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39700000004

第4章 技术-艺术思维史

历史是人类精品的熔炉、结晶和奉献。面对人类历史上的发达思维,带着一种感激、崇拜和探究的心态想历史、读历史、看历史,会使人们觉得历史倍感亲切。思维史是如此。技术-艺术思维史也是如此。

思维史研究的基本意义在于:第一,研究历史中的思维资源。许多历史上已经有的思维资源作为一种事实的存在,今天没有,明天也不大会有,并且也没有必要再有。因此,今天以后的思维应能在水平层次上接续人类已有思维成就。第二,学习历史中的能力楷模。许多思维天才的能力,独一无二,代表人类思维能力水平,是思维训练的基本材料和起点。在这样的研究和学习过程中,建立我们每一个人的思维历史感。如,把我们今天自己的思维努力,放到全部人类思维史中去考察和把握。

在对历史进行技术-艺术思维角度解构的过程中,要注意研究不同门类的技术-艺术思维特点,要充分关注全部技术史、艺术史和一般人类思维史的整体状况,努力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完成一般人类思维所面临的任务,并能做出自己独有的贡献。

从技术-艺术角度研究技术史、艺术史和相应的思维史,是一个新的课题,目前仅仅是提出一种课题任务、思维角度和大致线索。

一、技术-艺术思维史研究的意义

1.技术-艺术思维史的含义

“思维史”是指思维内容、思维方式、思维成就等思维事实发生、发展过程的历史。可以把人类思维史分为悟性思维时期、实践思维时期和信息思维时期。“技术-艺术思维史”是指与一定的“技术-艺术”类型相应的思维的历史。

技术-艺术思维史的构成要件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技术的产生,导致相应的同样具有历史意义的“技术-艺术”作品的产生,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就有相应的技术-艺术思维的产生。例如,数字技术的产生,导致数字艺术的产生,其中由数字技术思维引发数字艺术思维并产生了相应的数字技术-艺术思维。1993年,一个名叫Marc

Andreessen的大学生在他的Mosaic浏览器上加入了HTML语言中用于插入图像或视频剪辑的标签<img>,这使JPG和GIF图像可以很容易地在多个不同的平台间传递,当这个神奇的标签允许人们把图像和动画放入到网络中以后,万维网的规模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平均每半年翻一番,图像和动画元素让互联网变得生动而亲切,网络动画由此成为动画艺术的一个分支。这个例子表明,技术的平台和艺术的内容的融合,是一种基本的技术-艺术思维方式。作为技术史以及相应的思维史,图像的网络传递技术具有里程碑意义。

2.研究技术-艺术思维史的意义

(1)提供人类思维史角度,改善思维方式。思维需要许多角度。“人类思维史角度”是一种基于对人类思维史的了解而发生的思维角度。从历史的角度、思维史的角度,来了解同一思维、同一技术-艺术思维在全部人类思维史上的位置与特点,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从历史发展全局把握今天的技术-艺术思维的正确走向,使其在历史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为科学。具体来说,需要认识各个时期的技术、艺术以及技术-艺术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各自特有的价值,在每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所具有的新的价值。例如,今天既要学好用好基于各种现代技术实现的技术-艺术方法和理论,也要学好用好人类延续了几万年并且一直会延续下去的依靠人自身能力实现的技术-艺术方法和理论。过去的技术、艺术及其技能,虽然不可能全部无变化地保留到永远,但其基本的、在每一时期都被证明是仍然具有价值的东西,还是需要给以科学合理的继承,并和现代新技术、新艺术融为一体,促进复合价值的实现。

(2)探寻历史思维资源,开阔思维视野。以历史为资源,发现和学习人类历史思维中的有价值的东西,特别是有某种唯一性、巅峰性(至今仍未越过的)价值之体现于技术-艺术作品、理论作品等各种形式中的思维方式、思维成就,对于今天我们的思维视野的开阔,具有重大意义。不了解思维史,就不知道思维差距,也不懂得思维责任。

(3)学习历史思维榜样,提高思维能力。知道自己今天的努力可能具有的人类思维意义,把自己的思维等行为放到人类历史长河中去把握、去衡量、去追求,以人类思维史为尺度,以思维人物为榜样,努力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二、人类技术-艺术思维史分期研究

1.人类技术-艺术思维史分期研究的思路与标准

对于“人类技术-艺术思维史分期”的研究,按照艺术作品所使用的技术类型的不同,以代表性技术的出现为线索、以代表性技术-艺术作品的出现为依据,作为技术-艺术思维史分期的标准;考虑和一般思维史分期的彼此协调;综合考虑其他角度(例如哲学角度、更多门类的技术角度、更多派别的艺术角度等)的思维史研究思路与成果,充分关注技术-艺术作为手段的广泛应用,充分注意各个时期的理论思维成就,对人类技术-艺术思维史进行研究。

简单说来,考虑“技术-艺术思维史”的基本思路是,有什么技术,就有经历时间或长或短的基于这种技术的艺术或相应的“技术-艺术”活动与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和发生着相应的“技术-艺术思维”和“技术-艺术思维史”。可见,第一,最根本的是技术及其历史,紧接着是“技术-艺术”相结合的活动与作品的历史。第二,至于某一技术如何发生和发展,则是另一个话题,比如,基于社会需要、艺术需要、科学研究以及技术本身的促动、能力条件的具备等等机制。

