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女皇”,但是大多数都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唯有武则天才是真正的女皇。武则天是传统社会的一个异数,她的出现为史书增添了新鲜的活力,尽管后人众说纷纭,但是武则天却是不折不扣的一代女皇。
武则天,山西文水人,生于富足之家、却非名门望族的特殊家庭。其父是一位木材商人,由于支持李渊起兵,用丰厚的家资为唐军提供军需,被李渊尊为“太原元从功臣”。李渊开国后,被封为正三品工部尚书都督等大官。其母杨氏,出身望族,为隋朝宗室皇族,虽然李渊建唐,但杨家在京城里还是显赫之族。尽管如此,武则天的家庭在当时仍是“寒门士族”。按当时的门阀观念,所谓名门望族,是指在近100多年间,一直控制着西魏、北周和隋、唐政权的关陇集团,只有出身于这些家族的人,才算是名门望族,才有资格在朝廷中担任重要的官职。武则天的家庭只能算是富足的仕宦家庭。
当时的门阀观念非常严重,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朝廷修《氏族志》,不列武姓,因此武家只能是下等族姓,甚至连突厥人都知道:“武,小姓。”武家被排斥在名门望族之外,想取得更高的权力和职位,是非常困难的。
武则天就生长在这样特殊的家庭里,既有着上流社会的荣华富贵,又有着寒门士族的“历史出身”。特殊的家庭环境逐渐养成了武则天仇视名门士族、不择手段地攫取权力的性格。
唐太宗贞观十年(636),武则天14岁,太宗听说她长得端庄漂亮,操行方正,就把她召入宫中,立为才人,并赐名曰“武媚”。一般说来,十几岁的女孩子不愿入宫,因为一入皇宫,就意味着一生都耗在深宫大墙之内。而武则天却把这看成是一个进身的机会,因此,她很愿意入宫。当时,母亲杨氏“恸泣与诀”,武则天反而笑着劝慰母亲说:“我去见天子,怎么能知道不是福缘呢?为什么要哭哭啼啼,做儿女之悲?”就这样,武则天当年入宫,成了唐太宗的才人。
武则天聪慧过人,又爱读书,遇事有主见。据《鹤林玉露》记载:吐蕃进贡给太宗一匹极其名贵的马,叫做“狮子骢”,可是这匹马,十分猛烈强悍,极难驯服,很多驯马师都无法驯服它。太宗一生骑过的烈马无数,决定亲自去控驭,但他却也无法制伏。当时,武则天侍立一边,大声说:“我有办法制服它!”太宗忙问她有什么办法,武则天回答说:“用三样东西可以制伏它。先用铁鞭狠劲地抽它,如果不能制服,就用铁锤狠狠地砸它,如果还制不伏,就用匕首刺它的咽喉。不能驯服乘骑,留它何用!”一个小小的宫女竟有如此的胆略和气魄,太宗不禁大为惊异。
武则天14岁进宫到26岁的12年里,白白地在深宫空耗年华,一直是才人身份,是最低级的内官,只能料理皇上的起居生活,却不能取得太宗的宠幸。武则天也暗暗着急,却毫无办法,没多久,机会来了,太宗病重,太子李治经常进宫探视太宗,武则天灵机一动,把希望寄托在比自己小四岁的太子身上了。于是,她就想方设法地主动接近太子,并取得了太子的好感。太子李治生性懦弱,遇事没有主见,乍遇武则天这么一个美貌端庄、通达事理而又善于理事的年轻女子,不禁倾心。
太宗的病越来越重,不见好转,他把一切后事都安排好了,唯独不放心的就是武则天,担心自己死后武则天会祸乱朝纲,便决定把武则天赐死。一天,李治和武则天一起在床前服侍太宗,太宗对武则天说:“我自从得病以来,医药无效,而且越来越重。你服侍我多年,我不忍心把你扔下,我死以后,你打算怎么办呢?”
