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当官的不贪不占,能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清官,但是封建官吏都能做到这一点却也寥寥无几。而康熙年间的张伯行就是这样一位好官,当时被称为“天下第一清官”。
前不久热播了一部电视连续剧——《跃龙门》,讲述的是康熙年间震动朝野的江南科考案,揭露了清代康熙朝官场和科场“无官不贪”的腐败。这里面有一个著名的清官,他的名字叫张伯行。
张伯行,字孝先,号恕斋,晚年又改号敬庵。于清顺治八年(1651)出生,河南仪封人,也就是现在兰考县。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后来,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就是在这里做县委书记的。
张伯行自幼聪敏好学,受先人的影响,品德也很高尚。13岁时就通读了四书五经。康熙二十年(1681),张伯行中举,四年后殿试三甲八十名,赐进士出身。
授予中书的官职,中书的职责是替皇帝缮写册文和诰敕等文件。
张伯行为官的最大特点是,清正廉洁、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由于政绩突出,屡次得到提升,到康熙四十五年(1706),他已升到江苏按察使,监察全省的各级大小官员,成了一省的高级官员之一。康熙十分赏识他的清廉和才干,特赐给他“布泽安流”榜,称赞他是“江南第一清官”。
第二年,康熙南巡至江苏,谕令总督和巡抚举荐贤能的官员。在举荐的名单中没有张伯行,康熙很不高兴,就对总督、巡抚说:“张伯行为官清廉,已闻名朝野,朕早就听说过。像这样的官员是国家栋梁之才,你们却不举荐!”说完又对张伯行说:“朕知道你是个好官,他们不举荐你,朕举荐你。将来你定要居官而善,做出些政绩来,不辜负朕,不辜负天下百姓。如此天下人就会知道朕是明君,善识英才;如果贪赃枉法,天下人便会笑朕不识善恶。”康熙当场提升张伯行为福建巡抚。康熙接下来又说:“朕闻张伯行居官甚清,最不易得。”(《清史稿·张伯行》)
张伯行一上任,就为百姓办了四件好事:第一,请免税赋。当时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闹灾荒,生计尚难,何谈税赋,因此,张伯行上疏请免,得准;第二,调剂粮食。福建人多山多田少,自产粮食不足用,粮价很贵,张伯行请求动用国库的钱到湖广、江西、广东购买粮食,然后平价出售,保证供应;第三,兴建义学。福建百姓祭祀瘟神,张伯行命令毁掉这些瘟神的偶像,建成书院;第四,移风易俗。福建多尼姑,有人卖贫苦人家的女子,以致削发为尼者成百上千,张伯行下令允许这些尼姑还俗,为她们选择配偶,有家境贫穷无法赎回的,由官府出钱赎出。
三年后,张伯行升任江苏巡抚,是全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他一到任,就着手整肃社会风气。江苏是大省,来此做官的都是有后台的,所以各级官吏气焰嚣张,相互徇私舞弊,大肆盘剥百姓,搜刮民脂民膏。为此他向全省发布了一份特殊布告,在全省各处张贴,让百姓都知道,家喻户晓。布告全文如下: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事,廉耻实伤;若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布告的大意是:一丝绢布,一粒粮食,都关系到我的名节;一厘一毫的钱财,都是百姓的血汗;对百姓宽厚一分,百姓得到的好处就不止是一分;多取百姓一文钱,我的人格就不值一文钱。交际送礼,是没有廉耻的行为,如果是不义之财,就要扪心自问,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
