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经营是指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的若干个店铺,通过一定的联结纽带,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一个商业联合体。它在整体规划下进行专业化分工,并在此基础上实施集中化管理和标准化运作,最终使复杂的商业活动简单化,实现规模经营优势,以提高经营效益。连锁商店正是以连锁经营方式,彻底改变了世界零售业的经营观念和面貌。经过多年的发展,时至今日,零售业已形成世界范围内的连锁经营潮流。
2.1.1 国外连锁经营的发展
连锁经营是近代产业革命所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连锁经营产生于美国,在产业革命所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的推动下,作为一种现代流通业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由于其既不受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商业习惯的限制,又不受行业、零售业态的限制,所以很快传遍了世界。
1)美国连锁经营的发展历程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连锁经营的发展始终居于领先地位,迄今为止,美国仍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连锁经营大国。连锁经营在美国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1)1859年的连锁经营萌芽期。
1859年,世界上最早的一家连锁店“大美国茶叶公司”在纽约创立,它的创始人是美国人乔治·F·吉尔曼和乔治·H·哈特福特,10年后该公司更名为“大西洋与太平洋茶叶公司”。当时,美国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全国范围的铁路网建设,随后又建成全国范围的通讯网络。新式快捷的交通工具和先进的通讯工具的广泛应用,为连锁经营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必要条件。“大美国茶叶公司”可以与更远的供货商建立密切的业务联系,实行集中进货,用大批量的进货数量和品种获得较高的商品价格折扣,以降低进货成本;可以用新的运输工具和通讯设施为其他地区的零售店集中配送货物,最终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低于其他同类茶叶公司1/3的价格)将商品提供给消费者,获得有利的竞争优势。
(2)1859—1930年的传统连锁经营创立期。
连锁机制的建立与健全使“大美国茶叶公司”赢得了对单个零售店的竞争优势。1865年,该公司已拥有25家门店,全部在百老汇大街和华尔街一带且只卖茶叶。1880年发展到100家门店,1900年猛增到200家门店,年销售额达560万美元,经营品种扩大到咖啡、可可茶、糖和各种浓缩果汁等。这家茶叶公司由于是由同一资本所有者开办多家门店,进行连锁经营的,所以其形式后来被称为直营连锁。
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国内统一市场进一步形成。美国胜家缝纫机公司为了在全国进一步扩大其产品销量,在全美各地都设置了有销售权的特约经销店,公司凭借产品特许经营权,把一批店铺组织起来,实行连锁经营,这就是世界第一家特许连锁店。
1887年,美国又有130多家独立的食品零售商自愿联合,共同投资开办了一个共同进货的食品批发公司,对参加者实行联购分销,这成为美国第一家自愿连锁店。
在这一时期,美国相继于1879年由伍尔沃兹兄弟开办了廉价杂货连锁店;1887年开办了巴尔的摩杂货批发公司和纽约曼哈顿药品联合公司连锁店;1898年开办了辛辛那提杂货批发公司等一批连锁店。到1900年,全美连锁企业已发展到58家,完成了美国传统连锁经营的创立期。
(3)1930—1950年的超级市场导入期。
1930年8月,具有几十年食品经营经验的美国人迈克尔·卡仑在美国纽约长岛开设了第一家超级市场。以开架自选、价格低廉为特征的第一家超级市场诞生后,到1939年美国超级市场已发展到5000多家,销售额占到全美食品、杂货类销售总额的20%以上。连锁经营很快与超级市场相结合,形成并扩展为遍布美国各地区、各行业的连锁超级市场和连锁超级商店、连锁超级商场,两者如同一对孪生兄弟,携手共同发展。连锁经营与超级市场的完美结合,是这一时期美国连锁店快速发展的最重要特点。
(4)1950—1980年的现代连锁期。
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的重建和繁荣、人口的增长以及城市人口向郊区的迁移,给连锁经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此时,连锁集团下的各公司经营逐渐趋于规范化、统一化、标准化,不仅强调销售方式的统一,而且开始使用统一的公司名称、商标,执行总部的全套标准化管理制度,如统一进货、地点选择、店面设置、人员培训、广告促销、销售标准化、融资等。1954年,今日麦当劳的真正缔造者克罗克得到了为麦当劳发展连锁店的权力,从此麦当劳呈现出高速、高效的发展势头,在全世界发动了一场商业革命。自由连锁、特许连锁等形式在这段时期也有发展,连锁经营已进入成熟、规范的轨道。
