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每当一个朝代腐败到极点,走向灭亡时,就会发生农民起义。但是,每次农民起义却多以失败告终,唯有两个人例外,一个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另一个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李自成是历次农民起义中比较特殊的一个,他特殊的地方就在于,他已经灭掉了明朝,并且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是却没能守住已经到手的胜利,的确引人深思。
翻看历史,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历代开国皇帝要么是前朝的军事元帅,或是前朝的重臣,抑或是拥兵自重的乱世军阀。很多农民起义首领如黄巢、张献忠、洪秀全等都没有成功,但是,每一次农民起义都强烈地动摇了没落王朝的统治,明朝末年的李自成甚至推翻了明王朝。
李自成,字鸿基,生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陕西延安府米脂人,童年为地主放羊。明朝末年,吏治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在米脂率领饥民起义,然后投靠另一支起义军高迎祥的队伍,号八队闯将。崇祯九年(1636)高迎祥被俘后,李自成被推为闯王。到崇祯十三年(1640)时,李自成已经拥有数十万军队了,手下有牛金星、宁献策、李岩等谋士,尤其是李岩“均田免赋”的策略,深得民众拥护,并有歌谣为证“迎闯王,不纳粮”(《明史·李自成传》)。从崇祯九年至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斩杀了明朝数十位总督、多位亲王。崇祯十六年(1643)正月,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建立政权,以“三年不征,一民不杀”口号安民。李自成被拥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罗汝才为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命张国绅为上相、牛金星为左辅、刘宗敏为权将军、李岩为制将军。
随后,李自成采纳谋士顾君恩的建议,决定先取关中、再攻山西、后取北京。并且李自成亲自督师北上,在汝州与明军大战,共歼明军4万余人。大批明军败逃陕西,李自成乘势追击,破潼关、占领西安,以得胜之师连克延安、汉中、榆林等重镇。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改西安为西京,定国号大顺,建元永昌,称大顺王,定军制,封功臣,开科取士。建都西安后,派兵强渡黄河,东进山西,破汾州、太原。而后兵分两路,遣大将刘芳亮率军攻大名(今属河北)、真定(今正定),自己与刘宗敏率军北上,在宁武关(在今山西宁武境)与明军血战,击杀明总兵周遇吉。稍作休整后攻克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昌平(今属北京),三月十七两路大军会师于北京城下。李自成兵围北京城后,在沙河设立临时指挥部,命大将刘宗敏为前敌总指挥,准备与明军决一死战。战斗打响后,守卫北京外城的明军三大营一战即败。李自成下令,命刘宗敏乘势进攻北京城各城门。据史料记载,这一天,北京城天气骤然变化,狂风大作,大雨不停。担任进攻任务的农民军将士个个精神抖擞,异常勇猛,守城门的明军很快就支撑不住了。崇祯皇帝如热锅蚂蚁,围绕宫廷大殿环走,捶胸顿足,大呼:“内外诸臣误我”。
李自成派人进城劝降,崇祯拒绝。于是,李自成下达全面进攻的命令,起义军于当晚率先攻破广宁门(广安门),接着,德胜门、阜成门、宣武门、正阳门、朝阳门均被攻破。此时,崇祯皇帝知道大势已去,他匆忙来到煤山(今景山)上俯瞰整个北京城,顿时觉得王朝末日来临,整个北京城已经是“烽火彻天”,徘徊许久后,又回到乾清宫,开始处理后事。他秘密招来三个儿子:太子、永王、定王,嘱咐一番,命人保护秘密外逃。崇祯的皇后也知道大势已去,来与崇祯作最后的诀别,然后自缢。此情此景,崇祯几近崩溃,用宝剑杀死幼女昭仁公主,砍伤长女乐安公主。
