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43200000001

第1章 企业家自我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长期以来,有关企业家精神的研究从未涉及企业家自我意识及其特征、规律等问题。本章从何谓企业家入手,逐步引申出西方主体性哲学的理论,首次提出企业家自我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第一节 何谓企业家

企业家是一个复杂的、多含义的概念。西方所积累的关于企业家理论文献表明,它是一个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不断演变的范畴。当代中国企业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改革开放的产物,比西方企业家成长的历史整整落后了几百年。因而,他们不但具有与西方早期企业家发展历史阶段相似的特征,还有诸多自身的特点或特色。本节在梳理西方企业家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企业家的主要特点作简要的评价。

一、文献回顾:研究企业家的三个视角

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家最早成长于西方社会。伴随着近几百年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家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现象,很难用一句话给予定义。本书根据以往的历史文献,从企业家发展史、企业家性质和企业家精神的特征对其进行透视。从不同程度上回答了什么是企业家的本质。

(一)企业发展史视角下的企业家

近代经济史表明,西方企业家的成长大致经历了四种形态:业主制企业家、技术专家型企业家、管理型企业家和复合专家型企业家。这些称谓的变化反映了伴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变迁,企业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具备的主要特征。

1.“业主制”型的企业家。在十六七世纪市场经济兴起之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产生了以大机器生产为特点的工厂组织形式,由此取代了手工业工场,而成为市场经济中普遍的经济组织形态。这些工厂在财产组织形式上也都属于单一业主制企业。其特点是:首先,企业是在企业主个人财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归一个或少数几个业主所有;其次,企业主享有企业全部经营所得,同时负担企业全部债务及其经营风险;再其次,企业规模较小,资本有限,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不需要专门和复杂的管理活动。与今天企业的组织形式不同的是,在这一阶段企业一般总是由企业所有者,即企业主直接控制和亲自经营,是物质资本所有者以自身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经营企业。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合一,经营者在企业中拥有绝对的经营控制权,从而决定了经营者在企业经营中的独断性、随意性和不规范性的管理特征。

2.“技术专家型”企业家。随着市场制度的建立,引发了对技术创新的巨大需求。以技术支持为主导的工业化革命浪潮先后扩展到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从1784年瓦特成功制造出双向联动蒸汽机以后,人类开始进入了蒸汽机时代。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英国的棉布、煤和铁潮水般地涌向世界各地。由此催生“技术专家型”企业家的迅速崛起。比起传统的企业家,这类企业家的特点是,或拥有专利权,或拥有超常的技术优势,并以此为企业获得利润。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竞争的加剧,专利有可能过期、技术有可能被超越,要维持和发展企业的规模经营和持久经营,社会需要新型的企业家。企业发展史表明,技术型企业家具有一定的过渡性。

3.“职业管理型”企业家。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的100多年中,公司制的企业组织形式越来越普及并逐渐居于主导地位。技术的发展使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管理也开始从一般劳动中分离出来变成一项独立的职能。为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专业化管理人才的需求,管理理论、教育及其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专业管理人才。在这种历史背景条件下,公司领导体制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的根本特征在于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即越来越多的大公司的所有者,开始在市场中选聘高层经理人员来经营企业,其选择的标准不再是看被选聘人所持有公司股份的多少,而是看其经营管理能力的高低。这场变革不但深刻,而且发展非常迅猛,因此,在西方被称为“经理革命”(Manag-erialRevolution)。自此,真正决定这些新型经营者在企业中的地位取决于职业经理人所拥有的人力资本。

4.“复合专家型”企业家。与管理专家型企业家不同的是,“复合专家型”具备多维的知识储备和管理能力。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西方国家在经历了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以后发生了新的产业革命,开始进入到“后工业社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越来越被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取代。知识化、信息化构成了这个阶段的特征,因而也相应出现了“复合专家型”企业家。在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状况下,他们可以用自身储备的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做出最优的资源配置决策,从而把经营风险尽可能地缩小并获取最大限度的收益。

(二)职业特性视角下的企业家

“企业家”(Entrepreneur)一词在16世纪早期出现在法语中,指用于领导军事远征军(武装探险、开拓殖民地冒险)的人,暗指企业家也是从事冒险活动的人。但后来的学者对企业家所做的定义更多的是包含着职业方面的特征。

1.企业家是从事交易活动的人

18世纪中叶的法国作家贝利多尔(Belidor,BernardForestde)是最早给企业家下定义的人,他将企业家定义为:“按不固定的价格购买劳动力和物资,而按合同价格出售产品的人”。

2.企业家是有效的组织者

到了19世纪初,企业家的含义又得到进一步的扩展。1803年,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其《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指出,各种分散的生产要素并不能直接满足市场的需要,而必须有效地组织起来才能创造价值。在他看来企业家就是“结合一切生产手段并为产品寻求价值的人”。或者说,“企业家是预见特定产品的需求以及生产手段,发现顾客,克服许多困难,将一切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的生产行为者”。

3.企业家是独立的生产要素

最早将企业家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的提出者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认为,企业家是生产要素卖方与产品买方之间的中间人,是使生产要素在企业中结合起来,形成产品并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组织化过程的中心。企业家的作用就是“在潜在的生产要素与潜在的消费者之间架设桥梁”。

4.企业家是风险承担者

美国经济学家富兰克·H·奈特(FrankHynemanKnight,1885—1972)1921年在其论文《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中,赋予了企业家是一个承担不确定性风险的角色。不确定性是在完全未知、出现概率难以估算条件下的随机事件,只有企业家才能够承担起不确定性决策的职责。在充满风险的世界中,企业家的首要职能是“决定干什么,以及如何去干”。决策正确,企业家就可以得到剩余或纯利润;决策失败,企业家必须承担起相应的损失。

5.企业家是克服组织低效率者

1968年利宾斯坦(Leibenstein)在其所提出的X效率理论指出,企业家的职责在于克服组织中的低效率从而取得成功的人。

6.企业家是套利者

柯兹纳(Kirzner)继承了马歇尔的传统,1973年在其著作《竞争与企业家精神》中,将企业家定义为:“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能够敏锐地发现市场获利机会的洞察力的人”。

7.企业家是人力资本所有者

舒尔茨(Schultz)1973年认为企业家具有特殊的人力资本,因而能对经济条件的变化做出反应,发现潜在获利机会,在自己的经济活动空间中重新配置资源,使经济恢复均衡。

8.企业家是决策者

卡森(Casson)在1982年把企业家定义为专门就稀缺资源的协调做出判断性决策的人。企业家不仅要做出长期决策,还要考虑到利益相关者在这种不确定环境中可能发生的反应。

(三)意识、心理特性视角下的企业家

如何使企业家适应企业管理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仅需要职业定位的观察,还有相应的意识或精神视角的研究。