(5)1980年以后的全面国际化连锁时期。
20世纪80年代,连锁经营进入全面国际化连锁时期。相对于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传统连锁”和50年代流行的“现代速食连锁”,80年代的连锁业可以说是迈入了新的“连锁加盟时期”。其特点就是经营手法多样化,不再局限于速食业等少数特定行业,已扩充到非食品零售业、酒店业、不动产业、商业服务业等。在这一时期,服务业开始崭露头角,针对消费者和企业的各项需要应运而生的服务业,成为这一时期加盟连锁的生力军。
近10年,连锁的国际化成为一大潮流。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带动了连锁业在世界范围的发展。资讯手段的现代化、科技的发展,无疑为连锁业的国际化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无论从哪方面看,30多年前由美国人山姆·沃尔顿创办的沃尔玛都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庞然大物。沃尔玛的气势不在于它1999年以1600亿美元的营业额雄踞《财富》500强第二位,也不在于它高达54亿美元的利润,最重要的是,沃尔玛是一个由卫星指挥的商业帝国。20世纪80年代初,沃尔玛总部就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卫星系统,它力图以美国人对机器和数字的狂热来精心规划自己的每一秒钟。沃尔玛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民用数据库,通过硕大的电脑屏幕,沃尔玛的管理人员可以随时得知万里之外任何一家分店的运转情况。沃尔玛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随时控制库存和进货,降低成本,让自己的每一美元都以最快的速度繁衍生息。
美国的连锁业在雄心勃勃地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也注意协调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从而使美国的连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逐步走向成熟。美国连锁业的国际化不仅为世界各国带去了商品,推动了商业经营的技术进步,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了消费文化,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2)西欧连锁经营的发展情况
欧洲连锁经营的发展比起美国来毫不逊色。1862年,伦敦建立起欧洲第一家连锁经营企业——无酵母面包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连锁商店在英国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在六七十年代,连锁经营发展很快,整个零售商业结构都是以连锁商店为主的。1977年,虽然独家零售商店的员工有293万人,连锁商店的员工只有151.2万人,但连锁商店的销售额却占到零售业总销售额的2/3.到1984年,拥有10家以上分支商店的大型连锁企业有1200多家,其营业额占整个零售业总营业额的69%。英国最大的连锁零售集团马狮公司在全英设有260家商店,每周接待顾客1400万人次,占有英国服装零售额的62%,裤袜销售额的近1/4,内衣、睡衣销售额的1/3,围裙销售额的50%,食品销售额的37%,逐步形成了巨大的垄断销售网。
德国、荷兰、法国等国的连锁商店也都比较发达,在欧洲市场具有相当大的实力。如德国,总部设在慕尼黑的Karstadt百货公司是德国最大的商业集团,在全国有162家门店;“阿尔迪”是德国最大的以经营食品为主的连锁商店,其年销售额占到原西德全部居民在饮食方面的年开支的12%以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年销售额超过170亿德国马克。荷兰最大的连锁企业阿霍德(Ahold)在全荷兰有612家店铺。法国春天百货集团在全法有20余家百货商店,设有120多家大众商店,还拥有连锁的Prisunic杂货店。挪威的零售业基本上由4家连锁企业完全控制。连锁经营在欧洲的每一个发达国家都是最活跃的零售业经营方式。
3)日本的连锁经营发展史
日本称得上是连锁经营发展的后起之秀。连锁经营在日本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以下四个阶段:
(1)1929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连锁经营的雏形期。
早在1929年,日本就出现了第一家以自由连锁形式对抗百货店大资本、以零售为主导型的大东京洋品商联盟,从而拉开了日本连锁经营的序幕。1937年前后出现的大东京文具连锁店、大东京瓷品连锁店、大东京鞋连锁店联盟、和服共同进货联盟等机构都属于这一形式。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些组织逐渐被当时的统治经济所吞没。
