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其实只是给那些学有余力,并且对数学有兴趣的孩子学的,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并不适合。为了某种功利的目的热衷于奥数竞赛,是对孩子的未来不负责任。
昊昊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奥数,也没有专门去学过奥数。到三年级的时候,他们学校的数学老师开设了每周一次的数学提高班,让数学学得比较好的学生多学一点。昊昊的数学成绩一向优异,因此也自然而然地进了这个班。他不知道学的就是奥数,也没有想过学了奥数有什么用,只是认真地学,也学得很好。到了四年级的下学期,老师让大家报名去参加广州市奥林匹克数学学校的考试,昊昊开始的时候并不想去,因为如果考上的话,每个周末就要“耽误”他两个半天。但教数学的汤老师对他说:“那里是一个数学高手云集的地方,可以学到不少东西,但也不是很轻易就能考得上的。你的数学那么好,应该去试一试。”听汤老师这么说,昊昊的上进心被激发了出来,他决心要努力考上,并做了认真的准备。之后他参加了广州市奥校的考试,并且成为他们班里两名被录取的学生之一。
广州市奥林匹克数学学校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学校,经过一年的学习后,根据历次考试的排名,昊昊进入了属于尖子班的16班。在进入16班之后的一次考试中,昊昊得了98分,全班第一。很多同学都很吃惊,因为他在奥校的高手圈子里是名不见经传的。然而,更让大家吃惊的是,昊昊发现他的试卷上有一处错误,但因为老师没有发现而没有扣分,于是昊昊主动去找老师改分。他也因此被一些同学称为“诚实的小傻瓜”。
昊昊当时在广州市奥校的排名大概是第35名,但他的奥赛成绩并不突出,因为除了在广州市奥校上课外,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再另外去报读各种奥数班。有一次,一个朋友介绍他去一个奥数专家所开的辅导班试听,他只去了一次就不愿意再去了。又有一次,他听说他的不少同学都去参加了师大数学系的奥数辅导班,就问我:“人家个个都去参加辅导班、提高班,那我去不去呢?”我说:“暑假的时间那么长,你可以去听一听课,应该也能学到一些东西的。”可是报了名以后,他也只去听了几次就不愿意去了,因为他觉得这些奥数的讲座特别没有趣味,只是一味地解题、解题。结果,他在2004年的华罗庚杯小学数学竞赛中只获得了三等奖,这个奖项使他不能免试直接升入设在华师附中的广东省奥林匹克数学学校,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进入。虽然昊昊通过自己的努力,考试合格后进入了华师附中的省奥校,但也使他第一次知道了奥数原来是有这么大作用的。
初中阶段,华师附中的奥林匹克学校平时的考试很多,语文、数学和英语的学习进度都很快,数学则是重中之重,题目很难,竞争也很激烈。昊昊还是一贯的学习风格,即重视日常的课堂学习,以教材和基础为中心,略微使用一些参考书。他既没有苦读硬钻,也没有超前学习,成绩总体上还算不错,但并不拔尖。他从奥数中学到的不仅是数学,也从其他同学对数学的钻研精神中得到启示。他写过这样一篇数学作文:
小学时,我的奥数中几何是弱项。这次瓷砖铺设的学习,我自然非常认真。(今天)课堂上的第一个问题是:用哪些相同的正多边形可以平面镶嵌?我没有打开思路,经过同学的帮助,才明白了正确方法:360÷180(n-2)n需为整数。化简得:2nn-2为整数。则n可为3,4,6.但老师马上又抛出一个问题:用哪些多边形可以平面镶嵌?一字之差,又须费一番周折。我想:只要该多边形的几个角能把一个周角(360°)填满,便可以平面镶嵌。拿三角形来说,其内角和为180°,只要每个角用2次,便可填满360°;四边形内角和为360°,每个角都用一次,也可以……,嗯,对对对!只要该多边形的内角和是360°的约数,就可以平面镶嵌……我也不再继续研究,开始思考下一个问题。可我却看见一旁张可天、张潇等5人还在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他们挺可笑的,还嘲讽了几句。
过了几分钟,我发现他们还在研究这个问题,我觉得挺好奇的,便去细看,原来他们在把平面镶嵌的图形实打实地画下来。“这不是白费工夫吗?”我想,“这真落后!”我又说了一句。可后来,我在研究“用哪两种正多边形可以平面镶嵌”时,才发现即使它们的角能够填满一个周角,也不一定可以成功地平面镶嵌。在听完他们小组的“研究成果”发表后,我更是明白了他们画图说明的必要性。之后,他们还讨论研究了许多题,但我最大的收获还是懂得了这个道理——无论什么事情,都不能想当然,更不能自以为是,对别人不屑一顾。