武则天一听,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她马上镇静下来,对太宗说:“蒙陛下恩宠,本该以死来报答圣上。但您的身体未必不能康复,所以我也不敢马上就去死。情愿出家为尼,吃斋拜佛,为陛下祈祷,愿陛下早日康复。”武则天的回答非常机智,在当时看来,唯有出家才是一条保命之策。
太宗没想到武则天会这么说,想了一想说道:“好吧,既然如此,你马上就出宫去吧,也免得生出差错来!”武则天如同得了特赦一般,简单收拾了行装,到感业寺出家为尼。武则天走后,太宗喃喃自语说:“我本想把她赐死,又觉得实在不忍心,她既削发为尼,再好不过了,还没有听说尼姑祸乱朝纲的。”
不久,开创贞观之治的一代名君唐太宗去世了,太子李治即位,是为高宗。李治即位后,还对武则天念念不忘,但是却也无计可施,因为武则天曾事奉过唐太宗,高宗不敢公然把她接回宫中。到了唐太宗去世一周年的时候,高宗借父亲忌日去感业寺进香为名见到了武则天。史书记载:“忌日,上诣寺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泣。”
高宗的心事被王皇后知道了,这个王皇后出身名门,是太宗皇帝亲自选中的。高宗担心王皇后知道后会大闹一场,但是出乎意料的是王皇后不但没闹,而且还鼓动高宗将武则天接回宫中。原来,高宗宠爱萧淑妃,王皇后吃醋,她要高宗接回武则天的目的是共同对付萧淑妃。有了王皇后的支持,高宗寻了一个机会把武则天接回宫中。武则天在进宫之初,十分清楚自己的处境,所以非常谨慎,小心翼翼地奉侍王皇后。因此,王皇后十分喜欢她,多次在高宗面前说她的好话。高宗见武则天回宫,大臣们并没有太大的反对意见,索性将其封为昭仪,从此专宠武则天。王皇后与萧淑妃同时失宠,尤其是王皇后更是叫苦不迭,于是,两人就又联合起来对付武则天,武则天胸有城府,并不惧怕。
起初,王皇后并没把武则天放在眼里,她有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强大门阀士族势力支持。但是,王皇后也有不利的一方面,就是自己不能生育,这么多年没有为高宗生下一男半女。也许是上天垂青,武则天进宫后不久,就怀孕了。武则天怀孕的消息传出以后,王皇后开始感到事情并不像自己想得那么简单,如果武则天一旦生个皇子,自己的皇后之位,以及未来便会受到威胁,于是,就联络她的舅父中书令柳奭等人,立后宫刘氏所生的高宗长子李忠为太子,并把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瑷、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等元老重臣拉进了辅佐太子的班子,经营得如同铁桶一般。
王皇后的做法深深刺痛了武则天,至此,她深刻地意识到,即使自己没有侍奉过先帝,也很难得到大臣们的支持,因为自己不是名门出身。于是,她开始冷静地考虑该如何对付王皇后和反对自己的朝廷大臣。
武则天开始认真分析朝廷内外的大臣们,凡是王皇后和萧淑妃不喜欢的人,她都倾力接纳。为了结揽人心,把自己得到的赏赐全都分给别人,因此,皇后和淑妃的动静她都一清二楚,密切注意二人的举动,时刻寻找反击的机会。
经过十月怀胎,武则天生下一个女儿,极其灵秀可爱,但是武则天并不喜欢这个女儿。王皇后本身不能生育,因此非常喜欢小孩,虽然很恨武则天,听说武则天生了小公主后,也前去探视抚抱。王皇后刚走,武则天就闻报高宗要来,她浑身一震,认为这是一个嫁祸于人的最好时机,只是要忍痛牺牲自己的女儿,为了能扳倒王皇后,她顾不了那么多了。于是,她紧紧闭上眼睛,颤抖着把手伸进被窝,狠狠地掐住女儿的脖子,直到断气,然后再把被子盖上,若无其事地出去迎接高宗。
等高宗进来,武则天承笑如前,并不慌乱,等高宗打开被子想看女儿时,顿时一惊,发现女儿已经断气了。武则天故作吃惊,大声悲号。高宗忙问左右的侍女,何人来过小公主的房间,左右都说王皇后刚刚来过,高宗愤怒地说:“是皇后杀了我的女儿。”武则天边哭边历数王皇后的罪过,王皇后是有口难辩,无端地背上了杀死小公主的罪名。自此,高宗就下决心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
在当时的情况下,恐怕踩着自己女儿的尸体往上爬是唯一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还真无计可施,即便是这样,也并非一帆风顺。