(2)1955—1964年的连锁经营的起飞阶段。
1955—1964年是日本为实现现代化而准备的经济起飞阶段。“神武景气”和“岩户景气”不仅带来了工业生产技术的突飞猛进,更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还有力地改变了国民生活方式,出现了大众消费趋势。在这10年中,日本商界的有识之士抓住机会,加大对零售业的投资。着名的大荣、伊藤洋华堂都是这一时期成立的。为了适应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需要,这些公司的管理者们及时地从欧美引进了连锁经营模式,不断地开设分店,扩大销售网络。
(3)20世纪70年代的连锁经营重组期。
20世纪70年代,日本积极地从国外引进着名的连锁公司,如麦当劳、肯德基等,将连锁经营由零售业扩展到服务业、餐饮业,从而健全了日本的连锁经营体系。
(4)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连锁经营飞速发展期。
20世纪80年代,日本连锁业在经历了第二次流通重组和第三次流通再重组之后,开始向信息化方向发展,销售信息管理系统和企业内部信息通讯网逐步进入到连锁业中,并迅速得以推广。例如,伊藤洋华堂于1985年在全部125家分店中引入8000台POS机,大荣公司于1987年在全部169家分店中引入POS系统。如今,日本的连锁经营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与水平,其店铺数量、营业人员、销售总额均处在发达国家前列。
2.1.2 我国的连锁化经营
作为商业经营模式的一次重大创新,连锁化经营今天已经传遍全球,并以其独到的优越性成为全球范围内一种主流的商业经营模式和流通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连锁业销售额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均超过30%,美国更是高达60%。
任何一种经济现象的产生和发展,都可以从当时变化、发展着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找到依据。每一种经营形态的诞生都体现着时代的特征,蕴涵着睿智的企业家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理性思考与决策。连锁经营的出现和壮大也同样有着社会背景的烙印。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连锁化经营在全球各地的发展也呈现出多样性和程度化的不同。
1)连锁经营的中国特色
(1)生产、消费水平不同。
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水平决定了连锁经营组织形式、经营模式、发展路径的差异。两者是相适应的,连锁经营发展的广度、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消费发展的进程和水平。中国的商业历史虽然非常悠久,但是由于长期闭关锁国和缺乏系统理论研究的支持,导致我国古代商业连锁经营步履维艰。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毕竟起步晚、差距大、机制僵化、基础薄弱、资本积累不多,不可能通过大规模的资本扩张方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发展、建设大型商业连锁“航母”。
(2)市场发育程度不同。
宽松开放、畅通有序的市场环境是发展连锁经营的重要条件。与欧美日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不同,我国市场发育滞后、体系不够健全,新旧体制的摩擦仍未完全消除,有形或无形的各种壁垒都严重制约着我国连锁商业发展中的资金和商品的自由流通、网点布局的区域拓展和物质设施的整合利用,从而制约着连锁经营效益的充分发挥。
连锁经营的关键在于规模,只有规模经营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国外连锁企业门店动辄数千家、上万家,销售规模达千亿美元,几乎是我国同期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3.推动国外连锁企业规模扩张的基础是其强大的融资能力、丰富的人才储备和先进的管理与技术手段,而我国的连锁企业分散经营、单兵作战,融资渠道狭窄,人才以及技术储备不足,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连锁经营发展的障碍。
(3)社会环境不同。
作为流通领域的一次革命,连锁经营既包括商业观念的转变,也涉及商业结构的调整和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的创新。在价值观念、时间观念和消费方式方面,中外差别很大。欧美生活节奏快、消费者时间观念强、重效率、讲实际,喜欢一次性购足货物和自提货物,这为超市连锁、仓储连锁、快餐连锁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而我国消费者重感情,家庭气氛浓,把购物当做休闲,习惯于小批量重复购买,喜欢商店送货,这些也制约着我国连锁业的发展。
