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1)。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2),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3)。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4),广陵陈琳孔璋(5),山阳王粲仲宣(6),北海徐伟长(7),陈留阮蠫元瑜(8),汝南应蠩德琏(9),东平刘桢公(10)。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马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时有齐气……琳、蠫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蠩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今,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注释”
(1)相轻,相互轻视;然,如此。
(2)见,通现,即显露,表现;鲜,很少;备善,都擅长。
(3)所长,所擅长;所短,所欠缺。
(4)鲁,山东泰山以南为古代鲁国;孔融,字文举,汉献帝时做过北海相、太中大夫。
(5)广陵,今江苏淮安县东南;陈琳,字孔璋,曾为大将军何进主簿,后依袁绍,写檄文列举曹操罪状,袁绍失败后归曹操。
(6)山阳,今山东金乡县西北;王粲,字仲宣,擅长写作诗赋。
(7)北海,山东昌乐附近;徐,字伟长,著有《中论》一书。
(8)陈留,今属河南开封市尉氏县境内;阮蠫,字元瑜,擅长写军中书信檄文。
(9)汝南,今属河南;应蠩,字德琏,曾为五官将文学。
(10)东平,今属山东;刘桢,字公,长于诗,与曹植并称“曹刘”。
斯,此;七子,即上述建安七子;学,学问;遗,遗留;辞,文辞;假,假借。
咸,都;骋,驰骋;骥马录,骏马;仰,仰慕,敬慕;齐足而并驰,并驾齐驱;相服,相互佩服;亦良难矣,也算难能可贵了。
审己以度人,审查自己,揣度别人;免于斯累,免于“文人相轻”之累;作论文,写作论文。
长于,擅长于;时,时常,经常;齐气,舒缓之气。又一种版本作“逸气”;隽,通“俊”。
和而不壮,和缓而不雄壮;壮而不密,雄壮而不细密。
体气,指文体的格调;高妙,高明奇妙;过人,超过别人。
持论,立论,建立理论;胜,超过;杂,掺杂;嘲,嘲讽;戏,戏弄。
善,擅长;扬、班,扬雄和班固;俦,辈;扬雄的作品有《解嘲》,班固的作品有《答宾戏》。
贵远贱今,以远古为贵,以现今为贱;声,声律;实,实质;向声背实,即重形式轻内容。
患,顾虑;暗于自见,拘囿于自我偏见;谓己为贤,总是看到自己的长处。谓,说;贤,贤才。
“译文”
文人之间相互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人们总是容易看见自己的长处,但是文章并不是一种体裁,很难有人能够把各种文体的文章都写得很好。正因为缺少一种客观的态度,所以作家们各以自己的优点,轻视别人的缺点。
当今文坛上的作家,有鲁国的孔融(文举),广陵的陈琳(孔璋),山阳的王粲(字仲宣),北海的徐(字伟长),陈留的阮蠫(字元瑜),汝南的应蠩(字德琏),东平的刘桢(字公)。这七个文学家,其学问之渊博,文辞之新颖,风格之独特,都足以并驾齐驱于文坛。他们既能驰骋放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又能够相互佩服尊重,这的确也算难能可贵了。文人们具有严于律己的美德,又具有知人之明,所以能避免“文人相轻”之陋习来写作论文。
王粲擅长辞赋创作,徐的文章具有齐人舒缓的风格……陈琳、阮蠫所写的章表书记等应用文章冠绝文坛。应蠩的文风和缓而不雄壮,刘桢的文风雄壮而不细密。至于孔融,则别有一种格调,他的文体高明,风格奇妙,着实有过人之处。孔融不足之处在理论上,他的文章辞过于理,其中掺杂着嘲笑和戏弄。当然这种文章也有它的优点,它主要是继承了扬雄和班固的文风。
文本同而末异,(1)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2),铭诔尚实,诗赋欲丽(3)。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4)。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5)。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6),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7),虽在父兄,不能以移(8)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9)。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10),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注释”
(1)文本同而末异,文章的根本相同,其末梢不同。
(2)宜,适宜;雅,典雅;理,说理明白透彻。
(3)实,真实,确实;丽,词藻华丽。
(4)四科,奏议、书论、铭诔、诗赋;能之者偏也,人的才能有偏至;通才,通达的才能;备其体,能写好各种文体。
(5)气,气质;清浊,清气和浊气。清气指爽朗阳刚之气,浊气指凝重沉阴之气;力强,勉强。
(6)曲度,曲调的高低;均,相同;节奏,音调的高低快慢;检,法度。
