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56000000009

第9章 国外五大城市群发展特色分析(1)

1957年,法国城市学家戈特曼首先对都市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界定了都市圈的范围和规模,并提出了包括中国长三角在内的世界六大都市圈。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中国三大都市圈,包括长三角都市圈,在此,我们主要分析东京都市圈、巴黎都市圈、伦敦都市圈、纽约都市圈和芝加哥都市圈等全球五大都市圈。

2.2.1 东京都市圈发展特色分析

东京是日本的首都,位于日本列岛中部,东京湾的西北岸,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京还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2000年,东京国内生产总值为872260亿日元,占了全国总量的1/6之多。东京都市圈是世界上经济活动最为集中的都市圈区,集中了众多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总部、银行、股票市场和广告代理商。东京和其他世界城市相比,企业和银行规模均居于第一位,股票市场居于第三位,广告代理居于第二位。在东京都市圈中聚集了4132万人,约占日本全国总人口的1/3,其中,东京城内常住人口达3341万,占全国总人口的26.3%;同时还聚集了资本金在50亿日元以上企业数量的60%和外资法人企业的近90%。

(1)东京都市圈的发展演化

东京都市圈的发展是与政府的规划导引联系在一起的。日本的城市规划从1923年关东大地震开始受到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重建过程中得到大大加强。日本的都市圈随着政府的规划导引逐渐发展起来。东京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更是经历了政府五次大的规划。

东京都市圈第一次重大发展源于1958年编制的建设规划。该规划在建成区的周围设置了宽度为5~10公里的绿化带(green belt),并在其外围布局卫星城,以控制工业用地等继续向建成区外扩散,从而达到防止首都东京规模过大及已有建成区过密状况的出现。然而由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和工业企业向千叶、横滨等周边地区扩散,以及规划卫星城的“卧城化”,该规划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反而进一步加速了城市中心区转变为大都市圈的中心区和以此为中心的大都市圈的形成。

东京都市圈第二次大的发展是1968年,政府在当年提出了将东京作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全国管理中枢,并实施以实现合理中枢功能为目的的城市改造。尽管在此之前中心区的大规模城市改造已经全面展开,但本次规划无疑对东京都市圈后期的发展给予了政策上的鼓励。

首都圈具有转折性的发展在1976年。随着东京作为全国管理中枢职能的加强,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弊端越来越多,国土结构“一极集中”现象逐渐加剧,政府在新的规划中提出了分散首都圈的中枢管理职能,建立区域多中心城市的复合管理思路。

1986年首都圈的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伴随着国际化和金融时代的到来,政府认识到首都圈应该有新的更高的定位。政府在对周边核心城市进行调整的同时,对首都圈中心区的国际金融职能和高层次中枢管理职能进行了进一步强化。“新城”(new town)、城市轨道公共交通体系等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与技术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体现。1988年中央政府又制定了《促进形成多极分散型国土法》,促进“多核”的新型城市圈结构的形成。

东京都市圈从1998年开始向均衡发展努力。1998年中央政府制定了《21世纪国土的总体设计》,规定了四个多极多轴型均衡发展战略:(1)战略一:多自然居住地域(包括小城市,农村、山村、渔村,中、高山区等)的创造;(2)战略二:大城市(指大城市空间的修复、更新与有效利用)的创新;(3)战略三:地域提携轴(指呈轴关联的地域提携集合体)的发展;(4)战略四:广域国际交流圈(指具有世界交流职能的圈域)的形成。然而由于东京都地方政府并没有完全执行中央政府的规划,导致该战略没有得到彻底实施,“一极集中”的结构也没有受到很好的遏制,甚至有加重的趋势。

(2)东京都市圈的产业发展

都市圈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是都市圈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对于都市圈产业发展的分析,我们主要从制造业发展和服务业发展两方面来进行。

★ 制造业发展分析

东京都市圈制造业的发展,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经历了一个“增加-减少-增加-大幅度减少”的过程。

1965年以前:“增加-减少-增加”。日本的制造业发展始于19世纪80年代(明治维新后),在1919年制造业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完成了工业化初期阶段。接着保持持续增长直到30年代中期,后来长达10年的战争使战后日本的工矿业指数较战前下降了一半左右,直到1955年才完成了战后经济的恢复。东京都市圈的制造业发展路径基本也与此相符合。1955年后,东京都市圈的制造业发展从从业人员规模来看,其增长保持到70年代左右,从1955年的76.47万人,增加到1965年的140.45万。1965年以后:大幅度减少。从就业人员数量来看,东京都市圈制造业的就业人员从1965年以后便开始持续下降,到1990年就大致下降到1955年的规模水平,2000年从业人员只有55.56万人)。2000年,东京都市圈就业人员比例只占到总就业人员的23.1%,而同期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例占到了76.4%。从销售收入来看,从1965年的14%持续下降到2000年6%。说明战后东京都市圈制造业在日本的地位从60年代以后就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业化起步阶段,日本工业的发展主要由轻工业推动,轻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高达70%以上,仅纺织、食品两行业对制造业增长的相对贡献度,在1877~1900年就高达75.2%,1900~1920年为50.5%。在该阶段,轻工业主导着东京的工业。两大代表产业是纺织业和食品业。在这个时期,重化工业也有所发展,这为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并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奠定了基础。

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重工业快速发展。这一阶段是日本战后重建阶段,许多重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一时期,钢铁、化工、机械等战略部门成为重要的制造业部门。然而由于基础雄厚、战后需求增加等原因,食品制造业、出版印刷制造业仍然排在第一、第二位。

20世纪60~70年代,机械制造业增长迅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东京都市圈制造业开始快速发展,并进入了一个新的结构调整阶段。钢铁和化工制造业的比重逐渐降低,直至退出五大制造业之列,而技术含量、附加值较高的一些制造业,如电器机械、运输机械和一般机械业增长较快,在制造业中占有较高的比重。

20世纪80年代后,产业结构趋于稳定。进入20世纪80年代,东京的制造业产业结构,尤其是五大主导产业基本稳定,其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仍保持增加趋势。出版印刷、电气机械和运输机械业的比重继续增加,而一般机械和食品业的比重则有所下降。

实际上,战后东京都市圈制造业的行业分布相当集中,出版印刷、电气机械、运输机械、食品、一般机械五大行业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一直位于主导地位,且这五大行业在东京都市圈制造业中的总比重不断增加,尤其是销售产值排名前两位的出版印刷业和电气机械业,自90年代就占了东京都市圈制造业总销售额的1/2强。

