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43400000013

第13章 西方政治权力与公企业民营化

从20世纪70年代的小规模开始,民营化已发展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打破了公共领域和私有领域之间的平衡,并使公共领域向私有领域急剧转化。政治权力及其结构的变化在公企业民营化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全球范围内公企业民营化状况的考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政治权力在公企业制度变迁中的作用。民营化有多种理解和含义。从政治角度认识公企业民营化,可以将其理解为政治权力在公共提供领域的后退,或者说公共提供的“脱政治化”过程。初级政治权力、次级政治权力和三级政治权力的分析分别从公企业民营化的起因、表现形式与后果解释了这一“脱政治化”进程。

一、政治意义上的公企业民营化

公企业民营化的结果是市场在公共事务中越来越占有主导地位或者说私人部门比公共部门占有优势(魏伯乐等,2006)。此处我们再次引用施密德在《财产、权利与公共选择》一书中的观点,即“如果我们不喜欢在特定的领域采用市场机制的结果,你就会听到这样的,即我们应返回到管制或政府企业的方式。如果政府已经直接参与,那么,改革者又会建议尝试市场方式。”如果以这一观点看待公企业民营化,可以说这是公共提供从原先政府控制状态的回归。我们首先对民营化之前的政府控制状态和背离政府控制的民营化进程作一描述,然后从政治权力的角度对这两种相反趋势进行解释。

从19世纪开始到20世纪中叶,政府以国有经济形式承担了范围日益扩大的公共提供义务,主要包括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等公共事业以及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电信和邮政服务、供水与蓄水、排污与灌溉系统等等基础设施的提供与维护。有些基础设施自始即由政府投资建设,而有些基础设施最初是由私人企业建造和拥有的,后来才收归国有,尤其如许多铁路、高压电网和电信网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在公共提供领域进一步确立了主导地位。在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国有基础设施和工业成为普遍情形。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冷战对峙局面。西方国家在实施遏制战略的同时决心以国家力量促进战后复兴与经济繁荣以显示资本主义的优越性。英国是国有化运动的先锋与典型,深受其影响的英联邦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也将核心资产国有化的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为政府行为的主导思潮,联邦德国发展了社会市场经济,奉行一条介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中间道路(魏伯乐等,2006)。各国普遍呈现出政府在社会公平和重大经济决策中拥有核心权力的现象,政府或公共部门相对于私人部门来说保持着主导地位。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上绝大多数政府都通过国有经济形式广泛承担起了提供基础设施和各种生产资料的责任。可以说“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前,政府或公共部门相对于私人部门居于主导地位。而由于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私人部门有足够的空间来获取利润,因此也满足于政府的主导地位。

20世纪70年代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方经济由于滞胀而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活力,政府主导地位所产生的官僚主义现象以及福利国家的成本问题,导致私人部门的不满,出现了对政府支配地位提出质疑并要求加强私人部门的新趋势。减免税收、放松管制以及民营化成为重要的字眼,背离政府控制的趋势迅速蔓延。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财政部的专家们根据20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减少政府干预,促进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的经验提出来“华盛顿共识”,其中重要的内容即尽快实行民营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这使大量国家在为应对债务危机寻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支持时都自愿或被迫地开始了民营化进程。私人部门相对于政府和公共部门占据了主导地位。民营化进程随着1984年英国电信的出售开始遍及各个国家。英国可以说是西方发达国家中民营化最为激进和普及的国家。到1999年,除了邮政服务,其他119家公企业进行了民营化改造。在加拿大,战后公企业被用来作为执行公共政策的工具。但由于财政预算的限制以及对公企业效率的关注、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可替代方式等原因,加拿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了民营化进程,最显著的行为是公企业股份的公开发行。日本的民营化开始较早,1981年行政改革临时委员会成立后,即计划对3家公企业实行民营化,包括日本烟盐专卖公司、日本国家铁路公司以及日本电报公司。日本邮政部门民营化相关法案也在历经坎坷后获得日本参众两院的批准,拉开了日本邮政改革的序幕。但总体上看,日本民营化还相当有限。随着冷战的结束,社会主义国家认真反思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重新考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由此展开了更大范围和规模的民营化。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采取休克疗法,进行了激进的政治、经济改革,通过民营化迅速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我国虽然在经济体制中采取了渐进式改革思路,但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并将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实现方式之一关于政府与市场在公共提供领域主导地位变化的归纳,本书主要参考了《私有化的局限》(魏伯乐,2006)第15章相关内容。

可以说,尽管各国在意识形态、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制度演进路径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均不同程度地进行国有经济改革以重新定位国有经济的规模、范围与实现形式。

