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61700000005

第5章 四、僧人宰相姚广孝

个人档案

姓名:姚广孝

字:斯通

号:独庵、逃虚子

幼名:天僖

法名:道衍

生卒:1335―1418

享年:84岁

谥号:恭靖

著作:《逃虚集》、《逃虚子诗集》、《虚类稿》

名言:臣知天道,何论民心。姚广孝像

姚广孝,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通儒、释、道诸家之学。善诗文。他作为燕王朱棣的重要谋士,为其夺取皇位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成为明成祖的朱棣对他十分敬重,下令恢复他俗家的姚姓,赐名广孝,不呼其名而尊称为少师。封为僧录司左善世。而姚广孝对于成祖赏赐他的宅第及两名宫人拒不接受,上朝时穿上官服,下朝后就换上袈裟,居住在寺庙里。姚广孝参与了北京城的建筑设计。主持了《明太祖实录》、《永乐大典》等的修纂。

少入空门兼修儒道

元朝至元元年(1335),姚广孝出生于江苏长州的一个医生世家,幼名天僖。其父是远近有名的医生。当时正值元朝末年,世道大乱,学医、行医就成了知识分子出仕无望的最好归宿,所以父亲打算把他也培养成医生。然而,姚广孝看到家乡的和尚都知识渊博,衣食无忧,而朝廷的官吏都权势很大,所以极为羡慕。他对父亲说:“我读书后并不愿意做医生。我的目标是去朝廷做官。如果做不了官,那么,我情愿去当和尚。”

他父亲非常生气,责骂了他。因为在百姓眼里,当官的只会鱼肉乡民,和尚也是不劳而获。他一气之下,便跑到离家不远的妙智庵做了和尚,取法号道衍。这一年,他14岁。

遁入空门的道衍十分聪明,各类经书过目成诵,师父所授禅学,一点即通。渐渐地,小小的妙智庵已无法容纳下他求知的雄心了。于是,他先后迁往临安普庆寺、杭州天龙寺、嘉宝留光寺等,继续参悟佛理。这期间,他还遍览儒家经典,又向著名道士席应真学习阴阳术数之学,与俗间名士往来唱和,成了博通儒、释、道之学的饱学之士,尤其精通于历代兵书战策、象柱预测。

一次,他去嵩山少林寺出游,遇见了当时很有名气的相士袁珙。袁珙说他:“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刘秉忠,元朝初期僧人。曾做过小官、当过道士。后来帮助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在建元初期,他帮助元朝统治者创立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参与规划建设了元大都(即今天的北京)。因为元朝统治者对汉族人民特别是南方汉族人民的压迫极其残酷,所以袁珙对道衍和尚相貌的形容很带有贬义。刘秉忠像然而,道衍不但没有恼怒,反而非常高兴。因为志向高远的道衍就是想要入主朝政,干一番大事。而且时值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际,与当年刘秉忠所处的时代又何其相似!所以他与袁珙迅速成了莫逆之交。

公元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定都应天(今南京),年号洪武。

朱元璋称帝后,对知识分子极尽蔑视、打击、残害之能事。然而,为了其统治的需要,朱元璋还是摆出收罗人才的架势。洪武年间,朝廷下诏,命精通儒学的僧人集于礼部考试,选优异者授以官职。道衍也被选应试并名列前茅,本应授予官职,但他不愿做朱元璋朝的官,仅接受僧服之赐而返。

他在返寺途中经过北固山,与同伴僧人宗泐游览古迹。在游览时,道衍缅怀先贤,感慨万端,欣然赋诗一首,以抒其志:

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

五洲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

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

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位看。

诗中充满兴亡之感,也暴露了作者的一番雄心。所以宗泐说道:“此岂释子语耶?”道衍见宗泐并不理解自己的心迹,只能笑而不答。

运筹帷幄助演夺位

由农民起义领袖登上皇位的朱元璋,为了确保朱明王朝千秋万代地统治下去,一方面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把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体的办法就是分封诸王。每一个藩王食粮万石,并有军事指挥权,于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近两万人。边塞诸王因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甲士尤多。北平(今北京)的燕王朱棣拥兵10万,大宁(今内蒙古宁城)的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他们在边塞负责筑城屯田、训练将士、巡视要害、督造军器。晋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战,打败元朝残余势力的军队,尤被重视,军中大将皆受其节制。朱元璋甚至特诏二王军中小事自断,大事才向朝廷报告。尤其是燕王,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独尊。