2)中国连锁经营发展史
现代连锁经营通常被认为是起源于美国,但是《美国文献百科全书》和《美国连锁店百年史》却认为,连锁经营最早的萌芽产生于古代中国,在公元前200年一个中国商人就拥有了自己的多家店铺。因此,中国的连锁经营绝非很多人认为的起始于改革开放后。我们认为我国连锁经营的发展经历了古代萌芽期、现代导入期、模仿成长期、外资连锁爆发期和全面竞争期五个阶段。
(1)古代连锁萌芽期。中国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古代商业文明。唐宋时期,许多商业重镇都有零售店铺,其中有些店铺突破了城市的界限,在异地也开设了具有连锁经营性质的店铺,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商路的开辟、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商品流通数量和品种的增多、商人地位的提高和商人队伍的成长,各地先后出现了一些“商邦”、“行会”和会馆。至清代,中国行会日趋成熟,并形成了一套制度、行规,会馆发展成为客商联谊、聚会的重要场所,以增强同乡、同业商人的联系。“商邦”、“行会”和会馆的出现,为商人实施跨区域的连锁经营提供了可能。这个时期的着名商号开始普遍采用连锁化经营,比如山西的票号。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生政权开始对私营商业采取国有、国营政策,虽然各地的商号仍然维持统一的名称,但是已经成为相互独立、单体经营的店铺。
小资料2—1
山西票号
山西票号,是指明清山西商人经营的包括当铺、钱庄、印局、账局和票号在内的各种金融企业。在明清时代,中国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异地贩运贸易十分活跃,已经形成了许多商帮,如山西帮、徽州帮、陕西帮、广东帮、山东帮、洞庭帮、江右帮、宁波帮、龙游帮、福建帮等等,其中山西帮活动舞台最大,资力最强。山西商品经营资本的发展,分离出来了货币经营资本,其主要组织形式为当铺、钱庄、印局、账庄、票号等金融企业,遍布全国各地乃至亚欧一些国家。
票号主要办理国内外汇兑和存放款业务,是为适应国内外贸易的发展而产生的。以前用起镖运送现银的办法费时误事、开支大、不安全,明朝中期,当铺、钱庄已经遍布大江南北,清代又有印局、账局和票号产生。当时,中国的各大商帮大都经营当铺和钱庄,但是都没有山西商人经营的当铺、钱庄数量多、地域广。早在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仅苏州一地就有山西商人经营的钱庄81家(《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395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现在着名的苏州旅游景点“全晋会馆”,就是当年山西货币商人行会所建的会议场所。此外,山西商人经营的印局、账局和票号,是别的商帮所没有的,特别是遍布全国各地以至国外的分支机构,更是其他商帮所不可能做到的。除了繁华的都市以外,在偏僻的边远地方也都有山西票号,如四川的巴塘、里塘、雅安、打箭炉,西藏的拉萨,云南的昆明、蒙自,海南的琼州,新疆的迪化,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在国外,东边有日本的神户、横滨、东京、大阪和朝鲜的仁川,北边有恰克图、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莫斯科、圣彼得堡,南边有新加坡、印度的加尔各答等等。
清嘉庆末年,由于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埠际间货币流通量大增,而过去的起镖运银由于很不安全,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嘉庆、道光年间,民间有了信局并通行各省,官吏及商人都迫切要求以汇兑取代运现,遂诞生了票号。平遥历史上最着名的票号就是日升昌了,除此之外还有蔚泰厚、蔚丰厚、蔚盛长、新泰厚、天成亨、日新中、协和信、协同庆、百川通、乾盛亨、谦吉升、蔚长厚、其德昌、云丰泰、松盛长、祥和贞、义盛长、汇源涌、永泰庆、永泰裕、宝丰隆等,共22家。
1827年(清道光七年),祁县合盛元茶庄改成票号,继有大德通等,为祁县帮票号;同年,太谷志成信绸缎杂货庄改成票号,又有协成乾等,为太谷帮票号。
票号存在约百年,前40年(清道光、咸丰年间)是晋帮垄断时期,后60年(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及民国初期)是以山西票号为主,以南帮票号为辅时期(1863年,即同治二年,浙商胡光墉在上海设阜康票号,继有杨源丰等,为南帮票号)。曲殿元在《中国金融与汇兑》(1930年上海大东书局出版)中说:“山西票庄执中国金融界之牛耳,约百余年。”据统计,在国内外,山西票号共有657家。
票号的出现,结束了现银镖运的落后局面,汇通天下,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金融汇兑连锁经营网,开辟了中国金融业的新纪元。
小思考2—1
山西票号在中国商业和金融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是什么原因使得山西票号能够“汇通天下”、“执中国金融界之牛耳”?