武则天坚定了高宗废后的信念后,决定拉拢长孙无忌,武则天请母亲去说情,并和高宗一起亲自去看望,封官许愿,软缠硬磨,仍然得不到长孙无忌的支持。武则天终于明白,她是无法取得关陇贵族集团的支持的,于是,她拉拢一群不得志的寒门庶族出身的官员,中书舍人李义府、王德俭、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以及许敬宗等人,使他们成为自己的心腹,经过一番周密地策划,决定直接奏请高宗废后立后。李义府率先上表请求废王皇后而立武则天,永徽六年(655)八月,唐高宗把废立皇后事宜在朝廷上正式提出来,长孙无忌一派当然强烈反对,褚遂良力谏高宗,说皇后出身名家,不可轻易废弃,如果要立新皇后,也应选择名门淑女,不该立武则天这种奉侍过先帝的人,并举出妲己、褒姒误国亡国的前朝事例,谏阻高宗。高宗一时拿不定主意,就询问一直没有表态的李勣,在当时的宰相中,李勣始终不置可否,见高宗询问自己,便不冷不热地说:“这是陛下自己家里的私事,何必要问外人呢?”于是,高宗决定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
立武则天为后之前,必须先处理好反对大臣。高宗先下旨贬褚遂良出朝,然后废王皇后为庶人,这样,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条件成熟了,于是,高宗命李勣为册封皇后的典礼官,主持册后典礼,武则天终于登上了皇后的宝座。
武则天当皇后以后,当务之急是把原皇后一党彻底整垮。先将太子李忠被贬为梁王后又赐死,立武则天之子李弘为太子;把王皇后、萧淑妃禁死于冷宫;褚遂良、长孙无忌、柳奭、韩瑷或被赐死或被迫自杀,这些人的亲属也都被杀或遭贬谪。自此,长孙无忌的权力集团被彻底摧垮,武则天终于掌握了大权。
客观地讲,武则天比较热衷于权力,又有突出的政治才能。因此,在治理国家上是高宗的好帮手。高宗不仅懦弱寡断,而且身体不好,经常头晕目眩,不能理事,所以,很多朝政大事均交由武则天处理,时间一长她的权力与高宗不相上下。其实,武则天掌握的权力要比高宗大,因为有些事情武则天并不与高宗商量就做主了,而高宗凡事都要与武则天商量,并且最终采纳武则天的意见。尤其显庆年间以后,更是如此,以至高宗与武则天并称“二圣”,与皇帝无异。
武则天专权日久,必然会与高宗发生矛盾:第一,她一反过去卑躬屈膝的态度,作威作福起来;第二,高宗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自然是很不自在,由怨转怒。在这种情况下,高宗暗中授意宰相上官仪起草诏书,要把武则天废为庶人,上官仪早就看不惯武则天专横跋扈,见皇上授意,所以欣然从命。
武则天的密探遍布宫内外,高宗与上官仪要废后的事很快就有人报告给了武则天。武则天吓出一身冷汗,当即跑到高宗那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居然说服了高宗,高宗觉得武则天所为情有可原。高宗一时无话可说,就说自己本无此意,是宰相上官仪先提出来的。于是,武则天恨透了上官仪,就使人诬告上官仪谋反,将上官仪、上官庭芝父子处死,女眷没入宫廷为奴。
经历这次事件之后,武则天更加谨慎地注意朝中大臣的动静,更加严格地控制高宗。而高宗也更加依靠武则天,每当上朝,武则天总是垂帘听政,黜陟、生杀之权皆归武则天,高宗只是武则天的应声虫而已。
高宗上元元年(674)八月,“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至此,长达十几年的皇后、太子权位之争,以武则天的完全胜利而告终结。在这场斗争中,以王皇后、长孙无忌为首的门阀士族彻底败下阵来。这场胜利,决不仅仅是武则天一人的胜利,而是代表寒门庶族地主的胜利,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次胜利标志着魏晋以来四百多年由门阀士族掌握国家政权的历史结束了,新兴的地主阶级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