这个布告总共只有56个字,极其简练,一扫官样文章装腔作势的样子,句句实在,而且针对性强,中心突出,通俗易懂,既阐明了自己的为官宗旨,也在告诫各级官吏。封建社会,当官的不贪不占,不盘剥百姓,就可以说是好官,绝大多数官员很难做到这一点。而张伯行就能说到做到,成为清廉的典范。
张伯行为一省之最高行政长官,自己率先垂范,一方面,他决不收受一文钱,还经常把自己的积蓄捐出来救济受灾的百姓;一方面,遏制贪官的徇私舞弊行为,只要发现有徇私枉法、贪污舞弊的官员,就马上揭露,向朝廷报告。
江苏六合县的王知县虽然政绩平平,却整日想着如何升官发财,他认真地研究了一番,认为除了要有才能和机遇之外,还要有人提携,要求人就要有“孔方兄”帮忙。当时,张伯行任江苏巡抚,是一省的最高长官。王知县深知:想升官,必须得此人提携,但他对张伯行的清正廉洁有些耳闻,不敢贸然行事,苦思良久,想出一策。
一天,王知县去拜访张伯行,适逢张伯行不在家。
他便对张夫人说:“我这有一幅画,送给张大人,别无他意。”说着便将随身带去的一幅画儿放在桌子上。张夫人急忙摆手说:“您赶快拿走,这可不能收。我如果收下您的礼物,我家老爷回来是要批评我的。”“夫人见笑了,这不是什么礼物,是我画的一幅画儿,想请巡抚大人指教。”王知县解释说,“改日再来拜访。”说完扭头走了。张夫人听王知县这么说,放松了警惕,觉得收下一幅“求教”的画儿,算不了什么问题,便没有执意拒绝。
张伯行办完事回到家里,夫人向他叙述了王知县送画一事,张伯行觉得事情有点怪,自己与王知县并没有深交,对方为什么要送画给自己。于是,吩咐夫人把画拿过来想看看是怎么回事。他从夫人手中接过画,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好像比一般的画儿重。画轴大多是梨木做的,不可能这么重,看来画轴里面定有文章,是不是里面藏有什么东西。夫人在旁边不解地问:“你不看画,盯着画轴看干什么?”张伯行微微一笑:“夫人有所不知,问题就出在画轴里面。”说着,打开了画轴一头的端盖,二人往里一看,吃了一惊,里面装着金灿灿的金条。张伯行把画轴倒过来往桌子边上轻轻地一磕,一根金条沉重地落到地上。
那位送画的王知县见一个多月过去了,没什么反应,便以为大功告成,又来拜访张伯行。张伯行说:“多谢送画,你的画儿画得不错,皴、擦、点、染,浓墨重彩,阴阳虚实,远近疏密等表现手法,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我已收下。”王知县一听,自然满心欢喜,清了清嗓子说:“巡抚大人过奖了,请今后多多提携。”张伯行说:“你的画我是收了,但是不能白收。我回赠你一幅字吧。”王知县一听,受宠若惊,连声道谢。
张伯行早已准备好了一幅字,他从书柜里取出一幅字,交到王知县手里。王知县接字在手,觉得分量不轻,掂了掂,马上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张伯行肯定把自己送的金条又退回来了,心里立刻咚咚地跳个不停,脸色也骤然难看起来。匆匆忙忙地拿着张伯行回赠的字画,灰溜溜地走了。
张伯行同大贪官噶礼的斗争,是他一生中一次最艰难的经历,几乎丧了身家性命。噶礼,满洲正红旗人,清开国功臣何和礼四世孙,何和礼是清太祖的女婿,因此,又是皇亲国戚。噶礼任山西巡抚近10年,在任期间,贪得无厌,横征暴敛,为害一方,屡遭御史劾奏。康熙念其先人之功未加深究,并于四十八年提升噶礼为两江总督。噶礼见自己虽然横行不法,皇帝不但没有追究,反而升官晋爵,所以更加肆无忌惮,上任数月,就将下辖大小官员换了一遍。新任巡抚张伯行素以清正廉洁著称,不可避免地要与噶礼产生矛盾。