1.马克斯·韦伯是最早研究企业家精神特征的人。他在1912年出版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一书中认为,每一种主张都会对人们的动机产生影响,信奉新教伦理的企业家的敬业精神不是来自对个人利益的狂热追求,而是来自成为上帝“选民”的宗教热忱。在新教的教义中,对单纯追求财富的行动是不予以宽恕的。他们认为财富容易导致情欲的放荡,而积极的工作才是至善的人生目标。清教徒视世俗的职业生涯为天职,殚精竭虑、持久不懈、有条不紊地劳动是成为“得救”的最可靠、最显著的证明。韦伯的结论是,新教的这种伦理观造就了西欧资本主义企业家独特的精神气质:钢铁般的意志、认真刻板、严于律己和讲求实效。

2.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精神。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1950)中对企业家的定义、职能等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他认为,企业家是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即建立新的生产函数的人。熊彼特指出:“通过利用一种新的发明,或者更一般地利用一种未经试验的技术可能性,来生产新商品,或用新方法生产老商品;通过新开辟原料供应新来源或产品的新销路;以及通过改组工业结构等手段来改良或彻底改变生产模式。”因此只有能够对经济环境做出创造性的或创新性的反应,从而推动生产力增长的人才能被称之为企业家。

3.现代西方一些学者主要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企业家个体所具有的素质、精神和行为能力特征等因素。企业家心理特质无疑是影响企业家的内在因素之一。这里所说的企业家心理特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具体包括了企业家意识、心理和个性等。在此简略地介绍一些西方学者的观点:

(1)萨伊强调企业家在企业中的突出地位,将判断力、坚韧性、监督管理才能等作为企业家的基本素质,企业家“需要兼有那些往往不可兼得的品质与技能,即判断力、坚毅、常识和专业知识”。

(2)马歇尔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心理特征,包括“果断、机智、谨慎和坚定”和“自力更生、坚强、敏捷并富有进取心”以及“对优越性具有强烈的愿望”等。同时,他指出企业家是凭借创新力、洞察力和统率力发现和消除市场不均衡性,并创造交易机会和效用,给生产指出方向,使生产要素得以组织化的人。

(3)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科斯(Coase)认为,企业家应该具有预测市场需求能力、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等,使企业的交易费用降低,发挥企业替代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麦克莱兰(McClelland)指出,具有对成功的高度需求,具有改革的愿望,适度冒险的愿望,独立和追求卓越愿望的人有可能成为企业家。

(4)柯兹纳从发挥市场修正不均衡角度分析企业家的决策能力。他认为企业家拥有的敏锐市场洞察力,使市场能自动地发挥修正不均衡的功能。此外,他还提出了一个描述企业家心理素质的术语———敏感,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敏锐地发现市场机会,特别强调了企业家具有在现实的市场过程中善于把握市场机会的个性特质。

(5)经济学家卡森(Casson)针对企业的研究缺乏一般框架的不足,用判断性决策能力作为企业家能力的核心。所谓判断性决策,是指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依据所掌握的公开信息,按照既定的决策规则和程序所作的决策。

(6)卡文(Covin)和斯莱文(Slevin)提出企业家型厂商表现出更多的创新、风险承担和主动行为,因为这些企业能够在战略远景上比其他企业更系统地达成共识。这些企业家行为和精神的具体表现,对于企业家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高的要求,从而推动了企业家的快速成长。

(7)斯特沃德(Stewart)认为,心理倾向是企业家行为的先兆。他从最常见的企业家描述中抽取“成就趋向、冒险倾向和创新偏好这三个倾向发展了一个理论框架”。

(8)伊刚(Iyigun)和柯文(Qwen)认为,风险规避是决定是否选择成为企业家的因素之一,他发现“随着平均资本收入的提高,相对更多数人在正规教育中会选择相对稳定的职业技能,而不是成为取得风险收入的创业型企业家”。

总体上,上述不同视角下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定义,对理解企业家精神内涵不无裨益。但是,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较早地认识到西方传统企业家理论对企业家精神研究的局限性,德鲁克说:对经济学家来说,企业家精神是“超经济的”事物,它深刻地影响,而且的确引导着经济,但它本身却不属于经济范畴。因为它涉及价值观、认知和处世态度等观念。

德鲁克启示我们,企业家精神现象的研究超出了一般经济学的范围,本书首次力图从自我的视角研究企业家的价值观、认知和处世态度等观念形成的根源。

二、当代中国企业家的特点

与西方企业家相比,无论是从历史时间和所处环境看,当代中国企业家的成长过程,既有与西方企业家早期历史阶段的相似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还表现出某些不足:

其一,当代中国企业家队伍是以业主制企业家为主体的,远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统计,我国现有企业中,99%属于中小企业,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企业家队伍的性质。而其他类型的企业家群体,技术专家型企业家、管理型企业家和复合专家型企业家主要分布在大型国企、大型外资企业及其少数较为发达的民营企业之中。

其二,我国企业家的理性意识不足。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就缺少现代理性和科学精神,加之中国经济改革之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企业家无从接受现代理性精神的洗礼。因之,改革开放初期到今天,在企业家的精神现象领域中出现了大量的盲目性、冲动性等非理性行为。

其三,我国尚未形成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大部分企业家或者属于政府任命的国有企业家,或者属于自我创业的企业家。在市场中还找不到充足的职业化的企业家的资源。与西方相比,我们还没有进入“经理革命”阶段。因此,企业的发展只能依赖现有企业家自身的摸索和学习,这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家群体的成长。

其四,最根本的是当代中国企业家对企业家的性质缺少认知能力。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初期,大部分企业家已经初步学会了赚钱生财之道。但他们对企业家的精神内涵还缺少足够的领悟与认知。当然,这需要一个漫长的实践、学习和反思的过程。

但中国企业家还具有特殊的优势:(1)中国企业家没有经过职业化的训练固然是一个缺陷。但是,在全球化时代西方企业家的种种经验、理论可以为我们直接所借鉴或使用,可以免于一些由于自我摸索所走的弯路。这就是当代中国企业家的“后发优势”。(2)我们是一个文化大国,自我学习与反思是儒家文化的主要传统之一,因而企业家阶层有着较强的学习和吸收能力。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十三次全国范围的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企业经营者越来越重视学习,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其个人学习能力处于中上水平。这项调查结果显示,根据经营家对自身九项能力的评价,经营家个人综合学习能力属于中等偏上,即学习能力较强。其中反思能力、发明能力、获取知识能力相对较强,选择能力、执行能力、推广能力、发现能力处于中间,传递知识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目前,企业经营者获取经营管理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是亲身实践、总结与反思,同时对读书学习也较为重视。他们认为获取经营管理知识的有效途径按比例排列依次为:亲身实践、总结与反思、与人交流、参加培训、阅读书报刊和看影像资料等。(3)中国的企业家群体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传统。在当代中国企业家身上主要表现为:一是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和英雄主义气质。中国企业家传承了几千年来君子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传统,努力在商海中追求卓越,超越自我。许多人白手起家,竟成大业,以浙江温州民营企业家为例。温州企业家的工作精神,就是从社会最底层做起,几千元上万元起家,走上艰辛、坚韧的创业之路。温州人能做到在他们很穷时能吃苦,富裕起来还能吃苦;在当小老板时能吃苦,当大老板时也能吃苦;在没有文化时能吃苦,到了知识时代还能吃苦。而且,他们在挫折面前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二是深厚的“和合”伦理精神。在中国企业家身上,较集中地体现了儒家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的文化气质。他们注重各种人际脉络资源,主动搞好与政府、社会、员工、朋友、邻里的关系,从而为自己的事业寻求发展机遇。三是有自觉的社会责任精神。许多企业家致富不忘国家、梓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尹明善年近七旬仍不倦奔忙和操劳,他钟爱的事业如日中天,支撑他的就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种振兴民族工业的信念。至于企业家捐赠梓里的事例,如修桥、造路、扶贫、建学校等更是比比皆是。

