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1~3岁孩子是情绪、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人格的健康发展,包括情绪的稳定性、独立自主性、自信乐观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维持孩子情绪的稳定性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也有分离性焦虑,但是1.5~3岁的孩子能够理解上幼儿园与妈妈分离是必然要发生的,因而焦虑反应不是很强烈,适应暂时的分离是完全可能的。在这个时期要注意孩子应有亲人的陪伴,他们在大约1岁时建立起亲子情感的依恋。那些安全型依恋的婴幼儿,对成年人有一定的信赖感,不害怕母亲离开,易于养成快乐而稳定的情绪特征。成人后,他们对人容易信赖,容易获得安全感,并保持情绪的稳定性。所以,家长应注意在感情上给孩子以照顾。
2.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性
这个时期的孩子独立自主性是受他们身体和心理发展水平限制的,如果他们能从成年人的保护中获得安全感,就能大胆地独立活动,进而培养起独立思维的能力。独立性培养的关键是给予孩子活动和玩耍的充分自由。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家长尽量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可以加以引导,但不能事事代劳,对于他们能自己做一些事情和任何独立性活动,家长也应该予以称赞和鼓励,这样他们会更加乐意独立地去完成任务。实际上,在许多时候家长的包办及不放心压制了孩子独立能力的发展,长此以往,孩子独立的能力将被扼杀在摇篮里。
3.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
要把孩子从一个哭闹的婴儿培养成一个行为合乎社会规范的成人,家长要注意教育和约束孩子。孩子需要学会控制自己不正确的行为,学会体谅别人,以及如何与别人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在对孩子进行这样的教育时,还需要家长以身作则,要让孩子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4.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当孩子在一些小事上获得成功时,家长要注意鼓励孩子,这样他们的自信心就开始建立了。家长还要对孩子有合适的期望,当对孩子的期望合乎孩子实际水平的时候,最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过低的期望容易令孩子骄傲,而过高的期望会对孩子形成压力,使他们焦虑不安,失去信心。家长要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获得锻炼,即使孩子在实践中失败了,也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心和爱护,帮助他们找到失败的原因,重新建立起自信。
5.关心孩子的情感体验
家长要关注引起孩子情绪反应的心理事件,要给予引导,需要家长充满爱心去进行教育。对出生6个月的婴儿来说,要密切关注他们的情绪反应,以识别他们的生理需要,使他们处于最佳的生理状态之中;对6个月以上的婴儿来说,要在关注他们生理需要的同时,更加关注反映他们心理需要的情绪反应,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之中。
6.培养孩子良好的气质和优良生活习惯
如保持清洁和遵守规则;做事、玩耍有条理;对新鲜事物观察仔细,易于发生兴趣;与伙伴相处谦让、互助、富于同情心;做事有恒心、有毅力,坚韧耐劳,认真负责,真诚守信等。有学者认为,3岁前是孩子开始训练的最佳时机。有时甚至在孩子1岁半即可开始训练。如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孩子吃饭时边吃边玩,一顿饭要吃上个把钟头;有的孩子到了睡觉时间不肯睡觉,和家长看电视到很晚;有的孩子每天上厕所的时候坐在便盆上玩玩具,花了许多时间。家长不要认为这些都是小事,如果不对孩子的时间观念进行培养,孩子就会养成拖拉的不良习惯,而以后则很难改正。从出生到1岁的孩子,随着妈妈为他安排的生活而产生了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按时吃奶、睡觉,按时要人抱他、逗他,而逐步在新环境中调节好生理节律,使“生物钟”正常运转。对1~2岁的孩子,家长可以用动作和语言指导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来培养时间观念,如早上醒来要叫他起床、穿衣、洗漱,然后用早餐,习惯后就会不用家长每次去教,也自然会去做,并可以养成做事遵守时间的好习惯。2~3岁的孩子虽然还不能识太多的数字,家长还是可以教孩子认识时间,懂得按时作息。家长还要帮助孩子严格遵守时间,像画画、做游戏等活动都要按时进行,按时结束。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时候,要在日常起居中与孩子经常交流,在身体力行中给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印象和熏陶。家长不必要寻求什么教育方案,只要在平常生活中一贯以敏锐的观察力、热情和充满爱心地对待孩子,就能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