洪武末年,皇太子朱标死,朱元璋立朱标之子朱允?为皇太孙,朱棣心中不满。一次,朱元璋让朱允?赋诗,诗的最后两句是:“虽然隐落江湖里,也有清光照九州。”朱元璋认为诗意不振,很不高兴。又让他答对,朱元璋出语“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以“雨打羊毛一片膻”为对,朱元璋听了这个调子低沉、毫无抱负和气度的答对,脸色骤变。朱棣在旁见此情景,即上前奏对说:“日照龙鳞万点金”。朱元璋转怒为喜,大加称赞。朱元璋对朱棣大加宠爱,更起皇储之念。此事虽为大臣所阻,却助长了朱棣想当皇帝的野心。

洪武十五年(1382),马皇后逝世。朱元璋命选有道高僧供奉诸王,为诸王诵经荐福。当时任僧录司左善世(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道衍的老朋友宗泐对道衍的才学极为钦佩,又知道他心志高远,于是推荐他侍奉燕王。

朱棣早知道衍大名,听说他精通禅理,诗文俱佳,便打趣地出了句上联要他作对子,联曰:“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因为冰字的另一种写法是‘?’)”,道衍随口答道:“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做主”,暗示朱棣应该成为天下之主。

朱棣明白他的意思,立刻将他邀至王府中,恭敬地问道:“法师有何事指教寡人?”道衍说:“贫僧最善相面之术,多年以来云游天下,阅人多矣,从未见如大王之非凡骨相,尊驾岂是久居人下之人?如今国家初立,凡事皆是未定之局,望大王擅自珍重。如大王能令贫僧追随左右,贫僧一定奉一顶‘白帽子’加于大王顶上。”“王”字上加一“白”,即是皇帝的“皇”字。俩人一拍即合,朱棣遂视之为心腹。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逝。22岁的朱允?遵照遗诏登上大明朝第二代皇帝的御座,即为建文帝。同时,身居元都北平的叔叔燕王朱棣,也正日夜窥伺着侄儿的皇位。一场争夺皇权的血战眼看就要暴发了。

朱允?是个有识无胆、优柔寡断的年轻天子。面对诸位亲王重权在握的局面,即位后他首先起用了齐泰和黄子澄两个亲信,并采用他们的建议,决心用削藩的强硬手段,剥夺各位叔父的权力。他借口伐罪,仅仅在数日内就先后将周王朱、岷王朱?、齐王朱?的王爵削去,降为平民。湘王朱柏则自焚而死。

朱棣虽远离京都,身居北平,但京中发生的事情,他却无不知晓。听到其他几王的遭遇,他左右权衡,觉得与其束手就擒,不如举兵造反。他密召道衍前来商议。道衍极力劝朱棣起兵。然而,朱棣心有疑虑地说:“现在民心都向着建文帝,怎么办?”道衍说:“我了解上天的意思,哪管什么民心向背呢(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为了坚定朱棣起兵的信心,道衍找到了善于相术的朋友袁珙和善于卜卦的金忠。朱棣像道衍问道:“现在太祖已经驾崩,你们认为当今圣上比之太祖如何?”袁珙和金忠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这个和尚打的什么算盘,只是点头唯唯诺诺。

道衍道:“当今天子六亲不认,竟将自己的叔父削去官爵,伦理何在?孝心何在?这样一个皇帝,怎能服天下之心?”二人点头称是。

道衍又道:“依我之见,众皇子中,只有燕王英明神武,颇有太祖遗风,若尊他为君,则国泰民安。不知二位意下如何?”袁珙和金忠面面相觑。他二人平日仅以卖卜算卦为生,无非是凭着一口伶牙俐齿混碗饭吃,哪里起过什么拥王而立的念头?他们不知道道衍这番话是真心还是假意,只能闭口不言,不置可否。

