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这座古庙,在明朝叫宏教寺。住持和尚是当时的一位大书法家,他手下有大小和尚一百多名,其中有一个长满癞头疮的小和尚,个头不高,身薄力单,长相又不好,人人都看不起他。庙里的上等差事,自然没有他的份;师父派给他的活儿,不是清堂扫院,就是烧火做饭。别看他平时少言寡语,可他是一个很有心很用功的人。每天干完杂活,就端着一盆刷锅水,用一把炊帚,在大石头上练习写字,模仿住持和尚的书法,不管白天黑夜,天冷天热,一练就是十几年。
住持和尚发现了这个不平常的小和尚,感到很奇怪。有一天晚上,老和尚见他又趁着月光在练习书法,就走到他跟前,问他:“小弟子,你如此苦苦用功,何苦来呢?”癞头小和尚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回答说:“苦心人便是有心人,有心人便是做事人,做事人便是有名人,有名人便是上等人。”老和尚听他说了一连串的偈语,寓理深刻,出口不凡,不由得吃了一惊,从此就对他另眼相看了。有时候给他讲解书法,帮他练习写字;有时候跟他谈禅悟理,传授佛经。这个小和尚聪明伶俐,长进也很快。
有一年春天,明朝正德皇帝到西山出游,来到宏教寺,见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雅,只是山门太破旧,禅堂失修,就感叹地说了句:“山川空秀丽,古刹一身尘。”皇上随口说,太监有心听,随从出游的太监晏忠,赶紧凑上来说:“我主万岁!敕修一座浮屠,胜救百万性灵。”皇上听了,慈心大发,当下传旨:重修宏教寺,着三个月内完工。
俗话说:皇上吹口哨,下边唱台戏。一时间,万安山上人来人往,瓦匠木匠成群结伙,砖瓦木料堆满山场。三个月过后,弘教寺装修一新。大太监晏忠心想:庙无匾联难生色,山无刻石不出名。他就请住持和尚题写匾联。让住持和尚写几个字,那是手到擒来,不只题写了门楹对联,就是山洞石壁上都写满了儒家格言和咏道诗。等轮到在半山腰里的大石头上写“宏教禅林”四个大字时,年老的住持和尚突然心力衰竭,墨洒笔落,不能挥笔了。在场的人都慌了手脚,有人掐他的“人中”,有人给他弯胳膊,好半天他才苏醒过来。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手臂麻木,不能动笔了!这‘宏教禅林’四个字,只有请我的癞头弟子书写。没有哪一个人,能赛过他的笔力!”
那个癞头和尚听了师父的话,擦了脸上的眼泪,挽起袖子,不用笔用炊帚,不沾墨水沾泔水,一下就写完了“弘教禅林”四个大字,又在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是“下下人为上上人”。正要落款提名时,他举着炊帚不好“下笔”。住持和尚说:“弟子,自从你进山以来,众位师兄都看不起你,师父我也有眼不识真人,连个法号也没有赐给你!今天就赐号‘一庵’吧!”癞头和尚听了住持的话,十分感动,施礼拜谢后,就在下边署写了“一庵”的名字。
住持和尚圆寂以后,把衣钵传给了一庵和尚,这位癞头弟子就成了宏教寺的第二代住持。如今,宏教寺早就坍塌了,只有山门和“敬佛”石碑还留在山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