏观调控的分类,分为内生的制度安排货币政策调控和外生的制度安排货币政策调控两类。市场经济内生安排的宏观调控是指宏观调控政策具有与市场制度逻辑一致的传导条件和能对政策信号作出反应的市场化主体。反之,如果市场经济意义上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在没有或是不完善的市场基础和传导条件下进行的,那么它就是一种外生于市场制度的安排。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政策机构传导与经济变量传导是一致的,其货币政策控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问题,而中国货币政策的控制就要兼顾更多的问题,提出以通货膨胀预期为框架的经济变量传导过程,就是要保证与现阶段微观传导机构行为模式相适应,同时兼顾该经济变量传导框架的前瞻性与稳定性。在这样的微观行为模式形成了货币政策机构传导过程与微观行为模式相适应的经济变量传导框架下,货币政策操作按照规则或是相机抉择,采用和何种性质的货币政策工具表述货币当局的意图,是保证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控制内容。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特点表现在其转轨的特性上,货币政策的机构传导与经济变量传导的不一致性。中国货币政策的经济变量传导基本上实现了市场经济要求的,形成了与间接宏观经济调控相适应的传导过程。但是货币政策传导的机构依然停留在或基本停留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造成这种货币政策的机构传导与经济变量传导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相对于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也就是说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是外生性的制度安排。一般地,货币政策的调控如果是内生安排的其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将会是显著的,而外生性的安排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将受到极大地限制。但是,货币政策调控内生性安排形成的体制改革又必然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转变过程,如何在这样的经济转轨过程中保持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就成为难以解决而我们又必须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