昊昊从小就比较喜欢数学,但上了初中以后,对奥数的兴趣却越来越淡了。因为小学阶段,他学数学是轻松愉快的,而学奥数之后经常要面对那些“又难又烦”的题目。他时常会想,也问过我:这些题目在生活中用得着吗?为什么要去学这些似乎毫无用处的东西呢?我无法解答他的困惑。
我们看到,有一些孩子是在家长的“威逼利诱”下才去学奥数的,或者是为了某种明确的目的,如高考加分或保送而学奥数。学不是因为爱,而是为了考,为了竞赛而竞赛。有一个孩子,在小学阶段他一直是被妈妈督促着学奥数的,妈妈帮他找老师辅导,给他安排好了一切,他被外力推动着,奥数成绩也还不错,也因为奥数竞赛获得了二等奖而进入了华师附中的初中奥班。但是他的其他各科基础很差,更麻烦的是,他完全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所以上了初中以后,他没有了学习劲头,而且还很叛逆,家长和老师都非常头疼,眼睁睁地看着他每况愈下而毫无办法。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诞生在苏联,简称奥数,是国际科学奥林匹克历史最悠久的一个赛事。最早是1935年在苏联国内举办,主要用于发现和鼓励极少数超常的数学人才;1959年在罗马尼亚开始了第一届国际性的青少年数学竞赛,但当时主要是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青少年参加;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西方国家也派出代表队参加,从而成为覆盖面较为广泛的国际青少年科学竞赛。竞赛的题目虽然以中学数学为基础,但是也涉及不少课程以外的知识,并且要有异想天开的思维和良好的数学能力。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学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奥数培训,并选拔代表参加此项竞赛。当时的奥数培训主要还是希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发现一些数学方面的好苗子,而且范围不大。对于国家和学校来说,让包括数学天才在内的各种有天赋和才能的孩子脱颖而出,是无可厚非的。然而,随着中国青少年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的成绩不断提升,奥数也从学校的小范围走向社会的大视野。中国在1990年第一次主办了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从1989年到2009年,中国代表队在21次竞赛中15次获得总分第一。那些获奖选手被视为数学天才而倍受重视,他们纷纷被著名大学破格录取,一些重点中学也开始把奥数成绩当作入学的参考标准。于是,奥数热不断升温,并且从高中扩展到初中,进而走入小学,各种各样的奥数培训班也应运而生,迅速演变为火热的“全民奥数”。于是,很多孩子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送进了奥数辅导班。有些家长让孩子学奥数是听说奥数能拓展孩子的数学思维;有些家长纯粹是攀比或者跟风,因为自己孩子班上有很多学生都在上奥数班,他们怕自己的孩子不上的话会落后;还有些家长是把奥数看作让孩子入读名校的敲门砖。
可以看出,以上的情况都是家长在为孩子选择,为孩子做主,根本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孩子是否喜欢,是否适合学奥数。每个孩子的天赋是不一样的,数学是一种抽象思维很强的学科,许多孩子对数学没有浓厚的兴趣,在基本的数学知识都没有掌握的情况下去接触相对更艰深难懂的奥数,只能是囫囵吞枣,被动地、机械地学习。这不仅不会提高孩子的数学能力,久而久之,反而容易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厌恶,并且因为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断受到打击而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产生反感。所以,正如一些数学家所指出的,奥数其实只是给那些学有余力,并且对数学有兴趣的孩子学的,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并不适合。这并不是说能学奥数的人就是聪明的,和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一样,不能用聪明和愚笨来衡量,因为每个人的天赋是不同的。因此,家长绝不能盲目地逼自己的孩子去上奥数辅导班。昊昊所在学校当时的做法就不错,并不是所有人都一窝蜂地去上奥数,而是由数学老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给少数在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加餐,让他们逐步地接触奥数,这样做既不会加重孩子学习的负担和压力,也不会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