道衍见状,心知不使点伎俩,是不能达到此行的目的了。于是他对二人讲道:“实话对你们说,我今天来,是请二位助我一臂之力,利用你俩在相术上的名声,坚定燕王称帝的信心。事成之后,你我三人将同殿为臣,也不必做这欺人骗世的勾当;如果你们不应,我口风已露,只好……”道衍将手在脖子上轻轻一划,微笑不语。任凭袁、金二人再能掐会算,此时也来不及算算自己的寿运还有多长了,便忙点头答应。

遵照道衍的嘱咐,二人随之来到了朱棣近前。刚一见面,袁珙便故作惊奇地说道:“殿下龙行虎步,日角插天,是太平天子的相貌,将来一定会位极九五之尊!”朱棣闻言大喜。金忠也不甘示弱,摆开卦具,三下两下排出一个“六五”之卦,对朱棣说:“六五:‘黄裳,元吉。’其余的,殿下已明,无须我多说了吧!”当时,黄色的衣服只有帝王才能穿,其余的人穿上就犯了逆反之罪。三人成虎,朱棣此时即使没有称帝的野心,也不免食指大动了,更何况他蓄谋已久。起兵的决心也更为坚定了。

朱棣在北平开始了起兵的准备工作。他广招人马,搜罗人才,扩军备战。燕王的王府是以前元朝的皇宫,宫殿建筑群极其广大深邃,道衍就在皇宫的后苑里训练士兵,使朝廷派来的间谍无法侦察到。

起兵需要武器,可身居闹市,锻铁炼兵之声,势必会引起众人疑心。朱棣冥思苦想还是想不出一个掩人耳目的好方法,便去问道衍。道衍想了一会儿,对朱棣说:“可以在宫中建成一个地下室,四周筑起高墙,在地下室内铸炼兵器,这样声音也就被遮掩得差不多了。另外,还要再买一些鹅鸭回来。”朱棣笑道:“和尚也要开荤了吗?”道衍道:“我不为口腹之欲,而是另有妙用。”

朱棣半信半疑,但还是依照道衍的话买了一群鹅鸭。道衍将鹅鸭放逐在室外,整日里派几个士兵赶得鸭飞鹅叫,呱呱之声,不绝于耳,将冶铁铸兵之声掩盖得一丝也听不见了。

建文元年(1399),朱允?问兵部尚书齐泰:“燕王善用兵,他的军队又很强悍,怎么办?”齐泰回答说:“现在北方边境有敌情,朝廷可以防边为名,调兵遣将驻守开平,监视北平,再把燕地的军队调到塞外,使其内部空虚,如此,可削平燕藩。”

于是,朱允?派工部侍郎张?为北平左布政使,派河南卫指挥佥事谢贵为都指挥使,在北平城内监视朱棣的动静。又派都督宋忠率兵3万及燕地精锐军队驻扎北平,都督耿献在山海关练兵,徐凯在临清练兵,这样,形成对燕地的包围之势。当年六月,有人告发燕王部下的不法之事,朝廷将朱棣的两个官校逮至京城砍了头,并下诏斥责。

朱棣惊恐万分,生怕事情未举,已是人头落地。他连忙派人召来道衍,将事情原原本本地详述一遍,请求一个万全之策。道衍答道:“现在皇上只是耳听风闻,心生疑虑。还没有能证明殿下起兵的证据。所以殿下只要深藏不露,一时之间,皇上也没什么办法。”朱棣道:“现在风声已经遍传,如何才能掩人耳目呢?”道衍笑道:“办法倒有一个,不过,要殿下吃些苦头了。”朱棣仰天长笑,说:“事已至此,我还有什么顾虑呢?”道衍悠悠一语:“殿下可知战国时齐国之孙膑?”一语惊醒梦中人!朱棣顿时大悟,一躬到地:“事成之日,绝不敢忘法师之功!”