7.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家长应给孩子提供一个充满感情的、良好的生活环境。周岁以后孩子所需家长的照顾,与周岁前的需要有所改变。在生活上有许多生活小事他们已经能够自理,已经学会自己玩,并且日益学会与别的小朋友交往,而家长对孩子的照顾应在感情上进行,而不应该深入孩子的方方面面。
8.正确对待孩子的第一反抗期
随着孩子学会走路,孩子的独立意识开始萌发,这也就是孩子的第一反抗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家长可以采取折中的办法,允许他们大胆冒险,而又关注他们以避免“闯祸”;帮助他们正确面对失败,而又要尽量避免失败;允许他们活动的自由,而又要适当地加以控制;帮助他们发展,而不至于影响他们主动性的发挥。在这个时期,随着孩子的行动自由,他们体验到了“自我”,体验到了与众不同,体验到了自己的力量,如果发展得好,孩子的灵活性、适应能力可以极大提高。
9.让孩子自由活动
1岁左右的孩子只要他们自己完成任何一件小事,都会那么由衷地快乐,如果此时限制孩子的活动,会引起他们极大的愤怒。当孩子渴望独立,而活动却被遏制,他们会以反抗、拒绝来表示他们的怨恨和愤怒。家长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给孩子充分的活动空间,不要什么都替他们去做,应当始终容许孩子自己做事。让孩子不断体会到“成功”的感觉。
10.建立语言上的沟通
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还不能自由地与家长进行语言交流,因此他们的思想还不容易得到家长的理解。此时,家长就应尽早与孩子建立语言沟通,尽量去了解孩子做事的前因后果。不要让孩子受太多的委屈,不要给孩子留下家长武断的印象。
11.多花些时间来陪伴孩子
不要过分地忽略孩子,孩子如果整天都见不到家长的面,就可能认为家长不像以前那样爱他了,他会感到孤独、寂寞和难过。所以,家长尽量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陪孩子,了解孩子此时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细心体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及时弥补感情上的欠缺,这样在家长的关心下孩子也学会了关心。
12.带给孩子精神上的快乐
人的快乐不一定要由物质来引发,昂贵的玩具或精美的食品并不一定能给孩子快乐,而且这种愉悦只是最低级的,过多的、无限制的供给,还会引起孩子的占有欲和贪得无厌。物质的东西可能引起一时的愉悦,但并不一定产生发自内心的快乐。家长要多注意给孩子精神上的愉悦,如孩子从与家长交往的过程中体验到交往的快乐,体验到关爱的快乐。
13.启迪孩子的智慧
孩子的智慧往往是在早期兴趣的基础上增长起来的。家长应具有敏感性和爱心,孩子的细微变化能细心发现和有益引导。家长应细心体察孩子的兴趣所在,从而加以引导和强化。兴趣一旦发生,它能把孩子吸引到所感知或从事操作的事物上,引起他们的探索和钻研,发现事物的奥妙;而成功的快乐又会加深兴趣,并导致完成所从事的活动,并使孩子产生由衷的快乐。其实,讲故事是一个启迪孩子智慧的好方法,不要担心孩子听不懂,实际上1岁以上的孩子已经可以专心听妈妈讲故事了,所以在孩子玩累了的时候,妈妈给孩子读读故事书,既启发了孩子的智慧,又发展了其阅读的能力。
14.教孩子进行基本的交往
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孩子社会化的基本需要,家长要花时间与孩子共处,同孩子一起玩耍和说话。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往,创造孩子与他人相处的机会,或是和他们谈论自己或别人经历过的事和读过的故事等方法来培养孩子的良好情绪。让孩子与外界接触,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孩子学会了如何解决矛盾,学会了怎样做对自己有利。
15.维护家庭的稳定与愉快
孩子主要生活在家庭里。父母良好的婚姻关系,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应用良好的育儿知识和采用一致、一贯的育儿方法,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愉快生长的环境,使他们不但在身体上茁壮成长,而且在心理上健康发展。这样的家庭关系,不仅为孩子提供了良性的情感体验,更使他们感受舒适。
16.不要强制孩子
家长必须理解,如果孩子自己没有选择,自己不能控制与掌握自己,难以得到快乐,就会有无能为力感。
17.鼓励孩子广泛的兴趣
培养多种兴趣对擅长某一方面的孩子尤为重要。通常,这类孩子专心于他们的才能,而排斥了其他爱好,如果父母帮他们发现其他活动的乐趣,孩子就会更快活了。孩子可以从很多方面获得快乐,孩子的兴趣越广泛,快乐就越多。
18.正确处理不顺心
要让孩子明白,即使是一个非常快乐的人也会有不顺心的时候,但他们很快就恢复过来了。家长应教导孩子去寻找生活中可安慰的事物,讲解从困难中看到光明,恢复到愉快的心情中去。
专家提示:
1~3岁年龄段是孩子人格形成的一个关键期,所以家长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应倍加重视。对这个时期的孩子既不能过分地约束,又不能过于忽视;既要宽容,又要严格要求。要多鼓励孩子,使他建立自信心;要注意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要有意识地教孩子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等。孩子健全人格培养得好,将使他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