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1)曰:“夔(2)命汝典乐(3),教胄子(4)。直而温(5),宽而栗(6),刚而无虐(7),简而无傲(8)。诗言志(9),歌咏(10)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注释”
(1)帝,指舜帝。
(2)夔,人名,舜帝手下主管音乐的官员。
(3)命汝典乐,意思是命令你主管音乐。
(4)此句谓教育子弟。胄,长,使其成长。《史记·五帝本纪》作“教稚子”。
(5)直,正直;温,温和。
(6)宽,宽大,宽厚;栗,坚强,坚毅。
(7)此句谓刚毅而不暴虐。刚,刚毅;虐,残酷,暴虐。
(8)此句谓简明切要而不傲慢。简,简明,简要;傲,骄傲,傲慢。
(9)言,表达;志,意志。《史记·五帝本纪》作“诗言意”。
(10)一本作永。永,通咏和永,意为长,变长。咏和永都能使言变长,但咏是口咏,永是言永。
声,声音。古代有五声:宫、商、角、徵、羽;依,依托;咏,咏歌。
律,指用来调和歌声的律吕。古代的律吕各有其六: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吕指大吕、应钟、南吕、林钟、钟吕、夹钟。
八音,指用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这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所发的音声。克,能;克谐,能够达到和谐。
此句谓不要相互之间打乱次序。伦,次序;夺伦,搅乱次序。
此句谓乐歌可以调和人的思想情感,协调人的精神。神,兼涵宗教神和人的精神。
於,赞叹词。
石,指石磬;拊,拍打。
百兽,指各种各样的兽畜,另有释为化装成的各种动物图腾。率,遵循,跟着。
“译文”
舜帝说:“夔,我命令你主管音乐,教育子弟,使他们情性正直而温和,心胸宽大而坚强,性格刚毅而不暴烈,处事简明而不傲慢。用诗歌表达志向,用歌唱言情涵咏。音声依托着歌咏,声韵协和着律声。金石丝竹齐鸣,土革木匏调畅。天籁人情,神通志和。”夔应声遵命说:“好,让我先敲打石磬,使百兽跟着歌舞。”
“作品简介”
《尚书》是上古中国的历史文件汇编,是后人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尚书》分《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今文尚书》是由周代史官根据传闻编著,春秋战国时又有人补定。西汉初存28篇,相传由伏生口授,用汉时通行文字隶书抄写。《古文尚书》是汉景帝时在孔子住宅内发现的,比伏生所传之本多16篇,由孔安国所传授。《尧典》是《尚书》中的一篇,记载唐尧时的历史。这里所选的一段诗论材料弥足珍贵。
“内容讲解”
这段话的核心内容有三点:(1)主张“神人以和”,即物质的人和精神(包括宗教神)的神相互谐和。(2)说明诗歌、音乐、舞蹈在当时是三位一体的。(3)“诗言志,歌咏言”等观点成为中国诗乐理论的本原。
其具体内容如下:
1.诗言志。《尚书·尧典》中最早纪录了“诗言志”观点。朱自清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诗言志是一个主谓宾句式,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诗是用语言写成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诗以言志为本,志是诗的本原。诗言表现为文辞,文辞言志而成诗。从先秦一直到今天,“诗言志”始终是中国文论最重要的传统之一。
2.歌咏言。如果说“诗言志”主要强调诗歌表现人的情志,那么“歌咏言”则强调诗歌的吟咏诵唱。“歌咏言”所强调的是对言辞的涵泳:“声音繁变,蜪(逐渐)成言辞,言辞谐美,乃兆(开始)歌咏。”(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
3.声依咏。诗歌在咏唱的过程中,声调依附于歌咏。通过对声调抑扬顿挫意义的深入体会,“涵泳歌舞于神化之中”(明宋濂语),“熟绎上下文”,“以求其立言之指”(王夫之语)。
4.律和声。现代音乐所谓“和声”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的规律同时发声。古代“和声”指调和声调,协和声律。“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律和声”是说:歌咏“依声律和乐”(孔传),“正言与和声同发”(晋袁宏《后汉记·明帝记上》)。
5.神人以和。“神人”的本义是指神和人。“心之精者,可以神化。”(《淮南子·缪称训》)。诗歌声律可以感人化神,和谐神人之关系。
先秦文论的特点
秦代以前的文论,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文论。由于当时处于文学、文论发展的早期,“文”的观念实质是一种包括文化、文章、文艺的广义的文学观念,并随诸子思想的不同而各有独自的理解和侧重。先秦文论由最初的片言只语发展到较完整的见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时期的文论学科界限不清楚,文学、艺术和史学、哲学等观念交织在一起。在各派文论中,儒家强调文与质的结合,重视文艺的政治、社会教育作用。墨、法、道诸家都强调“质”轻视“文”。其中墨、法两家都强调“用”,而道家更强调“真”和“神”,并涉及到创作的规律问题。诸子百家在文质问题上的不同见解,丰富了先秦文论的内容。
先秦文论作家及其文论作品概述
先秦儒家典籍中已经涉及到文论问题,但直到诸子时代才出现较为完整的文论见解。孔子的作品是《论语》,孔子主张“兴、观、群、怨”和尽善尽美。墨子的作品是《墨子》,墨子“尚质”、“尚用”、“非乐”,反对雕饰、文采。孟子的作品是《孟子》,其文论主张有“知人论世”、“知言养气”和“以意逆志”。老子的作品是《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大音希声”。庄子的作品是《庄子》,推崇“天籁”,主张“得意忘言”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荀子的作品是《荀子》,推崇圣人,主张明道、尊经,认为音乐具有“移风易俗”的力量。韩非子的作品是《韩非子》,其《解老》篇中写道:“文为质饰者也。”韩非子吸取了老子“尚朴”、“尚真”和墨子“尚质”、“尚用”的观点,反对文饰。
“参考资料”
1.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3.
2.袁峰,中国古代文论义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24~34.
“思考题”
1.“诗言志”作为中国诗论开山的纲领是哪部作品最先提出来的?
2.中国古代诗乐舞是否同源?
3.体会“和声”的今义和古义
4.晋代杜预注《左传》时说:“民为神主,不恤民,故神人皆去”,这里的“神人”是指神和人还是指神化奇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