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力有动态和静态之分。一方面,它是引导人类行动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它又是人们在这些行动中的行为。因此,当一个人能够在某一事件或一连串事件中表现出极大的决心、恒心、信心时,就会被认为拥有很强的意志力(静态的);而他意志力的特性,需要通过他的决心或行动的力度和持久性体现出来。这样,在这一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意志力就变为了动态的意志力。
忍耐的意义不仅仅是忍辱负重,以待东山再起。而且由于忍耐,意志得到了磨练;由于忍耐,意志才得以刚强,所以雅各才说:“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忍耐其实就是一个人惊人意志力的表现。忍耐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有时候是肉体和物质的痛苦,有时候是精神的痛苦。但是,不管是哪一种痛苦,对于人的意志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所以,有人说过,忍耐就是一种能耐。
人生需要忍耐。凡成大事者,必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如越王勾践,他为了能报仇雪恨,竟然肯做夫差的马夫,卧薪尝胆,终成大事。
《金刚经》里面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位国王带领许多妃嫔、宫女到郊外游戏打猎。途中,国王追逐野兔走远了,妃嫔们于是在树林中等候。
妃嫔们在林中看到一位修道者,于是向他请教。国王回来之后,责备她们与陌生人说话。
“我不过是指导她们学习忍辱的精神而已。”修道人安详地回答。
“哈哈!你自命为忍辱的人吗?我倒要试试你的忍辱修养。”说着,他挥剑将修道者的手臂斩断。
“现在,你该愤恨了吧!”国王得意地说着。
修道者虽然痛苦,仍然和缓地看着他,回答:“我不愤恨,怀恨只有冤冤相报。将来我成道后,一定要来度化你。”
容忍,宽恕在他的神态中表露无遗。国王感动极了,跪在地上,深深忏悔。
修道者以德报怨的精神,充分展现了忍辱的修养。这位修道者,正是释迦牟尼佛的前生。
能忍人所不能忍,方才能为人所不能为。释迦牟尼正是凭借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忍人所不能忍,最终才修成正果,成为佛祖。
要想辉煌,必然先要忍受平庸;要想成功,必然需要忍受苦难。成功的路上,苦难是最重要的一课,而忍耐便是度过苦难、达到成功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毕业后,一位年轻人被分配到一个海上油田钻井队工作。工作的第一天,领班要求他在限定的时间内登上几十米高的钻井架,把一个包装好的漂亮盒子拿给在井架顶层的主管。年轻人抱着盒子,快步登上狭窄的、通往井架顶层的舷梯,当他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地登上顶层,把盒子交给主管时,主管只在盒子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又让他送回去。于是,他又快步走下舷梯,把盒子交给领班,而领班也是同样在盒子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让他再次送给主管。
年轻人犹豫了片刻,又转身登上舷梯。当他第二次登上井架的顶层时,已经浑身是汗,两条腿抖得厉害。主管和上次一样,只是在盒子上签下名字,又让他把盒子送下去。年轻人擦了擦脸上的汗水,转身走下舷梯,把盒子送下来,可是,领班还是在签完字以后让他再送上去。年轻人开始感到愤怒了。他尽力忍着不发作,抱起盒子,步履艰难地往上爬。当他上到顶层时,浑身上下都被汗水浸透了。他第三次把盒子递给主管,主管看着他慢条斯理地说:“把盒子打开。”
年轻人打开盒子,里面是两个玻璃罐:一罐是咖啡,另一罐是咖啡伴侣。年轻人终于无法克制心头的怒火,把愤怒的目光射向主管。主管又对他说:“把咖啡冲上。”此时,年轻人再也忍不住了,“啪”地一声把盒子扔在地上,吼道:“我不干了。”
