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阳虚水泛证主要有两类症状:
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主要表现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
2.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主要表现为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扑地。
肾中阳气虚衰,寒水内停,则小便不利;水湿泛溢于四肢,则沉重疼痛,或肢体浮肿;水湿流于肠间,则腹痛下利;上逆肺胃,则或咳或呕;水气凌心,则心悸;水湿中阻,清阳不升,则头眩。若由太阳病发汗太过,耗阴伤阳,阳失温煦,加之水渍筋肉,则身体筋肉动、站立不稳。
人体水液的吸收分布与排泄与体内很多脏腑有关,其中脾之健运与肾之开合起着比较关键的作用,尤其是与脾胃阳气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脾阳与肾阳两者有着互养互补的关系,脾阳久虚则肾阳衰,肾阳久不足则脾阳虚。了解了这个理论,就可以解释阳虚水泛证的形成以及各症状产生的机理。脾肾两虚,水液不能正常外泄,表现为小便不利,肢体浮肿。水滞于内,则可见口不渴,苔白滑,脉沉细。水湿无处可泄外溢于肌表,则见四肢沉重疼痛,甚至水肿。水气上逆则眩晕呕吐,犯于心则心悸不舒。脾虚的同时水湿不能得到正常运化,则腹痛腹泻。脾肾阳气的虚衰,本质也就是体内虚寒,兼有水湿内泛,周身畏寒,四肢不温正是虚寒症的典型表现。阳气不能温煦肢体经脉,所以有肌肉跳动或无故颤抖,甚至站立不稳等表现。
【用方】
真武汤——《伤寒论》
方剂说明
温阳利水。
本方在临床上可治疗多种疾病,具有广泛的适应范围。各种水肿,无论是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营养性、内分泌性、妊娠性等,只要表现为脾肾阳虚症状的,均可取效。并且作用不仅限于利水,还有强心、壮肾、保肝、补养、调理内分泌等多方面的功效。常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炎、肠结核等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者。
组成
茯苓9g,芍药9g,白术6g,生姜9g,附子9g。
歌曰: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惕保安康。
配伍说明
本方为治疗脾肾阳虚,水湿泛溢的基础方。盖水之制在脾,水之主在肾,脾阳虚则湿难运化,肾阳虚则水不化气而致水湿内停。肾中阳气虚衰,寒水内停,则小便不利;水湿泛溢于四肢,则沉重疼痛,或肢体浮肿;水湿流于肠间,则腹痛下利;上逆肺胃,则或咳或呕;水气凌心,则心悸;水湿中阻,清阳不升,则头眩。若由太阳病发汗太过,耗阴伤阳,阳失温煦,加之水渍筋肉,则身体筋肉动、站立不稳。其证因于阳虚水泛,故治疗当以温阳利水为基本治法。本方以附子为君药,本品辛甘性热,用之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臣以茯苓利水渗湿,使水邪从小便去;白术健脾燥湿。佐以生姜之温散,既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合苓、术宣散水湿。白芍亦为佐药,其义有四: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气,《本经》言其能“利小便”,《名医别录》亦谓之“去水气,利膀胱”;二者柔肝缓急以止腹痛;三者敛阴舒筋以解筋肉动;四者可防止附子燥热伤阴,以利于久服缓治。如此组方,温脾肾以助阳气,利小便以祛水邪。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显示,真武汤中的主要成分茯苓、白术、附子都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其中附子还有强心,升高血压、镇痛等功能。芍药除了镇静镇痛外,还具有缓和痉挛的平滑肌等功效,也能利尿抗菌,同时止汗。附子与芍药的配合使用,加强了镇静止痛作用,因而经常使用于虚寒性的腹痛和因风寒湿邪导致的四肢疼痛的治疗中。
方剂制备
上五味药,取水约1600毫升,煎煮至剩余约600毫升后离火,滤去药渣,分3次温服,每日3~4次。
使用注意
1.阳虚水泛证虽然多表现为慢性疾病,但也有一些属于危重病症,因而不要掉以轻心,需要慎重处理。
2.本方虽然可以应用于发热证的治疗,但应使用于阳气虚衰或阳气外浮所导致的病症中,不适用于表热或里热壮盛等实热证。
临症加减
1.如果患者水肿较重,小便不利,可加车前子、泽泻、冬瓜皮等。
2.如果患者咳喘,并咳吐清稀痰涎,可加五味子、细辛、干姜等。
3.脾阳虚衰较重腹泻严重者,去芍药,加干姜。
4.肾阳虚衰严重者,加肉桂、黄芪、熟地。
5.风寒内侵,骨节疼痛严重者,去生姜,附子、白术加倍,另加人参温阳祛寒湿。
典型案例
严某,男,64岁,患慢性支气管炎多年。近年天气转冷便咳喘剧烈,身体面部四肢均浮肿,以下肢为重。现症状加重来诊,自述畏寒、四肢冰冷,查体口唇紫暗,舌苔薄腻,舌质暗红,脉诊沉细而滑。辩为肾阳虚衰真武汤证,处方:方茯苓9g,芍药9g,白术6g,生姜9g,附子9g,黄芪6g,熟地6g,1日3次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