2.人类技术-艺术思维史分期意见

以代表性技术和技术-艺术作品为指标,初步提出人类技术-艺术思维史分期意见是:以2.5万年前出现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Altamira)洞洞穴壁画《受伤的野牛》为标志,到1837年达盖尔的摄影作品《工作室一角》,为“手工技术-艺术”思维时期,之后为“机械技术-艺术”思维时期;以1960年第一个计算机绘画的出现为标志,进入“电子技术-艺术”思维时期。

(1)“手工技术-艺术”思维时期(2.5万年前-公元1837年)

在技术方面,“手工技术-艺术”思维时期以美术为代表。

石器、陶器、铸造等技术。10000-7000年前,以华南的洞穴遗址和贝丘遗址为主,有少量磨制石器和陶器。一万年前出现红陶;七千年前出现彩陶。

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公元前3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等地进入青铜时代,中国在商代(公元前16-前11世纪)为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约公元前2200年传说禹铸九鼎。青铜主要用于包括艺术铸件在内的形状复杂的铸件的制造(据辞海。1999.2390、2392.)。

青瓷为中国着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唐代越窑、宋代龙泉窑等,都属青瓷系统(据辞海。1999.2390)。

纸笔技术。毛笔起源于商朝(公元前1600-1066年左右);公元前223年,秦国蒙恬造笔;公元105年蔡伦造纸;中国隋唐时期的皮纸生产技术(公元7世纪);宋代宣纸、油烟墨生产技术。

印刷技术。公元825年出现雕板印刷术;公元1041-1048年间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公元1445年,现代印刷术奠基人德国约翰内斯·古滕堡(J。G。L。

Gutenberg)发明铅合金活字版印刷术和木制印刷机械(或螺旋式手板印刷机);元代(约13、14世纪)出现书籍的朱墨套印技术;彩印版画技术在万历(16世纪)时发展起来;荷兰画家伦勃朗(Rembrandt,1606-1669)的铜板蚀刻技艺;1778年前后由捷克斯洛伐克人逊纳菲尔德印刷乐谱并发明石版印刷术。19世纪初叶,欧洲开始用雕刻铜凹版方法复制名画。

(文艺复兴时期)视觉艺术中比例法、透视学、解剖学和光影法等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油画材料、油画技法的改进。在绘画中,皮耶罗、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的作品体现出精湛的解剖知识,以及充满数学、几何学设计的透视法;14世纪末,尼德兰的凡·爱克兄弟、意大利画家安东奈梅西纳(1430-1479)、威尼斯画家提香(Tiziano

Vecellio,1490-1576)的油画技术。

在技术-艺术作品方面,主要有:

2.5 万年前,西班牙阿尔塔米拉(Altamira)洞洞穴壁画《受伤的野牛》;中国1万年前,西北岩画以刻凿为多,图案以动物为主;西南岩画以涂饰为多,图案以人物为主。

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西安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建造于大约公元前26世纪的古埃及吉萨大金字塔与斯芬克司石雕像;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秦始皇陵兵马俑再现了2000多年前的帝国大军的威势;唐代(7世纪)的三彩陶器;唐代(618-907)青花瓷。

北宋末年画家张择端(1085-1145年)《清明上河图》;1502-1503年意大利达·芬奇《蒙娜丽莎》等油画作品。他最先采用蜡来表现人脑的内部结构;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画家、建筑师拉斐尔(Raffaèllo

Sanzio,1483-1520)在罗马时期(1508-1520)的主要作品是梵蒂冈教皇宫中四组壁画。签印室的《圣礼的争辩》(神学)、《雅典学派》(哲学)、《巴那斯山》(文艺)、《法律》等幅壁画;朱载堉(1565年,29岁)的《混元三教九流图》,用漫画的手法将佛祖、老子、孔子叠加于一体;尼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hel,1525-1569)。

1563年(38岁)的《通天塔》;1632年,26岁的伦勃朗的群像画《杜普教授的解剖课》;19世纪荷兰画家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的《向日葵》、《星空》等(约1888);荷兰艺术家、“视幻艺术的大师”埃舍尔(M。C。Escher,1898-1972)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相对性》《上与下》《凸与凹》《另一个世界 Ⅱ》等。

在理论研究方面,“手工技术-艺术”时期,谢赫(约公元5世纪)《古画品录》为我国最古的绘画论着,提出绘画具有“明劝戒,着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社会功能,提出绘画“六法”;郑樵(1104-1162)在《通志》中首创图谱一略,将图像看成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文献记载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在他看来,没有图像的史书是“虚学”。在欧洲19世纪时,史学家才有如此的认识。郑樵的传统在我国没有继承下来,因而我国的艺术史学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通过与西方思想的接触,我们才重新发现郑樵史学的伟大(据曹意强:在中西比较阅读中走进艺术史。来源:深圳新闻网,2008-11-19)。

在思维方面,“手工技术-艺术思维”的特点是:

包括依靠心理性因素的思维,如感觉思维、想像思维、悟性思维等,以及依靠实物性因素的思维,如实物思维、体物思维。

(2)从事“技术-艺术”的思维者人数极少。

(3)思维范围比较实在、受限;想像力形态的创造居多,艺术品欣赏中看到的外在多具想像性。

语言。约5000年前的父系氏族阶段,记事符号、图画符号随着绘画、雕塑、舞蹈等一起得到发展;口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对科学内容的表现限于直感或人工能力,即主要凭借想像能力。

艺术品具有原真性、膜拜性、距离感(瓦尔特·本雅明用语),是一种自然与人文之间未曾割裂的和谐。

(2)“机械技术-艺术”思维时期(1837-1960)

在技术方面,“机械技术-艺术”思维时期以音像为代表。

摄影技术。1837年,法国达盖尔(Louis

Daguerre,1787-1851)银版法摄影术诞生(1839年获专利),作品清晰但不可复制;在达盖尔法摄影术公布之前,英国人塔尔博特(W。H。F。Talbot)1835年使用“卡罗式摄影术”(Calotype),作品不够清晰但可复制。

录音技术。爱迪生在1877年制作圆筒留声机录音;1900年出现圆盘形唱片。1958年,立体声唱片正式商品化;20世纪40年代初,德国研制出具有高频偏磁和良好机械传输性能的磁带录音机;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美国把磁带录音技术引进电影录音。

录像技术。1956年美国AMPEX公司制造出第一台磁带录像机。70年代中期研制出1.27厘米双磁头彩色盒式录像机;到1955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宣布实验成功磁带彩色录像机,能把自己和大自然的形像记录下来,它揭开了声像技术史的新页,打开了现代声像技术发展的大门和通路。3年后,美国安皮克公司生产出商用彩色录像机。1970年,英国德卡公司研制出第一台黑白电视录像盘。两年后,荷兰菲利浦公司研制出用激光器拾音的彩色电视录像盘。这就是现代激光光盘的诞生。

电影技术。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首先公开放映《工厂的大门》《拆墙》《婴儿喝汤》和《火车到站》等片,将电影带入了新的纪元。

电视技术。1925年苏格兰人约翰·洛吉·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在伦敦的一次实验中“扫描”出木偶的图像,被看作是电视诞生的标志,他被称做“电视之父”。属“机械式电视”;同年,美国人斯福罗金(Vladimir

Zworykin)在西屋公司(Westinghouse)向他的老板展示了他的电视系统。属“电子式电视”;1928年,美国的RCA电视台率先播出第一套电视片《FelixTheCat》。1931年首次把影片搬上电视银幕;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采用贝尔德机电式电视广播,第一次播出了具有较高清晰度,步入实用阶段的电视图像;1939年美国RCA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美国无线电公司开始播送全电子式电视。1940年美国古尔马研制出机电式彩色电视系统,到1953年设定全美彩电标准以及1954年推出RCA彩色电视机。1954年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研制出第一台全晶体管电视接收机。1966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制出集成电路电视机。3年后又生产出具有电子调谐装置的彩色电视接收机。

印刷技术。1845年,德国生产了第一台快速印刷机,开始了印刷技术的机械化过程。1869年法国人海尔巴托发明玻璃版印刷方法。这种印刷方法可利用照相来制版,能最精确地印刷名人书画、碑帖、美术作品以及古版书籍。

在技术-艺术作品方面,“机械技术-艺术”时期主要有:

1837年达盖尔摄影作品《工作室一角》;英国人塔尔博特(W。H。F。Talbot)1835年用“卡罗式摄影术”(Calotype)制成《打开之门》;1840年,法国人多恩成功地拍摄了骨头、牙齿的显微照片。1842年,英国人约翰·德雷珀拍摄了太阳光谱和月亮;1857年旅居英国的瑞典人雷兰德,用30多张照片剪贴拼接成大型照片《人生之路》。1939年中国郎静山“集锦摄影”等摄影作品。

1887年钢琴家兼发明家霍夫曼可能是第一个录音的古典音乐家,这位年仅11岁的天才在爱迪生的工作室里录制了一批卷筒录音;1926年美国用机械录音制作了有声故事片《唐璜》;1937年美国用光学录音法制作了故事片《七重天》。

1895年电影作品《火车到站》及最早拥有科幻色彩的影片《机器屠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等;1902年法国人梅里埃推出《月球旅行记》(Le Voyage

dans la Lune),标志着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出现。

1930年电视作品《花言巧语的人》(英国)等。

1937年第一部动画电影《白雪公主》(美国,迪斯尼公司);1941年《铁扇公主》(动画电影,万籁鸣等);1964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万籁鸣)等动画作品。

1925年格罗皮乌斯设计的包豪斯的代表作有在德绍(Dessau)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校舍与教师住宅、格罗皮乌斯住宅和西门子住宅区等。

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德国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具有极高理论价值的着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年);作为“理论-作品-教育”完美结合的典范的德国包豪斯的创始人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在其《1919年国立魏玛包豪斯纲领》中,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统一,艺术与技术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实施技术-艺术教育(“给学生以尽可能通用的和清楚的技术和艺术训练”。见李砚祖。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着选读(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67.)。