提示:连锁化经营模式、组织结构创新、金融业务创新、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规范化的管理。
(2)现代连锁导入期。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后,以肯德基(KFC)、麦当劳为代表的洋快餐在中国首开连锁化经营之先河,为普遍实行单体店经营的中国商业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先进经营模式的窗户。
小资料2—2
肯德基公司
肯德基公司隶属于世界上最大的餐厅集团系统——百胜全球餐饮集团(世界500强企业),集团拥有世界着名的肯德基、必胜客、Taco
Bell三个品牌,目前在全球拥有总数超过30000家的连锁餐厅。
中国市场是百胜全球餐饮集团全球战略中发展最快并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之一。中国百胜餐饮集团为百胜全球餐饮集团下属的国际公司在中国成立的协作发展总部。肯德基自1987年在北京前门开了中国第一家餐厅后,已在北京、上海、杭州、青岛、南京、广州、苏州、无锡、天津、福州、沈阳、西安、成都、武汉、深圳、哈尔滨等地成立了20多个有限公司。至今,在中国111个城市已拥有440家连锁店。肯德基在中国现共有25500名员工,餐厅员工已100%本地化,居中国快餐业之首。2000年4月,世界着名调研公司AC尼尔森对中国30个城市所做的市场调查的结果显示:在“顾客最常惠顾”的国际品牌中,肯德基排名第一,超过了麦当劳。2000年11月13日,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5家“2000年度中国优秀特许品牌”中,隶属于中国百胜餐饮集团的肯德基作为唯一一个外资国际品牌被特别推荐入选。
小思考2—2
肯德基公司与麦当劳公司同期进入中国,肯德基脱颖而出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肯德基的营销策略:终端人员本地化、职业化;注重培训,志存高远;本土化管理,知己知彼;渠道通路管理:“从零开始特许加盟”到“非零开始特许加盟”;利基市场定位准确,公益促销目的明确。
(3)模仿成长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是我国商业开始借鉴国际现代连锁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寻求传统商业转型的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日趋深入,经济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1993年国家正式提出要把发展连锁经营作为带有方向性的一项流通体制改革。由于政府的强力推动与企业市场化内在发展需求的结合,我国连锁业仅用10多年就基本完成了欧美历经百年的零售业变革。连锁经营的领域也由最初的零售业开始向服务业拓展,超市、便民店、各类品牌的专卖店、专业连锁店等作为新的购物场所,已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同,并日益深入到百姓生活中。连锁经营覆盖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已拓展到零售业、餐饮业、服务业三大行业的50多个业种。
可惜的是,由于当时理论研究的滞后,以及传统零售企业对连锁经营认识上的局限性,这种模仿更多地流于形式,而不具备真正连锁经营的本质。
(4)外资连锁爆发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中国成为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外零售商争相进入我国刚刚开放的零售市场。1992年7月,国务院做出《关于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批准在北京、上海、青岛等6城市和5个特区各试办1~2家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的零售企业,这是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的发端。1995年10月,国务院批准在北京和上海开办2家中外合资连锁商业企业,我国流通业对外开放的连锁店阶段由此开始。是年,麦德龙与上海锦江集团合作成立了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并于次年开出第一家卖场。1996年沃尔玛在深圳的第一家购物广场开业。
1999年6月,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把零售业中外合资、合作范围扩大到了所有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外资的控股比例也放宽至65%,但只允许直营连锁,暂不允许自由连锁、特许连锁等连锁形式。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在3年内向外资开放零售和分销领域。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明朗,各跨国零售巨头逐步加快扩张步伐。2004年6月1日由商务部颁发的《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生效,意味着2004年12月11日以后中国零售业即将全面开放。这一预期使众多跨国零售企业看到了在中国发展零售业的巨大机遇,雄心勃勃的扩张战略相继出台。易初莲花仅2004年就新开24家分店,开店总数达46家,比2003年翻了一番;麦德龙2004年开店数量也由2003年的8家跃升为25家,并声称其中期目标是计划在未来的3~5年内投资6亿欧元新开40家商场。2004年12月11日,中国取消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从而使2005年成为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高速扩张的“零售元年”。商务部数据显示,从1992年商业领域对外开放以来,截至2004年底,商务部累计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总共才314家,开设店铺3997个,营业面积920万平方米。而2005年1—9月,商务部就已批准新设554家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开设了1130个店铺,营业面积约333.8万平方米。