★ 服务业发展分析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东京都市圈的产业发展一直是以制造业为主导,从60年代以后,东京都市圈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1960年,第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1.9%,而第三产业则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1.7%。1970年,东京都市圈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60年的57.1%提高到62.7%;而第二产业却下降了2个百分点,由1960年的占41.9%降低到39.5%。7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危机、美日贸易摩擦、日元升值等原因,东京都市圈的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发展水平:1970~1988年的18年间,东京都市圈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4%,第二产业只增长2.3%,制造业的增长率不到2%,致使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40.5%下降至25.5%,下降了近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却蒸蒸日上,18年间年增长率达到5.2%,不仅高于第二产业3个百分点,而且高于整体经济增长率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58.9%上升到74.3%,提高了15个百分点。90年代末,东京都市圈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约占全国的1/6,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5,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全国高16个百分点。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京都市圈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70年代,东京都市圈的第三产业部门中,传统的产业部门居首位,占第三产业的70%以上,占都市圈内生产总值的46%左右。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高速发展,金融保险业和其他新兴产业异军突起,金融保险业以年均增长12.6%的速度列各业之首。狭义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例虽仍居首位,但已经发生质的变化,其中一些新兴行业如情报信息业、广告业、修理业、租赁业等发展尤其令人瞩目。

服务业在日本的产业划分中丰富多样,既包括旅馆、修理、物品租赁等为生活服务的行业,也包括新兴的情报信息、广告咨询等为生产服务的行业,还包括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等。新兴行业的不断产生与发展,使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扩大,以情报信息和广告业为例,1972年在东京都市圈从事这类活动的机构仅2600家,就业人员7万多人,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仅占6%,到1986年,机构达到9000家,就业人员增至23万人,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上升到12.3%。由于新领域的不断开拓,服务业在都市圈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70年代初期,服务业与商业占都市圈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为约20%,到1988年服务业占都市圈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5%。

(3)世界性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都市圈发展成熟的标志是中心功能城市的形成。所谓的中心功能城市是指该城市是都市圈的金融中心、服务业中心、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等多种中心的汇集地。而当都市圈发展到能够在世界经济中发挥专业作用的时候,该中心型城市也就成为了世界性城市。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东京都市圈的制造业逐渐转移到工业中心的外围地区,而与此同时,金融、保险、零售和商业服务开始向城市中心转移,东京逐渐成为了都市圈的金融中心、商业中心和服务业中心,文化中心的功能也开始显现。随着日本在全球经济中占据越来越举足轻重的地位,东京都市圈也开始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而东京是这个世界性都市圈的中心,因此也就成为了世界性城市。越来越多的日本公司和国际商业集团将总部放在了东京,日本有超过90%的外国公司集中在东京,大公司总部从1985年的997家增加到1995年的1282家。日本金融业务的70%~80%发生在这里,超过一半的银行贷款和储蓄也在东京。东京有超过日本9%的人口,却创造了国家超过18%的GDP。东京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的位置随着该城市证券交易所的发展而更加突显,位于东京的证券交易所同纽约及伦敦证券交易所并称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

东京的人口估计2010年将到达顶峰为1226万人,然后在2015年之前会减少到1220万人。城市日间的人口预期在2015年之前降低到1450万人。劳动力人口,即在城市居住和工作的人口,预期到2015年及以后将保持不变,约680万。东京正面临因为婴儿养育热潮及随之而来的退休问题导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65岁以上年龄段的人口将在2015年之前大幅增长到280万,大约占总人口的1/4,是1995年的2倍。适龄劳动力(15~65岁)预期在1995~2015年的20年内减少10%,约为785万,15岁以下的人口预期仍将停留在150万。2015年之前家庭的数量将到达570万,每个家庭平均2.15人,并且一家中每三个人就有一个在65岁以上。

可以看出,1977~1998年间,东京的平均月收入水平高于日本平均月收入水平的幅度一直在增长,从18.8%增长至30.5%,增长了将近12%。

在1988年拥有最高收入的行业是能源业,其次是金融和保险,再就是房地产业;1997年,农业的收入最高,其次是能源业,接下来是金融和保险业。所有的行业收入数据都显示出男性的收入比女性要高,而且几乎平均高出一倍,数据显示1998年女性收入最低的是制造业,其次是农业,在1997年,女性收入最低的行业是建筑业,其次是制造业。

(4)存在问题与未来发展选择

★ 东京都市圈存在的问题

东京都市圈的发展无疑是令世人瞩目的,尤其是东京从战后的一片废墟、满目疮痍发展到现在的世界性城市,成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这个成就是巨大的。然而,东京都市圈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给予解决。

政府过分规划干预与自主发展之间的矛盾。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成功既要靠地区的自主发展,也要靠政府的合理规划引导,而且,地区的自主发展应该是都市圈成功的根本动力源泉,政府的规划引导是一把“双刃剑”,规划得合理、引导得正确,会使都市圈的发展少走许多弯路,并能大大提高都市圈的发展速度,但是如果政府的规划引导不符合区域发展的自然规律,就会成为都市圈发展的阻力,甚至破坏都市圈的形成。东京都市圈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规划引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犯了不少错误,尤其是在都市圈发展的初期,政府盲目地模仿伦敦的模式,强制性地要在城市周围形成绿化带,一定时期内抑制了都市圈的形成。日本政府和东京都政府在利益上的不一致导致对东京的不同发展定位在都市圈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并且这个矛盾也是将来需要妥善处理的。

“一极集中”问题的长期困扰。一极集中的问题始终长期困扰着东京都市圈,甚至可以说东京都市圈的发展过程正是同“一极集中”问题不断斗争的过程。1958年东京都市圈第一次编制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东京都过大而出现“一极集中”问题。然而这次规划不仅没有成功,反而加速了城市中心区转变为大都市圈的中心区和以此为中心的大都市圈的形成。1976年第三次建设规划也是为了解决“一极集中”,但该规划方案的实施却并没有一帆风顺。1987年日本制定的《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又明确地提出了缓解人口及城市中心诸功能向东京单一中心集中的状况,构筑“多中心分散型”国土结构的战略设想。但这一战略设想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形成,以及信息产业、金融业等新兴产业兴起并向东京集中的背景下也未能实现。

★ 东京都市圈的未来发展

东京都政府的城市规划局制定了“东京大型都市概念”的大纲,这个大纲的主要目标是协调未来东京和神奈川、横滨、川崎等城市的发展,这个计划包括上述被提到的所有区域道路环绕的范围,这是50年的长期规划,2025年是拐点。这个计划建立的基础是到2010年都市的人口不断增长,而后开始减少直到2025年。计划包含四部分:图像创造、发展策略、环形发展结构、在参加者和发展结果之间的合作策略。图像创造的概念是以提升东京的地位,使其成为世界首都的愿望为基础的。

发展策略是:创建拥有3300万人口的世界最大的都市,建立具有领导地位的经济财政结构,将东京定位为亚洲经济文化的中心,使得城市具有抵抗灾难的能力,并且能够在保护环境的情况下达成这些目标。