北平的街市当时已相当繁华,店铺林立,酒肆相连。这天,人们照常在街市上做买卖或饮酒吃茶。忽然,街上传来一片呼喊喧闹之声,人们纷纷伸出头来看热闹,只见一个身穿衮衣、光着头、长了一脸大胡子的壮年汉子,正在大呼小叫,抢夺一家小酒铺的酒喝。人们大吃一惊,这人不就是堂堂的大明朝的燕王朱棣吗?那衮衣本应在举行大典时才能穿,现在却被他抹得稀脏。朱棣喝足了酒,不再乱喊乱叫,倒在路旁一个小土堆上呼呼大睡,也没人敢上前叫他,他便整整在那睡了一天一夜。人们纷纷传言,燕王真的疯了。

张?和谢贵听说之后,便到王府去探视以辨真假。两人下了轿子,走入内宫,出了一身大汗。然而朱棣此时却正围着火炉子烤火,见二人进来,浑身打着寒战说:“今天可真冷啊!”不几天工夫,朱棣似乎苍老了许多,即使在王宫里,也要拄着拐棍才能行走。张、谢将此情报知朝廷。

但不管朱棣怎样装疯卖傻,都改变不了建文帝要除去心头之患的决心。他当月就派遣使者去逮捕燕王府官属,并密令张?、谢贵及北平地方官和守将擒捉朱棣。北平都指挥使张信本是朱棣旧部,接到捉拿朱棣的命令后,十分犹豫。他母亲劝他不要与朱棣作对,朝廷使者的催促又激怒了他,他转而决定帮助朱棣。

张信来到燕王府求见,被守门人挡住,没能进去。他百般无奈,只好乘了一辆妇人用的小车,再次登门,方才被召见。张信来到朱棣床前下拜,朱棣装作中风,不能答言。张信急得满身大汗,对朱棣说:“殿下快别装了!”朱棣含糊应道:“病的重,不是装假。”张信说:“殿下快把实情告诉我,皇上马上就要擒拿殿下了;如果有什么打算,请别对我隐瞒。”朱棣见他意诚,翻身下拜说:“先生真是使我一家得以活命的人!”

张信将前因后果告诉了朱棣。朱棣招来道衍谋事。道衍刚与朱棣施礼坐定,突然暴风雨大作,一块檐瓦“乒”的一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朱棣心中一惊,顿时变了脸色。道衍连忙说:“这是祥瑞之兆。”

朱棣斜了他一眼,骂道:“和尚真会说胡话!这怎么是祥瑞之兆。”道衍说:“殿下没听说过吗?‘飞龙在天,风雨从之’。瓦坠下来,说明上天将给你换一棚黄瓦。”(只有皇帝的宫殿才能覆盖黄色的瓦)朱棣大喜,招来王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等人,令他们带800名壮士入府守卫,并谋定先擒杀张?、谢贵,然后夺取北平。

是年七月,谢贵、张?计划率甲士包围燕王府,借口索取所要逮捕的王府官员,乘机擒拿朱棣。在道衍的谋划下,朱棣将计就计,声称疾病已痊愈。于是,北平的众官员们纷纷入贺。朱棣预先在帐后埋伏下刀斧手,然后遣人召见张、谢。二人不知是计,带了卫士来到王府门前。在大门口,守门的喝令卫士们退下,张、谢二人尚不敢废了觐见亲王的礼节,因此留下卫士,自己入了府。朱棣拄着一根拐杖,摆了酒席招待他们和众官员,并且摆出几盘瓜,说:“正巧新瓜进献到王府来,现在与各位一起尝尝。”说着,亲自捧了一片西瓜,正要递给他们,却突然一变脸色,怒斥道:“一般百姓,兄弟亲戚之间尚且相互怜恤;而我身为天子亲属,却朝不保夕,天下还有什么我不该做的事!”说着,将手中的瓜摔到地上,埋伏的壮士一拥而出,抓住了张?、谢贵以及在座的几个朝廷官员。朱棣将拐杖一扔,站起来说:“我哪有什么病,不过是奸臣逼得我如此罢了!”随即下令杀了张?、谢贵等人。

张、谢所率士兵闻讯,不战自溃。朱棣派张玉等人率兵乘夜幕掩护,袭击夺取了北平九门,黎明时已控制了北平城,正式起兵反叛朝廷。为了出师有名,朱棣援引了朱元璋颁示的《皇明祖训》中的话,说自己出兵是为了诛杀齐秦、黄子澄等朝中奸臣以清君侧,因此称他发动的军事行动为“靖难之役”。

