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现象
生活中,有的人为了一点虚荣心,处处争胜好强,时时与人争辩,喋喋不休,以显示自己知识渊博、见解高明。实际上别人却不这么看。这种人习惯用“我的”的同时,也讨厌别人否认“我的”,不喜欢说我的表不准、我的车子太破旧、我的素质太低、等等,更讨厌别人纠正我们说过的一些常识性错误。更为严重的是自己可以说自己错,容不得别人说自己错,越说越不认错,从而让自己弄得非常疲惫和郁闷。这里面需要我们注意些什么呢?是不是必须寸土不让呢?
问题解析
人的自尊心有多强,其虚荣心就有多强。为了一点虚荣心,往往让我们进行无谓的争辩。如果在争辩中你被击败了,张口结舌、无言对答,难免被人奚落、挖苦、耻笑,那你是彻底失败了;如果你把对方的观点批得体无完肤,使其窘态百出、无地自容,那也不能说你就胜利了。也许你自我感觉良好,以胜利者自居,但你伤害了对方,刺痛了他的自尊心,他会对你不满,怨恨你,会在另外场合出你的丑,弄得你啼笑皆非。试问,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男人重要还是女人重要,这些有何意义?向理解你的人解释多余,向不理解你的人解释没有必要。
所以郑板桥写出了精辟的“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联书。
“难得糊涂”被推崇为高明的处世之道。所谓大事一点也不含糊,小事可以揣着明白装糊涂。这样就可以不整天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浪费自己的精力。当你被人误会时,当你被流言击中时,你的解释只能是一种越描越黑的苍白呻吟,倒不如在难得糊涂中让时间来澄清你的纯度。如此,既可以避免无谓的冲突,也宽阔了胸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难得糊涂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难得糊涂有时候其实是一种谦让和宽容。人与人难免会有纠纷,过度争强好胜者,不仅输了自己的面子,也刺伤了对方的心,结下了仇怨。总不能以个人的喜恶、生活原则、思想观念框定所有的人,凡是不合意者一律诛杀吧?两虎相斗,必有一死,何况冤冤相斗何时了。与其斗,不如容,容人之丑、容人之错,大度待人才会凝聚一个个朋友。
因此,我们不妨学着用宽容的胸怀来包纳万物,无碍大事的过错,且由他去。当别人有过分之处,我们要学会给他们留足余地和空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中国书法里讲究留白,这个白看似空,实则让人既有面子,又能悟到许多不言之人生深意。所谓“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淼满目前”,让人对你深感谢意和尊重。
故事辅读
做事要留有余地
有这样一个故事:
邵康节是精通《易经》的宋朝大哲学家。他与当时的着名理学家程颢、程颐是表兄弟,同时和苏东坡有往来。但二程和苏东坡关系一向不和睦。
有一次,邵康节病得很重,程颢、程颐二弟兄在病榻前照顾。这时外面有人来探病,程氏二弟兄问明来人是苏东坡,就吩咐不让苏东坡进来。躺在病床上的邵康节,此时已经不能再说话了,他就举起一双手,比划成一个缺口的样子。程氏二兄弟有点纳闷,不明白他做出的这个手势是什么意思。
不久,邵康节喘过一口气来,说:“把眼前的路留宽一点,好让后来的人走走。”说完,他就咽气了。
邵康节的话是很有道理的。人生大舞台,风云变幻,何处没有矛盾?何时没有纷争?社会上的人,有坦荡君子,也有戚戚小人。如果你没有包容的心怀,就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与他人发生矛盾时,你若能够理解包容,留有几分余地,不但矛盾会迎刃而解,还会得到更多人的信任和尊敬。
留有余地,就是不把事情做绝,于情不偏激,于理不过头,这样才会处变不惊,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留有余地是人生智慧,也是生活经验。雕刻人像时,鼻尖先留高一点,不像的话再慢慢削减,这是留有余地;做菜时先少放一点盐,不够再添,这是留有余地;新买的裤子,因为太长穿不了,去裁的时候叮嘱裁缝少剪点,以免剪短了不合穿,这也是留有余地……留有余地,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给自己留余地,使自己行不至于绝处,言不至于极端,有进有退,措置裕如,日后便能机动灵活地处理事务,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二是给别人留余地,实质上也是给自己留余地。断尽别人的路径,自己路径亦危;敲碎别人的饭碗,自己饭碗也脆;不让别人为难,也是不让自己为难,让别人活得轻松,自己也活得轻松。这就是让三分、留余地的妙处,是处世交往的良方。