东京都市圈将拥有一个环形结构,使得资源可以分配到不同区域。这会增加每个区域的有效性和经济波动,这个环形结构将通过在区域间合作和整合下不断增长的运输和信息网络来达到。绿色空间和水资源在这个计划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共存成分,将通过建立五个核心城市和都市轴来达到,都市轴环状连接核心城市和东京港。轴环里的城市能够更密切地合作,并且新产生的中心-核心连接将使得其更具效率。合作策略更明确地提出运输网络计划和相关内容,通过获得智能运输系统技术支持,运输系统将会容易地将3条东京的主干道和东京湾边的道路连接。

这个计划需要研究发展一个新的区域范围的管理系统,使得为提高效率创造不同的边界成为可能。机场网络也将被再次讨论以增加通路,去除冗余,增加功能职责。这将通过考虑飞机场的能力和弱点,进行国家和国际航线的重新安排而达到目标。恢复东京湾的生气,建立一个都市圈度假胜地也是区域图像的一个主要目的。新的内部区域灾害预防合作系统用来处理自然或人为的紧急事件,如果发生灾难,则需要一个备用计划在灾难发生后继续行使政府和社会的功能。计划中包括重要的环境处理、保持环境完整性等相关内容。最高的环境优先任务包括:改善东京湾的水质量,为其他地区提供模板;建立严密的空间质量评估和污染监督体系;颁布系统范围内的再循环和工业废弃物处理装置。

这个计划预测,一旦2015年前基本内容完成(包括三条主干道),将有四个主要目标会被落实。预期交通运输速度将提高10%,等同于1.7兆的经济储蓄。运输系统内各部分的增加将会减少都市污染10%,特别是NOx和二氧化碳这些污染物。不断扩张的交通运输网络也能减少20万人次的交通堵塞,使其从东京中心的23个区扩散到附近的其他地区。这将加强都市轴,增加整合程度,并可以减少环境对市内的环境影响。最后,这个计划可以减少30%的交通堵塞,并在都市圈内增加交通流量。

2.2.2 巴黎都市圈发展特色分析

巴黎大都市圈在法国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巴黎大都市圈规模很大,管辖8个省,即塞纳马恩省、瓦尔德马恩省、瓦尔德瓦兹省、塞纳圣德尼省、上塞纳省、依夫林省、埃索纳省和巴黎市(省)。巴黎大都市圈占地面积为12011平方公里,人口为1100万(其中市区人口为950万),占法国人口的18.9%,全区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02人。巴黎大都市圈的经济与金融状况,在法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巴黎都市圈贡献了法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0%,2001年,地区GDP位于欧洲都市圈的第15位(PPS购买力标准为38452),1999~2001年,地区人均GDP增长比欧盟25个都市圈的平均水平高4%(Eurostat 2004,P。39 and P。41)。

(1)巴黎都市圈的发展演化

与世界其他城市(伦敦和纽约)相比,两百年前巴黎就成为了金融和商业中心。巴黎都市圈在法国处于绝对的领导性角色,它的发展同法国这个国家的历史有着漫长且紧密的联系。

最早的巴黎诞生在塞纳河的一个小岛上,当时是塞尔特人在那里安居,这个小岛目前位于巴黎的城市中心,后来,在罗马人占领后更名为巴黎。公元987年卡佩王朝的创始人卡佩将其提名为法国的首都。到了大约16世纪,巴黎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城市。然而失败的百年战争和1382年针对皇室的抗税运动,又导致了数十年发展的停滞。

巴黎的世界影响力随着法兰西帝国的扩张而快速扩大,并且随着19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发展,巴黎作为世界之都的地位也得到了强化。在共和国时期,巴黎不仅仅是作为王室或国会,它还是政府的象征,是国家官僚政治的最高层次,是法院法庭,又是最大最权威的大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巴黎在平衡法国经济发展上的作用日益明显。戴高乐政府通过对土地发展、地区行动和使大城市发展平衡的努力,在全法国各地区创造了一种政策平衡。这一政策被证明是无效的。法国主管当局认识到,巴黎不仅是在和法国的其他城市竞争,同时也在同欧洲的其他城市和世界的其他城市竞争,遏制巴黎的发展将会削弱它作为唯一一个能在世界都市圈发展水平梯度上竞争的法国城市的竞争力。最近,人们认为巴黎的发展是具有国际意义的,因而,有迹象表明中央政府已经变得更加愿意促进巴黎的发展了。

(2)巴黎都市圈的产业发展

★ 制造业发展分析

20世纪以前:制造业发展初期即19世纪初期法国的工业地区和农业地区的界限很难辨别,到处都是小的炼铁炉、造纸厂和皮革厂。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逐渐与农业分离,形成了新的工业中心。以勒阿弗尔-塞特(Le Havre-Sete)为端点的分界线从西北到东南贯穿法国,分界线的东北部分为法国的工业发达地区,西南部分为工业欠发达地,而巴黎属于东北部的工业发达地区。自工业革命爆发以来巴黎一直是法国最重要、最完备,也是最集中的工业区之一。1911年巴黎工人数量达到110万,其中冶金业15.8万人,食品工业4.8万人,化学工业3.2万人。这一时期巴黎工业的特点是它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20世纪初至50年代:制造业快速发展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巴黎的电子、汽车制造和航空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当时,冶金工业就业70万人,产值占法国冶金工业产值的43%,是巴黎的主导工业部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法国工业高度集中在巴黎等几个大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拥有许多发展工业的优越条件,工业和人口进一步向巴黎地区集中,该地区工业就业占到全国的22%,在许多重工业部门比重更大。

20世纪50~60年代:制造业迅速集聚并达到饱和。战后法国国民经济恢复过程中,由于具有优越的条件,巴黎地区工业和人口规模急剧扩大,虽然只占国土面积的2.2%,但集中了1000万人,占全国的19%,劳动人口占全国的25%。1954年工业就业占法国的23.3%,工业集聚趋向稳定,经过缓慢上升后在1962年达到了23.6%。

20世纪60年代以后:工业产值比重下降,产业结构调整。20世纪60年代之后,法国政府实施了巴黎地区的整体规划,对巴黎地区的工业布局进行了调整。法国政府在巴黎地区实施“工业分散”政策,严格限制巴黎中心区工业的继续集中,迫使工业企业向周边地区扩散,但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高级服务功能,如管理、研究、发展、计划和营销等功能在城市中心的集中。这项政策并没有对法国工业的整体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1978~2001年全国工业产值一直趋于上升,而同时期法国的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却一直呈下降趋势。在引导工业企业扩散的过程中,也加强了对产业布局的调整,留在市区的主要是那些生产时尚、易变产品的工业部门和手工业,如时装、衣服、室内装饰等,而传统的资本、劳动密集型工业部门向郊区转移,如汽车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印刷出版业、电力和电子工业等。

★ 服务业发展分析

从19世纪初开始,巴黎已不只是政治城市,而且是法国贸易和金融的中心,并进一步集中了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功能。巴黎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金融活动虽以自由的形式在那里发展,但是,对贸易(包括海外贸易)以及严格意义上的资本流通保险和银行,巴黎都加强了控制。