二、初级政治权力:政府与市场的主导地位之争

初级政治权力决定了政权的合法性和作用范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即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公企业的兴衰沉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与市场主导地位的变化。当经济遇到困难、市场机制找不到对策时,许多经济学家便会把眼光转向政府,将政府干预作为解决市场失灵的途径。但是,当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或干预太强时,经济学家又会将政府失灵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呼吁减少政府的控制或干预,还市场机制以自由。有关民营化的争论常常表现为极端中央集权论者和极端自由论者之间的争论。前者认为,政府应该拥有财产所有权并提供公共服务,而且相信政府机构办事能够符合公众利益,而不需要任何外部的管制或监督;后者主张将财产所有权从公共领域转到私人手中,还主张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私有财产所有者的管制与约束。

20世纪70年代前,政府主导理论处于鼎盛时期。人们对政府的期望逐步提高,政府被赋予了一系列职能,除了亚当·斯密提出的三项经典职能外,还包括:反垄断以维护公平竞争、实现社会公平、积累发展资本、改造经济结构、提供公共产品、维持物价稳定、实现充分就业、维持宏观经济平衡、管制私人企业、开办和经营国有企业等职能。但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经济自由主义再度复兴,西方经济学家对政府职能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背景。首先,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世界高通胀与高失业并存的局面使凯恩斯主义的宏观干预理论束手无策。这种滞胀局面给西方经济学带来的冲击同30年代大危机带来的冲击波同样强烈。30年代的大危机破除了人们对自由市场和自由企业制度的信心,从而转向寻求政府干预;70年代的滞胀则破除了人们对政府宏观干预的幻想,重新转向自由市场经济。其次,社会主义国家在运用高度集权体制实现了最初的高速工业化后,普遍面临共同的难题:缺乏积极性、经济结构僵化、计划失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国有企业困难重重。社会主义国家不得不纷纷改革,尽管在改革时间、步骤设计和改革力度上有所差异,但总的方向是放松对经济的全面控制,使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最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效果令人失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大都采纳了早期发展经济学家的建议,推行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积极参与经济活动。但结果却令人失望,不仅未能解决发展问题,反而引发了新的更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减少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又重新占据了主导地位。经济学家更多地分析政府失灵,主张还是把自由市场机制和自由企业制度作为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工具,并解除政府身上过多的职能。现代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公共选择学派、产权学派以及新发展经济学对此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针对外部性问题,以科斯为代表的现代产权经济学家认为政府的作用应是界定和保护产权,而不是直接去解决外部性。政府可以通过明确地界定产权把外部性内在化,再通过市场的自愿交易来解决。新发展经济学家也更多地强调计划和政府干预的局限性,主张把市场机制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工具。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虽然不完善,但囿于政府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并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有限,计划可能更不完善,不完善的市场要胜于不完善的计划。公企业民营化浪潮是这一对政府作用与界限反思的结果。

三、次级政治权力:立法权与行政权的竞争与博弈

对于公企业民营化问题的研究,关注的核心往往是资产或股份的转移问题,强调经济控制上的私有化,这一点我们将在经济权力部分进行详细分析。从政治权力的角度看,公企业的民营化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常常被忽视。这一中间环节表面上是公企业民营化过程的技术环节之一,但在公企业政治权力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环节可以用公司化(Corporatization)来进行简化的表示。公司化最初是对新西兰将公企业转换为公司制国有企业的进程的描述,后来才成为一般意义上的概念,指的是以单独立法为依据设立的公企业丧失特殊法人身份转变为接受一般公司法调整的私法人的过程。大多数公企业的民营化都是以公司化为前奏或是与公司化同时进行的,这是将股份全部或部分出售给私人的必要制度准备。

以单独立法赋予法律地位是公企业的基本法律特征,也是公企业与公司制国有企业的根本区别。西方国家国有企业只局限在特定领域,一般都采取单独立法设立公企业的形式,因此在西方国家国有企业与公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所指向的对象是相同的。但在公企业公司化进程中,国有企业开始与公企业相分离,二者具有不同的法律地位并接受不同的法律调整。前者为公司制企业形态,后者为法定企业形态。前者依据各国的公司法设立,由部长(或其他行政首长)代表政府持有所有股份;后者依据单独立法设立。二者的差别在于前者自设立之日起即和其他公司制企业一样接受公司法约束。而法定意义上的公企业只受其所在司法管辖区公企业立法的约束,从法律意义上讲,公司化是指将政府或公企业的业务转移给按照公司法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而这些业务原本是由单独立法而设立的公企业来完成。

