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是人类的一种心智活动,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印象的累积,是一种贮存信息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好的记忆力会帮我们记住更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而小学阶段正是培养记忆力的最好时候,所以,为了能更好地学习,我们要将自己训练成“过目不忘”。
宋朝有一个名叫陈正之的读书人,看书的速度非常快,经常一目十行,以这样的速度他看了许多书。可是,对那些读过的书,他却并没有印象。由此,陈正之感到十分苦恼,便怀疑自己记忆方面出了问题。
后来,陈正之遇到了著名学者朱熹,便请朱熹帮他解惑。朱熹了解了他的读书过程之后对他提出了忠告:“以后读书莫图快,读的时候要用脑子想、用心记,哪怕每次只读几十字,重复读几遍、记住它,也要好过一味往前赶。”
这时,陈正之才恍然大悟,他并不是记忆力不好,而是方法不对。读书的目的并不是多读书,而是要能理解记忆并消化书中的内容。只有有意识地记忆,效果才会好。
从那以后,陈正之按照朱熹的忠告,每读完一段书,就想想书中的要点,并留心记下重要的内容。日积月累,他头脑中的知识越记越多,他也终于成为了一个有学识的人。
生活中有许多“陈正之”,很多同学学习起来只图快,却并没有明确的目标。这种囫囵吞枣式的学习,当然不会有好效果。
人不管做什么事,都必须要有一个目标,有了目标才知道该向哪个方向努力。记忆也是如此,当记忆的目标明确了,大脑就会获得驱动力,并由此变得兴奋起来,那些由记忆激发的、暂时的神经联系就会得到巩固,从而使记忆更为准确与持久。
现在我们还是小学生,学习的大部分内容都需要记忆,所以我们记忆的目的就是为能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而且,只有先记住了基本的知识,大脑才能由此展开联想,才能温故而知新。另外,学习也应该是一件主动的事情,只有主动学习,我们才能更快地掌握知识、应用知识。
那么,我们该如何设定明确的记忆目标呢?
好方法
第一,目标设定要合理。
明确的目标的确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记忆,但是这个目标设定也要合理。
比如,不要设定太“理所当然”的目标,就像是记住“1 1=2”,只要智力正常,这个等式的记忆本身不具备挑战性,所以属于无意义的目标。
同时,也不要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比如,一天之内记住字典上的所有字。这样的目标会让人感觉是一种达不到的奢望,而对普通人来说,不切实际的目标也会使人失去信心。
所以,在设定目标时,也要考虑到自身的兴趣爱好、经验和能力,这样我们可以明确知道自己应该学会什么、能记住哪些内容,从而自觉地向着所设定的记忆目标去努力。
第二,可以按阶段设定目标。
记忆的目标也可以被分解、量化,就是将大的目标按照不同的阶段分解成可逐步达成的小目标。这种一步步接近终点的记忆模式,可以增强记忆者的信心,并由此提高记忆的速度。
比方说,我们想背诵《唐诗三百首》,而将这么厚厚的一本书都背下来是个不小的工程。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个目标拆分开,比如先考虑总共背完需要一个月或者两个月,然后再计划每天背几首诗,这样一来,记忆目标不但清晰明了,记忆任务也就简单了许多。
第三,一旦目标确定,就要坚持下去。
当记忆目标被确定下来之后,我们还要要求自己“坚持下去,一定要记住它”。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就要给自己一个“必须记住”的要求,不能说“记住记不住都没关系”,只有一开始就坚定了信念,大脑才会不断发出指令“催促”我们去记忆。
而且,我们还要严格按照设定好的记忆计划来进行,不能只坚持了几天就不背了。否则,不仅最终的记忆目标无法实现,就连最初几日的记忆内容,也会因为疏于“复习”而被遗忘殆尽。
小贴士
下面是一个考察记忆力的小测验。
有3组数字,每组12个。任选一组数字,在1分钟内读完,然后将记住的数字写出来,位置可以互相颠倒。根据记住数字的多少,来评定自己的机械记忆力。
73、49、64、83、41、27、63、29、38、93、74、97
57、29、32、47、94、86、14、67、75、28、79、24
36、45、73、29、87、28、43、62、78、59、93、67
评分标准:
能够正确记下一行中的12个数字,记忆力超优。
能够几下8-9个数字,记忆力优等。
能够记住4-7个数字,记忆力一般。
如果记忆少于4个数字,记忆力较差。