三月十九日凌晨,崇祯皇帝“鸣钟集百官,无至者”。心腹太监王承恩劝崇祯乘天不明逃出京城,怎奈各城门均有起义军把守,出不去。于是,崇祯重返皇城,吊死于煤山(今景山),崇祯之死,宣告明朝彻底灭亡。
这天中午,李自成身穿毡笠缥衣,骑着高头大马,在大将刘宗敏、丞相牛金星、军师宋献策等人的陪同下,经德胜门,浩浩荡荡进入北京城。李自成从大明门进皇城,到承天门下,意气风发,感慨万千,立马持弓,对准承天门匾额射了一箭,恰中“承天之门”的“天”字。随从人员认为,这是吉兆,表明李自成已经得了天下。经承天门、端门、午门后,李自成“登皇极殿(今太和殿),据御座,下令大索帝后”开始处理政务。整个北京城像过年一样,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黄贴,上面写着“永昌元年顺天王万万岁”,“新皇帝万万岁”,欢迎农民起义军进城等标语。这就是李自成占领北京城的整个经过。
李自成率领农民军进北京后,并没有迅速派兵追击明朝的残余势力,而是忙于建立自己的政治制度:第一,原明朝六部形势不变,只是将原来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改为六政府;第二,开科取士;第三,停止明朝货币的流通,开铸钱局,发行永昌钱币;第四,设立“比饷镇抚司”,追赃助饷;第五,严肃军纪,保护工农仕商等。
李自成虽然工作做得很完备,但是忽略了另一支同样具有争夺天下的军事政权——满清政权。关外满清政权的小皇帝顺治虽然年幼,但摄政王多尔衮却是一位少数民族少有的军事家和谋略家,这个人既有军事头脑又有政治头脑,此刻他也密切注意着李自成和崇祯的举动。另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是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吴三桂手下有几万大军,虽然兵少,但都是精锐,经常与满清八旗子弟交战,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绝非关内其他明军可比。
李自成攻下北京后,积极招抚吴三桂,吴三桂见明朝大势已去就答应了李自成的劝降。李自成劝降吴三桂后,忽略了一个问题,吴三桂是劝降的,不是摇尾乞怜投降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该善待吴三桂的家属,免得生出其他事端,然后,马上派嫡系将领率精兵前往山海关镇守。可是,李自成手下的将领忙于勒索前朝官吏,或是每日沉醉于酒色之中,无暇顾及与此。最要命的事发生了,吴三桂降而复返,具体原因有几种说法:一是听说父亲(吴襄)被拘捕,遭拷打追赃;二是从京城逃出的家奴仆人谎报全家被大顺军抄没;三是爱妾陈圆圆被大顺军将领霸占。吴三桂率大军重新占据山海关誓与李自成的农民军血战到底,吴三桂依险死战令李自成很不好办。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刘宗敏率大军10万人向山海关进发。
四月二十一日上午辰时(约上午八点),李自成与吴三桂开战。双方的军事比例是:吴三桂兵力5万,李自成兵力大约10万。李自成军队与吴三桂军队激战,李自成军队占优势。吴三桂虽有山海关之险,又有火炮相助,但是,人数上李自成占了上风;再者,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吴三桂与满清作战时,有整个明王朝作强大的后盾,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心里有底。现在不同了,关外有满清八旗子弟虎视眈眈,关内李自成的10万大军又列阵攻城,何去何从,是吴三桂面临的主要问题。吴三桂手下的兵将虽勇,怎奈双拳难敌四手。吴三桂眼看支撑不住了,决定引清军入关共同对付李自成。清军统帅多尔衮老奸巨猾,吴三桂请清军参战,他并不着急,只是密令手下全体将士秘密做好战斗的准备。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吴三桂自动送上门来,也好谈条件,清军进关并非帮助吴三桂,而是要吴三桂投降满清。吴三桂岂不知多尔衮的想法,他本不愿如此,但大势所趋,只好降清。多尔衮大喜,满清两代人的遗愿今天就要实现,他并没有忘乎所以,而是召见吴三桂仔细了解李自成的军队情况,好进行战略部署。待一切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在吴三桂的接应下,开赴前沿阵地隐蔽起来。