在思维方面,“机械技术-艺术思维”的特点主要是:

使用机械工具的思维,实验思维。

从事“技术-艺术”的思维者人数较多。

艺术品欣赏中看到较多的自我和通过机械技术得到的外在。

个人的教育程度、技术成本、使用效益等因素,制约着机械技术-艺术思维。

语言。比较单一的以印刷文化为中心的社会语言文化格局;书面语言文化的重要性。

对科学内容的表现基于科幻想像、通过机械技术来实现。

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在摧毁了传统的同时也使现代艺术具有了新的特点、价值和接受方式。机械复制比手工复制更加独立于原作,有时可以把原作带到一个其本身无法到达的境界。艺术膜拜价值和展示价值在新的思维方式中,使艺术品成了一种“具有全新功能的创造物”(本雅明语)。

(3)“电子技术-艺术”思维时期(1960-)在技术方面,“电子技术-艺术”思维时期以数字媒体技术为代表。计算机、网络技术。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生Ivan Sutherland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利用光笔的交互式图形系统Sketchpad,是第一个可以在显示屏幕上直接构造图形图像的系统;1964年美国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发明了第一只鼠标。1979年,鼠标第一次在窗口中移动光标。恩格尔巴特1997年获ACM图灵奖;1977年史蒂夫·乔布斯的苹果电脑公司成功开发Apple Ⅱ,为第一台具有彩色图形显示功能、第一台在市场上进行销售的个人电脑;20世纪90年代通过互联网,个人电脑实现了它的潜力;Thomas Knoll、John Knoll兄弟1987年开发出Photoshop;1993年,大学生马克·安德森(MarcAndreessen)开发图形界面浏览器Mosaic,实现了有色彩和声音的图像的网络传递;乔纳森·盖伊(JonathanGay)及其六人小组1996年首先创造了现在Flash的前身Future Splash

Animator同时改名为Flash1.0;90年代,出现Windows3.0真正普及了采用图形用户界面的操作系统,数字艺术工作室开始初具雏形。大量艺术工作者开始广告设计、二维与三维动画、图像创作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的艺术教授、艺术家科恩(HaroldCohen),从1973年开始致力于开发一款被誉为历史上第一个人工智能绘画程序的名为Aaron 的艺术创作软件。

数字摄影机。1982年,出现携带方便的“compact相机”,即“傻瓜机”。

录音技术。20世纪60年代出现晶体管放大器;60年代初,美国首先推出集成电路音响技术;激光录放音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唱片向数字化发展的成果。

数字录像技术。SONG公司1987年推出数字分量式录像机。

数字电影诞生20世纪80年代。

电视技术。1979年世界上第一个“有线电视”在伦敦开通。它是英国邮政局发明的。1985年英国电信公司(BT)推出综合数字通信网络。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英国广播公司(BBC)率先在全球建立起了“哥伦布”系统。这个系统使得BBC的电视节目储存、编辑、播出全面实现数字化,即非磁带化。

印刷技术。1970年代,感光树脂凸版、PS版,80年代,电子分色扫描机和整页拼版系统,汉字信息处理激光照排工艺,90年代,彩色桌面出版系统。

在技术-艺术作品方面,电子技术-艺术时期主要有:

第一个计算机绘画在1960年由K。Alsleben和W。Fetter在德国实现。

1963年,“影像艺术之父”白南准(NamJunePaik,1932-2006)用电视机来表现艺术。

1968年,Cranbrook Academy of

Art第一次将全息图作为“艺术作品”展出。1985年J。F。Lyotard的非实物艺术展在法国巴黎举行,开创了电子非物质艺术的新形式。

1977年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1944-)拍摄了他的成名代表作《星球大战》系列影片的第一部,该片被誉为高科技手段拍摄的科幻电影杰作之一。将电影制作带入数码时代的电影魔术师。此后卢卡斯又在1980年、1983年、1999年和2002年先后拍摄了4部《星球大战》系列影片。他运用丰富的想像力,通过电脑特技,营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宇宙大战的壮观场面。这一系列影片对好莱坞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带动了一股拍摄电脑特技科幻大片的热潮。1994年美国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1946-)科幻巨片《侏罗纪公园》(《Jurassc Park》1993)获第66届奥斯卡奖。CG技术创造的第一批生物就是《侏罗纪公园》中的那些恐龙。

1997年出现第一个以“互动艺术”(Interactive Art)为主题的博物馆。

1997年《泰坦尼克号》等电影作品(其中有数字技术制作的内容)。

1998年《桃花园记》(深圳环球数码公司)等数字动画作品。2008年3D动画《功夫熊猫》(美国梦工厂)在技术、艺术和商业上大获成功。

2001年,苏州刺绣研究所根据李政道博士用电子显微镜拍摄的金核子对撞照片绣制出“金核子对撞”,这幅一米见方的巨幅苏绣是现代设计史的里程碑。

在理论研究方面,有英国的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1934-)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艺术、科技以及意识的综合性研究;英国的E。H。贡布里希(E。H。J。Gombrich,1909-2001)对图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的研究。