第二节 企业家的人学机理

但是,我们如果要全面、透彻地认识企业家自我的共性特征,首先必须从人学的视角给予观察和研究,以此而超越对企业家认知的局限性。

人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全方位地研究人的存在,包括生理、心理和精神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众所周知,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经历了从无机生命到有机生命,再发展到有意识的动物之后的高级生命。人不仅有社会意识,还有自我意识,这是人的生命高于动物之处。所以,我们可以说,人是自然性与精神性的统一体。作为人学的研究,应当包含人的三大系统:生理系统、心理系统和精神系统。

一、生理系统:自然与欲望

人是什么?在马克思理论诞生之前,基督教把人看成是一个上帝的创造物,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把人看成是“理性的存在者”,后来的黑格尔把人看成是神秘的“绝对理念”的产物。只有马克思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肯定了自然属性是一切人性的基础。马克思说人是一个“实际的、肉体的、站立在坚实的地球上的,呼吸着一切自然力量的人。”他还说“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用现代语言阐释上述思想,可以表述为人首先是有自然的生命力和能动性的生命。

作为有生命的肉体组织就构成了人的生理系统。这是一个由运动器官系统、消化器官系统、排泄器官系统、呼吸器官系统、内分泌组织系统、循环器官组织系统、生殖器官系统和神经组织系统的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各个子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协调有序的发挥功能。既同外部自然界保持着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换以参与自然界的活动,又在自身内部保持自然有序的新陈代谢状态,从而形成人的全部生命活动。具体表现为吃、喝、拉、撒、睡和性等自然性的活动,也就是自然欲望的活动。

但是,人的生理系统与动物是有本质区别的。马克思说:“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是人的真正机能,但是如果是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成为最后所谓的终极活动,那么,在这种抽象中,他们就是动物的机能。”换言之,动物的生理系统是动物适应自然界而存在的,而人的生理组织结构和器官不仅能像动物一样可以适应自然而存在,同时还能适应作为人的特有的社会活动而存在。其中,人的劳动实践导致了人的生理系统远远优于动物的生理系统,这是形成和产生真正属于人的本质力量和活动的自然基础。

二、心理系统:认知、意志与情绪

动物对世界只有本能的认知活动。而人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演化和发展出比动物更为高级的认知、认识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人脑容量和完善程度上优于任何动物,这就是为什么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长的根源。人脑是一个由巨大数量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组成的组织结构,是一个极其复杂、精密、功能奇特的物质网络神经系统。它是接受、储存、加工信息,进行意识、思维活动的器官,并保证人的活动的自觉性、计划性和目的性,这个过程也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人的心理活动与动物的活动不同之处不仅在于人脑更聪明,还在于人脑活动的对象更为广泛,不仅包括对自然界的认识,还包括对社会生活和自我的认识。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和意志过程。这三者既联系又有区别。认知过程是人接受、储存、加工和理解各种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绪情感过程是由人自身的主体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上的体验,既有积极的、肯定的态度体验,也有消极和悲观的体验态度。意志过程是人在克服困难争取达到目的时的心理活动过程。人的情绪和意志总是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一方面只有深刻而正确的认识才可能产生持久而强烈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人的情绪和意志是认识的动力,意志行动使人的认识不断深入。其中,情绪处于心理系统中最核心的地位,它在总体上反映了人的心理状态,代表着总体趋向和特征。

三、精神系统:客观意识和自我意识

在哲学意义上的意识或精神不单单是指人脑对外界的本能与直接反映,而是指人脑在本能反应的第一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和文字)的活动,包括对外部事物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等。它是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语言、逻辑所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观念形态。其内容包括对自我的认识(自我意识)和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客观意识)。反过来,这些观念又指导着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自我意识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主要阐发的内容。动物有意识,但对外界仅有不自觉的下意识的心理反应,尚未发展出自我意识;相反,人意识到自我,知道自我与世界的区别,知道了“我”的存在的独立性,所以产生了更高级的生命意识,诸如动物所没有的尊严感、羞耻感等。在《圣经》中,对人的自我意识的启蒙过程作了很好的隐喻,当亚当和夏娃吃了智慧树之果后,能够睁开眼睛而看到自己处于赤身裸体状态,于是产生了羞耻感。在此,智慧树之果象征着人类意识进化中的大脑,而羞耻感则代表着人的自我意识起始于对善恶是非的识别。

客观意识包括自然意识和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指我们日常所说的整个社会体系的意识形态,也就是人类或社会群体的自我意识,诸如时代精神、宗教精神、民族精神、文化精神和伦理精神等。它是一个社会共同建立、承认和遵守的集体意识。尽管个体离不开自然性的吃、喝、拉、撒、睡等本能的下意识,但人是社会性的存在,社会为人类和个体提供了大的生存系统,包括:经济系统、历史系统、政治系统、伦理系统和文化系统等等。因而人的自然属性的特征被社会化,使所有的吃、喝、拉、撒、睡等肉体活动脱离了单纯的自然属性,而成为具有共同社会规范的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人的存在。”所以,人存在于世必然离不开基本的社会意识。

在此,我们把群体共有的社会意识和个体的自我意识统称为精神。但是,两者绝非是彼此互不关联的,在本质上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高于个体意识,它在总体上决定着自我意识的基本内容。而个体意识既独立于社会,又离不开社会。个体的自我意识是个体的主观精神的内容,表现为特殊性或个性化的意识特征。有人追求权力,有人追求艺术,有人追求金钱……可谓“人有千面,各有不同”。正因为认识到自我存在的特殊意义和价值,人才超越了动物的自然习性,而成为有精神追求的生命。

在黑格尔、马克思看来,动物的生命活动仅仅是满足于单一的自然属性的需要,而人的精神生命超越了自然属性,所以具有无限性的特征,表现为主体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对此,马克思做过精彩的论述:“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四、局部与整体:三大系统的关系

生理系统、心理系统和精神系统这三者之间是一个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整体性的关系,由此构成了完整的自我。它实际上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我的关系。

