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
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1)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2)及少定(3)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霈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4)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5)修才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6)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7)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8)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9)又非待(10)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注释”
(1)修,欧阳修;顿首,头叩地而拜,常用于书信首或尾;白,禀报;先辈,辈行在前的人,科举时代的人亦用此互相敬称;吴君,指吴充,字冲卿,建州浦城人。青年时即举进士;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2)辱,承蒙;示,显现;发而读之,打开阅读;浩乎,形容广大;若,好像。
(3)及,当;少定,稍微安定下来。
(4)非,不是;辞丰意雄,文辞丰富,意境雄浑;霈同“沛”,霈然,宏大;御,抵御;势,气势;何以至此,因何达到这种程度。
(5)然犹自患,然而还自己顾虑;伥伥,茫然若失,不知所措;莫有,即没有;开,开拓;使,使用;谦言,谦虚之言。
(6)才,才能;时,时世;用于时,为时世所用;仕,做官,行政;世,世道,社会;荣于世,因治世之才而获得光荣。
(7)毁誉,对社会和人的批评和称誉;不足轻重,无足轻重;气力,气势和才力;不足动人,不足以打动人。
(8)世,世俗;欲,想;假誉,借助于称誉;以为重,以便被重用;借力,借助权威之力;进,进步,晋升;奚取于修焉,为何取于欧阳修呢?
(9)先辈,指吴充;学精文雄,学问精致,文章雄壮;世于时,用于时世。
(10)非待,不待,无待。
惠然,恩惠,谦辞;临,到;若有所责,好像有所求。
得非,可不是;谋道,探讨道德学问;择,选择;问,求知。
未,疑问词,何;始,尝;未始,何尝;至者鲜,达到的人少。
非道之于人远,不是道德距离人们远;所溺,有所溺爱。
文之为言,文章作为言语;难工而可喜,难以精工而容易使人沾沾自喜;易悦而自足,容易使人喜悦而自满自足。
溺之,沉溺于文辞;工,工整;足,足够。
弃,丢弃;百事,人世间各种各样的事;文士,文章之士。
职于文,以文辞为职业;至之鲜,达到的少。
“译文”
欧阳修叩拜问候,吴充先生足下:
前些日子承蒙先生惠赠书和三篇文章,及时打开阅读,原来以为内容浩荡文字可能会有千言万言之多,待到定睛仔细观看时,却原来只有几百个字。先生的文章意境雄浑,文辞丰富,如此阔大充沛的气势,若没有深厚的功力,怎么也难以达到。尽管如此,先生尚且茫然若失,时时顾虑自己没有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开拓,这是好学人士的谦虚之言。
本人的才能不足于为时世所用,为官治世不足于荣耀于社会,其褒贬批评无足轻重,其气势才力不足于打动人。社会上那些想要借助于称誉以便被重用、或者借助于权威之力以便进阶或晋升的人,为何要找到我这儿来。吴先生学问精工,文章雄浑,已经为社会所用,显然不需要我的称誉以便为世所看重,也无需我费神费力来为其增光加彩。先生惠赠书文于我,如果说有所求取的话,那所求取的不是别的,正是所谓“道”。先生谋道,急不择人地询问到我这里来了。
搞文学和做学问的人,何尝不求取道义,但是修炼成功的人很少。并不是道义距离人们很远,而是学习的人常常沉溺于其中罢了。文章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容易令人沾沾自喜,自满自足,而不容易作得精致工整。社会上学习写作的人,往往沉溺于文辞,稍有进步,便自满不前,更有甚者,将万事万物丢于脑后,丝毫不关心社会民生,自谓“文章之士”,只写文章。这正是他们很难写出杰出文章的根本原因。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1)然读《易》者如无《春秋》,(2)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3)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4)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5)若子云、仲淹,(6)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7)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8)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9)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10)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霈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注释”
(1)昔,过去;老,年迈;归鲁,回到鲁国;顷,功夫。
(2)《易》,即《周易》,最古老的儒家经典;《春秋》,儒经中的历史著作;如无,如果没有。
(3)《书》,即《尚书》,儒经中的文件汇编;《诗》,即《诗经》,儒经中的文学作品;何其,多么,用疑问表示程度。