“二战”后法国国民经济恢复过程中,巴黎由于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方便的交通和国际联系、雄厚的技术条件,工业和人口规模急剧扩大,巴黎地区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2.2%,而人口竟达1000万,占全国人口的19%,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口的25%。

巴黎的非工业化趋势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巴黎地区工业和人口的高度集中,地价大幅度上涨,巴黎地区的地价是中等城市的10~15倍。随着地价的不断上涨,工业产品成本增高,工业建筑向高层发展,城市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同时加剧了巴黎地区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法国政府对巴黎地区的工业采取工业分散政策,严格限制巴黎中心区工业的继续集中,迫使工业企业转移到巴黎地区的边缘,甚至搬出巴黎地区,同时进一步将高级服务功能,如管理、研究、发展、计划和市场等集中在城市中心。在1955~1971年间,有2745个全部分散或部分分散的企业被注册,每年几乎超过了160个,这些企业的2/3分布在巴黎周围200公里的巴黎盆地内。在实施工业分散政策的同时,巴黎进一步强调了它作为政治、文化、贸易、金融、科技中心的地位。在50年代实施工业分散政策以后,第三产业获得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达58.1%。

20世纪60年代初的巴黎规划设想“到2000年巴黎地区的人口将发展到1400万,并增加200万就业人数,且3/4在第三产业部门,购买力增长5倍”。但后来的实际情况是:人口的增长趋势减慢,而且是城市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长。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市中心的第三产业在60年代末以后有下降的趋势,而郊区为了解决就业问题,着重发展了服务行业和其他就业中心,即在近郊建立了九个郊区中心:拉德方斯、圣德纳、博尔加、博比尼、罗士尼、凡尔赛、弗利泽、伦吉和克雷特伊。这样,从60年代末到80年代,巴黎产业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在市中心,不仅工业生产下降,第三产业也开始下降,它们都逐渐向郊区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巴黎第三产业职工占全国同类职工的27%,自由职业和高级职员占全国同类职工的38%,科技人员占全国科技人员的60%,银行和保险公司职员占全国的47%,社会保险营业额占全国的70%,银行存款占全国的96%。到1999年,巴黎大都市圈中服务业已经占就业职位的79%,其中商业职位居第一位,接下来是零售业和公共管理行业。

金融业的发展在巴黎都市圈的发展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在巴黎地区,金融行业已经是一个企业群,2001年有284000名雇员。这些企业集中在西北方向的巴黎商业区(证券交易所附近),拉德芳斯(La Defense)和东郊地区。金融业的繁华受益于许多国际总部的出现、先进的生产商服务和进入欧洲市场的便利,而且,作为巴黎证券交易所和经济联盟证券交易所合股市场的一部分,增加了吸引其他金融公司的机会。当然与伦敦相比较,巴黎金融行业的发展还存在高工资成本、不够合理的税收体制、私人投资者较少和法国金融中介的数量不足等许多困难需要抓紧解决。

创意产业(广告、影片生产、电视、音乐界、建筑学、设计、软件、IT服务、摄影等)的突出发展是巴黎都市圈的一大特色,也使得巴黎能够在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始终领先。“创造性”产业并不遵循传统的比较优势,因为成本(地租和薪水)在市区里更高(Gollain et al,2003,P。128)。区域内两类产业是主要的经济增长动力:信息通讯技术(ICT)和金融行业。信息通讯技术部门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目前在巴黎地区大约雇佣了400000人。

巴黎市的服务业发展很快,始终牢牢占据着经济主导地位,并有不断增强的趋势。从产业规模分析,巴黎2001年服务业增加值1035亿欧元,比重远远超过第二产业,占到72.4%;从就业角度来看,服务业早已成为吸纳就业人口最大产业,所吸纳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72%。姚晓东、孙钰(2006)的研究表明,巴黎的金融保险业与科研综合服务业为巴黎服务业乃至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劲。从巴黎服务业内部产业结构来看,金融保险业是规模最大的,其次是技术服务业;从产业效率来看,金融保险业也是效率最高的,其次是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从增长率来看,增长最快的是旅游业,其次是房地产业;从就业指数来看,吸纳就业最多的社会服务业,其次是旅游业。

(3)巴黎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环境的恶化,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都市圈建设和发展面前的一个非常关键又非常棘手的问题。巴黎都市圈的决策者们非常重视城市和环境的保护,注重可持续发展,他们为巴黎都市圈的未来发展制定了详细的可持续发展行动战略与措施,主要包括:建设绿化带、确立大区级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垃圾和污水处理、改善环境质量等。

绿化带建设。绿化带是巴黎都市圈的重要建设项目。通过绿化带的建设,巴黎大区不仅提高了发展的质量,而且为每个市民走近大自然提供了方便条件。经过15年的建设,绿化带已成为巴黎大区地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自然保护区。巴黎大区议会制定了一项建立和管理自然保护区的宏伟计划。1985年,巴黎大区建立了上瓦雷得谢夫来兹保护区。1999年,巴黎大区又建立了维悍·弗朗西保护区。巴黎大区计划建立的自然保护区还有马恩河湾和卢耳格河湾等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已成为巴黎大区开展国土整治、保持生态平衡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垃圾管理。1998年末,巴黎大区中有18个城镇集团与政府签订了“维护土地”协议,建立了垃圾管理分公司。另外,巴黎大区议会环境与能源管理署和生态包装用品公司达成协议,对12个城镇集团(共有515个市镇,720万人口)的垃圾管理给予财政援助,其他6个城镇集团也正在研究这项工作。目前,巴黎大区的3/4地区都实施了垃圾管理。

废水净化。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巴黎大区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面积的扩大,其河流的水质日趋恶化。巴黎大区在塞纳诺曼底水务事务所的资助下,对一些重要的市政工程给予财政援助。自1981年起,这类援助的数额越来越大,而且资助主要用于与塞纳河直接有关的设施及整个流域治理。巴黎大区自成立之日起已支付了30多亿法郎用于污水或雨水的净化工作。目前,巴黎大区政府正在致力于整个大区水域的长期治理工作。

城市出行污染治理。巴黎大区规定城市出行计划,一方面要符合巴黎大区总体规划要求;另一方面还应与大区空气质量计划的要求保持一致。巴黎大区城市出行计划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将汽车交通量减少3%;第二,将公共交通使用量提高2%,其中包括将1/3的工作出行和上学出行引导为使用公共交通;第三,将上学出行和1公里内出行的步行率提高10%;第四,将自行车的出行量翻一番;第五,将使用铁路和水路的商品运输量提高3%。