黑格尔认为,自然是精神的前提,而精神是自然的真理。人的生命欲望是整个生命系统的基础,因而是所有的心理、精神活动的原动力。心理系统连接着生理系统和精神系统,生理系统的原欲要通过心理系统反射出来,精神系统也要把社会意识和自我意识通过心理系统转化为指导具体行动的命令。但是,精神作为人的最高级生命的部分,在总体上决定着人的心理和生理系统及其一切行动的方式。所以,健全的精神是人自我实现的根本之所在。总之,三者连为互动一体性的关系,从而构成了一个自我的世界。人的全部生活,包括肉体的、经济的、政治的、理论的、艺术的等等,都是人的自我实现的组成部分。因而,自我实现的过程也就是三大系统协调发展的过程。

然而,这三个系统之间通常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任何一方的衰退都可能引发其他方的反应。如生命的衰退可能引发心理和精神的衰退;反之,一个人的精神长期得不到实现和满足,也会导致心理崩溃,进而导致自然生命的衰退。许多人之所以会放弃自己的生命,就是因为得不到相应的精神支撑,由此引发自我的困境。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心理上的苦恼、矛盾等精神现象,实质上就是这三大系统内在冲突的外在表征。

五、企业家人学的一般解读

从职业的角度说,企业家一般是指着手工作,寻求机会,甘冒风险,通过创新和开办企业实现个人目标并满足社会需求的人。现在借助人学的视角,我们对企业家的认识又有了三个新的向度:

1.强大的本能欲望和健全的生理系统是成为一名优秀企业家的必备素质之一

企业家的职业是一个复合型职业。不仅要和物,如资本、财富打交道,还要和人打交道。因此,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是一个繁杂、耗时、忙碌、辛苦的工作。他们劳动强度大,生活不规律,一边吃快餐,一边接电话常常是他的工作状态。过度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使不少企业家早早地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国内许多正值壮年的企业家接二连三地去世。如上海中发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南民因患急性脑血栓抢救无效逝世,享年37岁。

2.健全的心理素质同样是一名企业家成长的必要条件

由于企业经营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持续不断的经营带来的心理压力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所做的《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显示,患有心理疾病的企业家有时出现或经常出现“烦躁易怒”症状的占70.5%,“疲惫不堪”的占62.7%,“心情沮丧”的占37.6%,“疑虑重重”的占33.1%,“挫折感强”的占28.6%,“悲观失望”的占16.5%。这也是当代中国企业家的自我困境之一。

3.良好的精神素养是企业家成功的最根本的条件

具体而言:(1)主动承担风险的责任意识。诚如我们在导论中所述,在早期西方企业家文献中,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作为实体性内容,企业家是通过市场活动赚取财富的人;二是作为精神表现为冒险、探险、勇敢等心理现象和意识现象,如马歇尔、熊彼特,特别是奈特将企业家的本性与承担风险联系起来,因而只有那些敢于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人,才能创立和经营企业。许多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喜欢冒险并勇于承担责任,善于发现潜在危机,并尽可能把这种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企业家风险意识表现在:一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及其企业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企业经营者不仅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还要有敢冒风险的勇气;二是对企业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意识,采取科学的方法、系统的措施,对风险进行分析、辨识、推断、防范和处理,从而达到化解风险的目的。

(2)勇于创新的精神。根据定义,企业家是将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较高领域的组织者。按照现代经济学观点,传统的产品随着在市场中的价格降低,其边际利润也随之开始递减。因此,企业家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发现新市场、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在今天开放的时代尤其是如此,面对外来的技术、产品和管理不断的翻新和变化,企业家若无创新意识,就意味着是一个短命的企业家。但创新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家同样面临着失败的风险。两相权衡,只有勇于创新,才可能走出一条光明的生存之路。

(3)必胜的信念。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这要求企业家在精神上具备必胜的精神信念。因为一旦资本投入下去,大部分资本就有可能成为沉没成本而难以回收。这意味着企业家必须参与市场博弈。在充满生死搏斗的、不可预见性的过程中,企业家只有具有一定能战胜对手的信念,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生命能量与对手进行较量。恰如一位国内企业的总裁所说:“对一个企业负责人来说,坚定的、必胜的信念最重要。”

总之,企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而企业家是将责任、创新和风险意识集于一身的人。在今天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尤其如此。在那些非常引人注目的创新领域,如高科技———从事微型计算机或生物基因等类型的企业,其失败率非常高,成功的机遇甚至幸存的机遇则很低。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大约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只有2%的企业存活达到50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一般的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10~12年;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40~42年。所以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企业家必须有风险责任意识。一方面企业家要时时提防各种风险的冲击,另一方面要有承担失败的勇气;否则,企业家就会在困境之时丧失生存下去的意志。

无疑,企业家这些精神的形成与自我的精神发展肯定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需要精神现象学对此进一步解读。

第三节自我意识的特征、本质和规律

自然物质通常具有可视的和可触摸的实体性特征,而意识、心理等作为一种高级生命形态的精神现象,常常是以看不见的形式存在于人的身上。如何理解之?在历史上,关于人的精神的本源大致有“天定论”、“神定论”、“经验论”、“不可知论”等。之所以有这么多的争论,这主要是因为早期人类还处于蒙昧时代,缺少对自我主体的认识能力。只有到了近代科学时代,理性主义、人文主义思想家们才开始对人的自我主体的存在进行系统的反思。法国伟大的哲学家笛卡儿(ReneDescartes,1596—1660)首次提出著名的“我思故我在”(“I thinkthereforeIam”)的哲学命题。这个命题的出现,标志着近代人开始放弃对基督教的盲从和信仰,而是以理性的目光探索自我,以至于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这样一句话:“笛卡儿,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个为人类争取并保证理性权利的人。”此后的近代德国古典哲学对人自身的主体意识及其发展规律的学术思想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上、下卷)和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都深度地探索了人的自我意识的存在方式、动力和规律等问题。今天,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也进一步增加了我们对人的主体意识的本质、特征等诸多内容的理解。

一、生命的演化与意识的产生

今天,科学家普遍认为,我们的地球大约在46亿年以前形成。经过漫长岁月的进化过程,生物在地球上开始出现。生物已经有了感应性的基本特性。所谓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或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单细胞动物,其后又发展到多细胞动物。在多细胞动物的机体中,结构逐步产生出特殊的感应器,感应器进一步演化为神经系统,从而产生了对信号刺激的反应能力。这标志着动物心理开始形成。

随着动物演化阶梯的发展,动物心理也经历着从量变到质变的不同阶段。动物心理的发展主要决定于神经系统的演化水平和其生活环境。动物适应日益复杂的生活环境的过程,推动了神经系统及其机能的发展,神经系统的发展又使动物更好地适应了外界环境。这样,动物心理也就发展起来了。动物心理的发展使动物愈益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从而影响其身体结构的演变。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和思维萌芽阶段。

