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在多层结构有机金属化合物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1973年诺贝尔化学奖
奥托·菲舍尔
奥托·菲舍尔(德国,1918~),1918年11月10日生于德国慕尼黑。菲舍尔的父亲是一位物理学教授。菲舍尔从小受其影响,对自然科学颇感兴趣。1949年毕业于慕尼黑工业大学,后留校随沃尔特·希伯特攻读博士学位,1952年获博士学位留任研究助理。菲舍尔主要任职于慕尼黑工业大学,其间曾兼任马尔堡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佛罗里达大学、马萨诸塞工业学院等世界名校的客座教授。
菲舍尔致力于元素有机化合物研究,包括芳烃金属π络合物、链烯烃金属π络合物、二茂铁型夹层化合物、金属碳酰等。菲舍尔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对二茂类化合物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并从理论上阐述了二茂铁的制备。菲舍尔证实了某些中心原子为钒、钼、钌、钴等芳烃金属络合物均具有夹心结构。他与威尔金森合作,共同对二茂铁化合物的超常化学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利用X光衍射法精确地测定了二茂铁的结构,开创了一门新的化学学科——X光结晶学。过渡金属π络合物的发现,开辟了茂金属化学的新领域,促进了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和发展,对有机合成催化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过渡金属π络合物作为一种高效、高选择性催化剂展示出广阔的前景。
1964年,菲舍尔开始研究碳烯和碳炔络合物,并制取了第一个碳烯烃与金属化合物。1973年他又成功制取第一个碳炔烃与过渡金属化合物,为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和茂金属化学的开拓者,其研究成果为汽油、石油防爆剂、抗辐射剂等的合成奠定了基础。
格弗雷·威尔金森
格弗雷·威尔金森(英国,1921~1996年),1921年7月14日生于英格兰西约克郡托德莫登。1943年获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化学学士学位,1943年至1950年先后任职于加拿大原子能工程署、加利福尼亚伯克利辐射实验室,1950至1978年受聘于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1978年后任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教授直至退休。威尔金森因制得以二茂铁为代表的一系列夹心络合物,发展了有机金属化学而与奥托·菲舍尔共获1973年诺贝尔化学奖。此外,他还曾获得过拉瓦锡奖、伽利略奖等,1964年,维尔金森被英王封为爵士。
威尔金森主要致力于有机金属化学的研究。1951年,威尔金森提出了二茂铁类化合物夹心结构理论,阐述了二茂铁类化合物的特殊化学结构及其各原子间结合的方式与机理。1965年,维尔金森发明了烯、炔类加氢均相催化剂,这种催化剂除对烃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适用外,与醛化、羰化和脱羰化反应效果也十分显著。他将核磁共振技术应用在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分析研究上,并合成了类夹心结构化合物,进行了碳与金属键的本质探索。
1951年,威尔金森合成二茂铁并用X射线结构分析,证明二茂铁是具有夹心面包式结构的化合物,铁原子位于两个茂基之间,两个茂基的五碳平面环互相平行。此后,他又相继合成了二苯铬Cr(C6H6)2、多碳环烯烃与过渡金属离子形成的π夹心络合物。以二茂铁为代表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进一步打破了划分无机和有机化学的旧界限,引起了人们对有机金属化合物认识的一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