改善环境质量。为防止城市发展对自然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后果,巴黎大区政府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第一,以法令形式颁布道路噪声标准分类图,以减少交通噪声污染,在图内还规定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的控制标准;第二,绘制大气污染峰值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图,以便及时了解大气污染变化情况,同时,政府还进行了大气污染跟踪监测研究、大气污染总量变化研究等工作;第三,为了改善环境质量,巴黎大区政府实施了马恩河零污染工程,以便恢复水质并治理河道;第四,巴黎大区政府不仅向大区决策者提供名胜古迹、动植物资源、水、大气和土地利用,以及危害居民的各种污染数据等方面的资料,而且把它们公之于众,以便引导公众的参与;第五,积极实施乡村可持续发展战略,1995年,巴黎大区制定了“大区绿化计划”建立了区级自然保护区,如果把现有的和计划建立的自然保护区相加,巴黎大区内的保护区面积几乎为大区乡村空间的1/4;第六,建立城乡绿化网,这项计划是通过市区周围的绿化带,把城市绿化空间和城市郊区的乡村农业区、林业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整个大区的绿色网络,其目的是使巴黎大区内的城市空间和乡村空间实现真正的互补;第七,研究制定水的管理和整治规划,根据1992年有关水的法令,这个有关水的管理和整治规划将提出保护水源的一个总体方案和一个治理河流、恢复水质的计划;第八,制定自然空间与乡村空间规划,根据国土整治方针,巴黎大区政府提出了空间规划的新方针,并制定了关于教育、科研、文化、保健、自然、乡村空间、货运、电信与能源等8项规划。

2.2.3 伦敦都市圈发展特色分析

英国首都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距离泰晤士河入海口88公里。伦敦的行政区划分为伦敦城和32个市区,整个大伦敦市面积1580平方公里。2001年伦敦人口为718.8万。伦敦是世界最大的国际外汇市场和国际保险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按市区人口计算,2004年度伦敦市的GDP为2847亿美元。伦敦城共有500多家银行(1991年),银行数居世界大城市之首,其中外国银行有470家,在伦敦拥有的资本总额达1000多亿英镑,伦敦城每年外汇成交总额约3万亿英镑,是世界最大的国际外汇市场,伦敦城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欧洲美元市场,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收入成交额有时一天可达500多亿美元,占全世界欧洲美元成交额的1/3以上。

(1)伦敦都市圈的发展演化

伦敦都市圈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英国经济发展的历史。16世纪时,英国是全球的贸易中心,曾在全球的羊毛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18世纪开始,英国的金融行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伦敦更是成为了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我们主要从伦敦城的中心功能转换、人口增长和城市的扩展来看伦敦都市圈的发展历程。

从贸易中心发展到金融中心。在1540年至1700年,伦敦是世界的贸易中心,尤其是全球的羊毛、服装的贸易中心。服装业作为最重要的贸易行业占到整个就业岗位的23%。贝尔认为,“16世纪和17世纪,伦敦将近3/4的就业岗位与生产性货物有关,而与交易相关的职位还不到1/4”。从18世纪开始,伦敦的角色从贸易中心转换到金融中心,伦敦与欧洲的阿姆斯特丹和巴黎并列成为具有领导地位的世界金融中心。这个期间的伦敦,个人代替了企业支持着伦敦的金融活动,这些人来到伦敦主要是由于欧洲大陆正经历着宗教迫害和政治骚乱。19世纪中叶,外国银行开始在伦敦设立办事处,包括诸如德意志银行和意大利信贷银行等一些欧洲重要的银行。

人口的持续增长。在17世纪60年代,伦敦人口已达到450000人。18世纪初伦敦人口达到490000人,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事实上,根据Penelope Corfield的估计,那时英格兰有67个城镇,威尔士的人口超过2500人,然而那些城镇中只有6个城镇人口超过10000人。67个城镇的总人口大约395000人,远少于伦敦的人口(Corfield,1982)。1801年,伦敦的人口达到959000人,1885年,伦敦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的总人口大于巴黎,是纽约人口的三倍(钱德勒·福克斯,1974,P。368;米切尔·迪恩,1962,P。19-23;扬·加西德,1982,P。14)。伦敦的人口已占到了英格兰和威尔士总人口的12%以上。到1851年,它的人口为2363000人,是1800年的两倍多。在这期间,1855年,国会通过了大都市管理法案,建立起大都市就业协会,结束了当地政府管理混乱的局面,代之以数百计的专业权威机构来管理不同的街区和道路。然后,人口又开始成倍增长,1901年达到4536000人。

城市的扩张。1860年以前,大多数居民的日常生活路线,被限制在离开市中心一小时的路程上,伦敦居住者和投资者的行动已被交通的拥挤所限制。1863年,第一条地铁开通,其他的大量交通设施也延伸到了伦敦的城市边缘,城际铁路迅速地延伸到伦敦周边的地区,到1939年,各行政区的铁路已延伸到南部的尽头。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的市内交通变革导致了大规模的郊区化。随着这些变动,铁路和交通企业开始鼓动人们从“肮脏、吵闹和拥挤的”市中心迁居到郊区。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有数以千计的家庭在郊区安了家。然而伦敦的扩张引起了农田流失、公共绿地的减少、郊区交流减少等多种问题,这些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家整体规划的缺乏和规范的不完善,也让人们忧虑。伦敦城市委员会(LCC)和当地郊区政府从1935年起开始购买土地,实施大伦敦计划(1943年)和城镇及乡村计划(1947年)。这些举措导致1946年战后立法的制定,提出建立一个“大绿化带”来保护伦敦外围的郊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毁损很严重,甚至差点完全被毁,但这也加速了新城镇的城市化进程,伦敦周边的城镇不断扩张。由于污染严重,政府鼓励制造工业迁出居民区,伦敦城市规划局提供给这些公司经济帮助,鼓励他们从伦敦搬到伦敦的西部或者北部。中心政府机构也开始移出伦敦,伦敦交通部门帮助人们从城市迁移到了更安全的郊区,到“二战”结束后,共有125万人迁出了伦敦。在1965年4月,伦敦的行政地理区域再一次延伸,扩展到包括米德尔赛克斯郡和周边环绕城市的一部分(伦敦交通博物馆,2005)。

随着大伦敦委员会(GLC)的设立,现今32个区开始形成。今天,在大伦敦委员会的管理下,伦敦仍然有32个区,其中12个区和伦敦城区组成了内伦敦,另外20个区和伦敦城区组成了外伦敦。

(2)伦敦都市圈的产业发展

“二战”后,伦敦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战”结束后不久到70年代中期。在这一阶段,纽约和伦敦的制造业产值、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中消费者服务业的部分行业经过一定增长之后也开始下降,而生产者服务业却开始表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但在产值和就业份额上仍未超过消费者服务业。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其特点是制造业和消费者服务业的产值、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生产者服务业在产值、就业份额上超过了传统的消费者服务业。总体上,服务业的比重达到了50%~70%之间或更高。虽然制造业总体情况下滑,但是,到现在为止,制造业仍然是伦敦经济的主要产业之一,它提供了300000个就业岗位,相当于占全国8%的劳动力,制造业贸易位于伦敦的每一主要部分,与其他区域和国家的制造业贸易、货物装卸、常规服务和物流管理,构成了伦敦经济基础的重要部分。