在思维方面,“电子技术-艺术思维”的特点有:

特点是信息思维、计算思维以及群体思维。

从事“技术-艺术”的思维者人数极多。容易虚拟化。手工、机械时代的悟性、感觉和想像等功能,在电子时代因少用而有所弱化,应当有电子时代所需要的新的或更加丰富的悟性、感觉和想像。

艺术品欣赏中看到更多的外在和更复杂的自我。

语言。多种形态的语言。电子媒介的普及,宣告以单一的印刷文化为中心的社会文化格局的彻底改变,人类进入“读图时代”和“影像时代”。

对科学内容的表现,“科技艺术”已成规模。

电子艺术利用数字技术等手段创造艺术意象,带领大众与艺术作品进行互动,使电子艺术成为大众艺术,对“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广泛认知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

三、对技术-艺术思维史的分析

1.技术-艺术思维史是整个人类思维史的一个窗口

全部技术-艺术思维史所反映的规律,就是一般人类思维史所具有的规律。人类思维的进步,从技术层面上讲,就是人的感知范围的增大并因而导致思维的开阔。技术进步不仅是艺术生产力解放的根本条件,同时也是人类一般思维生产力解放的根本条件。

在三个时期中,人类技术-艺术思维的内容模式变化不大,区别主要是艺术参与人群的扩大、技术手段的改变、表现内容的丰富。在经由“手工-机械-电子”三个时期的技术-艺术思维史中,我们看到了思维内容由人工领域到借助于技术而能达到的非直感领域,思维方式由纯粹依靠自身功能到“人机结合”,思维者数量由小群体到大群体等一系列重大变化。由于群体在“数量-机率”上的优势,由于代表作为媒体本性的信息慷慨的网络的信息慷慨,使得个体自己独立创造的压力减小,而可能更多地通过包括合作、搜索等在内的利用方式以及有着更高个性要求的创造方式等方式来完成同一任务。人们再一次深刻地感受到,每一次技术进步所具有、能有、特有的人类解放意义,其中至少包括像印刷术帮助出身低微的人们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那样的社会意义,以及促使更多的具备思维能力但未能使用思维能力的人们去进行积极思维的思维意义。

这一切,都同时加大了包括技术-艺术思维在内的思维研究的重大人类责任。

非常有趣的是,在照相机发明的第一时间(1837-1839),人们的表现内容,就没有停留于直观的人和物,而且指向比较抽象的人体微细部位和遥远的太空。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网络艺术方面,1989

年,欧洲物理粒子研究所创立World Wide Web 雏形之后,西方艺术家——如Stephen Wilson、Jeffery

Shaw等,利用联动技术平台制作超媒体作品,同时讨论当代社会问题;在艺术面向人类方面,16世纪的拉斐尔、朱载堉等人,集思想和“技术-艺术”之大成,用艺术形式表现对于整个人类思维人物和思维成就的崇尚,始终让人激动不已。

集大成,得智慧,谓之“大成智慧”(钱学森语);集大成,得作品,谓之“大成作品”。研究技术-艺术思维史,应能着眼于和着手于全部人类大成智慧和大成作品的集大成工程。技术发明的领先,与技术-艺术思维对于实质是体现全部人类思维进程的科学内容与抽象思想的表现热情和成就,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技术-艺术思维在表现内容方面所具有的广阔性,历史上处处可见,表征着人类一般思维的能力发展状况与水平。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中西文化差异在技术-艺术思维领域的许多具体表现。

2.革命性的新技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艺术思维,而且改变了一般思维

(1)新技术提供了新的思维内容。技术的类型、性质,决定了相应的艺术以及技术-艺术思维的类型、性质。例如,通信技术和相应的通信技术-艺术思维,容易看到思维者的大众性、参与性、互动性等特点;信息技术,容易看到艺术思维中知道和掌握艺术信息的重要性;数字技术,容易看到艺术的数字化处理中的优势和创造性所带来的某种特点。等等。一句话,新技术、新艺术,需要并产生新思维。即,思维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和扩展,为指向新领域的悟性、感觉和想像,提供了丰富的思维信息和思维资源。例如,今天的思维感觉中,就出现了“意识到我们的卫星和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的新空间感”。正像Ascott所说,我们时代的艺术是系统、参与和互动的一部分。我们的价值是相对论的,我们的文化是多元的,我们的图像和形式是瞬息的,它的创造意义和作为结果的文化两者存在着互动过程。

(2)新技术使思维本身变为思维对象。这是普通经验形态的“反思”(“对思维的思维”“元思维”)成为众多物质化形式的一种重要的改变。即,过去是凭经验、能力来发现和把握的事情,现在则可以由技术来帮助发现和把握。过去的思维和动作技能操作是“来无踪,去无影”,现在通过机器操作,至少变成了“去有影”,即机器对机器操作的记忆。例如,于1983年展示于“Electra”展览的Pati Hill的《Chinese Scarf》,由被艺术家处理过的织品的片段组成。其处理方式是,创造行为的顺序和连接可以被直接察看。