两人的矛盾终于由江南科考案引发开来。康熙五十年(1711),在江南地区举行乡试,正考官是左副都御史左必蕃,副考官是编修赵晋。九月,榜发,舆论顿时大哗,因为榜上有名者多盐商富贾子弟,这些人大多“不通文字”,两江总督噶礼从中索贿受贿50万两白银。士子们忍无可忍,千余人制五路财神像抬入文庙明伦堂,意谓此番乡试“惟财是举”,又有人将贡院门口的匾额“贡院”改成“卖完”,纷纷抗议主考官的舞弊行为。张伯行将此事调查清楚后,立即向朝廷报告。
康熙帝闻听此事后,震怒不已,马上派户部尚书张鹏翮、安徽巡抚梁世勋会同噶礼、张伯行在扬州会审,很快,就搞清了案情真相,有关案犯供认不讳,最要紧的是把噶礼也揭露出来。张鹏翮本是一清官,而且也很欣赏张伯行的为人,正是因有张鹏翮的推荐,张伯行才得以出名。不想此次却陷入两头为难的境地:一面是公理;一面是权势。刚巧自己的儿子、安徽(归两江总督管辖)怀宁县知县张懋诚摊上重案有求于噶礼。权衡一番后,张鹏翮只好倾向于噶礼,欲结案停审。张伯行不答应,欲穷追到底,彻底查清一切有牵连的人。噶礼又气又怕,伙同张鹏翮,想方设法加以阻挠。
张伯行不能容忍噶礼贪赃枉法,便向朝廷上表,控告噶礼也参与了这次乡试的舞弊,接受贿赂,索取白银5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企图利用职权将这次乡试中的舞弊案给隐瞒下来。张伯行请求朝廷解除噶礼的一切职务,进行审查。噶礼也没闲着,积极给张伯行罗织罪名、上报朝廷。康熙帝看了张伯行与噶礼互相揭发的奏折,感到一时难以查清真伪,索性下令解除两人的职务,对两人同时调查。
张鹏翮仍任主审,他继续袒护噶礼,称张伯行所揭发的材料缺乏事实,纯粹是诬陷。康熙帝相信张伯行不会诬陷噶礼,一来,张伯行向来清正自律,不会随便造谣生事;二来,他对噶礼的不法行为早有耳闻,专爱搬弄是非。所以,严厉斥责张鹏翮等人徇私,有意替噶礼掩饰。于是,改派穆和伦等人复审,其结果仍是维护噶礼,否定张伯行。康熙帝开始感到事情不像他想得那么简单,于是,他将二人都解除职务,在事情未弄清之前,一时难以下决心处理。
有一天,康熙向太后请安时,遇见前来探亲的噶礼的母亲,顺便问起噶、张为何发生矛盾,以至互相攻击到如此厉害。噶礼的母亲,忠厚贤惠,如实反映儿子贪赃枉法,并说张伯行所奏皆属实,解除他的职务,确属冤枉。康熙帝顿时醒悟,愤恨地说:“天下哪个母亲不疼爱自己的儿子,连母亲都以儿子的行为可耻,他的罪行真是罪不容诛啊!”
康熙帝马上召集诸大臣和各部门官员,严厉训斥张鹏翮执法不公,诬陷好人。他说:“伯行为官清廉,噶礼的品行,朕是不能信任的,如果没有伯行,江南百姓几近都要受到噶礼的残害。朕几次派人审理此案,都不能得到真情。你们要明白朕保全清官之意,那么,天下就会太平无事了。”然后下旨,将审理此案不公的官员、知情不报的官员立即交有关部门处理,恢复张伯行的职务,将噶礼罢官。
一年后,噶礼的母亲上都察院控告噶礼忤逆不孝,噶礼丧心病狂,竟然下令厨师下毒药想把母亲毒死。按律,噶礼应被籍没全家,妻子同罪,皆应斩首。康熙最后下旨,赐噶礼上吊自尽。据清代野史记载,噶礼竟贿赂监绞官,在他上吊后尚未气绝时将他取下入棺。等到半夜,噶礼在棺材中待不住了,便坐起来问监绞官:“人都走完了吗,我可以出来了。”周围的人无不大惊,掀开棺材盖,噶礼从中坐起。因噶礼亲信不在左右,监绞官恐事情泄露,一斧将噶礼劈倒,下令将其尸首连棺材一起焚化。
张伯行恢复职务的消息迅速传遍江南,人们无不欢呼,举着“天子圣明,还我天下第一清官”的条幅跪拜在龙亭前,欢呼万岁,纷纷向康熙帝“谢恩”,表示愿意各减自己的一年寿命,都加给康熙帝,增寿“万万岁”,表达感激之情。
§§第四篇 奸臣纵奸术
奸臣之奸就像钻进大树根部的蛀虫,自内而外地腐蚀着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若不将蛀虫挖出,总有一天这株大树会轰然倒塌。奸臣就是钻进朝廷权力中枢的蛀虫,能导致一个王朝的灭亡。但是奸臣在祸国殃民的同时,肯定有其后台和靠山,这个后台和靠山往往就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