★ 制造业发展分析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伦敦是老牌的工业城市,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迁,伦敦制造业的发展有这样几个特征:

20世纪60年代以前兴盛发达。伦敦是英国重要的工业城市,60年代以前制造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自从16世纪末以来,伦敦都市圈制造业的发展就占有相当大的规模,有关制造业产品的交易更使得英国成为了世界的贸易中心。“二战”前后是伦敦制造业最为鼎盛的时期,工业总产值一度达到了全国工业总产值的将近1/4,据统计,在1945~1968年间全市共有3270家工厂。

传统制造业外迁与衰落。“二战”以后,伦敦加快了工业改造和外迁的步伐,造成伦敦都市区的传统制造业日益衰落。从1961年到1981年,伦敦制造业的就业从145万人降到65万人,1983年估计只剩下58.3万人。70年代后,伴随着英国大规模工业改造进程的开始,伦敦城内的许多工厂或关闭,或外迁。工厂迁移和关闭后腾出来的地方,有的成为文化事业中心,有的变成博物馆,有的成为开发新产业的基地,还有的成为新建居民区和公园绿地。从1984年到1989年的5年里,伦敦的金融和商业服务行业增加了26%,即162000个就业机会,而制造业,就业人数则减少了125000人,即22%(戈登、赫露,1991)。在1989年到1991年期间,当金融和商业服务处于上升期时,制造业就业人数又减少了大约58500人。

先进制造业增长。在传统制造业衰落的同时,伦敦涌现了一批现代化工业产业,电子通信、生物工程、软件等行业比重日益增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电子工业,1975年到1981年一直以38%的速度增长。而且,英国的企业界并没有简单地把传统的纺织、采矿、钢铁、机械制造等所谓夕阳产业加以冷落,而是依托不断的技术改造、创新和经营改革,使这些行业获得新的生机,实现新的腾飞。伦敦先进制造业的增长得益于其大量的技术研发人才和先进的知识管理方式。伦敦不但拥有众多的技术人才进行创新研究、知识开发,而且还经常举办一些最高规格的国际知识和技术交流活动,从而不断获取最新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伦敦还拥有一个庞大而先进的知识库,将新获得的知识加以整理储存,为知识的集成传播和整合创新打下了基础。

劳动力资源丰富、相对年轻。伦敦有700万的常住人口而且有300万的劳动力,因此,其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伦敦的劳动力人口是相对年轻的:46%的劳动力在35岁之下,比英国的平均水平高7%。

★ 服务业发展分析

先进的生产者服务业,在全球化情况下被视为世界城市的最重要特征之一。生产者服务业是伦敦都市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国和美国以及日本,对于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的雇用者来说,生产者服务业工作的增长比总计的国家增长还要高,而且,大都市中心提供的薪水和生活方式十分吸引生产者服务业公司的职员。在伦敦生产者服务业工作的雇员数量,比国家雇用基础工作的雇员数量要多33%~100%,生产者服务业提供了伦敦大约1/3的所有私人部门的就业机会。伦敦的先进的生产者服务业的产品,如会计师、广告、法律和财政的服务,已经被当作“全球化城市”概念的一部分加以确认,只有像伦敦这样世界性的大都市,才能提供知识服务和成为商业服务中心。生产者服务业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显示了在1999年包括市区及郊区的伦敦都市圈中工业和服务业的雇用情况。

伦敦都市圈工业和服务业的职员数字(1999年)

包括市区及郊区的伦敦数字(人数)百分比(%)制造业2964057建筑1333333批发/零售业修理及其他63911416旅馆、餐馆2761617运输、储藏和交通3037598金融服务3405059商务服务91233123公众的管理和社会福利2279006教育2512346健康和社会的工作3071278其他的团体和社会的服务2563626其他154250总数3959656100:英国国家统计局年度商业调查(ONS)。

金融业是生产者服务业中至关重要的行业。发达的金融业是伦敦都市圈经济繁荣的持续推动力。早在18世纪,伦敦就同欧洲的阿姆斯特丹和巴黎一样,成为具有领导地位的世界金融中心。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本土的银行逐渐转移到了哈利法克斯和利兹等其他城市,然而,随着国内银行从伦敦的迁出,更多的外国银行却迁入了伦敦。1998年伦敦有580个外国银行,而1967年只有88个,伦敦的金融部门开始兴旺。到20世纪70年代,有183个新银行加入到伦敦,到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又有115个加入。总之,到1985年底,伦敦共有434个银行,几乎是1914年的14倍。在伦敦和纽约,外国银行多于国内银行。到1999年,伦敦已拥有544个外国银行和526个列在伦敦股票交易中的外国公司。现在,伦敦有486个外国银行,法兰克福有267个,巴黎有266个,纽约有253个。伦敦占有金融市场股票跨国交易额的64%,1992~2004年之间,尽管份额下降到43%,但它仍然在金融服务业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纽约在同一时期只占19%。同世界上其他城市相比,伦敦拥有最多的外国银行,伦敦是世界最大的国际外汇市场。

作为金融中心,伦敦比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成功,这不仅因为它提供更广范围、更大规模的金融服务,还因为它有着世界范围内的消费群体。这主要是由于伦敦建立了一个大规模的市场,并且欢迎来自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在伦敦设立分部。对现代社会来说,伦敦的金融活动更多是跨越国界的。伦敦大都市圈的区域经济,不论在结构还是动态上,都受到其作为国家首都和世界金融中心双重角色的影响。伦敦是英国政府的中心,它的许多机构都与政府息息相关,伦敦也是银行业和其他金融服务的中心。这个双重角色,使伦敦在过去几十年来的动荡中一直站立得稳,能够保持与纽约和东京一样的世界金融中心位置。

虽然金融和商业贸易占伦敦经济的32%,是伦敦经济的主导产业,伦敦的经济除了依靠金融和商业贸易之外,还必须依靠伦敦其他行业的相互支持,只有包括金融、商业服务、教育、文化、旅游各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才能更进一步发展伦敦经济。

旅游业。首都伦敦的丰厚遗产使之成为世界主要观光目的地之一,就观光旅游业来说,雇用了276000人,占伦敦GDP的8%,主要访客来自海外。1999年,在英国最吸引人的20个历史性建筑物和博物馆中,伦敦就占了9个(劳动力调查,1999)。观光旅游业和娱乐事业,为支持首都功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文化产业。伦敦的文化产业也比较发达,这同伦敦本身的历史条件有很大的关系。伦敦有众多的画廊,有许多著名的报刊云集于此,伦敦城的舰队街是英国报业的集中地,著名的报刊有《泰晤士报》、《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报》、《卫报》、《观察家报》、《周刊》等。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路透社也设于此。

伦敦都市圈工业和服务业的职员数字(1999年)

