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新石器时代闽越人的祖先便在此生息繁衍了;泰宁,于后周显德五年(958年)设县,宋时为闽中大邑,是福建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泰宁,历来人文鼎盛、文化繁荣,历史上曾经出过2名状元、54名进士、101名举人,杨时、朱熹等文化名人曾在此讲学,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泰宁,中央21个苏区县之一,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以奇美的丹霞景观荣膺“世界自然遗产地”之称号……
泰宁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脉中段的杉岭支脉东南侧,初名归化县。北宋年间开始,归化文声鹊起、人才辈出,元祐元年(1086年)当地状元叶祖洽托闽使张汝贤奏请皇上更改县名。因绕城而过的金溪就像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的泗水一样,一路往西流,于是宋哲宗下诏将曲阜孔子阙里府号“泰宁”赐为县名,一来以示褒扬,二来寓意“泰和、安宁”,从此“泰宁”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古城泰宁就像一部厚重的历史书,慢慢品来不经意间会有意外的收获。泰宁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隐居”于崇山峻岭、丹山碧水之间,不知不觉已“换了天地”,但是它们古朴的面容仍然清晰可辨。泰宁至今还完整保留着一种我国稀有的,极其珍贵的地方剧种——梅林戏。梅林戏早期主要用当地的“土官话”演唱,故称“土戏”,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已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变化。传说清朝康熙年间,泰宁有一位富家太太过生日,从浙江请来徽班唱戏祝寿,后来为了能经常看到戏,富家太太便花钱请剧团给家乡子弟传艺。就这样,徽调吸收了当地的歌谣小调以及其他民间艺术,形成了现在个性鲜明的“梅林戏”。
1960年,泰宁成立了梅林戏剧团,从此梅林戏在艰难中发展。1992年,梅林戏剧团在文化部主办的全国优秀剧目展演中,荣获编、导、演三项大奖,剧团也被文化部授予“天下第一团”的称号。2006年5月,梅林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城泰宁的悠久历史还在于它完整保存了大量古建筑群落。坐落于泰宁县城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第和世德堂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里有江南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为宏大的明代民居古建筑群落。漫步古城,随处可见那些年代久远的古街、古巷、古民居、古井、古牌坊,还有那些古风浓厚的民俗艺术表演——原始傩舞、赤膊灯、桥灯、花灯等等,不一而足,叫人仿佛“穿越”到了遥远的过去,不觉放慢了脚步。
“红色”是泰宁的另外一块招牌。中国工农红军曾经三进三出解放泰宁,泰宁曾见证了中国工农红军东方军的传奇故事,留下了周恩来、朱德、彭德怀、杨尚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军事指挥中心、中央苏区的东部门户和红军的重要集散地。
山水赐予了人们一个美丽的泰宁,历史赋予人们一个厚重的泰宁,人们还予自然、历史一个“泰宁”的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