(3)新技术创造了新的思维机会。在手工技术时期,客观上任何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手工等自身能力作为一种技术权力来自由使用,但由于经济、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实际上大多数人无法使用这一权力进行相应的艺术创作;在机械技术时期,技术权力资源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这在客观上阻止了许多艺术品的表现和传播的机会;在电子技术时期,技术权力资源得到极大程度的解放,更多的人有机会利用网络等技术发表和传播自己的艺术作品。可以说,是在新技术条件下的一种向原始状态的技术权力回归,人们可以像使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一样地在相当程度上使用手中的技术,来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所有这些因素,调动了大众进行技术-艺术思维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技术-艺术的创造,在全体人口中的分布,永远都不可能是均匀的。其实质在于人的创造力的差异。

3.从技术-艺术思维史的角度,全面准确地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思维价值

思维活动和思维价值,与具体的技术、艺术活动及其思维价值密切相关。每一种新技术的出现,人们的思维内容和重点,便自然地集中于新技术本身,而对那些过去的技术及其相应的思维方式和有关具体的技能,一般情况下,不会刻意地去关注。例如,机械复制时代的印刷术的确没办法复现原作画面上的光感、尺寸感、质感与距离感。原有标准的“灵光”消逝,确有其事。高科技条件下的“傻瓜模式”在相当程度上取代了过去条件下的技术操作能力。而曾经为掌握过去技术有过极大付出的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对这种变化本身表现出一种感叹情绪。比如,有人会觉得,“回想那个时代,拍摄照片的人对每一张照片如何诞生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他们不仅有技术水平,有艺术境界,还有光学化学知识,十分难得”。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预期,在今天和未来的新技术使用过程中,还会出现类似的体现人的素养的情形。我们应当看到,任何技术都有相应的技能和思维方式,不能在不同技术之间进行技能、思维结构方面的简单比较,更不能以一种技术为标准去衡量另一种技术。某些技术的发展可能导致对于艺术的认知的改变并带来艺术观念本身的改变。例如,利用新技术可能创作出在旧技术条件下不可能创作出来的作品。同时,也不能简单地要求对任何技术、艺术的掌握,都一定要把经历同一种性质的、同样难度的艰辛和付出作为评价标准。所以,简单的感伤和比较,是有片面性的。以一种灵活、静思的心态来考虑问题,是非常必要的。按照“天-人-机”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不可复制因素的原理,创造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新的本雅明式的艺术“光韵”,是非常迫切的。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艺术思维研究中,我们注意到,如何认识非遗中的人类能力的价值,是一个基本的问题。例如,首先应当看到,那些非常原始的技艺和相应的思维方式,有其独特的价值和生命力。其次,非遗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谋求生存与发展。再次,各种新文化、新技术、新艺术,也在极力地从非遗中汲取营养,从而提升了它的思维价值。

总之,一切人类的已有文明,都在不断地接受着新文明的挑战,同时,其恒有价值也在不断地在新文明形态中得以升华和延续。这就是人类文明史的基本的历史机制。这也是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思维价值的基本的思维准绳。同样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判断新思维的一个标准是,要看能否从历史思维中不断地、最大限度地、有所创新地汲取营养。

4.把握我们的思维方式与电子技术-艺术所需要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

艺术思维需要技术来解放。电子技术-艺术思维,在本质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悟性、感觉、想像等依靠人自身功能来做事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同样的技术-艺术思维,新技术推行的思维基础,与西方原本重视科技的思维方式传统,有所不同。一方面,缺乏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另方面,表现出肤浅的、急功近利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其实质都是思维素质问题。这也许是对新媒体技术-艺术反应迟缓不力、对科技艺术缺乏第一时间的感动,难能产生大面积共鸣的一类潜意识原因。我们不能长时期地单纯沉浸在直感层面。电子技术-艺术事实上为我们提供了在更大更多更抽象的时空中进行体现人的悟性、感觉、想像等依靠人自身功能的直感思维方式的可能。

在电子技术-艺术思维时期,对于某一事物如果只是进行直感观察,不根据技术资料或悟性判断了解它的构造和操作方法,那就不会知道它的机能,就会使我们好像是进入了原始的秘境。“在区别事物的时候,基于生活经验的直感观察,至少在时间和能力上要优于其他的认识能力”,应该说,这样的秩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日]今道友信。研究东方美学的现代的意义[A]。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美学译文(2)[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47.)。人们的某种怀旧情愫,需要扩展和丰富。历史上因为思维落后而导致的事业落后的教训,至少不应在技术-艺术领域再度出现和延续。

四、技术-艺术思维展望

历史是一面镜子,是一类永不枯竭的思维资源。黑格尔说过,任何一部历史都是当代史。不光“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现在”和“未来”,也是这样。历史的,更是现实的,还可能是未来的。人类的兴趣,包括艺术兴趣,远在于自身直接能力所及范围之外,以及自身所能掌握的或具有的能力所及范围之外。远古时期人类的卓越想像力已证明人类不受自身已有直接能力的局限,今天和未来人类的想像力,同样也会不因技术发达而限制自己。恰好相反,所有的属于人自身自然具有的功能,应当因为技术的帮助而变得更加卓越。机械技术仅仅是第一步,电子技术仅仅是第二步。以后要走的路还有很长。技术帮助人们扩大视野,从而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对于历史和未来的兴趣,包括艺术角度的发见和感知兴趣。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技术开发,使得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历史文化和人类能力。