(4)不可及,不可达到;大抵,大概;道胜,道义内容充实。
(5)皇皇,同“遑遑”,匆忙貌;不暇,没有空暇;荀卿,即荀子,晚年著《荀子》32篇。
(6)子云,即杨雄,字子云;仲淹,即隋代的王通,字仲淹。
(7)勉焉以模,勉强模仿。杨雄《太玄》模仿《易》,《法言》模仿《论语》。王通《元经》(已遗)模仿《春秋》,《中说》模仿《论语》。强言,勉强说话。
(8)后之惑者,后来迷惑的人;徒,徒然;见前世之文传,看见前世的文章流传下来。
(9)学者,学习写作者;文而已,文章、文辞罢了;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愈是用力愈是勤快就愈是达不到目标。
(10)终日,整天;轩,小屋子;序,东西厢房,在中堂的两旁。
纵横高下,开合自如;道未足,道义、道德修养未达到圆满程度。
充,充实;行,运行;入,进入;之,至,到。
浩乎,浩荡广博;霈然,充沛有力;善,好。
志于为道,有志向于道德修养;犹,还;自以为未广,自己认为没有达到广博的程度。
若,如此;不止,不停止;孟、荀可至,达到孟子和荀子的程度;不难,不算困难。
学道,学习修炼道德;不至,没达到;幸,所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不沾沾自喜于所得,不沉溺于文辞,不甘心于所获。
吾子,相亲爱之称;能不自止,能自强不息;励,勉励;少,略微。
幸,幸运,庆幸;白,禀报。
“译文”
过去孔子年老时回到鲁国,不几年功夫,整理出六经。今天阅读《易经》的人如果不同时阅读《春秋》,阅读《尚书》的人如果不同时阅读《诗经》,用功如此之少何以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圣人所写的文章,虽然难以企及,但是大概的来说,道德修养达到较高程度的人,其文章的写作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其文思自然会来。所以孟子的一生总是没有工夫写书,荀子也是到了晚年才开始写作品。至于杨雄、王通等人则是勉勉强强地模仿着写文章,都属于道德修炼未足而强迫著文者也。后来的人迷惑不解,只看见前代的文章流传下来,以为学文章就是学文词,不需要学习其它的。所以,这些人愈是勤勉于字句,愈是用气力,就愈不能达到目的。这也正是先生您所说的整天足不出书房,但文章却不能写得纵横开合、高低自如,其根本原因就是道德修养尚未达到境界。如果道德修养能够臻于佳境,则文笔也许能够运行于天地之间,深入于黄泉之下,从而无所不用其极。
吴先生所写的作品,文笔浩荡,感情充沛,堪称佳构。先生又孜孜不倦于道德境界的修炼,总是自以为未足,像这样不停止地努力下去,达到如孟子和荀子那样的程度应该不算困难。我自己修炼道德境界总是达不到目的,所可庆幸的是,我不沾沾自喜于所得,不甘心于所获,不沉溺于文辞。因为您的永不自满的精神总是在鼓舞着我进步,真是此生有幸,幸运至极。欧阳修作。
“作者、作品简介”
欧阳修是宋代的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大力提倡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他在宋代的地位与韩愈在唐代的地位相似,北宋时天下文士“翕然师尊之”(苏轼语)。欧阳修推荐、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三苏等文学家,其中苏轼最出色地继承和发展了他所开创的一代文风。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话,这种诗话形式以亲切漫谈的方式评述诗歌,创造了一种新的论诗形式。《答吴充秀才书》是欧阳修的文论作品。吴充是福建浦城人,进士,与欧阳修往来书信,《答吴充秀才书》就是欧阳修写给他的一封书信。
“内容讲解”
第一,主张“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欧阳修所谓“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和现实联系着的丰富的事实。欧阳修认为,不能像杨雄、王通那样只从文字形式上模拟经传,因为这样的模拟是“道未足而强言”,其结果必然会“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欧阳修继承了韩愈的文道学说,但他对文与道关系的论述,比韩愈更加透彻。
第二,论文推原于道,论学归结于事。欧阳修反对学溺于文,认为学溺于文,必然会“弃百事不关于心”,这就很难在文学上达到很高的成就。
“附录”
欧阳修的文论思想
欧阳修在散文理论、诗歌理论上都有一定成就。第一,他推崇文道,认为“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第二,他主张“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代人上王枢密》),反对“务高眼而鲜事实”(《与张修菜第二书》)。第三,他发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提出了“穷者而后工”(《梅圣俞诗集序》)的观点。第四,他继承了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癖晦涩。
“参考资料”
1.袁峰,中国古代文论义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171~177.
2.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72~174.
3.李铎,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51~154.
“思考题”
1.何谓“穷者而后工”?
2.《答吴充秀才书》中的文论主张。
3.简述欧阳修的文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