朱棣起兵不久,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平(今河北卢龙)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便于从容对付朝廷的问罪之师。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朝廷也无将可用,朱允?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幸存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13万伐燕。建文元年(1399)八月,两军在河北滹沱河地区相接。燕王在中秋夜乘南军不备,突破雄县,尽克南军的先头部队。继而又于滹沱河北岸大败南军的主力部队。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

李景隆本是纨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九月,李景隆至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溃散兵将,并调各路军马,共计50万,进抵河涧驻扎。

当侦知李景隆军中的部署后,道衍笑着说,兵法有五败,李氏全犯了,其兵必败无疑。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离心;兵将不适北平霜雪气候,粮草不足;不计险易,深入趋利;求胜心切,刚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无;所部尽是乌合之众,且不团结。

为了引诱南军深入,朱棣决定让道衍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亲率大军去援救被辽东军进攻的永平。

留在北平的道衍知道,一旦得知燕王大军远征的消息,李景隆定会率军乘虚而入,便与朱高炽商量御敌之策。朱高炽道:“我们现在派重兵守住卢沟桥,尽量将来犯之敌阻在城外。”道衍道:“世子之语,我不敢苟同。”朱高炽道:“如果将防线再向外拉大,恐怕城内兵将不足了。”道衍微微一笑,摇头道:“不是,城中有多少兵力,我心中自然有数,拉长战线,只能对我们不利。我的意思是,撤掉卢沟桥的守军!”朱高炽大惊:“若依法师,岂不是将北平的门户全都暴露于敌军之前吗?”道衍道:“世子亦是久读兵书之人,岂不知兵不厌诈?昔日晋国退避三舍,诸葛武侯计设空城,皆是以虚当实。今日,我也要摆一个‘空城’给他李景隆看看!”朱高炽深知面前这个貌不惊人的和尚的才干远在自己这个皇亲国戚之上,遂依照他的意思,将原来驻扎在卢沟桥的守军全部撤回城内。

道衍这一招果然灵验,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赴援永平,就率师于十月直趋北平城下。经过卢沟桥时见无守兵,禁不住欢喜,说:“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这时道衍与朱高炽在北平城内严密部署,拼死守卫。李景隆则号令不严,指挥失当,几次攻城,皆被击退。南军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骑,杀入张掖门,但因李景隆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队一起进攻,错过了时机,燕军因此得到喘息。

趁南军整军待攻之机,朱高炽又急匆匆地找到了道衍:“法师,连日以来,南军攀城不绝,我城用以御敌的弓箭、滚木、檑石已所剩无几,这如何是好?”道衍紧锁眉头,走出房门,在院中徘徊思索。忽然脚下一滑,险些摔倒,低头看时,原来是一片晶冰。道衍不禁抚掌大笑:“天助我也!”

是夜,道衍命令士兵往城墙之上猛泼井水,一时之间,盆桶相传,水流直泻,好不热闹。到得凌晨,城墙之上已是亮晶晶的一片,晃得人眼发花。南军又想架梯搭绳,可在滑不着手的冰面上,哪有吃力之处?但见南军士兵个个摔得鼻青脸肿也爬不到城墙之半,任凭李景隆在后面吹胡子瞪眼,也是无可奈何了!

朱棣解救永平之后,率师直趋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回师北京。李景隆无法,只得南撤。

不久,李景隆又纠集60万大军北上,与朱棣大战于白沟河,复又大败。南军将士被杀死、溺死的有十几万人。建文四年(1402)五月,朱棣得知都城南京内部空虚,于是率领大军渡过黄河,挥兵直取扬州。朱允?见势不妙,急忙派使臣到燕军营中议和,答应割地休战,但被朱棣拒绝。