生物进化的最终结果是人类的产生。人类由古猿经过猿人、古人、新人三个阶段发展而来。这一方面说明人类和动物有着血统上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人类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人类的心理是动物心理发展的继续,但动物心理是完全受生物学规律支配的。人类及其心理的产生固然要受生物学规律的支配,但更主要的是受社会和自我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二、意识的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本质

心理反应的最高形式就是意识。一般而言,意识(conscious-ness)是人对外部世界的反映。人的意识与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息息相关,其中,劳动、交往成为意识形成的根本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过:“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并且,劳动促进了人的意识的进化。恩格斯(FriedrichEngels,1820—1895)在《自然辩证法》中说:“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人的脑髓。后者和前者虽然十分相似,但是就大小和完善的程度来说,远远超过前者。在脑髓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它的最密切的工具,即感觉器官,也进一步发展起来了。正如语言的逐渐发展必然是和听觉器官的相应完善化同时进行的一样,脑髓的发展也完全是和所有感觉器官的完善化同时进行的。”

因之,我们哲学上所说的意识与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识有所不同。心理学的意识观起始于对动物的心理反应的研究,动物和周围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意识的反射活动进行的,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无条件反射是动物的机体对某种现实的外界刺激的直接回答,是在遗传中固定下来的本能活动。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动物自身活动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是后天形成的。人不仅有类似的第一信号系统,还有更高级的第二信号系统,即信号的信号:语言和文字。人可以靠语言文字的刺激引起大脑的神经活动,能够对感知的事物进行思维。因此,哲学上所讲的意识主要是指人脑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包括对外部事物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等,并形成相应的高于动物的心理活动。

人的意识不仅具有观念性(语言),还有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动物只有对外部世界的物质的占有性活动及其意识,但人的活动不仅仅满足于这种单一的占有性活动,其意识还要积极主动地反作用于人之外的客观世界,进而形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劳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动,这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之所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意识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两者具有对等性,可以互换使用。

三、意识发展的最初三个阶段

随着人脑的进化,人不但具备认识外界事物的意识,还有了自己对自己的意识,即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建立在意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开篇中,首先探讨人对外部世界的意识发展的基本特征,以此来说明自我意识是意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

人的意识的最初发展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意识的“感性的确定性”。它是一种最直接的感觉,主体只是“意谓”到一个事情的存在,如一座房子,一棵树……我也仅仅能说出“这一个”。要说出这一个是什么,意识要进一步发展到“知觉”阶段,即主体要认识到“这一个”(客体)事物的本质,即任何事物都是由单一性和普遍性统一的结果。如盐既是咸味的,又是白色和立方形的,是两者的统一体。但是,“知觉”阶段的意识还不是完全理性的,意识就进一步发展为“知性”阶段。黑格尔认为,在“知性”阶段,人们开始认识到,各种“力”的相互作用是世界普遍存在的法则。所以,整个现象世界就是有无数个运动规律在其背后相互作用的结果。

无疑,人类对现象世界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几千年来孜孜以求,时至今日尚未完结。而个体的人通常对世界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具体到每个人,他对现象世界的认识,仅仅取决于个体自身当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或者说对某一种规律的认识能力。比如,同是一座山,农学家、植物学家、矿物学家……他们会有不同的认识或观点。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缘何如此?这就涉及个体的自我意识问题。那么,自我意识与世界的关系是什么呢?

四、对象化:自我意识的反映形式

自我意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学术问题,不可能像显性的物质形态,可以给予科学的、明确的界定与确认。对此,精神现象学有自己一套哲学化的解释系统。

在黑格尔之前的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认为,人只可以认识自我之外的经验世界或“现象界”,而自我、自我意识这些属于不可知的、神秘的“物自体”世界,所以我们不可能认识到自我的本质。因而,自我被排除在可认识的范围之外。但是,这比先前的哲学家笛卡儿“我思故我在(IthinkthereforeI am。)”的哲学观点大大地倒退了。在笛卡儿的命题中,第一个“我(I)”是自我,是认识事物的主体和出发点,什么是我思呢?笛卡儿说“就是怀疑、理解、理会、肯定、否定、意愿、不愿意、想象和感觉的东西。”人在思考外物时,第二个“我(I)”就出现了,即自我存在的意识,也就是自我意识。笛卡儿说:“当我看到的时候,或者当我想到我在看到的时候(这两种情况我是不加区分的),这个思想的我决不可能不是同一个东西。”笛卡儿的思想暗含着人的意识和自我意识是同时发生的。

但是,笛卡儿关于自我意识的思想还处于含混不清的状态。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则通过“对象化”的思想,使自我意识获得独立的表述。他认为,自我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认识和实践需要相应的对象。建筑物是建筑师活动的对象,土地是农民的对象,企业是企业家的对象……但人与物,主体与客体,或自我与对象的关系绝非是两个陌不相干的事物,而是“对象化”的关系。因为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所以,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把自我意识赋予了对象,即对象是因为自我而建立起来的。所以黑格尔说,自我意识是意识的真理。换言之,有什么样的自我,就有什么样的对象。这就是为什么同是一座山,农学家、植物学家、矿物学家……他们会有不同的认识或观点的原因。

自我主体意识的“对象化”活动是人特有的精神现象:

其一,只有人能够把自我与外界区分开来,因而有了自我意识,这在动物界是不可能的。马克思说:“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相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即动物与自然界是彼此不分的混沌关系,而人高于动物之处,在于人有自我意识,即我是我,自然是自然、他物是他物、他人是他人。但是,人对自我的认识,决不能离开自我之外的对象化的实践活动。否则,自我只能是一个空无内容之“我”。

其二,“对象化”指作为对象的外部世界的意义是由人的自我主体意识所赋予的。这就是为什么同一自然风景,不同的画家会产生出不同的作品的原因。因此,自我与世界形成了“我是对象,对象是我”的相互映照的关系。马克思说:“劳动的对象是人类的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所发生的那样在精神上把自己化分为二,而且在实践中、在现实中把自己化分为二,并且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其三,“对象化”的活动使人观照自己、认识自己、确证自己、发展自己。实际上,自我对对象的认识就是对自我的认识。也就是,自我投射到对象,对象映现着自我。黑格尔在自己的《美学》著作中举例:

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向水中,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个作品中他看到他自己对活动的结果。

自我意识与对象化的关系表明,人在认识世界过程中,也是认识自我的过程。人是要在对现象化的世界中认识、确证自己的独特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企业家从事企业活动为例,从形式上看,他们追求的是财富,而在本质上则是寻找并体现自我的价值和意义。一个人是如此,一个集体是如此、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也都是如此,在有意识、有计划的改造自然中,认识到自我的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产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例如,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解析“侍仆眼中无英雄”一句话时说:但这并不是因为侍仆所服侍的人不是英雄,而是因为服侍英雄的那个人只是仆侍。当英雄与侍仆打交道的时候,他不是作为英雄,而是作为一个要吃饭、要喝水、要穿衣服的人。一句话,在仆人的自我意识里,英雄也不过是作为一个吃、喝、穿的人而行动的人,而不是作为完成非凡大业的人物。