武则天彻底掌握国家政权之后,以皇后的身份向高宗提出了12条政治建议,史称“建言十二事”。这12条大政方针,是武则天经过对唐代社会长期地观察和仔细地研究,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的,其中包括:一,轻赋徭、劝农桑;二,给复三辅地;三,休养生息,以道德教化天下;四,禁止浮巧虚夸风气;五,禁止费时费力的劳役;六,广开言路,吸纳良言;七,杜绝谗言,严惩奸佞;八,王公以下皆习《老子》;九,父在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终告身者无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人;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
今天看来,武则天建言十二事中,某些建议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武则天在党皇后期间还干了一件大事——另修《姓氏录》,武则天此举一半是为了为了从观念上彻底打击旧的门阀士族,一半是为了泄愤。武则天另修的《姓氏录》取代太宗时期修的《氏族志》。《氏族志》不载武氏宗族,武则天受尽了恶气,这次重修的《姓氏录》,把武氏家族列为第一,并且不计出身,按官品的高下分为九等,只要是五品以上的官员皆可入录。这样一来,大批出身于寒门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蜂拥而来,给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这对促进社会发展确有好处。而关陇门阀士族自然非常不满,讽刺《姓氏录》是赏军功的“勋格”,根本不是贵族志。但武则天不管这一套,她下令用强硬的手段强行收回《氏族志》,推行《姓氏录》,在当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高宗本来就疾病缠身,自武则天专权后,病情越来越重。高宗觉得自己年老体衰,所以打算把皇位传给太子李弘。太子李弘仁孝谦谨,深得高宗喜爱,不仅如此,李弘还礼贤下士,尊敬百官,内外大臣对太子颇有好感。而武则天却不喜欢太子,原因是,李弘天生仁爱,看不惯母亲专权,所以经常违忤武则天的意见。有一次,李弘发现宫中幽闭着萧淑妃生的两位年逾三十的姐姐,就奏请让她们出嫁,惹得武则天很不高兴。其实,这是次要的,关键是高宗一旦驾崩,李弘登上皇位后势必与武则天争权。于是,武则天用毒酒药死了亲生儿子李弘,对高宗说是肺病发作。
李弘之死,对高宗打击很大,病势更加沉重,头晕目眩不能视事。想到自己身体一日不如一日,高宗便欲要早立太子,也好让太子代替自己主持军国政务,于是高宗立武则天的次子李贤为太子。对于立李贤为太子,武则天没有反对,但是高宗欲委太子军国大事,武则天坚决反对,让位太子一事只好不了了之。过了几年,高宗还是想让李贤监国,李贤与哥哥一样看不惯母亲专权,所以,凡事不愿意听命于武则天。于是,武则天又以李贤“颇好声色”为由,把他废为庶人,另立三子李显为太子。
高宗弘道元年(683),唐高宗病死,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高宗临终遗诏说:“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武则天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对于李显当皇帝,武则天隐隐有些不快。其实,武则天虽然一直掌握着大权,行皇帝事,毕竟没有正式做到皇位上,而武则天的最终目的就是能登上皇帝的宝座。中宗李显是个没有城府和心计的人,同时也没有看清自己身处的境地,有些大事不经武则天允许就擅自做主,惹得武则天对他很不满。一次,中宗想让岳父韦玄贞做宰相,并授给乳母的儿子一个五品官,宰相裴炎觉得不妥,力谏中宗,中宗大怒说:“我愿意授给韦玄贞什么官,关你何事?”裴炎见中宗发怒,就跑去告诉武则天,武则天毫不犹豫立即下诏“废中宗为庐陵王,挟下殿”,由四子豫王李旦为帝,是为睿宗,但睿宗必须住在另一个地方,不得参与政事。同时,武则天又派人逼死了废太子李贤。武则天见自己的做法并没有太多的大臣反对,决定清除了一切阻力,登基称帝。李唐宗室子弟知道武则天称帝必然要除尽李氏宗族,所以十分害怕,人人自危,因此不断有人起义。