从1992年的《关于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到2004年12月11日商业门槛的全部撤销,外资零售企业从单店销售到连锁经营,从中方控股到外方独资,从沿海到内地,在中国市场如虎添翼。目前,全球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大多已经进入中国,逐步构建起完善的商业布局。
(5)全面竞争期。大量外资连锁企业的涌入虽然挤占了民族零售业发展的空间,但在客观上也扩大了零售市场的规模,促进了消费,提升了民族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在“与狼共舞”的行业背景下,民族连锁企业在“真刀真枪的实战”中不断摸索、学习,提炼出了自己的一套商业模式,并不断提升、充实自己,从弱到强、从小到大,涌现出一大批像国美、苏宁、青岛利群这样的卓越连锁企业,它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笑傲江湖”的底气与能力。以青岛市为例,青岛市经贸委把发展连锁经营作为近年来推进流通现代化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扩大连锁经营规模和促进连锁率的提升,推动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现代化水平。2006年全市100家连锁经营企业销售规模达到330亿元,连锁经营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成为拉动商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07年上半年,连锁经营企业实现零售额190亿元,同比增长21%,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33%,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6.6个百分点;新发展连锁店600多个,同比增长18%,总数超过6000个。全市十大零售企业中,有9家发展连锁经营,销售规模达到10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9%,其中,利群集团上半年实现销售额51.3亿元,同比增长19.1%。骨干流通企业跨行政区销售额同比增长16%,区域外在建大型商业设施6处,经营触角延伸至连云港等省外地区,显示出蓬勃的发展后劲。从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青岛市连锁企业盈利能力明显增强,连锁经营已经成为青岛商业发展的重要形式,连锁经营已经步入发展快车道。
3)我国连锁业发展现状
2006年7月3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和中国商业联合会在北京召开了“2005年度中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连锁餐饮业统计信息发布会”,会上发布了2005年度中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和餐饮业的经营情况。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流通现代化的步伐,促进了市场繁荣,也加快了与国际的接轨。2005年我国限额以上连锁企业呈急速扩张、快速发展的趋势,在规模、内外资比较、地域发展、业态、类型和连锁方式上呈现出如下特点:
(1)从规模看,整体规模和单体规模均不断扩大。
2005年限额以上连锁零售集团(企业)达1416家,比上年末增长34.2%。
门店数达90476个,比上年末增长16.5%;营业面积8202.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9%;从业人员148.8万人,同比增长16.1%;共实现销售额10668.4亿元,同比增长27.1%;零售额7810.3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6%,其中上海占40%以上,北京占30%以上。连锁餐饮集团(企业)达300家,同比增长19.5%;门店数8514个,同比增长12.4%;营业面积390.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8%;餐位数200.4万个,同比增长11.3%;从业人员42.6万人,同比增长12.3%;营业收入388.9亿元,同比增长11.7%。
限额以上连锁零售集团(企业)人均年销售额71.7万元,比上年增长9.5%;平均门店销售额1179.1万元,比上年增长9.1%;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销售额为13000元,比上年增长11.6%。限额以上连锁餐饮集团(企业)中,门店数超过100个的有21家,比上年增加4家;年营业收入在亿元以上的有77家,比上年增加6家,其中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由上年的5家增至7家。