五、主体性:自我意识产生的根源

自我意识高于意识,但是自我意识又是怎样产生的?这要从人的主体性去寻找答案。

所谓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具有能动性和主动性的一方。所谓主体性则是指由主体的内在需要而产生的相关活动。关于人的主体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有许多论述。概括起来说,主要指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等。对于动物来说,其主体性主要体现为维系自然生命的需要而对自然界所产生的一系列占有性的活动,包括对物质能量的吸收、物种的繁衍等。而人的主体性则不止于此,人不仅适应自然环境,还通过劳动获取生存资源。所以在长期的进化中,人的主体意识开始不满足于动物单一的占有性活动,还要积极主动的反作用于人之外的客观世界,进而形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劳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动,哲学上对此称之生产性的主体性。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上卷乙部分中讨论“主奴关系”时,已经认识到劳动对人的意义。他认为在主人和奴隶关系中的主人,无疑是处于主体性的地位,奴隶生产出物(质)为奴隶主享用。但是奴隶在生产物的劳动过程中是物的主人,于是奴隶主反而要依赖奴隶而生存,即奴隶成为奴隶主的主人。因而劳动者比不劳动者有了更多的主体性。所以黑格尔说:“正是在劳动里(虽然在劳动里似乎体现了异己者的意向),努力通过自己再重新发现自己的过程,才意识到他自己固有的意向。”马克思积极地评价黑格尔这一闪光的思想,马克思说:“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在而后马克思所创造的历史唯物主义中,进一步把劳动活动看成是人的主体性的内容,劳动也是人的自我意识产生的根源。从自然本性上说,人和动物的生存对自然的依赖是一样的。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说:“无论是在人还是在动物那里,人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但是,劳动使人摆脱了像动物那样单纯的对自然的依赖性,劳动使人的生产活动成为万能性的,因而促进和发展了人,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人脑细胞数量的增多和功能结构的分化都是在劳动中形成的,从而使人的意识能力远远超过动物,进而产生自我意识,即自己认识自己的能力。这是动物所不能达到的水平。

自我意识意味着人是一种能进行自我选择、自我发展、自我创造和自我解放的生命,因而是自由的生命。这就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仅仅是这一点,他的活动是自由的活动。”马克思把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看做是人的普遍本质特征。也就是,人的存在是自定的,不是天定或他定的,人自己即是自己存在的缘由。人有了自由意识和自由意志,就会不安于现状,渴望超越外在有限性的束缚,实现自我的主体意愿。这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本质,也是自我的精神发展的动力之所在。

六、从有限性到无限性:自我意识的发展规律

人类在婴儿期,物我不分,混混沌沌,处于原始的“天人合一”的状态。只是到了自我意识成长起来之后,才有了自我实现的内在精神需求,即主体希望自我在现实中得到实现。但是,人在现实中的自我实现过程,也是人的主体意识不断突破自身的有限性的过程。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在这方面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黑格尔说,意识的本性具有“爆力”特征,永远要突破自己的局限性。因而,永不满足就成为自我意识的根本特征。当一个人不再有新的追求,就意味着放弃自由,就意味着精神的停滞、枯萎和趋向死亡,人生难免走向衰退和堕落。

恩格斯在评价《精神现象学》一书时说道:“精神现象学也可以叫做精神胚胎学和精神古生物学类似的学问,是对个人意识在其发展阶段的阐述,这些阶段可以看做人的意识在历史上所经历过的诸阶段的缩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把自我精神发展的规律表述为三个发展阶段: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主客体统一的绝对精神。当然,黑格尔关于精神的发展是停留在唯心主义体系内的,这是我们所要批判和扬弃的。我们今天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给予新的解读与阐释。本书以为,人的自我意识和精神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在此基础之上,才有自我精神发展的规律可言。

主观精神之所以是人的最初意识阶段,是因为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仅限于自己对自我欲望需要的感知和认识,因而一心只求自我欲望实现独立自主和自由,进而无视、抹杀他人欲望的存在。结果,自我的欲望反而得不到实现。于是,人开始扬弃这种主观意志而进入客观的理性精神阶段。这一阶段,意识开始由否定他人和外物的客观存在,转而承认他人和自己都有欲望,因而有了对道德观念的认知。懂得了只有彼此协商,或遵守社会规则的条件下,才可能实现自己的欲望。因此超越了前面的个体欲望意识的狭隘性,把自我与社会的伦理、道德统一起来,即个体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所以人获得了较前一阶段更高的精神自由。但是,在自我的实践中,个人认识到仅有道德意识还不能和世界完全达成一致,自我和世界仍处于不完全不自由的冲突状态。因而精神的进一步的发展,认识到个体与人类共同生存是一体性的,从而自觉地走向人文精神,从而达到人与物、人与人和谐相处最高的人生自由之境,彻底实现个体与世界的融通与融合。

上述精神的发展过程也是从有限性到无限性的历程。所谓有限性是指人被自我认知的局限性所限制和束缚,进而导致人与外部世界对立隔阂的状态。而无限性则是指人对自我的认知永不停步的追求精神,恰如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人何以有追求无限性的意识?比起动物来说,人有自我意识,因而能够意识到自我生命的有限性和渺小性,但又不甘于满足有限性的束缚,所以天性中就有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的渴望,从而达到永恒无限性的精神境界。这也可以表述为人因时间意识而发展出来的超越性和永恒性的意识,即追求理想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相统一的崇高境界。

按照社会标准,我们习惯于用外在的社会尺度评价一个人的自我。但是,《精神现象学》启示我们,外在的社会尺度评价取决于自我内在的精神的成长过程,所谓的精神成长就是人的自我不断被精神化的过程。正如黑格尔所说:“灵魂在这个道路上穿过它自己的本性给他预定下来的一连串的过站,即经历它自己的一系列形态,从而纯化自己,变成精神。”

事实上,人类就一直在探寻心灵无限性的途径:远古人对天神的敬畏,基督教所塑造上帝的形象,中国古人所言的“人有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都是表达了人们对无限性的向往。

七、自我对无限性的“真”、“善”、“美”的追求

在今天的科学时代,人们对精神的无限性的向往不再是依赖外在的上帝、天等,而是表现为人对现实世界中的“真、善、美”的追求。“真、善、美”代表了人的主体意识的三个主要方面,知识、意志和情感,也被简称为知、情、意。

我们所说的“真”是理性精神,是主体在认识上对自我认知局限的超越。“真”的核心体现为理性精神,也就是不以个人主观好恶为转移的客观精神。它是认识论意义上所说的“真”,即人的认识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动物只能认识世界的表象,原始人的认识方式带有太多主观猜测的成分。而近代西方科学之所以能够如此发达,就是因为他们继承了古希腊理性主义的思维传统,以客观的态度认识世界。“真”之所以是无限性的,在于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不会终结的。而今天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小到原子、粒子、质子,大到宇宙天体……永无穷尽。

