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 资料分析法概述
1)资料分析法定义
利用资料分析法主要是为进一步的工作分析提供基础资料信息。它利用的是原有资料,所以分析成本低,且工作效率较高,因而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工作方法。资料分析法指通过查阅、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来达到工作分析目的的一种工作分析方法。
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作业统计和人事档案等。作业统计是对每个员工出勤、产量、质量、消耗的统计,这为了解员工的工作内容、负荷以及建立工作标准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收集工作分析信息时,应对这些记录认真考虑、仔细分析。人事档案是每个组织都具备的,从中可以反映出任职者的基本资料,比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受培训的经历等。这些企业现有的材料,收集起来比较方便,有利于降低工作分析的成本。但是在实际应用的时候,要确认其与实际情况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例如,有的企业对岗位责任制的执行并不严格,工作的实际履行情况与责任制规定相差甚远,或者是对作业统计的记录并不真实,可能存在水分。因此,有必要运用其他的方法作进一步的调查。
2)资料分析法优缺点
资料分析法的优点是:
(1)分析成本较低,工作效率较高;(2)能够为进一步工作分析提供基础资料、信息。
资料分析法的缺点是:
(1)一般收集到的信息不够全面,尤其是小型企业或管理落后的企业往往无法收集到有效、及时的信息;(2)一般不能单独使用,要与其他工作分析法结合起来使用。
2.6.2 资料分析法操作步骤
(1)确定工作分析的对象,即要针对什么样的工作岗位进行分析。
(2)选择可获得资料的渠道。可以来自组织,也可以来自个人,如员工、部门主管、企业高层领导等。
(3)搜集可利用的原始资料。比如,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岗位责任制文本文件、现有的工作说明书、企业流程图等。通过这些资料,对每个工作的任务、责任、权力、任职资格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4)从所获资料中筛选出与所分析工作相关的信息。
(5)对相关信息加以整理分析。
(6)描述这些信息,作为下一步分析工作的参考。
“实践练习2-7”
一般来说,工作分析人员在实践中并不仅仅是采用一种方法进行工作分析。
比如,在分析管理性工作时,工作分析人员可以采用问卷来调查,并辅之以访谈和必要的观察;在分析生产性工作时,可以采用广泛的观察和必要的访谈来获取信息。
那么,您认为在您熟悉的某个工作岗位上,可以用到哪些方法来进行工作分析呢?资料分析法是否实用?
2.6.3 能力要求法概述
1)能力要求法定义能力要求法认为,任何一项工作所需要的技能都是由最基本的能力要素构成的。通过对这些基本技能加以描述,就能得到该项工作对任职者的技能资格要求,所以它主要用于企业的招聘与选拔工作。
能力要求法,指通过一张包括任何工作都需要的可能的能力清单,来选择合适的工作分析项目的一种方法。
2)能力要求法优缺点能力要求法的优点是:
(1)常用于招聘与选拔人员,尤其是当求职者并不被期望在进入工作门槛时便拥有特定技能的情况下;(2)也被用来进行身体素质标准的确定;(3)由于ARA提供了全面的人的能力清单,故工作分析人员在进行每一次工作分析时不需要重新从零开始。
能力要求法的缺点是:所收集的信息在范围上有限。比如,关于工作任务与工作背景,则无法提供信息。所以,ARA的使用一般要与其他工作分析法结合起来加以使用。
2.6.4 能力要求法操作步骤
(1)确定工作分析的对象,即要针对什么样的工作岗位进行分析。
(2)参照ARA提供的能力清单表,选择合适的工作分析项目。
(3)对所选出的项目一一进行具体分析。
(4)在单个分析项目的基础上综合评价工作。
(5)描述所获信息,得出工作分析结果。
“实践练习2-8”
请参照下面的例子,应用能力清单对销售人员的工作进行分析。
参考实例如下:
应用能力清单,加以实际的观察分析,对护士工作的身体要求主要有:
能够屈体、运动或帮助运转50磅以上的重物;
能够在8小时值班中站立或行走80%以上的时间;
视力和听力敏锐。
应用能力清单,加以实际的分析,对销售人员的能力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知识链接2-5”
技能点:怎样使用测时法进行工作分析测时法是进行工时研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以工序作业时间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为制定工时定额提供第一手数据资料。
测时法:以某一工序或作业为研究对象,按照操作顺序进行实地观察和测量并研究工时消耗的一种工作分析方法。
使用测时法进行工作分析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测时前的准备阶段
为了保证测时工作有效完成,做好测时前的准备工作很重要。准备工作主要包括:
测时对象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的测时目的选择不同的测时对象。
向员工做出说明。测时对象确定以后,要向相关的生产或操作员工做出详细说明,主要是要讲清楚测时的目的、意义以及对他们的要求,这样更容易取得他们的配合,便于测时工作顺利进行。
被测对象的初步了解。测时前要了解被测对象加工作业方面的基本情况,如工种、技术等级、设备工具、工作场地以及工作环境等。
工序的初步划分。根据不同的情况,将工序划分为不同的操作组。一般来说,基本时间和辅助时间要分开;机动时间、手动时间和手工操作时间要分开。在划分的基础上,确定区分上下操作的定时点,以保证每次观察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提醒您测时最好在上班1-2小时之后,待生产运作稳定时再进行!
第二步,实地测时阶段
实地测时要注意观察每步操作,并按操作顺序连续记录下起止时间。如果工序中的一些操作延续时间较短,不容易连续记录,也可以交替测定记录。在测时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定时点进行记录。
第三步,测时后的资料分析阶段获取资料后要进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工作。首先要根据测时记录,删去其中不正常的数值,求出正常条件下的延续时间。然后根据有效的观察次数,求出每一步操作的平均延续时间。再结合整个工序的操作,计算出工序的作业时间。最后经过工时评定,得到符合定额水平的时间值,并作为制定时间定额的依据。
通过测时,帮助工人改进操作方法,使之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从而减轻工人的体力消耗和劳动强度。
“实践练习2-9”
测时法和前面所讲的工作日志法都可以用来进行工时研究,但两者之间也有不同,您认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两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两者的范围不同。测时法适用于侧重对工时进行研究分析时;工作日志法适用于获得有关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关系以及劳动强度等方面的信息时。
两者的对象不同。测时法是以某一工序或作业为研究对象,按照操作顺序进行实地观察和测量并研究工时消耗的一种工作分析方法;工作日志法是任职者按时间顺序详细记录下自己的工作内容与工作过程,然后经过工作分析人员归纳、提炼,获取所需工作信息的一种工作分析方法。
两者对工时观察的精细程度不同。测时法比工作日志法对工时观察得更精细。
两者的具体作用不同。测时法是通过测时,帮助工人改进操作方法,使操作方法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从而减轻工人的体力消耗和劳动强度;工作日志法不仅对工作分析非常有用,而且也是任职者自我诊断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