这时,主管直视他说:“你可以走了。不过,看在你上来三次的份上我可以告诉你,刚才让你做的这些叫做‘承受极限训练’。因为我们在海上作业,随时会遇到危险,这就要求队员们有极强的承受力,承受各种危险的考验,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完成海上作业任务。很可惜,前面三次你都通过了,只差这最后的一点,你没有喝到你冲的甜咖啡,现在,你可以走了。”
忍耐是强大意志力的表现,而这个年轻人所欠缺的正是这种强大的意志力。
能忍的人,才能干成大事。据说清朝曾国藩对人有三种不同的评价,他说:“第一等人有本事,却没脾气;第二等人本事有,可脾气也有;第三等人本事不大,脾气却不小。”第一种人前面所有的本事是指他各方面的能力,而所谓的没脾气则是指他的忍耐力。只有能忍辱负重,具有顽强的意志的人才是第一等人,才是最终能够获得成功的人。
人自从生下来那天起,要经受过痛苦、悲伤、难过、泪水,才知道什么是幸福、快乐。无论别人说什么,你都得走你的路;无论别人说什么,做什么,你都得昂首阔步向前走。因为我们问心无愧,因为我们每一次的忍辱负重都是下一次快乐与幸福的开始。
有一位企业家,掌管着一个拥有数千万元资产和数千名科研人员及员工的现代化民营企业。在别人看来,他当然是一个成功的人。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是这样回答的:“你们看到的是我今天的阔气、潇洒和风光,你们可知道我曾经的落魄、寒碜和屈辱吗?很长一段时间,我身上一分钱都没有,几个夜晚是在深圳大剧院的台阶上度过的,将近一年是给人家当男佣、夜里与人家的宠物狗睡在一起度过的……那日子何等屈辱啊!我含羞忍辱,一忍再忍,屈辱地站着,坚强地活着,才终于有了今天的成就。”
“屈辱地站着”——无论多艰难,多困苦,多屈辱,都要站着。钻裤裆是奇耻大辱,但韩信如果不钻,只有两个结果:一是他被那屠夫杀掉,从此没有了韩信。二是他把屠夫杀掉,他赢得了暂时的胜利,但从此也没有了韩信,因为他杀人了,杀人者偿命,他会被法律杀掉。任何一个结果,历史的伟业簿上都不会有韩信的位置。韩信之所以能作为成大业的形象在中国历史上千古流传,就因为他在忍辱负重时眼睛是看着未来的,心中有着远大的目标。
“坚强地活着”——活着就要坚强,就要勇敢地面对人生的各种屈辱和苦难。不要忘记人终将一死,意识到生命无常,虽然是一件令人伤感的事,但也并非没有益处,至少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对于死亡的恐惧。活着也许会不开心,但绝不会死心;也许会失望,但不会绝望;也许会有所放弃,但绝不会自暴自弃。
对于成大事者来说,忍辱负重是必备的基本素质。能在各种困境中忍受屈辱是一种能力,而能在忍受屈辱中负重拼搏更是一种本领。小不忍则乱大谋,凡成就大业者莫不如此。
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时驻扎五丈原,司马懿深知自己的韬略不如诸葛亮,便采取拖延战术久不出兵。诸葛亮派人向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服装,并递信说:“你如果不敢出战,便应恭敬地跪拜接受投降;如果你羞耻之心还没有泯灭,还有点男子气概,便立即批回,定期作战。”但司马懿却坚守不战。不久诸葛亮因积劳成疾而死,司马懿没伤一兵一将,不战而胜。难怪古人说:“必须能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触犯和忤逆,才能成就别人难及的事业功名。”勾践、司马懿两人之襟怀真可谓宽广之极。
忍辱负重则是一种境界。忍,乃是心头一把锋利的刀,要培养刀捅心头而不惊的气度,后人尊称“太史公”的司马迁如果不能忍受宫刑之侮,又怎能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史记》而流芳千古,成为人人敬仰的史学家呢?
谚语云:“万事皆因忙中错,好人半自苦中来。”要成就一件事情,须观察时机,等待因缘。受苦忍耐是一种承担、一种处理、一种等候,也是对因缘法的认识。许多事业有成者都在忍耐多次失败后,愈挫愈勇,最后取得成功。因此与其幻想一夕有成,不如在艰难困苦当中忍耐、涵养,一旦时机成熟,必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