公司化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政治上看,公司化是一种行政改革进程,是公企业财务结构、组织结构(控制与责任)、治理的变革。第二,从经济上看,公司化是建立竞争性市场的过程。按照公司法设立的政府持股公司,拥有资产并承担责任,自负盈亏。政府只能通过所持股份对公司进行间接控制。如果单纯从所有权来看,公企业和经过公司化组建的国有企业没有差别,但二者所受到的法律控制及由此体现的政治权力并不相同。公企业的设立、治理甚至生命终结均由立法机构通过立法或修法行为而实现,是立法权主导下的制度安排。而公司化则将某些公共产品或服务交由一般形态的公司制企业行使,尽管政府通过持股实现间接控制,但这种控制已经转化为行政机构在经济权力框架内的制度安排。因此,公企业的公司化首先是立法权与行政权竞争与博弈过程中行政权逐步取得优势地位的结果。进一步深入考察公司化现象,公企业的公司化不仅是立法权与行政权博弈之结果,更凸显了当代政党政治的特点。通常情况下,政党通过选举来竞争立法机构的控制权,立法机构成为政党竞争与博弈的机制与平台。在选举中取得优势地位的执政党负责组建行政机构,因而行政机构中执政党具有控制地位,尽管由于技术原因也会跨党进行官员的任命,但执政党整体上的优势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公企业的公司化改革使得对公共资源的控制从立法向行政的转移,从某一方面也强化了执政党的政治权力。

四、三级政治权力:权力与责任的分离

如前所述,对公企业民营化的反对意见主要来自于民营化进程有削弱民主的危险。即使民营化提高了经济效率(对这一点的认识并不统一),但单纯提高效率并不能促进社会公正以及分配公平,而后者正是民主政府的任务。民主还意味着鼓励公众参与公共事务。一旦公众所熟悉的公共事务的规划与执行逐渐在所谓新公共管理理念的促进下以效率的名义转移到公司制企业的业务规划中去,公众如何行使民主权利成为重要的问题。民主制度下,如果市民对公共事务不满意的话应该有权抱怨,不仅是作为消费者个体而且是作为政治人(魏伯乐等,2006)。但是谁来为民主政体下政治人的要求负责?答案是,具有政治权力的、控制和运用公共资源的政治性主体。尽管公司社会责任的提法越来越时髦,但要求公司承担政治上的责任还是走得太远了一些。

本书第二章反复强调了公企业是公权与私权复合的主体,其中三级政治权力实际上是公企业公权的具体表现。尽管公企业并非执行政府核心职能的机构,但为了公企业有效地执行公共职能,公企业立法往往赋予其垄断势力、信用保证、向投资者支付可预期的回报、破产例外、征用权、收费权、税收减免、直接补贴、信息披露及其他管制的豁免等。这些权力虽然都直接体现为经济特权,但同时是政治权力的延伸。公企业享有衍生于政治权力的经济特权并非没有代价,公企业必须承担类似于政府机构的政治责任,对立法机构及公众负责。公司化后的主体可以在继续享有特权的同时逃脱政治和法律化控制,政府仅以股东的身份对公司的间接控制大大弱于公企业所受到的直接的政治和法律控制。

同类推荐
  • 失衡的巨龙

    失衡的巨龙

    中国当下面临着诸多经济问题,开辟经济增长的新途径一直是讨论的焦点。这条新路需要探索自己的道路,也需要从外部去寻找经验和比较。本书正是借鉴外部经验,通过中国模式与国外有何同与不同、通胀的起因与全球经济是否有关联、人民币国际化路途的艰险与荆棘为何如此多这三大问题的解读,诠释开辟中国经济增长新路径的努力和未来的方向。而这开辟增长新路径的解释,正对应了所谓“中国模式”后继乏力和经济全球化的现实。
  • 了不起的中国人

    了不起的中国人

    中国经济奇迹已是毫无疑问的事实,原因却众说纷纭。制度变革,人口红利……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原因。但我们不能忽略,中国人的勤劳、坚忍和奋斗精神在中国经济奇迹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本书作者正是通过对众多案例的梳理,描绘出一群群中国人在海内外奋力拼搏的场景。他们含辛茹苦,背井离乡,奋力打拼。正是他们的勤劳与坚忍,支撑起中国经济30多年来的奇迹和光明的未来!
  • 解放思想:浙江改革发展的根本经验

    解放思想:浙江改革发展的根本经验

    中国土地广袤、疆域辽阔,不同区域间因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建构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如同百川归海,共同汇聚成中国文化的大传统,这种大传统如同春风化雨,渗透于各种区域文化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区域文化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下,以自己的独特个性支撑着、引领着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 劳动合同管理与劳动争议处理

    劳动合同管理与劳动争议处理

    本书共分15章,第1~4章概括介绍了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制度、劳动管理的组织以及劳动关系预警等整体性理论;第5~9章系统介绍劳动合同管理的具体技术方法;第10~15章细致阐释劳动合同管理中比较突出的双方争议的处理技术。 本书贯彻由宏观到微观、先理论后技术的原则,全景式的介绍、程序式的剖析,对企业合同用工制度的宏观、微观各个层面都作了较好的梳理。理论介绍简洁明了、框架清晰、技术方法合乎法律规范、操作性强,特别适合于企业人事行政管理工作人员日常应用,对于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就业者同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经济学会撒谎:为什么经济学家是靠不住的