“善”是道德、伦理精神,是主体意志对本能意识局限的超越。我们所讨论的“善”是指我们日常所说的个人自身的道德情操,诸如良心、德行的完善。道德精神的本源何在?动物与世界混沌合一,其意识是无善无恶的。而人能认识自己而使人成为具有独立尊严的生命。正如宋明理学家王阳明说过:“无善无恶性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我以为王阳明所说的“意”就是指的人的自我意识,只有人才知道辨别善恶,所以就有了自我完善的意识,王阳明解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无疑,人是有主体意志的生命,所以是唯一可以自觉改正错误的生命。“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儒家强调“恶其意,不恶其人”。实质上是把人求善的本性与人所犯的错误做了区别,所以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人不是上帝,是有限的生命,因而人对自我的道德完善也是无止境的。

“美”代表着艺术精神或审美活动。它是主体情感对自我本能意识的超越,即要超越动物情感世界中的“无我”的原始自然状态。动物生命的主体只有占有意识,仅仅是满足于自然繁衍的循环往复,也感觉不到乏味无聊。但是,在人的主体意识中不仅有占有性意识,还有劳动性和创造性意识,因而不安于无所事事的动物生命状态。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哲学典籍《周易》里表述过这样的思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马克思说:“人(和动物一样)都依赖无机自然界来生活,而人较之动物是万能的。”这是因为人能够意识到自我,所以要按照主体自身的愿望以多种方式改造自然和世界。人在对象化活动中展示了自我和表达了自我。相应的,人也是通过自己的现实作品来欣赏自己,这就是审美活动的本源。黑格尔说:“人同自然物具有不同的存在形式:自然界事物只是直接的、一次的,而人作为心灵复现他自己,因为他首先作为自然物而存在,其次他还作为他自己存在,观照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只有通过这种自为的存在,人才是心灵的”。概言之,人对美的追求过程,就是心灵在对象世界中寻找自己、实现自我的过程。只要自我还在发展,这一过程就不会完结。

“真、善、美”之所以是无性的,绝非是因为它们是一个不可企及的彼岸世界。恰恰相反,它们就在自我的身旁。人何以高于动物?就是因为人有自我意识,所以可以发现自我、改进自我和完善自我。一句话,自我可以突破自身有限性而建立一个追求无限性的主体。因而,只有在追求“真、善、美”的进程中,人才能感受到生命的自由和意义:自主、自信和愉悦。正如我们日常经验的感受,自我总是要从懵懂状态中寻求真相,这就是自我求知的无限性的动力之所在;自我总是要从罪恶的欲念中拯救自己,使自我成为一个被社会伦理接受的主体,这就是自我完善品质的动力本源;自我总是会意识到自己的愚蠢和丑陋,因而不断改进自己,使自我的情感得到满足,这就是对美的追求的内在动力。

第四节三次超越:企业家自我发展的一般图式

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中,大经济学家熊彼特称企业家为经济的“发动机”。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济起飞阶段,有松下幸之助等一批优秀的企业家群体,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的发展中,有比尔·盖茨等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当代中国正处在现代化起飞阶段,因此,如何成长出一支优秀的企业家群体,不仅关涉到中国未来的创新能力的发挥,还必将影响到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这是本书研究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但是我们在前面说过,企业家精神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问题,还涉及自我的意识、心理等复杂的精神本性问题。下面我们从自我的精神及其发展的角度来探讨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一、企业家自我的主体意识

企业家自我的精神活动有什么特点?其一,自我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认识自我和发现自我。马克思指出,人的自我绝不是在虚幻的、无现实内容的主观世界中的自我满足。相反,自我要在自身的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中实现自身的主体意愿。因此,自我要把自己的活动投射到对象之中,而外部的对象同时也映射着自我。一幅艺术作品实质上就是艺术家自我意识的反映,一座建筑物同样是建筑师的自我意识的产物……所以,在自我意识中,自我是对象,对象是自我。对于企业家而言,资本和财富就是他们活动的对象。在他们的自我意识中,两者是等同性的关系,即自我=资本和财富,或者,资本和财富=自我。

其二,人有了自我意识,就要有把自己主体的意志和情感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来确证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人的实践活动包括认识世界活动,社会、政治、经济活动和文化教育和艺术活动等。相应的,不同的人就要把自我的意志和情感投放到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中去。没有科学重大发现,就不是大科学家;没有流芳百世的艺术作品,就不是大艺术家……同样地,没有创造出巨大的资本和财富,也就不是伟大的企业家。这也是人们所以愿意付出有意志、有情感的创造性劳动的根本原因。

其三,自我的超越是一个发展过程,并带有一定的规律性。自我的精神的本性不是固有不变的,相反它是发展的,表现为主体意识自身不断地超越自身的有限性。众所周知,动物是发展极为缓慢的生命,人则是永不满足、永远求新、永远求变的生命。原因何在?自我意识使人能够认识自我的局限性,所以自我渴望通过认知、意志、情感的提升超越有限性的束缚。精神的追求和满足正是体现在这一超越过程中。恰如一个运动员竞技成绩越好,满足程度就越高。同样的,一个企业家创造和积累的资本和财富越多,精神才能感到越满足、越愉悦和越自由。

尽管大多数人都渴望自己拥有超越性的生命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大量的经验证明仅仅有超越的愿望还是不够的,当代中国许多企业家未必比世界上最优秀企业家付出得少,但为什么没能获得像他们一样的成功呢?比如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仅用30年的时间就把松下电器建成了世界一流的企业。这是否仅仅是因为机遇和天赋的差别?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指出,自我意识包含着一系列具体的观念,包括社会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这些意识和观念也类似于其他生命,包含着发生、成长和成熟的发展过程,因而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进程;也就是,由小而大,从有限到无限的过程,这就是本书所说的自我的精神发展规律。恩格斯曾高度评价了这一思想。

因此,资本、财富的增加仅仅是企业家超越性的外在表现,而自我的精神发展的内在超越才更为根本。这也可以反面证明,为什么世界上许多伟大的企业家的精神境界的高度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借鉴黑格尔对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思想,笔者认为企业家自身的精神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自我的精神发展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的超越,即每一个阶段的自我意识都表现为特定时期的思想和观念,但又是对前一个阶段内容的超越。

二、企业家自我的三次超越

(一)第一次超越:自我与资本和财富

第一次超越是指企业家的劳动和创造性意识对动物性的超越。动物本性表现为二:其一是本能性的欲望意识,即自身只有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占有性的原

同类推荐
  • 特许连锁加盟战略

    特许连锁加盟战略

    在亢奋与冲动的中国特许连锁经营热中冷静观察,有诸多现象还是值得思考与探讨的。中国本土的很多企业草草上马特许连银锁经营,又匆匆收场;许多特许加盟商也由于对加盟知识的匮乏而遭受损失。这是为什么?带着疑问,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书刊、杂志、媒介、网页,得到的回答几乎众口一词,即企业自身特许体系管理上的问题。我们充分相信,这本书将成为你加盟特许、获得成功的指南帮手。
  • 品牌伐谋