包括市区及郊区的伦敦数字(人数)百分比(%)制造业2964057建筑1333333批发/零售业修理及其他63911416旅馆、餐馆2761617运输、储藏和交通3037598金融服务3405059商务服务91233123公众的管理和社会福利2279006教育2512346健康和社会的工作3071278其他的团体和社会的服务2563626其他154250总数3959656100资料来源:英国国家统计局年度商业调查(ONS)。

服务业是伦敦的主要输出行业,伦敦主要的出口服务、私人旅行和航空运输处于第一的位置,基金管理占了第二,其余依次是其他商业服务、商务旅行、其他的金融服务、保险、银行业、工程、建筑。总起来看,最主要的两个出口服务业是金融服务业(包括基金管理和银行、保险等其他金融服务)和商业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总计超过78亿出口额,超过了来自商业的77亿出口额,其中包括会议、法律、广告、计算机、建筑、工程、媒体和多种其他的商业服务。这两个主要的行业贡献了英国33%的服务出口。

(3)伦敦都市圈的政府管理

研究伦敦都市圈的政府管理,首先要明确伦敦都市圈内部的行政区划。伦敦的行政区划分为伦敦城和32个市区,伦敦城外的12个市区称为内伦敦,其他20个市区称为外伦敦。伦敦城、内伦敦、外伦敦构成大伦敦市。大伦敦市又可分为伦敦城、西伦敦、东伦敦、南区和港口。伦敦城是金融资本和贸易中心,西伦敦是英国王宫、首相官邸、议会和政府各部所在地,东伦敦是工业区和工人住宅区,南区是工商业和住宅混合区,港口是指伦敦塔桥至泰晤士河河口之间的地区。伦敦都市圈的政府管理先后经历了分散、统一、分散、再统一的阶段。

19世纪30年代之前:混乱管理。在19世纪30年代之前,伦敦地区政府管理混乱,伦敦拥有数百个地方权威,乃至各自的管理区辖只能以街道来计算。因此,为了一些公共服务以及公共事务管理,地方政府不得不同各个以天然地域形成的自治区域进行协商沟通,以期能够实现协调管理。

19世纪30年代至1889年:大都市工程委员会管理。19世纪30年代,由于伦敦经济飞速发展,已经到了必须由一个行政实体来协调伦敦地区发展计划的程度。国会为此通过了《大都市管理行为行动法案(1855)》,依据法案成立了大都市工程委员会(MBW)。从1855年到1889年,在伦敦市议会成立之前,MBW主要负责对伦敦的管理。在此期间,MBW没能很好地行使其使命,甚至出现了丑闻,MBW秘密决定了大部分的公众事务,并没有咨询民众的意见,腐败行为屡屡发生,最大的丑闻就是1889年的王室佣金事件。

1889~1965年:伦敦郡议会管理。1889年,英国有了第一个由选举产生的城市政府——“伦敦郡议会”,从1889年到1965年,伦敦郡议会(LCC)是伦敦主要的地区政府主体,它的主要职责是为伦敦的快速发展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伦敦郡议会的工作虽然非常出色,但是伦敦郡议会在繁琐的程序中其低效率的不足逐步显现出来,逐渐沦为腐败的牺牲品。因此,与之抗衡的另外28个地方议会随即建立,保守派人士试图产生一个由自由主义的工会会员所领导的地方议会,以此对抗市政领导。

1965~1986年:大伦敦议会管理。“大伦敦议会”于1965年成立,先前的都市自治市被重组为32个伦敦区,在随后的21年里,伦敦市一直保持的是“大伦敦议会——自治区议会”的双层政府管理模式。

1986~2000年:多元主体管理。1986年,大伦敦议会被英国中央政府废除,伦敦的管理与运行陷入无序状态,表现在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城市规划难以有效统一,以及中央政府对区级政府利益的蚕食等方面。从城市规划来看,由于伦敦城市规划过于零乱,大伦敦发展规划对区级政区的地方规划约束力不足,最终导致各区演变为独立的小王国。

2000年以后:大伦敦管理局管理。为了统一管理,英国中央政府又重新批准成立了大伦敦政府。2000年5月4日进行了市政府第一次选举,选举产生了“大伦敦管理局”,并选举出了大伦敦议会和首任市长。大伦敦管理局的成员由市长和议会组成,两者有着明确的分工,前者行使行政权力,议会则掌握审查权。具体来讲,市长负责空气质量、生物多样性、文化和旅游、经济发展、交通、废物处理等战略规划的编制,负责空间战略发展规划等,以确保从整体上构建土地利用的基本框架;区级政府则主要承担着本区的日常事务,具体包括教育、社会服务(儿童保护、日常护理和家政服务等)、住宅建设、公路维护、区域规划、街道清扫和垃圾处理、文化和休闲产业(图书馆)等。

(4)存在问题与未来发展选择

★ 存在问题

伦敦都市圈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集聚了许多竞争优势,在全球竞争环境中处于相对稳定的有利竞争地位。但是在伦敦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伦敦都市圈的未来发展。

首先,交通系统需要改善。交通堵塞已经成为官方和民众普遍关注的严重问题,据统计,伦敦为解决拥挤问题,每年至少花费近40亿美元。伦敦的策略是试图改善交通的投资环境,强调的是高架桥和伦敦地铁更新扩建,从而来改善交通运输系统。包括:开通更多的国际航班和铁路线,实施新的基础设施项目,形成新的交通网络,努力改善落后地区的交通状况,通过改善措施提供新的服务,使之适应整个伦敦发展的需要。市长利文斯通提出在上午7点和下午6点30分之间进入伦敦中心地区的汽车司机,必须支付5英镑的费用。该提议获得了惊人的成功。在计划引入之前,伦敦人每公里的旅游行程需要等待2~3分钟,但一年以后,在收费区域里的交通延迟时间已经减少了大约30%。

其次,人口的过度膨胀导致房价上涨。大伦敦议会(GLA)计划预测伦敦的人口到2016年之前将会达到810万(GLA,2001),如果事实真是如此,现有的住房将会无法容纳人口的增加。同伦敦的经济持续增长一样,住房供给的增加,必须与就业机会以及交通运输能力的增长成正相关,保持平行增长的势头。住房供给的增长不仅要考虑有需要的传统区域,还要考虑那些收入低下、没有能力购买或者租赁最基本的住房标准的人群,政府必须维持房价稳定。

第三,融资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虽然在伦敦的外国银行要多于全球任何其他城市所拥有的数目,但还是有必要改善融资环境,为小企业、正在成长中的企业,尤其是那些黑人和少数民族企业提供必要的帮助。英国伦敦经济发展署(LDA)建议,“金融的现有来源需要改良,财政的新来源要开发。”(LDA,2001)。