据史料记载:清军入关后,见李自成的军队从北山至山海关海边排成一字长蛇阵,多尔衮即令清军沿近海处鳞次布列,吴三桂军排列于清军右侧,采取重点突破战术,开始发动进攻。这时,突然大风扬尘(沙尘暴),能见度很低,清军呼啸而出,犹如万马奔腾,飞矢如蝗。大顺军虽然进行了拼死抵抗,但强弱形式已经非常明显。一是大顺军已经同吴三桂军队激战一天一夜,处于疲惫状态;二是清军突然袭击,大顺军毫无准备。另外,从作战实力上看,清军也占优势。李自成立马在一座小山上,见自己的军队阵容已乱,大将刘宗敏受伤,败局已定,急令撤退。队伍行至永平府范家店时,李自成下令将吴襄(吴三桂之父)斩首。山海关之役,以李自成的彻底失败、多尔衮的彻底胜利告终。此次之败意味着自己十几年的心血将付之东流,马上到手的天下将白白送与他人。
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撤回北京城,他意识到,吴三桂与多尔衮马上会兵进北京,于是开始备战,责令军民火速拆除城外马墙及护城河旁房屋。但是,李自成又想到,自己这支南征北战的大顺军已经没有了斗志,不是吴三桂与多尔衮联军的对手,决定撤离北京。于是,在北京紫禁城武英殿举行登基典礼,然后,李自成率农民军从阜成门向西撤离北京城,退守陕西。两天后,多尔衮由朝阳门进北京城。这就是李自成进北京及撤离北京的经过,多尔衮在北京站稳脚跟后,并没有给李自成以喘息之机,他知道李自成虽然退出北京,但是仍有很大的实力。于是马上派英亲王阿济格率兵至西安追歼退守西安的李自成;同时又派豫亲王多铎率兵经河南至潼关,两路清军对李自成的农民军形成了钳形攻势。李自成的农民军在清军的两面夹击下节节败退,撤到湖北境内,在九宫山察看地形时,遭到突然袭击,遇害牺牲。
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在北京一共经历了42天。但是最终没有守住已经到手的胜利果实,那么李自成到底因何失败了呢?
第一,缺乏人才
李自成的文官除李岩外,其他如牛金星等,都不是治国之材。还有一部分是明朝降官,这些人未必真心归顺。历代开国帝王都有一大批精于谋划的治国能人,如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手下有萧何、张良、陈平三位首席谋士;宋太祖赵匡胤有赵普等人;唐太宗李世民就更不用说了,秦王府“十八学士”闻名天下,个个是精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手下有李善长、刘基等。就连诡计入中原的多尔衮也笼络了一批前朝有才能的大臣作为治理国家的骨干。总之,大顺政权后期缺少的是统筹全局、能够制定战略方针的人才。
第二,重武轻文
李自成迷信军事,不注重管理型人才。他规定大顺政权重武轻文,文官受武将的节制,投降大顺政权的明朝官员中,并不缺少能人,有的后来被清廷选拔为六部首脑甚至大学士。李自成对降官不能重用,这就是战略上的最大错误。
第三,流寇方针
李自成看上去占领了大片土地,但是每占领一地,都没有好好治理,只是带有流寇式的掠夺,并不能有效制止下属的流寇作战风格。
第四,缺乏政治约束与持久主义
一个真正的统帅,并不是简单的打仗,同时要具备统观全局掌握大方向的能力。大顺军的将领缺乏政治上的政策,在战斗中一旦兵败,马上就不可收拾,号称百万大军的大顺军之所以到后期毫无抵抗力,一败涂地,也就是这个原因。
第五,树敌过多
李自成进北京后,马上没收明内帑、宗室、勋戚、太监的家产和对明朝官员实行追赃助饷的办法,来解决财政问题。据说,缴获数量相当庞大,大概有白银三千七百万两,黄金一百五十万两。这些钱财,足够大顺政权两年以上的全部支出。尽管如此,李自成仍然纵容部下推行追赃助饷,使各地官绅人人自危,造成树敌过多的局面。
第六,缺乏正确战略意识
这是最主要的一条,吴三桂降而复反后,大顺军没有意识到吴三桂情急之下会引清兵入关,所以大军在开赴山海关时应该做好清军参战的准备。一句话,在军事指挥上,李自成的能力极高,并不存在失误;是政治上的失误导致了李自成的失败。
从北京兵败后,李自成经不起屡战屡败的打击,又渐渐刚愎自用,重用牛金星,杀害大将李岩,自毁长城。尽管手上有几十万的军力,但是在天才将领吴三桂及满清精兵的联合绞杀下,一败再败,最终败亡。
李自成之败为后人留下无数慨叹与惋惜,但历史不会同情失败者,与后来入关的满清相比,李自成之败是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