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龙观现在可是北京有名的经济适用房住宅区,但为什么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呢?
第一种说法是这样的:想当初,明朝土木堡之役后,复位的明英宗朱祁镇对明代宗朱祁钰的下葬百般刁难,借口棺椁太重,因此没有抬到十三陵下葬,而是在中途的一个道观停下歇息,然后又把棺椁往回抬,直接埋在了金山脚下,但明朝规定金山是埋葬诸藩王的地方,实际上明英宗朱祁镇把葬礼的等级从皇上降到了王爷的级别。后来,因为那个道观曾经有个皇帝的棺椁停留,并运回京城,所以这个道观就被称作回龙观了。
第二种说法是这样的:明代中期,明孝宗朱祐樘,也就是朱祁镇的孙子,到天寿山拜谒皇陵,往来经过一片牧马草场,要在此建道观。这位皇帝迷恋道教,曾引起文武大臣极为不满。在宫里修道,要经常听大臣们聒噪,于是朱祐樘琢磨着另找一个地方。他以谒陵为由,传下一道御旨,在沙河南边的牧马草场上修建道观,赐名“玄福观”。道观由弘治十七年始建,正德十年建成,并最终改名为“玄福宫”。工程前后持续了十二年,可惜朱祐樘没等到道观修好就归天了。
以后各位皇帝从十三陵谒陵(类似百姓的扫墓)返回,正好此地适宜休整,这里逐渐被称为回龙观了。回龙观的“观”字,当时念观看的“观”(第一声),就是观望,眺望的意思。皇帝自十三陵回来,中途在此歇息,远观京城,故取名“回(回来路上)龙(皇帝)观(观望)”。而不是念成道观的“观”(第四声)。
尽管这种说法没有什么事实依据,但很多人都觉得比较接近真实情况。因为要考证回龙观地名的来历,就不能忽略附近的村名。附近有“二拨子”、“四拨子”,甚至“六拨子”等地名。据说,当年皇帝是要坐轿的,从十三陵回到德胜门,抬轿的共分六拨人,每到一个地方就换一拨。这样,村名就自然就形成了。“二拨子”在八达岭高速进入回龙观小区的路口处,往南还有“四拨子”,等等。
虽然这个道观早已不见,但“回龙观”这个名字,一直流传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