国内外专家一致公认,适合学习奥数的儿童大约只有5%,能坚持学下去的就更少,如果一个区有10万小学生,适合学奥数的只有一二百人,但实际上却有几千人在学奥数。也就是说,大部分孩子学奥数只是为能拿奖的尖子生做“陪练”。而学了奥数又能在竞赛中获奖的人则更是少之又少,有人统计,最高也就是千分之四,所以全国每年数以万计的奥校学员中,真正能拿到名校入场券和比赛证书的绝对是少数。在昊昊所在的华师附中的高中奥班,49人中有10人选择奥林匹克化学,17人选择奥林匹克物理,22人专攻奥林匹克数学,结果,在高中三年中能够获得数理化竞赛全国一等奖的总共也只有二十几个人。由此可见,要把入读名校的宝押在奥数上,赔率是很大的。为了某种功利的目的热衷于奥数竞赛,是对孩子的未来不负责任。然而现实中,家长们一方面在声讨奥数对孩子的“毒害”,另一方面又在想方设法地让孩子学奥数、拿奖,从而陷入了一个怪圈。
近来,一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相继出台政策,叫停中小学各类名目的学科类竞赛和培训班,同时明确指出:奥数证书等各类竞赛证书不得作为新生录取的依据。成都市教育局更是出台五项禁令严厉封杀奥数,不仅不能再举办、协办以及组织学生参加包括奥数在内的所有学科培训班和竞赛,也严禁在职教师举办或参与社会举办的各类收费培训班和补习班。也有一些学者把矛头直指奥数本身,说它是类似脑筋急转弯的“数学杂技”,甚至达到了“祸国殃民”的地步。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主席丘成桐教授也曾表示,在美国,奥数只是一个帮助中学生提升数学兴趣的组织;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奥数只是为了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而不是出于对数学的爱好和兴趣。
在我看来,为了使奥数热降温而全盘否定奥数本身是不可取的,就像不能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一样。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不学奥数,而在于由谁来决定学不学、为什么学和如何学。上奥数班的原则第一是有兴趣,第二是有余力,第三是要自愿参加。在目前似乎很难有更好的衡量标准的情况下,教育部暂时以奥赛及其他获奖作为保送资格,也是奥数热难以完全降温的原因。长远的解决之道一是政府部门改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到各初中、小学的办学质量大体一致,这样才能降低择校热。择校热不再,奥数热自然会随之消退。二是推进中考和高考制度改革,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在这一评价体系中得到体现。在这种评价体系中,学习奥数就将从为应试服务回到其发展学生的兴趣的本质上来,即把奥数作为发展学生数学兴趣、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活动。
当然,并不是所有学奥数的孩子都是为升学的功利性而来的,在昊昊所在的奥班里还有一些孩子的确不仅是被数学的魅力所吸引,也是因为对数学的热爱以及强烈的求知欲而学习奥数的。对他们来说,数学不仅蕴涵着千变万化的方法和技巧、精细的计算和严密的推理,而且经过冥思苦想而攻克一个个难题之后,也能获得一种不可替代的成就感。无论他们在奥数方面最终是否获奖,他们大多数人都将在大学阶段继续学习与数学相关的学科。即使学的不一定是纯粹的数学,但他们的一生将注定与数学结下不解之缘。在昊昊的班级里,经过拼搏和努力,包括数学在内的各学科竞赛中有18人获全国一等奖,并拥有了大学保送资格。这其实只是奥数的副产品,并不是学奥数的真正目的。所以我认为对于奥数不应该蜂拥而至,而应该理性看待,在这个问题上,家长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