六月初三,朱棣挥师渡江。燕兵战船相接,旌旗蔽天,金鼓如雷。南岸的守兵吓得魂飞胆破,一经交战,即全线崩溃。朱允?又派人议和,朱棣根本不予理睬,驱兵直逼南京城下。城内的守军见大势已去,等燕兵杀来,便开门迎降,京师遂破。朱允?去向不明。建文朝亡,历时四年之久的朱姓皇族内的夺权之战,终于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当年六月十七日,43岁的燕王朱棣终于在文武群臣的拥戴下登上了皇帝的御座,即成祖,以第二年为永乐元年。

呕心沥血修纂大典

公元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在道衍等人的帮助下,打败了侄子建文帝,自己登上皇位。

在为时四年的争战厮杀中,道衍虽未亲自上阵杀敌,但他的奇谋异智确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特别是在战争相持阶段,道衍及时向朱棣提出“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单弱,势必举”的战略方针,从而使战争进程大大加快。所以,朱棣认为“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遂授予他僧录司左善世之职,又拜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又让道衍恢复俗家姚姓,赐名广孝。每次与其交谈时都是称其为少师而不称其姓名。

姚广孝洋洋自得,一身荣华,回到家乡长州省亲访友。大多数人都巴结他的显贵,夹道欢迎。只有他的姐姐拒绝与他相见。姚广孝非常惊讶,再三请求。姐姐方派一人传话:“我的兄弟是做和尚的,那个什么太子少帅的,不是我的兄弟!”姚广孝无奈,只得脱去官服,再着僧袍。但其姐仍不相见,家人力劝后,才勉强出来一见。姚广孝家礼尚未行罢,但听其姐说:“免了,我受不起少帅的礼。”语气甚为冷淡。姚广孝颇为尴尬。姐姐又道:“你既然当初选择了去做和尚,就应该清净无为,远离红尘,为什么大开杀戒,废帝助逆?闯出如此滔天大祸,害了许多无辜之人,你良心何安?现在你既然还了俗,做了朝中之臣,就应当老老实实地伺候皇上。别人看你富贵,赶着巴结,我是个穷人,攀不起你这门高亲,不配做你姐姐。你走吧,以后不许再来此纠缠。”

姚广孝不敢折辩,被她说得汗流浃背,踉踉跄跄地走出家门,心中一片茫然。随后他又去拜访老朋友王宾,没想到,又吃了闭门羹,王宾见都不愿见他,只从里面高声喊道:“和尚错了!和尚错了!”

探亲不成,访友不遇,姚广孝只得带着一腔落寞回到了京城。

经此一变,姚广孝再也不是那个指点江山的得意之士了。朱棣让他蓄发还俗,他不肯;赐给他宅第及两名宫女,他也不接受。他每次上朝时穿上官服,回来就又换上僧衣,仍然住在庙里。他一生不置产业,皇帝所赐的财物都送给了乡亲和族人。

明成祖朱棣即位不久,就下令收集全国政府及民间藏书汇集成编。永乐元年(1403)解缙及147名纂校者着手编纂,永乐二年十一月书成,赐名《文献大全》。但朱棣读后,认为其过于简略,遂又命姚广孝、解缙选拔儒士29人,于永乐三年(1405)在南京文渊阁重新纂修,由姚广孝总其成。当时明政府动员了2160人从事编辑、校对、录写、绘图、圈点等工作。至永乐六年(1408)十一月,全书缮写完成,共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总字数达3?7亿,共装成11095册,是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以著作的年代先后为序,从先秦到明代初年,共辑入包括天文、地理、医道、工技、农艺等自然科学图书在内的各种图书七八千种。这是姚广孝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的一大贡献。

除了整理古今典籍外,姚广孝还努力保护、重用文士人才。“靖难之役”将要胜利时,姚广孝对朱棣说:“您将要攻金陵城了。我有一个请求。”朱棣说:“少师但说无妨。”姚广孝说:“南方有一个叫方孝孺的人,学问十分高深,在士人中非常有名望。您占领金陵后,他一定不会归附于您。请您千万不要杀他,否则的话,读书人的种子从此就断绝了。”