如何实现“技术-艺术”“人-机”之间的齐头并进、互动发展,将一直会是一种严峻的挑战,而不只是一个“道理”或“知道”层面的问题。从技术-艺术思维史可以看到,21世纪初期的今天,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手工、机械技术-艺术时期的各类产品,如医术、武术、技术、艺术等。而在将来,电子技术时期的有关产品和能力,将会加入其中。展望未来的技术-艺术思维,需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1.期待未来思维。始终保持一种对未来思维发展抱有期望的心态和思维方式。例如,不论从哪个角度对技术-艺术思维史进行描述,都可以按照一定的思路,去考虑可能的未来发展。从关注未来思维发展来促动对现在思维、过去思维的关注,是一条线索或机制。同于从过去思维、现在思维去关注其他时态的思维。又如,期待新技术思维。对包括计算机技术在内的各种新技术的期待,对基于新技术的对艺术的新的认知和新的尝试,使新艺术更好地为人类在各个方面的生活服务。

2.学习新思维。通过学习掌握新技术而提高技术-艺术思维能力。

3.创新自己的思维。通过创新自己的艺术思想以及了解多种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进行必要的合作,提高技术-艺术思维能力。

4.普及新思维。技术-艺术工作者有一个向大众宣传普及科技意识的文化重任。尤其要以自己的能使人们感到好处的多种多样的优秀作品为语言,对大家进行以技术-艺术为手段而完成各种活动的科普工作。在这样的一些过程中,促进公众的技术-艺术思维的觉醒与发展。

五、技术-艺术思维史的思维训练

1.训练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的为技术-艺术思维所需要的悟性、感觉、记忆和想像能力。电子或数字媒体技术-艺术思维所需要的悟性、感觉、记忆和想像能力,与手工、机械技术-艺术思维所需要的这些能力不同,有其抽象性。例如,Photoshop中的滤镜、动作等技术-艺术元素及其组合,应有相应的准确的悟性、感觉、记忆和想像能力。

2.人类思维史表征的观点和角度的训练。理性、感情、历史、思维,自有其前行的逻辑。从根本机制来讲,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的某种不经意的偶然作为,也有可能创造历史,成为历史前行的重要一笔甚至是里程碑。观察技术-艺术思维史,也有不少此类事实。例如像photoshop的产生史那样。同时,也需研究,特别是一些大家的思维或其行为,有可能表征着人类思维的某一特征或意义。因此,在思维训练中,需要练习把任何一个技术、艺术现象,特别包括自己的某一技术、艺术行为,放到一定的历史系列中进行比对或考察。这种训练,有可能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3.人类思维史接续的观点和角度的训练。从人类思维的接续性、统一性(像一个人的思维历史中的前后关系那样)认识和学习技术-艺术思维史。每一代的“现在”的技术-艺术,都既反映着已有技术和艺术的成就,同时又示范着、暗示着、期待着新技术、新艺术的诞生。因此,在思维训练中,需要练习分析和把握自己的某一技术、艺术行为,使能成为对过去人类最高思维水平的接续,并能开辟新的思维未来。

4.思维考古的训练。对过去的技术、艺术现象、行为、作品、人物、理论等,通过科学分析和历史分析,从历史的角度,猜测、估计其难以察知的背后的可能的思维情形。这种训练,要求能够从多种角度认识同一思维现象或思维事实,并能同更多的重要的思维现象与事实联系起来。

例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关技术-艺术的作品分析、经验分析中,对其材料、工艺,进行科学研究,可以分析出当时人们的某种技术-艺术观念、某种操作方式和制作经验。其中,有的观念本身可能不一定科学,但客观上却可能暗合了某种科学道理因而产生一定效果,等等。又如,对思维价值的认识,如何区分“物以稀为贵”式的价值和具有人类历史意义的恒久价值。

同类推荐
  • 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

    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环境艺术纵横谈

    环境艺术纵横谈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应该如何经营,环境艺术是什么?本书将为你揭示环境艺术。
  • 何谓懂音乐

    何谓懂音乐

    《何谓懂音乐》所收的文论基本上均与所谓“学理”有关,但行文的方式不是学术性的“论述”,而是随笔式的“漫议”——如杨燕迪教授对音乐审美、音乐理解、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价值判断等问题的议论,以及对相关艺术问题甚至音乐学学科问题的思考。本来,这都是些相当“古板”甚至“深奥”的话题,但杨燕迪教授想试试能否用相对轻松的笔调来触及——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这些文字的读者是普通爱乐人。思考,以及与思考紧密相关的读书,其实是带有快感的,但在很多时候思考和读书被搞得很无趣。《何谓懂音乐》所收录的文章及相关书评和书序可被看作是杨燕迪教授的某种个人努力——希望在思考和读书过程中保持乐趣。
  • 中国戏剧史