首先是徐敬业叛乱,徐敬业与宰相裴炎相勾结在扬州起兵,武则天并不惧怕,她先设计除掉了裴炎,并且赐死了与之有关联的边关名将程务挺,除掉肘腋之患后,调集了30万大军,开赴扬州前线,没用50天就彻底平定了徐敬业叛乱。武则天在平定叛乱后,对内臣叛变十分恼火,她决定要告诫群臣以儆效尤。于是命人在宫中摆下宴席,宴请群臣,几杯酒过后,她严厉训诫群臣说:“我奉侍先帝20多年,为天下操劳忧虑可谓至忠至勤!各位公卿的富贵,都是我给的;天下安定,百姓康乐,也是我的功劳。先帝去世时,把天下大事托付于我,我不爱惜自己而爱惜百姓。现在叛乱的人,都是出自将相,这些人为什么如此忘恩负义呢?在你们中间,倔强难制有超过裴炎的吗?纠结亡命之徒率众征战有超过徐敬业的吗?在握兵的宿将之中,攻战必胜有超过程务挺的吗?这三个人,都是素有威望的,我还是把他们杀了。你们当中,如果有人在能力上超过了这三个人,想反叛就试一试。如果自认为超不过,那就洗心革面,老老实实地做人,免得贻笑天下了!”下面的群臣一个个俯首帖耳,三呼万岁。
这下外姓人没人造反了,并不等于李氏子孙不造反。因为,武则天已是实际上的皇帝了,如果要登基改号,李唐子孙必然要面临一场灭顶之灾。出于自我保全之计,他们纷纷起兵。
首先,李唐宗室以“迎还中宗”、“救拔睿宗”为旗号号召众人,范阳王李霭、韩王李元嘉、琅琊王李冲、越王李员、霍王李元轨、鲁王李灵夔等李氏诸王纷纷起兵。由于太宗的贞观余风尚在,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士兵们不愿意为一家一姓的名利再去争斗,于是,李氏诸王的军队皆无斗志,武则天的兵马一到,不是举手投降,就是弃城逃走,根本不堪一击,所以说,武则天没怎么费劲就平定了李氏诸王的叛乱。镇压了李氏诸王的叛乱后,武则天决心要清除敌对势力了,彻底打击反对自己的人。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任用酷吏严加防范;鼓励告密制造恐怖气氛;严刑逼供宁可妄杀,决不允许漏网。周兴、来俊臣、索元礼等人是武则天时期有名的酷吏,这些人专门替武则天进行“肃反运动”。他们秘密观察李氏宗族中王公大臣的行迹,稍有异常,便马上逮捕,酷刑逼供,诬其谋反。不但如此,武则天还在朝堂之上设立了一个铜制的告密箱,有告密的人可以直接将告密文书投进告密箱中。并下旨规定,任何人都不得过问此事,凡是告密的人,不论是有官位的人,还是乡野白丁,一律按五品官员的标准供应食宿。更吸引人的是,一旦告密属实,就破格封官;如果告密失真,也绝不加以追究。如此一来,四方告密者风起云涌,弄得朝堂上的官员人人自危,见面不敢打招呼。周兴、来俊臣、索元礼等酷吏编写《告密罗织经》,广收门徒,以便罗织害人,并创制出很多酷刑和千奇百怪的刑具。这三个酷吏平均每个人都杀了数千人,一时间血雨腥风,冤狱四起。朝廷大臣无辜被杀者数百人,李唐宗室无辜被杀者达数百人,刺史以下官吏被杀者更是不计其数。经过武则天的血腥清洗,确实是无人敢造反了。
武则天的铁腕政策的确控制住了一些不安分和有二心的大臣,朝廷内外一片太平,接下来的事情就是筹划如何进帝位的事了。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很会溜须拍马,见武则天登基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就暗地里派人把“圣母临人,永圣帝业”八个字凿刻在一块白石上,并使雍州人唐同泰奉表献之,谎称获之于洛水。武则天闻之自然大喜,当即下诏把这块石头称之为“宝石图”,并准备选吉日亲临洛水拜受宝石。那位献图“有功”的唐同泰被武则天提拔为游击将军,并让他负责办理此事。到了选定的日期,武则天带领群臣焚香昭告天下,然后正式加尊号曰“圣母神皇”,从这个时候起,武则天开始称“陛下”。
至此,武则天的第三步计划其实已完全实现,接下来该更国名立皇帝号了。载初元年(690)七月,东魏国寺里的僧人写了几卷经书,书中说武则天是弥勒佛投胎转世,应该代替唐朝作净浮提主(即东方之主)。侍御史傅游艺借此机会大做文章,率领关中百姓九百多人来到长安的宫门外,请求武则天把大唐的国号改为周,并说这是万民之意。武则天心中大喜,但是表面假装推辞,并不应允,只是升了傅游艺的官,把他提拔为给事中。不久,傅游艺又组织了一支庞大的请愿队伍,这支队伍中有朝中官员、远近百姓,还有四方边远地区的酋长以及沙门、道士一共六万多人,请求武则天改国号进帝位。
武则天见“民意难违”,只有顺从。于是,在载初元年(690)九月九日,宣布改唐为周,帝号为“圣神皇帝”。武则天身着皇帝服饰,神采奕奕,在洛阳登上了大周皇帝的宝座。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就此正式诞生了。