(7)吹奏音乐时运气为引气。引气,另一本作孔气;巧拙,灵巧笨拙;素,素养。
(8)移,转移。李善注引桓谭《新论》说:“惟人心之所独晓,父不能以禅子,兄不能以教弟也。”
(9)经国,治理国家;大业,伟大的事业;不朽,不可磨灭;盛事,令人神旺之事。
(10)年寿有时,寿命有时间限制;尽,完结;荣乐,光荣快乐;止,停留;身,自身。至,极尽;常期,一定的期限;未若,不如;无穷,无尽。寄身,寄托身心;翰墨,文章;见意,表现心意;篇籍,书籍。假,凭借;乇,依乇;良史,正直的史官;飞驰之势,飞黄腾达的权势。幽,拘禁。《史记·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里,演《周易》”。显,显赫,高贵;制,制作。隐约,穷困;弗,不;务,致力,从事;康乐,安康快乐;加思,改变著述的心思。璧,璧玉;阴,光阴;已,去;过已,过去。《淮南子·原道》:“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强力,努力;慑于,恐惧于;流于,沉溺于,放纵于。遂,于是;营,经营;务,事务;遗,丢弃;千载之功,指不朽之立言。逝,消逝;衰,衰败。《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遂物化,荣名以为宝”。与万物迁化,与万物一样转变成泥土;迁化,转移变化;大痛,悲痛。
“译文”
文章的根本相同,而细枝末叶不同。奏议要典雅,书论要说理透彻,铭诔崇尚真实,诗赋要写得词藻华丽。这四种科目的文体特点不同,一般人的才能各有偏至,惟有那些才能通达的人方能写出多种文体的文章。
文章以气质为主体,气质之体分为清气和浊气,它们不能勉强而为。举音乐的例子来说,曲调的高低虽然相同,节奏也是一个法度,但是不同的人吹奏时,却完全根据自己的素养,有的灵巧,有的笨拙,相互之间参差不齐,其父兄也不能把自己的风格转移给子弟。
文章是治理国家的重大事业,是可以令人名声不朽的光荣任务。人的寿命有时间限制,光荣和快乐亦局限于自身,此二者有一定的期限,到时候必然完结,而好的文章却可以永垂不朽。所以,古代的作者,用笔墨寄托身心,通过写书表达心意,他们的声名得到流传不是凭借像历史学家那样的文笔,也不借托官场的权威,而是依靠文章本身的魅力。过去周文王在被拘禁于?里时推衍出《周易》,周公旦在地位显赫时制《礼》作乐。古人不以穷困而放弃著述,不以富贵而转移心思。他们珍惜寸寸光阴超过了珍惜璧玉,心里总害怕时光白白的被浪费。但是人的习性多不努力,贫贱时苦于饥寒交迫而不能立言,富贵时沉溺于吃喝玩乐而不能写文章。他们安于经营目前的事务,而忘记了写文章这样能够使人名垂青史的功业。时光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的消逝,人的体貌亦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的衰败,光阴似箭,忽然有一天人的身体同归为泥土,而所从事的事业尚没有着落,这是志士仁人悲痛之所在。
“作者、作品简介”
《典论·论文》是三国时期的一篇文学专论。作者是魏文帝曹丕。《典论》是他在建安后期为太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全书由许多专论组成。《论文》是其中的一篇。
《典论·论文》的出现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自觉的时代。《典论·论文》的出现,与建安时期文学的繁荣有密切关系。当时的文人不仅致力于创作,而且文人之间经常相互切磋。曹植《与杨德祖书》,陈琳《答东阿王笺》,曹丕、曹植各自的《与吴质书》等,都讨论过文学的社会功能、作者的个人喜好问题,也曾议论过“今世作者”的个人风格、以及作者之间相互补短等问题。《典论·论文》对所有这些问题作了一个总结。这篇文学专论的出现,大大地提高了文学的社会地位,促使作者们重视创作的个性风格,进一步提高创作质量,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内容讲解”
《典论·论文》所涉及的文论内容和观点有以下几方面:1.提出了“文本同而末异”的文论观点。2.主张“文以气为主”。曹丕对文气非常重视,认为:“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3.评论了建安七子在文学上的才力与不足,分析了不同文体所具有的不同的写作要求,认为只有“通才”才能兼擅各种文体。4.论述了文学事业的社会功能,认为它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5.批评了“文人相轻”之陋习,指出那是一种自己不容易觉察之患,文人应该“审己以度人”才能避免此累。
“参考资料”
1.李铎,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7~91.
2.袁峰,中国古代文论义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77~79,86~89.
3.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60~65.
“思考题”
1.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是什么?它的出现标志着什么?
2.如何理解“文以气为主”之命题?
3.曹丕是怎样论述文学体裁的?
4.《典论·论文》怎样看待文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