(2)从内外资对比来看,内资连锁虽占据一定优势,但扩张速度和平均效益低于外资连锁。
2005年内资连锁零售集团(企业)数占限额以上连锁零售集团(企业)总数的92.3%,门店数占94.2%,销售额占87.2%。值得注意的是,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的零售企业门店数的增幅分别高出内资零售企业的11.6%和200%,而且门店平均营业面积和从业人员数都是内资企业的1~2倍。
2005年内资连锁餐饮集团(企业)数占限额以上连锁餐饮集团(企业)总数的73.3%,门店数5488个;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餐饮集团(企业)门店数分别为574个和2452个,但增幅分别高出内资连锁企业9.5%和16.7%。内资连锁餐饮集团(企业)的营业收入占限额以上连锁餐饮集团(企业)总营业收入的48.3%;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所占比重分别为9%和42.7%。内资连锁零售企业人均年销售额虽高于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连锁零售企业,但是平均门店年销售额只相当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52.5%、外商投资企业的38.8%;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销售额也比外商投资企业低41%。内资连锁餐饮企业的平均门店营业收入和单位平方米创造的营业收入也只是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的连锁餐饮集团(企业)的50%和48.8%。
(3)从业态和类型来看,专业店和超级市场、正餐业和快餐业分别占据连锁零售业、餐饮业的主导地位。
2005年限额以上连锁零售集团(企业)所属门店中,专业店有54241个,占60%;超级市场和便利店分别占17%和12.4%。专业店销售额达6085.9亿元,占限额以上连锁零售集团(企业)销售额的57%(其中加油站的销售额占35.6%),同比增长31%,增幅最高;超级市场的销售额达2848.8亿元,占26.7%,同比增长21.7%;百货商店的销售额达1157.2亿元,占10.8%,同比增长24.4%。这三类业态的门店数和销售额分别占限额以上连锁零售集团(企业)的89.4%和94.6%。
2005年限额以上连锁正餐业和连锁快餐业门店数合计和营业收入合计分别占限额以上连锁餐饮集团(企业)的86.8%和96.9%,其中正餐业门店数3208个,占37.7%,营业收入为190.4亿元,占49%;快餐业门店数4178个,占49.1%,营业收入为186.3亿元,占47.9%。连锁咖啡店发展迅速,门店和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均超过了30%。
(4)从地域发展来看,向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渗透的潜力很大。
2005年东部地区限额以上连锁零售门店有60029个,同比增长15.3%,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门店数分别为17185个和13262个,增幅分别高出东部地区6和1.1个百分点。东部地区限额以上连锁零售集团(企业)的销售额为8225.7亿元,同比增长28.2%;中部地区为1695.5亿元,同比增长22.4%;西部地区为747.2亿元,同比增长26.6%。中西部地区在整体发展上虽落后于东部地区,但超级市场销售额的增长速度却分别高出东部地区6.8和14.8个百分点。
2005年东部地区限额以上连锁餐饮业门店数为5589个,占全国限额以上连锁餐饮业门店总数的65.6%,比上年增长12.8%;中部地区比上年增长5.6%;西部地区增速超过东部地区3.3个百分点。东部地区营业收入为24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占限额以上连锁餐饮业营业收入的62.8%;中部和西部地区营业收入增速分别超过东部地区2.6和1.4个百分点,占限额以上连锁餐饮业营业收入的22.2%和14.9%。
(5)从连锁扩张方式来看,由直营转向加盟。
2005年我国直营连锁零售门店达61087个,占限额以上连锁零售集团(企业)门店数的67.5%,比上年下降3.1个百分点。加盟连锁门店29389个,占32.5%,比上年上升3.1个百分点。百货商店和专卖店中加盟店超过60%,超级市场、便利店和仓储会员店中加盟店超过30%。有加盟店的限额以上连锁零售集团(企业)342家,已占1/4.加盟企业统一配送商品的比重接近60%,其中百货商店和超级市场占70%左右,便利店超过90%。
2005年限额以上餐饮业加盟店为2996个,比上年增长14.1%,占限额以上餐饮集团(企业)门店数的35.2%;营业收入达102.1亿元,同比增长17.8%,占总体的26.3%。在加盟店门店数和营业收入比重上升的同时,直营店的比重均出现下降,而且加盟店门店数和营业收入的增速分别超过直营店2.7和8.2个百分点。
小资料2—3
2007年连锁百强销售规模突破万亿