俗话说:“利不可赚尽,福不可享尽,势不可用尽。”说的是做事的时候给自己留点余地,以备不时之需。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充满风险、充满挑战的社会,我们的生活、职业、娱乐、思维方式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好好生存,就要学会深思远虑,防患于未然。包容别人就是包容自己,给别人留条后路就是给自己留条后路。
宋代的吕蒙正胸怀宽广,气量宏大,有大将风度。每当遇到与人意见相左时,他必定以委曲婉转的比喻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皇帝对他很是信任。
吕蒙正初次进入朝廷的时候,有一个官员指着他说:“这个人也能当参政吗?”吕蒙正假装没听见,付之一笑。他的同伴为此愤愤不平,要质问那个官员叫什么名字。吕蒙正马上制止他们说:“一旦知道了他的名字,就一辈子也忘不了,不如不知道的好。”
当时在朝的官员也佩服他的豁达大度。后来那个官员亲自到他家里去致歉,并结为好友,相互扶持。
吕蒙正这样做是对的,为人处世,留有余地,是一种君子风度,可以显示一个人博大的胸襟和深厚的修养。
总之,做人做事,留有余地,不说过头话,不做心力用尽的事,则随时可以应付意外情况。因为于人本身,强中自有强中手,而于事态发展,也时有不测风云。因此,但凡做事就要留有余地,会让你在人际交往中进退自如。
实战实训
一、认真体会给人留余地的方法,然后试着运用到生活中1.尽量避免在有很多观众的情况下指出对方的谬误。这并不是说在集体讨论的时候不能把问题坦白说出来,而是说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可以在集体讨论以前与大家进行一对一的讨论,私下向对方指出问题,这样对方可能更加容易接受你的意见。
2.循循善诱,用提问的方式让对方先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有时候自己认识到问题会比被别人揭发出来少一些尴尬。
二、看故事,说原因
有一位聪慧的女孩,她先后谈了8个男朋友,至今年届而立仍孑然一身。一位男朋友向她许诺说:“房子问题很快就能解决!”于是她深入男朋友的单位考证调查,批驳说:“分房根本就不可能考虑你!”另一位男朋友向她许诺说自己很可能要提升,于是她到男朋友的办公室悉心考察,最后批驳说:“你压根儿别抱幻想!”诸如此类,男朋友于是走马灯般一个个走开了。
思考:
1.为什么她会成为“剩女”?
2.有什么解决办法呢?
关键提示
难得糊涂需要有一定的历练才能做到,首先要学会调整心态。
大事与小事之间的区别就是是否触动或影响了你的根本原则。
难得糊涂不能突破自己的道德底线或者心灵底线,学会有所糊涂有所不糊涂。
给人留空间就是给他人留一个自己开化的空间,他悟不如自悟。
小贴士
难得糊涂
一天晚上,拉伯先生应邀参加一次宴会。席间,坐在他旁边的一位先生侃侃而谈,讲起了幽默故事。忽然,拉伯听出他犯了一个错误,他居然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是出自《圣经》!
“你错了!”拉伯先生立即大声否定道,“这句话出自中国的《论语》!”
“是《圣经》!”那位先生一时下不来台,不得不跟他据“理”
力争起来。
“绝对是《论语》!”拉伯以非常肯定的口气重复道,然后把头转向了左边的一位熟人,“法兰克,你说是不是?”
法兰克清了清嗓子,装成思考的样子慢慢地说道:“我想,那位先生是对的,这句话是出自《圣经》。”说着,他在桌子底下使劲踩了拉伯一脚。
看到朋友这样不给自己面子,拉伯只好气鼓鼓地不说话了。而那位先生,则得意地扬扬眉毛,接着讲了下去。
晚宴结束后,拉伯追着法兰克跑了出来。
“法兰克,你明明知道我是对的!”他气呼呼地冲朋友喊道。
“没错,你是对的,这句名言出自中国的《论语·述而》。”法兰克肯定道。
“那刚才你为什么要否定我,你知不知道你那么做让我非常难堪?”拉伯既不解又气恼地质问道。
“我当然知道,而且我还知道,你那么做也让那位先生非常难堪。”法兰克说道,“亲爱的拉伯,我们都只是宴会上的客人,你有什么必要非得证明他错了呢?那样他会喜欢你吗?为什么不跟大家一样装装糊涂,保留住他的面子呢?这样既不得罪他,又会让餐桌上充满笑声,这难道不是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