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能力有几种:给予爱的能力、感受爱的能力,以及给予爱的过程中感受爱的能力。其中,给予爱的能力中又分为爱周围人的能力和爱自己的能力。目前,我国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由于他们生活在一家人的呵护下,是全家生活的中心,孩子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上,导致了很多孩子没有同情心,尤其是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周围人身上的能力,很少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同情心是爱的能力的萌芽,只有具有同情心,孩子才有爱的能力。
1.没有给予爱的能力
(1)给孩子的爱越多,孩子给父母的爱可能会越少:这样的孩子很自私、冷漠,不关心他人。家长为孩子付出了全部的爱,可孩子给他们的爱却很少。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家长对孩子不明智的爱!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条件的。家里好吃的、好玩的都尽量让着孩子,唯恐孩子不高兴。有时孩子把好吃的给父母,父母总推说:“我不吃,你吃。”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家里的好东西理所当然地是归他的,反正爸爸、妈妈不需要。这样下去,孩子便会很自然地忽略父母的需要,而把自己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他认为自己是家里最重要的人物,人人都应关注他,优先考虑他,稍有不周到,便自觉受到了莫大的委屈,埋怨父母,乱发脾气便是很自然的反应了。很多孩子眼中,家长犹如自己的保姆,是专门伺候自己的,毫无尊严可言。所以,他们对待妈妈颐指气使,呼来唤去,指使妈妈团团转,毫不尊重妈妈,更不用说体谅妈妈疾苦,减轻妈妈负担了。个别家长本身很自私,为孩子自私种下了种子。很多家长在给予孩子爱的时候,却忘记了在孩子心目中播种爱别人的种子。他们只知道爱孩子,却忘记了爱他人、爱祖国。比如有的家长告诉孩子在幼儿园里不要吃亏,说:“发吃的东西时,一定要挑大的。”上公共汽车也让孩子抢先占座位,看见老人视若无睹,还告诉孩子说:“一样买票,为什么要把座位让给他。”有的家长自己不孝顺长辈,与邻里整天斤斤计较、不相往来,都会在孩子心中打下“只关心自己,不用管别人”的烙印。
(2)正确的做法
①不要溺爱孩子。孩子的自私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家长对孩子的娇惯溺爱,把孩子视为家庭的中心,这样就会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只想得到别人照顾,根本想不到关心别人。
②正确满足孩子的要求。要正确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合理的答应,不合理的不要迁就。
③教育孩子关心他人。要教育孩子关心别人,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品德。见到别人有困难、有不幸要去关心。孩子如果主动为别人做事,家长要及时表扬。
④教育孩子团结友爱。家长要教育孩子同朋友团结友爱、互相谦让,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孩子互助合作的精神,消除自私心理。
⑤让孩子适当劳动。让孩子在家里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使孩子懂得自己在家里的权利和义务,明白家庭中各种事情要分担共享的道理。
⑥经常帮助孩子树立榜样。可以给孩子讲一些社会上舍己为人、团结互助的先进事迹,培养孩子为大众着想的整体观念和优秀品质。
⑦家长要言行一致。家长要言行一致,做好榜样,做一个品行高尚的人,通过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2.缺少自尊、自爱
许多孩子缺乏自尊、自爱。缺乏自尊、自爱的孩子,对自己会持一种自暴自弃的态度,对人生持有一种灰暗、无所谓的看法。他们消极、懒惰、百无聊赖。体验过自尊、自爱的孩子,觉得与人相处,建立友谊,既独立又相互信任是惬意的;而缺乏自尊、自爱意识的孩子,则害怕与人交往,郁郁寡欢,或者人云亦云,盲目顺从。自私是由于缺乏自尊、自爱所造成的。这些人并不是不爱自己,而是不注意对自己形象的维护,而且他们是对自己不满意的人,这样的人必然会焦虑不安,缺乏内在的安全感。而正因为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就必然会只关心自己,贪婪地为自己获取一切。
专家提示:
没有爱心、没有同情心的孩子是非常可怕的。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不爱父母、不爱他人,而他也不会得到别人的爱。这样的孩子会时常感到孤独,会觉得活得不快乐、不幸福,这样的孩子是不会有好的归宿的。所以,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有意识地培养他爱的能力。具有爱的能力的孩子,他自己会感到很快乐,会感到生活很有意义,活得很快乐、很幸福,不但会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健全的人格,还会有一个很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