    中国戏剧史

    本书原写于二十余年前,是余秋雨先生在戏剧领域的专业之作。从前用的书名是《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为的是突出“戏剧文化”这个概念。因为余秋雨先生当时在学术思想上正经受文化人类学的激荡,只想通过戏剧的途径来探索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因此,“戏剧文化”这个概念指向着一种超越戏剧门类的广泛内涵。但这么多年下来,他觉得“文化”的用法越来越不着边际,当初的意图已很难表明,不如干脆舍弃,留剩一个更质朴的书名。
  • 华语电影的美学传承与跨界流动

    华语电影的美学传承与跨界流动

    两岸三地的电影相互影响深远而广阔。本书立足华语电影的历史研究,以“历史回望:流变与传承”、“博弈互动:中国电影与全球语境”、“影像美学:回溯与展望”以及“跨区流动:影响与播散”为研究切入点,以期对“华语电影”的概念进行厘清和辨义,填补国内外学术界华语电影研究的一些空白,并拓展华语电影研究的历史维度。
热门推荐
  • 霸宠妖妻:夫人太凶残

    霸宠妖妻:夫人太凶残

    她是披着人皮的羽衣狐,是统领上万只妖怪的大首领,俗称“妖怪之主”。他是帝都第一金主,是史上最强人类,生性残暴、手段狠辣,不管精神还是肉体都彪悍到令人咂舌。当最强人类邂逅魅人心魄的妖怪大首领,是什么节奏?“我是妖你是人,人妖殊途,我们得保持一定距离,你离我太近了。”女子一脸嫌弃地推搡男人精壮的胸膛。“白天怎么保持我没意见,但晚上就有些困难了。”男人眼底闪过邪肆的光芒。“姬戮天!你滚!”……“绯世,你堂堂妖怪之主,怎么能……和人类在一起?”女子听闻,嘲讽地道:“哈!你见哪个正常人类能让妖怪退避三舍?”“恩?他难道不是人类?”(ps:妖怪妻子和霸道男神的盛宠文,内有雷点,不喜绕道。)
  • 网游之进击的咒术师

    网游之进击的咒术师

    不一样的网游,不一样的诅咒,带来不一样的体验。重生而来的莫文这次选择进阶了咒术师,又会带来怎么样的结果,尽情收看今晚的《网游之进击的咒术师》
  • 秘恋365天:首席太霸道

    秘恋365天:首席太霸道

    临近婚礼,渣男跟渣女竟然在滚床单,还害得她差点丢掉小命。他们夺走她爸妈留下的公司,让她净身出户,她发誓,绝对不会饶过他们。于是,她选择跟他合作。他说,唯一的条件是不可以爱上他。可后来的后来,他为什么要将她压倒……
  • 胡适说:读书与做人

    胡适说:读书与做人

    大半个世纪,胡适一直饱受争议,但不妨碍他大师的地位。他是中国现代思想史承前启后的第一人,是倡导文学改良的第一人,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本书精心编选了胡适在当时即引起很大反响的散文随笔精要,也最易于大家把握的篇章,阅读本书。不但能让您能窥见胡适先生思想宝库中闪烁的数不清的珍宝,也彰显其治学、为人、处世的大师风范。
  • 锋矛破盾

    锋矛破盾

    现代雇佣兵穿越到一个冷兵器的世界,利用手中获得的逆天能力,制造现代武器,称霸世界。锋锐无比的矛对战破落不堪的盾,这是一场屠杀式的战争。
  • 查理九世之渺梦

    查理九世之渺梦

    梦,只是梦;烟,只是烟,终究会散去。是否能抓住,终究是个迷。。。。。。
  • 营销策划实务

    营销策划实务

    《营销策划实务》在写作风格上,以国际国内近年来企业营销中的经典案例为引导,通过对成功与失败典型案例的解读,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真正掌握营销策划的概念、基本原理及从事策划实务的操作技巧与思路。《营销策划实务》文风活泼,融可读性、知识性、理论性与启发性于一体,既可作为广大实务工作者学习策划原理与实务技巧,提升营销策划能力的读物,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管理学专业、新闻传播专业学习营销策划实务的专业教材。
  • 前妻超大牌

    前妻超大牌

    她是京城知书达礼的秦家少夫人结婚三年,三年未见她所谓的“丈夫传闻他是京城四少之首的纨绔子弟传闻整个京城的美女定点守候,只为与他春风一度。在她25岁生日决定不守活寡时,却意外撞见她的丈夫他却对她素不相识,正好她化为暗夜的精灵,想方设法的接近他的丈夫只为那一纸离婚书
  • 楚映鸳

    楚映鸳

    一位亡国公主,被迫嫁给敌国,是堕落还是蜕变,是仇恨还是深爱,是保护还是伤害,若人生只如初见。最后的结局,又是如何,两个人是会互相伤害,还是会放下过去,成为一对伉俪,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故事到最后,不过烟消云淡,日月无声,水无痕罢了。
  • 星宿代理人

    星宿代理人

    都市失意青年,偶遇掉落人间的奎木狼,在奎木狼的帮助下,以星宿代理人的身份开始降妖除魔,顺便挣钱的奇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