武则天称帝后,必须要解决两件事:一是缓和她同李唐宗室争权夺位的矛盾;二是缓和因滥杀而造成的她与大臣之间的矛盾。要彻底缓和这种矛盾冲突,必须做出样子来。首先人人切齿痛恨那批酷吏必须除掉,武则天禁锢了当年滥告滥杀的27名酷吏,处决了来俊臣、周兴、索元礼等人,处置完酷吏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与群臣的矛盾渐渐地缓和了。不但如此,又主动平反了一大批冤假错案,使异常恐怖的朝廷上下又出现了生机和活力。或许是武则天夺权过程杀人过多,有了悔意,当了大周女皇后,开始注重政治的开放和自由,因此,武则天晚年的政治气氛比较宽松自由,统治也相当的稳固。
武则天用尽手段做了女皇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当年滥杀所造成的阴影始终无法彻底驱除,所以,她的晚年很孤独。在这种心态下,她开始豢养男宠。武则天有很多男宠,先是薛怀义(冯小宝)和御医,后来是张宗昌、张易之兄弟二人,在这四个人当中,武则天最宠爱张氏弟兄。由于武则天在私生活上很需要他们,所以张氏弟兄不可避免地在政治上左右武则天,以至于两人的权势越来越大,连武三思、武承嗣这样权贵,也都争相趋奉他们,称张易之为“五郎”,张宗昌为“六郎”。
张氏弟兄得势后,经常胡作非为,贪赃枉法,随意打击不顺从自己的官吏。更有甚者,竟然随意杀害了李显的长子和永泰郡主、妹夫武承嗣之子武延基,引起了朝廷官员的愤怒。一些正直大臣开始收集张氏兄弟的犯罪证据,想将其绳之以法,但都被武则天拒绝了。当朝宰相张柬之是一位正直的老臣,对二张也切齿痛恨,见用法律制裁不了二张,就联络羽林军将领以及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等一大群势力,准备用武力将二张杀掉。此时,武则天正卧病在床,羽林军攻占了玄武门,突入宫中,在武则天的迎仙宫搜出二张,就地处死。起初,政变的目的并非为了推翻武则天,仅是为了杀掉张氏兄弟。宰相张柬之等五位朝廷的重要人物见武则天病重不能理事。就顺便把武则天请下皇位,迎立中宗。政变的第四天中宗宣布复位,武周政权即告结束。
中宗神龙元年(705)十一月,82岁的武则天病逝在洛阳上阳宫。死前要求:“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翌年,中宗不顾众人的强烈反对,为武则天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运灵柩回长安,与高宗合葬乾陵。
客观地说,在武则天掌握政权期间,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她重视发展农业,推行均田制,抑制豪强和土地兼并,奖励垦荒,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她统治期间,全国人口猛增,由380万户增长到615万户。
在选拔人才方面,武则天不仅开设文科,还开“武举”科,选拔了大批有军事才能的人。不仅如此,武则天在加强边防,改善同少数民族的周边关系方面,以及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巩固边防、发展商业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然,武则天在专权的过程中也做了很多坏事,因此褒贬不一。不管怎样,武则天还是像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中国封建社会黑暗的苍穹,引发着后人无限的思考。其意义主要在于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
虽然武则天没有把中国变成一个“女儿国”,更没有把中国的男皇制改为女皇制,但是争取到了历史上其他女人争取不到的荣誉——与皇帝合葬,这或许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她有着同皇帝平等的女皇地位。
一代女皇武则天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皇帝宝座上,为封建男权制这块僵死的土壤注入一丝生机,给黑沉沉的男人世界以沉重的一击,使中国男人不敢忘记中国女人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