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连锁百强”资料中,可以得出我国连锁业发展的概貌。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行业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中国“连锁百强”销售规模突破10000亿元人民币,达到10022亿元,同比增长21%,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的增幅。门店总数达到105191个,同比增长58%,剔除个别企业超常规发展因素,调整后门店总数增长17%,略低于销售规模的增幅。“连锁百强”销售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1.2%。在“连锁百强”中,国美电器集团以1020家店铺的规模、1023.5亿元的销售业绩再次位居第一,百联集团有限公司、苏宁电器集团、华润万家有限公司、大连大商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以871.4亿元、854.7亿元、502.9亿元、502.2亿元的业绩排名二至五位。通过对2007年“连锁百强”的分析,发现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行业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2003—2007年的五年中,“连锁百强”的销售规模增幅分别为45%、39%、42%、25%、21%,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但速度逐年放缓。
从业态情况看,家电(包括数码通信产品)专业店一枝独秀。有5家企业入围前30强,即国美、苏宁、五星、宏图三胞、迪信通。5家企业的销售规模和店铺数量平均增幅分别为28%和34%,高于其他业态。百货店通过连锁经营,绩效得到提升。“连锁百强”中以百货业为主的12家连锁企业,虽然店铺数量只增长了5%,但销售额增长了23%。
从地区看,农村市场增长较快。如参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新合作商贸集团,店铺数量由2006年的21210家增长到2007年的52000家,增长了145%。这也是2007年“连锁百强”店铺数量调整前增幅明显高于销售额增幅的一个重要原因。
(2)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从总体规模看,近几年,“连锁百强”的总销售规模平均增幅超过3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2003的6.0%提高到2007年的11.2%。2007年,“连锁百强”的前10家企业总销售规模达到5029亿元,占“连锁百强”销售总额的50%。而2003年前10家企业的总销售规模占“连锁百强”销售总额的比例为42%。
从单个企业看,2007年“连锁百强”企业平均销售规模为100.2亿元,比2005年的平均销售规模85.5亿元增长了17%,“连锁百强”企业中最后一位的销售规模达10.3亿元。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连锁经营集中度仍然不高。目前,我国连锁经营发展仍以区域市场为主,全国扩张的企业不多。
(3)外资连锁发展迅速。2007年,主要15家海外品牌连锁企业的销售额占“连锁百强”销售总额的18%,达到1825亿元,增长了28%,店铺数量增长了17%,达到3956家,占“连锁百强”总店铺数的3.7%。2006年,同样15家海外品牌连锁企业的店铺数量和销售额分别占“连锁百强”的4.9%和16.8%,分别为3387家和1438亿元。9家以大型超市为主要发展业态的外资企业共经营大型超市533家,一年中新开门店91家,店铺平均年销售额为2.3亿元。
(4)行业并购与整合力度加大。在直接开店的同时,并购也成为连锁企业扩张的重要手段。2007年“连锁百强”中发生的主要并购案例包括:北京京客隆入主原首联集团、国美电器收购大中电器、武汉商联集团公司组建成立、沃尔玛获好又多的部分股权、步步高收购益阳爱丽丝。2006年,企业间的并购主要是外资企业对其他企业的并购,2007年的并购主体有很多是国内企业。2007年,有多家企业因为被并购而退出“连锁百强”,包括北京大中、天津家世界、四川互惠、三联商社等。
上市融资是2007年连锁企业谋求发展的重要选择。在2007年的“连锁百强”中,有4家企业成功上市,即深圳佳华百货和江苏时代超市在香港上市,广百股份和全聚德在内地上市。百强企业中上市公司或有上市公司背景的企业达到27家,还有更多的企业在准备上市或通过私募融资。
(5)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2007年,“连锁百强”发展速度放缓,企业更加关注内部管理能力的提升,打造核心竞争优势。一方面,企业为适应消费者变化,不断创新经营,出现了高端超市、区域性购物中心、生鲜与基地对接等模式;另一方面,强化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如家家悦开设生鲜批发和配送中心、沃尔玛天津物流配送中心投入使用、苏宁ERP系统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效果显现、物美与日资企业合建华北配送中心等。
企业在努力做好经营管理的同时,也在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如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保障食品安全、抗灾供应、社会慈善事业等方面,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地位明显提升。
根据对2007年“连锁百强”的调查分析,今后,连锁经营将有以下特点:行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营运成本将有较大增加;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更加注重行业创新和新突破;企业更加关注社会责任;企业期望更多政策支持。
小思考2—3
根据对以上资料的分析,谈谈今后我国连锁经营将具有哪些特点。
提示:行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营运成本将有较大增加;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更加注重行业创新和新突破;企业更加关注社会责任;企业期望更多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