    经济学会撒谎:为什么经济学家是靠不住的

    本书是一本趣味性经济学读物,旨在通过一些有趣的话题,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经济学、学习经济学、用好经济学。其核心思想仍与经典、传统的经济学思路一致,但看事物的角度则力求新奇,改变大家对经济学的传统认识,解决一些学习经济学、运用经济学时的观念误区,使经济学能够更好地为人所用。????本书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谎言、也装满了对经济学的深刻解读。本书可作为一本经济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也可以作为一本草根阶层解决生存问题的红宝书、白领阶层关心社会问题的经济学小说,亦可为经济学研究者提供一个看问颢的另类视角。
热门推荐
  • 首席冷少:独宠正牌千金

    首席冷少:独宠正牌千金

    她本是豪门千金,却因一场恩怨而被抛弃。恢复身份,却发现那个家已经有一个代替她的人。他是集团总裁,却时时被身边人算计。一场阴谋她救了险些坠海而亡的他,他为报恩处处护她。父母不宠,哥哥不爱,那他来宠,他来爱。标签:暧昧,青春,豪门,萌系可爱
  • EXO之黑暗少女

    EXO之黑暗少女

    她是练习了8年的公开练习生,出道后,人气很高,同时,黑粉也很多……
  • 妖狐x仆ss之血色夜空

    妖狐x仆ss之血色夜空

    血月家二小姐血月铃,来到妖馆后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百鬼夜行,她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敬请期待啦~【cp为原官配】
  • 独伐

    独伐

    “宋伐大帝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阴谋家。他制造了世界以来最大的,也是最成功的叛乱。”——《大齐帝国编年史》“宋伐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球!”——帝国丞相郭嘉语。“宋伐是我一生中的绝对噩梦!”帝国澳洲总督潘腾语。独伐,伐中伐。不一样的三国征战,不一样的一切。一个赤裸裸的阴谋,一个囊括了整个华夏的阴谋。
  • 世界唯一的你

    世界唯一的你

    当偶像退去明星的光环,成为你身边的同学,你会怎么样?带着这样美好的幻想,fan小妖将偶像花美男融入少女们的生活。从平凡女粉丝的视角,一层层丰富了偶像的定义,讲述了属于他们的爱情故事。唯美、浪漫,让人无限遐想。
  • 爱你是我不悔的选择

    爱你是我不悔的选择

    他是众人眼中高高在上的少爷,不善言辞,把对她的爱都埋在心里,却为了她一次次违背自己的原则。还好她终于读懂他眼底的柔情,还好一切不算太晚……
  • 女神身边的护花使者

    女神身边的护花使者

    龙浩宇刚出生就被统治十二宇宙的异能王,也就是他爷爷,打通了任督二脉。之后便跟随他的爷爷在异次元的空间里开始修炼异能决,而他的几位美若天仙的姐姐嫌的待在异次元空间里太枯燥乏味,就开始创造一个与地球类似的地方——龙界。每当龙浩宇有空闲的时间都会到龙界找姐姐们学习一些其他的东西。在龙浩宇10岁的时候,世界最恐怖的魔头——邪灵王派人到地球捣乱。于是,异能王召集各大主系家族派出各自的亲传弟子,让龙浩宇带队前去地球消除邪恶,龙浩宇等人足足奋战了一年才将他们赶出地球。随后各自都回去复命。如今过了八年,龙浩宇的爷爷又把龙浩宇扔到了地球。
  • 六界修灵

    六界修灵

    逸轩,一个不知道自己父母是谁的孤儿。因为一个意外,灵魂穿越在异世大陆,天灵大陆。这里没有斗气,也没有魔法,有的仅仅是繁衍到巅峰的灵力。修灵等级:知灵,聚灵,纳灵,化灵,通灵,吞灵,戮灵,真灵,神灵,祖灵(传说)既然这里以武为尊,那么??啸傲四海,舍我其谁?
  • 科技与发展

    科技与发展

    信息技术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就存在,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革。语言、文字是人类传达信息的初步方式,烽火台则是远距离传达信息的最简单手段,纸张和印刷术使信息流通范围大大扩展。自19世纪中期以后,人类学会利用电和电磁波,信息技术的变革开始大大加快。
  • 火影之万花丛中一叶绿

    火影之万花丛中一叶绿

    一个猥琐男掉进了女忍者村当中,创造了史上最强的幻术,可以克制鸣人的色诱之术,万花中的一片绿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奇遇,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