第四,出口潜能需要深度开发。伦敦的出口潜能处于“低度开发”阶段,事实是,虽然伦敦每年输出大量货物和服务,但是大部分出口有赖于有形交易。LDA建议“要求伦敦的雇主能够识别并且把出口机会整合到他们的商业策略中去,更多了解他们海外的销售潜能。”(LDA,2001,P。34)

为了更好地促进伦敦制造业的发展,伦敦政府制定了《伦敦制造业发展战略与行动纲要(2005~2008)》,其主要内容如下:

伦敦制造业总体目标是:增强伦敦现有制造业基础的竞争力,并为保持竞争力提供机遇。为达到此目标,伦敦政府将帮助建立一个能创造更多财富,稳定就业机会的知识主导型、高附加值型的制造业,一个能接纳高技能劳动力,在创新、生产率和优质运作方面享有举世公认声誉的制造业。

伦敦政府对2008年制造业的发展目标是:(1)对劳动力的投资达到更高水平,对获得学习与技能支持的需求更强烈;(2)在产业运作的所有领域中,对创新性运作方式的认知和应用水平有所提高;(3)生产率水平得到提高;(4)企业能更好地进入政府部门市场和国际贸易市场;(5)制造业用地质量有所提高,且企业能获得这些土地,尤其是产业发展所需的地产,以支持现代化、具发展前景的产业部门;(6)在年轻人心目中树立起更积极的制造业形象,对于进入就业市场的人有美好的职业晋升前景。

同类推荐
  • 最神奇的经济学定律

    最神奇的经济学定律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从事着怎样的职业,生活在怎样的人生状态里,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然,也总有针对各种问题总结出的原理或定律。本书介绍了80个神奇的定律,从生活化的场景出发,从经济学家的视角分类解读,力图为读者呈现浅显易懂的经济学定律。
  • 中国转轨时期所有制:结构演进的制度分析

    中国转轨时期所有制:结构演进的制度分析

    本书立足于中国经济结构转轨的实际,从制度视角分析所有制结构的演进,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定义、性质、划分、公有制和私有制的辨证关系、制度构建等方面作了阐述。
  • 新编经济法教程

    新编经济法教程

    本教材结合了最新的国内有关立法动态,吸取了经济法学界诸多观点,由长期从事经济法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教师编写。本教材包括了经济法基础理论、企业组织法、市场管理法、宏观调控法、纷争处理法等法律制度。与同类图书相比,本书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特点,力图避免枯燥烦琐的理论演绎,在内容和体例上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反映了最新的理论研究和立法实践的成果。
  •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研究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研究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程特征及价值判断标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化进程中经济增长的周期和总量调控、中国社会主义市场化进程中结构变化和增长的效率。
  • 读懂世界的第一本经济学书

    读懂世界的第一本经济学书

    面临不计其数的决策与判断,我们都希望能有一种终生受用决策依据和思维方法,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人人都希望懂得一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世界的经济危机,中国的经济崛起,在这之间,经济学能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能为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梁小民教授以通俗、简介的语言,通过分析一个个经济事件,让我们一本书轻松读懂世界经济局势,让我们在面临某些问题时能够更加睿智、理性地做出最合适的决策。
热门推荐
  • 豪门虐恋:闻风泣

    豪门虐恋:闻风泣

    “什……”不容季小沫一丝疑惑,一股透心凉的柔软停驻在她的嘴唇。慢慢的,越来越深,越来越浓,在他刚强的铜臂下她没有一丝反驳的余力。初吻呀……她守了24年的黄金玉女香香吻就这样没了。居然还是毁在了这个让她惧畏十分千分万分的易爆品身上。“你……”季小沫紧握的拳头被唐郑毫无误差的接住,“永远都不要想跟我玩花招,记住,是任何时候。”“你……”季小沫气的斜鼻子瞪眼,刚刚毫无缘由亲她的是他好吗?下一秒怎么变得好像刚刚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季小沫完全不了解状况的指着自己的鼻子。“我……”“滚!!!”他的声音极淡,冰冷的气息让人畏惧。
  • 王俊凯爱我一次

    王俊凯爱我一次

    其实,眼见不一定为实。拜托,请看清我,不要离开,不要伤害……
  • 过妻不候

    过妻不候

    如果错过一直都是错过,那么便无可挽留!不过,既然再见,就不要放弃,就这么决定了!
  • 给你幸福

    给你幸福

    [花雨授权]他在最不恰当的时候爱上她,也不管这样爱她有没有结果。但他只是想给她幸福而已,为什么就是这么难啊?
  • 天怒逆天

    天怒逆天

    自从有了无法解释的超自然现象,人类便有了信仰。刘平安青梅竹马的恋人,得了医生也宣布无能无力的怪病。看着痛苦不堪的恋人,悲痛欲绝的他只能祈祷上苍:“神!我愿用自己替换她!”……爱恨交织的世界、血腥杀戮的大地……一个又一个秘密的揭露,你看到的就是真的?你真的经历了?……一切,只是为了——活着!……
  • 修仙时代在都市

    修仙时代在都市

    2016年10月,一名神秘男子爬上泰山顶峰枯坐九九八十一天,滴水未进粒米未沾依然面色红润,且无人可以接近其三丈之内,疑似神仙中人2016年12月,天有二月,世界步入大修仙时代。只要有天赋,人人皆可修仙,前提是——你是一个华国人,且在华国生活了超过10年。。。
  • 娇妻当家:总裁请更衣

    娇妻当家:总裁请更衣

    “柔儿!!!”四个男人的声音同时响起。薄子枭乞求道“柔儿,回来,回来好不好!念儿需要你!你想想念儿!”慕容凛也道“柔儿,你不是恨我吗!你回来报仇呀!”沈俊超道“柔儿,伯父伯母也需要你!”薄子逸怒吼道“你还欠我一个承诺,两条腿,我不准你死!”温柔面无血色的站在护栏上,无力的说“我累了,我真的累了,欠你的下辈子一定双倍奉还。”说完一头栽进山谷里……两年后……“喂,别挡我道,小心我捏爆你的菊花!”一个年轻的女人在机场入口冷声呵斥。夏萌萌连忙回头,是温柔的声音吗?她,回来了?
  • 校草的不良诱惑

    校草的不良诱惑

    他夺走了我的初吻,我真的很对不起儿时的你……
  • 对不起,我不能不爱你

    对不起,我不能不爱你

    王宇泽:他是舞台上的王者,一个生活在镁光灯下的人,无数女人为他着迷,而他所着迷的只有一人。宫皓明:他是宫家的继承人,W娱乐运筹帷幄的ceo,财富,地位,他都有,但他最想要的是一人的心。两人本没什么交集,但他们同时爱上一个女人……
  • 我在台北,你在疆内

    我在台北,你在疆内

    缘起纯粹,洁净无暇的爱情开端,却躲不过世人的窥私心理,无数人围观/被曝光在光天化日之下的爱情海能不能维持最初的纯粹,在那遥远的世外桃源,人心和爱情做了一场公开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