朱棣攻城后,方孝孺果然不愿归附。朱棣派人三番五次地劝说,可都被责骂而归。朱棣又亲自给方孝孺设座,并进行劝说,然而方孝孺并不买账,而且疾书“朱棣篡位”四个字。这一举动着实惹恼了朱棣。朱棣狠狠地说:“难道你就不怕夷灭九族吗?”方孝孺慨然应道:“即使是夷灭十族又能怎样?”朱棣说:“好,那么就灭掉你的十族!”于是在九族之外又杀掉了他的学生,是为十族。广孝听说后,深为叹息。

永乐十六年(1418),已经84岁的姚广孝病重,成祖两次亲自驾临庆寿寺探望,问他有什么要求,姚广孝先说:“出家人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想了一想,又说:“不能释怀的事情倒也有一件:溥洽和尚被关了很久了,希望能赦免他。”

溥洽也是一代名僧,曾任建文帝的主录僧。燕军攻破南京,传闻建文帝削发为僧逃走,溥洽当然是最可能的知情人,于是朱棣就找了些别的理由把他关起来,一面逼问建文帝的下落,一面派人秘密搜寻,其中一支甚至远赴海外,这便是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事过多年,建文帝没有找到,而溥洽什么也没招认,就此过了十多年的监禁生涯。既然这是少帅的最后请求,明成祖便下令将溥洽释放。

姚广孝死后,成祖很难过,罢朝两天。他尊重姚广孝的遗愿,虽然追赠他为荣国公,但仍以僧礼下葬。

姚广孝是中国历史上颇具特色的人物。他虽为释家弟子,却精于道家的阴阳术数之学;辅佐朱棣夺取江山,却不眷功名利禄;虽手不执刃,燕、南两军数十万人的生死却系于其一人之手。朱棣一生蔑视文人,却尊称姚广孝为少师而不直呼其名。旧史、小说中均称其为图逆篡位的谋士;但从历史的眼光看,却只有朱棣及其谋臣们,才把大明王朝推向了鼎盛时期。

同类推荐
  • 文坛亦江湖:大师们的相重与相轻

    文坛亦江湖:大师们的相重与相轻

    他们,个性或狷介,或痴狂,或迂腐;他们,性情不失风骨、风趣和浪漫;他们,品格清风朗月、苍松劲竹。他们是近现代飘逸浪漫的士人才子,却也在变幻莫测的时代大背景下,不可避免地演绎着中国文坛江湖的风雨激荡和恩怨纷争。相知、相敬、相重者,莫如胡适与陈独秀,胡适与李大钊,冯雪峰与鲁迅,吴祖光与两任妻子吕恩、新凤霞;爱恨纠葛、难分难解者,莫如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交恶纠缠、怨怼一生者,莫如鲁迅与周扬,胡风与周扬,丁玲与周扬;孰是孰非实难道断者,莫如钱锺书、杨绛夫妇与鲁迅……
  • 走进大师齐白石

    走进大师齐白石

    本书通过大量的生活照片介绍了大师齐白石的艺术人生。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在他一生的创作中,曾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画作。目前,正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的北京国际双年展,开设了齐白石特展,给了我们一个领略大师作品魅力的机会。
  • 艾森豪威尔 麦克阿瑟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

    艾森豪威尔 麦克阿瑟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

    本书生动记述了两位军事家的家庭背景、童年生活、艰辛的求学历程、充实的大学生活、宽广的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人和事,重点探究了他们取得成功的主客观因素,更多的描述了他们成功之前的历史,是值得一读的励志类读物。
  • 百年传奇邵逸夫大传

    百年传奇邵逸夫大传

    本书讲述电影鼻祖、娱乐圈教父、慈善大家邵逸夫叱咤娱乐圈大半个世纪,打造了“邵氏”、“无线”这两个电影、电视王国,培育了数之不尽的演艺人才的传奇经历。他还热心慈善,捐款几十亿,以他名字命名的校园建筑遍布祖国大地。
  • 莫泊桑(名人传记丛书)

    莫泊桑(名人传记丛书)

    在莫泊桑短暂的一生中,疯狂的工作和放荡不羁的生活使他逐渐病入膏肓,但他还是为世人留下了大量杰出的作品,他的小说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他本人也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本书客观记录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生,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莫泊桑笔耕不辍的创作过程、勤奋刻苦的写作态度,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莫泊桑作品的巨大价值。
热门推荐
  • 重生未来之宠儿