    品牌伐谋

    本书结合作者多年在品牌建设中的经验感悟,以品牌创建、发展、创新和维护主线,从十个方面详述了品牌战略规划的具体操作方法及本土品牌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 销售要懂心理学

    销售要懂心理学

    销售工作是销售员与客户之间心与心的较量。销售员不仅要洞察客户的心理,了解客户的愿望,还要掌握灵活的心理应对方式,以达到推销的目的。如何才能打开客户的心门,不是仅靠销售员几句简单的陈述就能够实现的。客户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决定,销售员必须在尊重客户心理的前提下,采取灵活的销售策略,用自己的真心、诚心、耐心、爱心来捕获客户的心,控制客户的情绪,化解客户的抵触,让客户的心变得畅通,交易自然就会达成。
  • 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

    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

    本书主要介绍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的基本理论、方法以及操作程序,全书以实经济业务事项为例讲解主要会计业务的处理、审核程序和报表的编制方法。特别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入成本费用、孱地产会计管理与核算的方法等内容进行了重要阐述。本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可操怍性,既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经济与管理等专业的教材,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教学参考书,也可以怍为房地产从人员业务学习和培训用书。此外,本书第二版是根据最新企业会计准则编写而成。
  • 看见未来:改变互联网世界的人们

    看见未来:改变互联网世界的人们

    这是互联网群星闪耀的时代,巨人们用最尖端的技术和自成体系的哲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甚至影响了整个世界和人类的历史进程。在这个时代,没有人可以避开互联网的渗透。互联网早已不是简单的技术变革,人们正试图赋予其精神和内涵,以期互联网能更好地为人类所用。本书作者采访了多位来自学界、商界、技术界的互联网领域顶尖人物,带来了最前沿的互联网观点和极其珍贵的一手资料,深入探讨了包括互联网的发展契机、未来趋势、技术拐点等影响人类未来命运的重大命题。在互联网时代,唯有思考的河流永不止息。在思想碰撞间,本书为读者开启了一次互联网的精神之旅。
热门推荐
  • 伊绿

    伊绿

    伊绿,熟悉的人喜欢在背后称她魔女,她拿真心去换爱情,而她的真心最终也不敌金钱权势的诱惑。伊绿,她悄悄的随着时光改变,她慢慢的对自己的心说:“幸福是我消费不起的奢侈品,幸福着的是已经成为过往的安雨绿。”她不拿自己的身份去换爱情,只因为她爱的人不够爱她,她只贪求一份平凡的真爱。伊绿,她眯着眼睛,慢慢的在脑海里将佟奕的面孔放大,听这个她曾深爱的男人轻柔的对她说“我爱你”。
  • 卡道星途

    卡道星途

    卡道称雄,星途争锋。天地万物,入我卡壳,奉吾为尊。腾龙、卧虎、冰凰、狼顾。两年前,四位未满十六岁的小朋友将星途搅得天翻地覆,因意外偶得一张神秘卡牌的卧虎从卡徒巅峰沦为了废人。两年后,在一名为丘县的小县城中,沉睡的卧虎渐渐的苏醒,向世人张开了锐利的獠牙。卧虎一啸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一个卡牌的世界,召唤师能使用卡牌的力量召唤出召唤兽、装备、武技、魔法等各种力量为自己战斗。
  • 绝对寒冷:红颜乱红尘

    绝对寒冷:红颜乱红尘

    她有倾城美貌,手握生杀大权,孤身一人在红尘之中漂泊,她渴望爱,她却不懂爱,她希望有人来爱自己,结果却发现她难以爱上任何人,即便,是……他,与她有前世的纠缠,误解经历万年,早已被无限放大,他还能解释清楚,抱回美人归吗?他,眼看着姐姐爱上一个人,又被强制封印了记忆,忘记今生所爱,他发誓,这种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在他身上。他,是她给了他希望,是她给了他重生,她是他永远的小姐,可是,当那种崇敬改变了轨道,他又该何去何从?而她,会不会学会去爱?
  • 境界之内:神之黎明

    境界之内:神之黎明

    “你们!!可曾聆听苍生之愿!!”最后的那天,面对漫天金甲,李牧枫喊出了心中的悲愿————
  • 神级武神

    神级武神

    方辰,原本是地球上的一名普通大学生,一次无意中照镜子穿越到了一个同名的废材身上,后来得一枚能把任何生物炼化为灵珠、能把任何植物炼化为药珠的神奇光团。从此,方辰一步步踏上了逆袭的道路,仗剑高歌。修武巅峰,是为神!
  • tfboys我们的梦

    tfboys我们的梦

    他们遇到了三个让他们心动的女孩,六人之间会发生多少奇思妙想的事情呢?
  • 甜宠爱不爱:丫头,别闹

    甜宠爱不爱:丫头,别闹

    【首先声明,先甜后微虐,假的甜宠文!这个剧情很乱的哈!内个有时间慢慢看,实在不懂的可以绕道而行,不喜勿喷~】她拼破了头,杀出一条血路,抢到了保送贵中的名额。以为从此可以轻松一些,可是,真正的狗血才刚刚开始!全校女生公敌,贱人婊子白莲花什么的都被骂过了一遍,心里拔凉拔凉的,都是因为他!怒摔!“过分!有钱了不起哦!”“对啊,了不起。”“长得帅了不起哦!”“了不起。”“……”哼,熬过了这个高中,出去之后还是一条好汉。可是,爱上了他这个无赖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
  • 星际狂野

    星际狂野

    一个因为人类内斗,而漂泊异星的小孩儿,将来如何扭转人类的命运?东西方文化差异,会导致怎样的未来格局?人类与新生物种,会爆发怎样的星际冲突?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人性善恶如何影响故事的结局?梦想与现实拧巴在一起,会演奏出怎样的狂想曲?
  • 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大师:莱布尼茨的故事

    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大师:莱布尼茨的故事

    本书介绍莱布尼茨——这位“思想、成就受到了德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学术界高度重视”的学者,介绍其作为“计算机先驱”对于多个领域的贡献。
  • 女孩离开之后

    女孩离开之后

    一位年轻漂亮女孩,因不愿屈从畸形婚姻选择背井离乡,在走投无路时遇到一位男孩,后来两人成为夫妻。由于嗜酒成性的恶习,在一次驾车途中发生意外,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然而,可怜的女孩左等右等,一心盼望男孩刑满释放,重新开始生活,让女孩等来的是绝望和离婚。女孩在痛定思痛之后,回想自己除了净身出户还背负巨债。于是,女孩又结识了上下班路过窗台下的上班的另一位男孩并彼此成为朋友。作品虽短却感人至深,情节不多却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