    重生未来之宠儿

    他——两世的人生,一世为人,成了政治的牺牲品;再世非人,成为野心的反击者。他——两世的人生,一世为人,差点成了末世的陪葬品;再世非人,成为新世界的制衡者。她——两世的人生,两世为人,一世惊情下的坎坷糊涂身不由己,再世失忆下的碌碌无为挣扎生存。当这个世界不再仅有人类,物种各自为政,惊现三足鼎立,当他们苏醒、相遇、相知、协防、共敌,真相那刻,敌友亲情,是纷争?是硝烟?是共处?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女鬼成灾

    女鬼成灾

    其实,这并非鬼迷人的简单故事!一次吓人的夜归,我和三位同室经历几幕异常的恐怖,随之我却发现,三位同室都发生暗黑的逆转,他们,前前后后地拥有了鬼灵女友。而我竟也无处逃遁,甚至成了这一现象的中心人物,在身边有了心仪女生时,女鬼照样将我视为追求目标要来傍我……是浪漫的福利,还是催死的灾殃?我因此是会陷入一个能随心所欲猎情的漩涡,还是跟心仪女生一起抵抗这些女鬼的侵扰?表象的背后还有更大的魔灵作恶,而魔灵本质的身份,也远超我们想象……
  • 中将大人的复仇妻

    中将大人的复仇妻

    苏韵伈被自己的同父异母的妹妹苏韵汐和自己的男友赵奇然出卖,出了车祸。再醒来时,发现自己重生了,身体还是自己的,便想着报仇,在这途中巧遇中将宫徵羽,他们的相遇能够擦除怎样的火花呢?
  • 交织的幻与实

    交织的幻与实

    一位从小只想父亲认同自己的主角,从小就不曾获得过小孩应有的童年。进入新的校园发生新的事故之后,就好像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一件件事故发生在他身边……从小到大被混混缠上,被不认识的女性缠上,被奇怪的陌生人缠上,被神秘的黑衣人缠上,对主角来说事件的程度一次比一次大。终于,他失去了生平中仅有的陪伴在他身边的人之中的未来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人。莫名的愤怒,莫名的悲伤涌上心头,当一切都结束的时候,事情的真想好像并不是偶然,命运的齿轮不是自然的转动,而是被人强制推动,再也无法停下……
  • 驱魔老师

    驱魔老师

    是人类?是驱魔师?还是天魔道人?终究要有一个选择,但毕竟已经有了太多羁绊,我该何去何从呢?
  • 许和他的学生们

    许和他的学生们

    许的教学辅导经历,学生们给他留下的人生印迹。
  • 沉默冒险家

    沉默冒险家

    我叫雷文顿,我只是个冒险家。我只想打败所有强者!我要证明自己在世界上,也是不败的!热血的旅途,我究竟会碰到怎样的强敌啊?
  • 星座有心语:读懂星座的50篇奇幻美文

    星座有心语:读懂星座的50篇奇幻美文

    据说,星座的故乡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在那里,牧羊人过着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每到夜晚的时候,闪烁的星星便成了牧羊人最好的伙伴,牧羊人一边守护羊群,一边遥望着夜空中如街市上明灯一样的繁星,他们将较亮的星星互相连接,将随意连接而成的形状联想成各种动物或人物的形象,结合神话故事为它们命名。在指南针还没有出现的时代,星星就是船员和冒险家最忠实的向导。人们将一年分成十二等份,然后给每个时间段都分得-位“守护神”,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十二星座”,也就是“黄道十二宫”。 除了这十二宫之外,其他星座则根据它们所在的位置、出现的时间以及一年中的最佳观测时间,分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星座。
  • 乱世红琰:蔡文姬

    乱世红琰:蔡文姬

    本书以小说的形式描绘了汉末才女蔡文姬坎坷曲折的一声,从少年才子到婚配丧夫,之后父母双亡,悲惨中又被抢到匈奴被迫嫁给匈奴左贤王,最终被曹操赎回大汉,又不得不于儿子分别,最终嫁于幼时同学董祀方才转危为安,共度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